山水論

山水論

《山水論》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作品。《山水論》是王維對自己青綠著色山水畫豐富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對南朝宗炳畫山水序》、王微敘畫》、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來的山水畫理論的繼承、進一步規範與發揚。

原文


《山水論》、《山水決》~王維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此是訣也。
凡畫山水,平夷頂尖者巔,峭峻相連者崖,懸石者岩,形圓者巒,路通者川。兩山夾道者名為壑也,兩山夾水名為澗也,似嶺而高者名為陵也,極目而平者名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彷彿也。
觀者先看氣象,后辨清濁。定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分遠近。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斷岸坂堤,小橋小置。有路處則林木,岸絕處則古渡,水斷處則煙樹,水闊處則征帆,林密處居舍。臨岩古木,根斷而纏藤;臨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畫林木,遠者疏平,近者高密,有葉者枝嫩柔,無葉者枝硬勁。松皮如鱗,柏皮纏身。生土上者根長而莖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節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蕭森
有雨不分天地,不辨東西。有風無雨,只看樹枝。有雨無風,樹頭低壓,行人傘笠,漁父蓑衣。雨霽則雲收天碧,薄霧霏微,山添翠潤,日近斜暉。
早景則千山欲曉,霧靄微微,朦朧殘月,氣色昏迷。晚景則山銜紅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清。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雲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鴻秋水,蘆島沙汀。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凡畫山水,須按四時。或曰煙籠霧鎖,或曰楚岫雲歸,或曰秋天曉霽,或曰古冢斷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類,謂之畫題。
山頭不得一樣,樹頭不得一般。山籍樹而為衣,樹籍山而為骨。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須顯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謂名手之畫山水也。
《山水決》
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於筆下。
初鋪水際,忌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連綿之道。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回抱處僧舍可安,水陸邊人家可置。
村莊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須是疏疏。泛舟楫之橋樑,且宜高聳;著漁人之釣艇,低乃無妨。
懸崖險峻之間,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處,莫可通途。遠岫與雲容交接,遙天共水色交光。山鉤鎖處,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時,棧道可安於此。
平地樓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觀,雅稱奇杉襯樓閣。遠景煙籠,深岩雲鎖。酒旗則當路高懸,客帆宜遇水低掛。遠山須要低排,近樹惟宜拔迸。
手親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歲月遙永,頗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
塔頂參天,不須見殿,似有似無,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蘆亭,略呈檣檸。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閑雲切忌芝草樣,人物不過一寸許,松柏上現二尺長。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官至右丞,世稱“王右丞”,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祖父是個管音樂的官,父親去世較早,母親虔誠奉佛。他30歲死了妻子,從此未娶,開始學佛,他道:“一生多少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
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對音樂、詩歌、繪畫都有很高的成就。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后因事被貶,張九齡執政后,被任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周子諒進諫被當場打死,之後,靠山張九齡被罷相,對他的影響都較大。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入蜀,王維當時五十六歲,和吳道子張璪杜甫等人被陷京中,后杜甫逃出,王維被迎置洛陽,拘於普施寺,被迫做了“偽官”。叛亂平息,因他寫了一首“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詩,再加上他的弟弟請求削自己的官職為他贖罪,才貶為太子中允,其他陷“賊官”者,十八人被斬,七人賜自盡,余則杖刑,王維慚愧得無地自容,引以為恥。肅宗乾元二年轉為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終年六十一。
王維中後期與佛教徒往來頻繁,最終成為南宗禪的信徒。《五燈會元》中多次借王維之詩論道,佛家經典《神會禪師語錄》也記載著神會與王維討論佛道。王維的字“摩詰”,便來源於《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又號金粟如來,他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維心中的楷模。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表現為“山水”,而“山水”,則由王維開創了新生命。王維首先採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濃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基礎。“破墨”是指一種用濃淡墨色相破、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效果的用墨技法,此法所作山水,叫做“破墨山水”,最早見於南朝蕭繹《山水石松格》。
王維學過李思訓“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又學過“一日畫畢嘉陵江三百里”的吳道子,遂集二人之法,形成勁爽又柔美、隨意又自然的線條。王維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無論作畫還是吟詩,多山林小景,自然平淡,從中傳遞出的詩意禪境,實為空寂無聲的靜觀之態,而其平遠的構圖,也最宜表達平和清疏的意境。
王維好畫雪景,也常有劍閣、棧道、捕魚、山居的描繪:沉靜的田園意趣,遠離塵世的風景,確實令人有清新脫俗之感;漁人村民的生活作為一種山居野趣,也點綴在悠閑清雅的畫面之中。“富貴山林,兩得其趣”,既是歷代名士的渴望,也是王維的嚮往。
王維曾畫過一幅《袁安卧雪圖》,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後世的推崇,這種超越於生活常理之外的藝術處理,確立了“神情寄寓於物”的表現手段,也進一步深化了“意在筆先”的思維方式。王維最重要的成就在於開創了詩情畫意的境界,詩與畫在意境上的交融,賦予了真正的氣韻生動的美感,從此詩的情懷進入了繪畫,逐漸成了重要的審美標準之一。
王維的畫在唐朝的地位雖然很高,但高不過吳道子和張璪。唐人張彥遠對王維的評價就不高,張彥遠把畫分為神、妙、能、逸四品,每品又列上、中、下三等,王維僅列妙品上。直至北宋,文人畫興起,王維才在畫壇上備受推崇,其地位已經超過了“畫聖”吳道子。
王維的水墨畫風,幾乎影響著中唐以後的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全部歷史。至少可以說,佔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都接受了王維的影響。蘇軾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贊語,奠定了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畫理論,把文人畫的內涵,全部具體化於王維,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
王維的畫風對後世的影響,更在於其中的思想。他雖是半官半隱,實則是隱士的思想。後世的文人畫家大多如此,他們或者對國家和人民不抱有責任感,或者乾脆屏棄功名利祿作畫只為自娛,或者失意於官場而退居詩畫……共同的思想基礎,規定了他們共同的審美情趣,而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