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雅疏證
清代王念孫所著書籍
《廣雅疏證》可以說是清人研究古代訓詁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解釋了許多古書的文義,同時還可使人從中獲得不少有關訓詁的知識。
成書於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
二零零四年中華書局版《廣雅疏證(附索引)》。
王念孫〈清一七四四——一八三二〉,字懷祖,號石耀,江蘇高郵人,音韻學家、訓詁學家。乾隆進士。官永定河道。探究古書文義,提倡從聲音以通訓詁。所撰《廣雅疏證》,搜集漢魏以前古訓,詳加考證,以形、音、義互相推求。又撰《讀書雜誌》,校正文字,闡明古義,多有創見。所著又有《古韻譜》,對古韻分部,亦有發明。主要著作有《讀書雜誌》、《廣雅疏證》、《古韻譜》、《導河議》等。
《廣雅疏證》是一部系統整理、闡述《廣雅》的著作。實際上,《廣雅疏證》乃是王念孫借《廣雅》一書以暢述其音韻、文字、訓詁之學識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語言學史上成就較高的小學要籍。《廣雅疏證》之篇章次序一仍《廣雅》,對其訓釋,逐條加以疏證,內容主要有「補正《廣雅》文字」、「辨證張揖誤采」、「糾正先儒誤說」、「揭示《廣雅》體例」、「疏證《廣雅》的訓釋」、「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憲音釋」。《廣雅疏證》還有兩個優點,一是博考典籍,取證宏富。二是實事求是,態度嚴謹。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點,一是體例不盡完善,二是使用術語不盡精確,三是疏證校訂或有失誤,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段玉裁序
自序
張揖上廣雅表
卷第一上釋詁
卷第一下釋詁
卷第二上釋詁
卷第二下釋詁
卷第三上釋詁
卷第三下釋詁
卷第四上釋詁
卷第四下釋詁
卷第五上釋言
卷第五下釋言
卷第六上釋訓
卷第六下釋親
卷第七上釋宮
卷第七下釋器
卷第八上釋器
卷第八下釋樂
卷第九上釋天
卷第九下釋地、釋丘、釋山、釋水
卷第十上釋草、釋木
卷第十下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附錄
博雅音卷第一
博雅音卷第二
博雅音卷第三
博雅音卷第四
博雅音卷第五
博雅音卷第六
博雅音卷第七
博雅音卷第八
博雅音卷第九
博雅音卷第十
廣雅疏證補正
昔者周公制禮作樂,爰箸《爾雅》。其後七十子之徒、漢初綴學之士遞有補益。作者之聖,述者之明,卓乎六藝羣書之鈐鍵矣。至於舊書雅記詁訓未能悉備,網羅放失將有待於來者。魏太和中,博士張君稚讓,兩漢諸儒後參考往籍,徧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凡所不載悉著於篇。其自《易》、《書》、《詩》、《三禮》、《三傳》經之訓;《論語》《孟子》《鴻烈》《法言》之注;楚辭漢賦之解;讖緯之記;《倉頡》、《訓纂》、《滂喜》、《方言》、《說文》之說靡不兼載。蓋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以證其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闚其端緒,則其書之為功於詁訓也大矣。念孫不揆檮昧,為之疏證,殫精極慮十年於茲。竊以詁訓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羣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網必挈其綱,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此之不寤,則有字別為音,音別為義,或望文虛造而違古義,或墨守成訓而尟會通。易簡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則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不限形體,苟可以發明前訓,斯淩雜之譏亦所不辭。其或張君誤采,博考以證其失;先儒誤說,參酌而寤其非。以燕石之瑜補荊璞之瑕,適不知量者之用心雲爾。張君進表《廣雅》分為上中下,是以《隋書·經籍志》作三卷,而又雲梁有四卷,不知析何篇。隋曹憲《音釋》,隋作四卷,《唐志》作十卷。今所傳十卷之本,音與正文相次。然然《館閣書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是音與《廣雅》別行之證較然甚明,特後人合之耳。又憲避焬帝諱,始稱《博雅》。今則仍名《廣雅》,而復《音釋》於後,從其朔也。憲所傳本即有舛誤,故音內多據誤字作音。《集韻》、《類篇》、《太平御覽》諸書所引其誤亦或與今本同。蓋是書之譌脫久矣。今據耳目所及,旁考諸書,以校此本:凡字之譌者五百八十,脫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後錯亂者百二十三,正文誤入音內者十九,音內字誤入正文者五十七,輒復隨條補正,詳舉所由。《廣雅》諸刻本以明畢效欽本為最善。凡諸本皆誤而畢本未吳者,不在補正之列。最後一卷,子引之嘗習其義,亦即存其說,竊放范氏《穀梁傳集解》子弟列名之例。博訪通人,載稽前典,義或易曉,略而不論,於所不知蓋闕如也。後有好學湥思之士,匡所不及,企而望之。嘉慶元年正月高郵王念孫敘。
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
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
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周官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形也;轉注、假借二者,馭形者也,音與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