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未央宮的結果 展開

未央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未央宮,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之一。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理環境


未央宮在今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北距渭河南岸約2千米,位於漢長安城所在的西南至東北走向的龍首原地勢最高點。
“形勝”是漢長安城,也是未央宮選址的基本思想。《史記·索隱》引韋昭云:“形勝”即“地形防固、故能勝人也”。“形勝”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勢優越,便於進行軍事防禦。據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九·渭水〔下〕》十九載,秦朝時有條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經過的路線後來變成山脈,長六十多里,頭臨渭水、尾達樊川。蕭何建造未央宮,“斬龍首而營之”,“山即基闕,不假築”,正是體現了“形勝”這一點。
“形勝”除了防範水患的需要,還考慮了別的因素,比如安全問題。從安全方面著想,地形、地勢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軍事中尤為重要,有了制高點幾乎就有了制勝的基礎;從心理因素上說,未央宮是帝國的政治中心,國家的象徵,大朝正殿位於帝都長安的最高點,正彰顯“非壯麗無以重威”。

建設背景


未央宮手繪圖
未央宮手繪圖
未央宮興建的時間、主持人及修建目的,《史記》和《漢書》中均有明確的記載。但何以取名“未央”,“未央”有何意義,文獻上卻沒有任何說明。
“未央”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詩中的“未央”作“未盡”、“不盡”、“未已”解。關於《庭燎》一直有多種解讀,“未央”一詞涵義也因此偏差,且無定論。
漢代文獻中有關未央的記錄絕大多數是以宮名的形式出現的,特指“未央宮”。除特指外,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及文物中的“未央”多與“萬歲”、“延壽命”等語彙同時出現,包含吉祥之義。這一點在漢代瓦當文字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如“長生未央”、“長樂未央”、“長樂未央延年永壽昌”等;在銅鏡銘文中也大量出現,如:“長相思,毋相忘,常貴福,樂未央”;“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結心相思,毋見忘”等,且帶有這種銘文的銅鏡全國各地都曾出土。此外,“未央”也是漢簡記載最為多見的人名之一,上至於“侯”,下至於“奴”,都有以此為名號者。由此說明,在漢代“未央”、“長樂”是全國各個階層通行的吉語。
作為吉語,“未央”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含有平安、長壽、長生等意義。漢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社會思潮的盛行。

歷史沿革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丞相蕭何主持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未央宮。
漢高祖九年(前198年),未央宮基本建成,成為漢帝國的主要宮殿。
新莽始建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稱帝,以未央宮為皇宮。
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火燒未央宮。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巡幸長安並對未央宮進行了部分的修復。
東漢永和二年(137年),漢順帝巡幸長安並對未央宮進行了部分的修復。
三大宮對比圖
三大宮對比圖
東漢延熹二年(159年),漢桓帝對未央宮進行修葺工作。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被誅引發了在長安城內的激烈戰爭,未央宮再次被嚴重破壞。
西晉永嘉七年(313年),晉愍帝修復未央宮,改名太極殿。
前趙光初二年(319年)夏四月,趙昭文帝劉曜對長安宮室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建。
後趙建武十一年(345年)初,趙武帝石虎下令雍、洛、秦、並等州出十萬人修長安未央宮。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正月,前秦立國,以未央宮作為皇宮。
後秦建初元年(386年)二月,後秦立國,以未央宮作為皇宮。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幸長安,幸未央宮。
西魏永熙三年(534年),西魏以未央宮為皇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北周以未央宮為皇宮。
唐寶曆二年(826年)五月,唐敬宗李湛修葺未央宮中部分建築。
唐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李炎對未央宮進行大規模修葺,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對未央宮的修葺工作。
唐朝末年,戰亂頻仍,政治中心東移,未央宮淪為廢墟。

建築特色


未央宮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圍牆。
未央宮遺址總平圖
未央宮遺址總平圖
長樂宮與未央宮分列於漢長安城安門大街東西兩邊,因而它們又分別稱為東宮和西宮。漢代尚“右”,方位以“西”為尊,西宮就是皇室正宮,即所謂“公宮”。未央宮又稱紫宮或紫微宮,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天體恆星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稱紫宮。紫宮是天帝的居室,把未央宮稱為紫宮,是因為它是人間皇帝的宮城。
宮城之內的幹路有三條,兩條平行的東西向幹路貫通宮城,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幹路縱貫其間。兩條東西向幹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
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居全宮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北側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為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漸台等。這種主要宮殿居中、居高,輔助宮殿居后及兩側的建築配置,成為後世皇宮布局的典範。
未央宮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約佔漢長安城面積的七分之一,較長樂宮稍小,但建築本身的壯麗宏偉則有過之。四面建宮門各一,東門和北門有闕。東闕在東司馬門外,正對長樂宮西闕。宮內有殿堂四十餘屋,還有六座小山和多處水池,大小門戶近百,與長樂宮之間又建有閣道相通。

主要景觀


未央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宮殿,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漪蘭、無緣等殿閣。

前殿

未央宮前殿
未央宮前殿
秦漢時代,宮城之中的大朝正殿稱“前殿”。前殿築於龍首山的山丘之上,《西京賦》“疏龍首以抗殿,狀巍峨以岌嶪”就記敘了這個情況。
未央宮前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高台宮殿建築之一。據文獻記載,未央宮以清香名貴的木蘭為棟椽,以紋理雅緻的杏木作樑柱,屋頂椽頭貼敷有金箔,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面有玉飾,裝飾著鎏金的銅鋪首,鑲嵌著各色寶石。迴廊欄桿上雕刻著清秀典雅的圖案,窗戶為青色,雕飾著古色古香的花紋。殿前左為斜坡,以乘車上,右為台階,供人拾級,礎石之上聳立著高大木柱,紫紅色的地面,金光閃閃的壁帶,間以珍奇的玉石。前殿作為西漢一代大朝之地,其建築之豪華為其它宮殿所莫及。
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

椒房殿

西漢時代的皇後宮殿稱“椒房殿”,取名是因其宮殿牆壁以椒粉和泥塗抹,這樣既以使其殿壁呈暖色,室內有溫暖感覺,又可因椒房能使殿中芳香襲人。
椒房殿正殿坐北朝南,殿前設有雙闕。宮殿之前置闕十分罕見,非一般宮殿所能為,顯示出椒房殿建築規格之高。

石渠閣

石渠閣是未央宮藏書之所,由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的西北部。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最大的藏書閣。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後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
石渠閣是一處國家級重要圖書館。秦末,劉邦率軍進佔咸陽后,蕭何廣收秦宮的圖書典籍和檔案,均收藏於石渠閣內。漢成帝時,又把漢朝政府的國家檔案也都放在這裡。由於石渠閣中有大量藏書和資料,許多著名文人都到這裡查閱過各種文獻。西漢中晚期,石渠閣又成了首都的學術中心,學者們在這裡參加皇室或中央政府舉辦的學術討論會,他們談古論今,說天道地,有時皇帝還親臨會場,以示重視。

天祿閣

天祿閣,漢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初由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北部。天祿閣得名於天祿,天祿即天鹿,漢代人們認為天鹿是一種象徵祥瑞的神獸。
《三輔故事》載:“天祿、石渠並閣名,在未央宮北,以閣秘書”;漢武帝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圖書、檔案館,漢代這裡藏書多達3090卷。天祿閣聚集著眾多著名學者,如楊雄,劉向等。漢成帝時,曾命劉向等人在此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圖書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劉向聘請了軍事、歷史、天文、醫學等方面的權威人士、著名專家,如步兵校尉任宏、大史令尹咸、侍臣李柱國等人,分校經傳諸子詩賦,兵書、數術和方技等書。“每一書成,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敘而奏之”,並著有《別錄》,故劉向被後人譽為中國目錄學之鼻祖。劉向死後,其子劉歆秉承父業,總括群篇,撰成《七略》,為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後人為了紀念大學者劉向的歷史功績,在天祿閣原址上修建了“劉向祠”,以示世人對他的敬仰和懷念。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也是利用天祿閣的藏書,在長安寫出了不朽名著一一《史記》。

滄池

滄池位於未央宮西南部,池水周清沏如蒼色,故名“滄池”。滄池水由城外泬水從章城門引入,入宮后稱“明渠”。滄池既美化了未央宮的環境,又解決了皇宮之內用水問題。未央宮中用水量很大,滄池在給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滄池是未央宮中的一座人工水庫。《三輔黃圖》記載:“滄池中有漸台,高十丈。”漸台實際就是池中假山,它點綴得滄池更加風光秀麗。

少府

少府是秦漢時代十分重要的中央機構,專管帝室財政,其庫藏之多要超過國家財政主管部門一一大司農。其機構之大、屬官之多,在諸卿中也居首位。這是因為少府負責管理皇帝的私產和供養,實際上是皇室的大總管。

麒麟閣

《廟記》云:“麒麟閣,蕭何造。”《資治通鑒》卷二十七胡三省註:“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像於閣,遂以為名。’”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思股肱之美”,圖畫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人像於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揚之”。中國古代圖寫功臣的畫像制度即自此開始。

柏梁台

柏梁台為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建。《三輔黃圖》卷五載,柏梁台“在長安城中北闕內”。柏梁台鑄銅為柱,是一座高達二十丈(合今約47米)的高台建築,因此台建築以香柏木為梁架,“香聞數十里”,故名柏梁台。又因台頂之上置有銅鳳凰,故亦稱為鳳闕。

價值意義


政治影響

未央宮是西漢時期皇帝朝寢的皇宮,長安城內最重要的宮殿建築群,帝國的權力中樞,皇帝登基、大典、重要朝會都在此舉行,在此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西漢之後,是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共作為十個朝代、三十多位皇帝的大朝正殿使用長達360多年,存世長達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文化影響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就是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從而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未央宮揭示了絲路發展初期西漢帝國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徵和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西漢帝國對絲路開創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未央宮以其宏大的規模、等級森嚴的建築規格體系,展示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亞洲東方文明發展水平。作為漢帝國權力中心,未央宮是打通西域的決策和指揮中心,見證了漢帝國積極尋求對話與交流、促進了絲綢之路開闢的重要歷史功績,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以沿用200餘年的東方大帝國權力中心之地位揭示了“絲綢之路”這一人類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線路之緣起,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石渠閣,天祿閣作為西漢王朝的中央圖書館、檔案館,為傳播文化知識,保護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遺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建築影響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其規劃和設計思想對後代宮城和都城的建設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
早在秦代,統治者已注意到以人造山水來美化皇宮環境,如秦始皇就在咸陽宮東邊修築了蘭池,建造了蓬萊山。但在皇宮之內修建人工湖、築造假山卻是始於西漢未央宮。漢武帝時修築的建章宮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宮內修了太液池,池中築了蓬萊島,這些作法和池山名稱,一直為後世帝王宮城所仿效、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