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緝慈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王緝慈,女,漢族。1946年2月生於昆明。籍貫廣西博白。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地理聯合會經濟空間動態委員會指導委員(IGU Commission on Dynamics of Economic Space,The members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人物關係


經歷


王緝慈
王緝慈
北京大學主要講授“工業地理學”、“技術與區域發展”課程,主要從事產業集群和區域發展方面的研究。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1985年、1990年、1995年曾三次在加拿大進修和從事專題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現代工業地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等。發表中英文論文百餘篇,主要有“The changingindustrial geography of the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Economic Geography,1986,62 ⑷: 307-320,“An analysis of new-tech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a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e ma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8,30⑷: 681-701等。2003年創辦並開始主持“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網”論壇
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研究中,擔任第20專題組(區域科技組)副組長,負責完成了“產業集群和高新區研究”的子課題。2011年中央人才協調小組院士專家諮詢服務團(赴桂)成員。
其它兼職工作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編、《地域研究與開發》副主編,廈門創新型城市顧問等。

成就及榮譽


王緝慈教授1992年開始擔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Commission on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s)常務委員(Full Member)(1992—1996,1997—2000,2001-2004),經濟空間動態委員會(IGU Commission on Dynamics of Economic Spaces)指導委員(Steering Member)(2008-2012),1994年在北京成功組織了東亞工業空間變化國際討論會(中、日、韓),2000年在東莞成功組織了有十九個國家學者參加的學術年會。鑒於對該委員會的貢獻,2005年她獲得顧問小組(Mentor panel)成員的榮譽。

學術著作


⒈ 王緝慈等,2010:《超越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探索》,科學出版社
童昕,王緝慈等譯,2009:《創新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王緝慈等,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
⒋ 黃潤華譯,王緝慈譯審,2005,《重新發現地理學》,學苑出版社
⒌ 王緝慈譯審, 1998:《世界高技術園區》(Castells and Peter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國家科委火炬辦公室組織翻譯出版
⒍ 王緝慈參著,1998,北京科技諮詢業協會,中國智密區研究所.《中關村十年之路》,改革出版社,1998年5月
⒎ 魏心鎮、王緝慈,1993:《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北京大學出版社
⒏ 王緝慈編著,1994:《現代工業地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⒐ 王緝慈、班武奇,1990:《山河風情(東北卷)》,台灣錦繡出版公司

論文


⒈ Wang J. C.,Wang J. X. 1998,An analysis of New-tech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A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e Ma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pp. 681-701
⒉ Wang Jici,2002,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Chapter 8),In C. M. Webber,M. Wang,Y Zhu (eds): China’s Transition to a Global Economy,Palgrave Macmillan’s global academic publishing
⒊ Wang Jici,2002,The Trajectory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Chapter 10),In C. M. Webber,M. Wang,Y Zhu (eds): China’s Transition to a Global Economy,Palgrave Macmillan’s global academic publishing
⒋ Wang Jici,Chen Yilong,1998,Searching for More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e Case of Zhong’guancun,China, Development and Society,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Vol. 27,No. 1,pp121-144
⒌ Wang,J. and Tong,X. 2003,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Alternative Pathways to Global Local Perspective”.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nnovation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a Perspective of China. Edited by Gu,S and Alcorta,L,Routledge in Association with UNU Press
⒍ Wang,J. C. 1999, “In Search of Innovativeness: The Case of Zhong’guancun”,In Malecki E. and Oina P. (Ed) Making Connection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Change,Ashgate: Vermont,Chapter 8,pp205-230
⒎ Wang,J. Zhu,HS,and Tong,X. 2003,Industrial District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ase of Datang Sock and Stocking Industry in Zhejiang,China. Proximity,Distance and Diversity: Issues on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Edited by Oina,P. New York,Ashgate,pp. 47-67
⒏ Tong,X. and Wang,J. 2002,Global-local Networking of PC manufacturing in Dongguan,China. Knowledge,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 in Territori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Hayter,M and Heron R. Ashgate Vermont,pp 67-86.
⒐ Tong,X. and Wang,J. 2004,The Shadow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Transnational Flows of E-waste and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y (Special Issue)
⒑ Wang J,Zhu H,and Tong X,2005,Industrial District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ase of Datang Sock and Stocking Industry in Zhejiang,China,in Arnoud Lagendijk and Päivi Oinas (eds),Proximity,Distance and Diversity: Issues on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Aldershot: Ashgate. pp. 47-67
⒒ Wang,Jici (2006): China’s consumer manufact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Wenzhou footwear cluster,China, Innovation: Management,Policy & Practice,2006,Vol.8,No.1-2,pp160-170
⒓ Wang,Jici (2007):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low road vs. the high road in cluster development,Chapter 7 in Allen Scott and Golifoli (ed.): Development on the Ground: Clusters,networks and Reg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London: Routeledge,145-164
⒔ Wang J. and Tong X. 2005,Sustaining Urban Growth through Innovative Capacity: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Comparison,issued as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545
⒕ Wang J. New Phenomena and Challenges of Cluster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of Globalisation,In Ganne B and Lecler Y,(ed.) Industrial clusters,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new policy initiatives,World Scientific,pp 195-212,2009.
⒖ 王緝慈,J. ブラドバリ / 金田昌司(翻譯),1987,中國における經濟特區と工業配置の變動,《工業の空間構造-中國·韓國·日本の比較 - 》,村田喜代治編,中央大學出版部,東京,pp.50-88
⒗ 王緝慈,王緝憲,1999p,北京にぉけるニュテク集積地域の分析-形成中のニーュテク產業地域-《中國の高新技術產業地域企業-北京中關村を中心に》,德山大學研究叢書18,岡田印刷株式會社,1999年3月,107-130
董黎明,王緝慈,1983a,贛州的城市性質和職能分析,《經濟地理》第3期,300-305頁
⒙ 王緝慈,1983b,試述中國石油化纖工業的布局和選址問題,《經濟地理》第4期,195-199頁
⒚ 王緝慈,1985,中國的純鹼工業,《地理知識》,1985第10期
⒛ 王緝慈,1987,增長極理論的來龍去脈,《發展研究》(國務院農研中心)第11-12期
21. 王緝慈,1988,工業地理學的全球觀與經濟觀,《地理科學》第4期
22. 王緝慈,1989a,增長極概念、理論和戰略探究,《經濟科學》第3期
23. 王緝慈,1989b,關於贛州籌建出口加工小區問題的思考,《效益與管理》總第170期
24. 王緝慈,1989c,小導國與內緣國的地緣特徵,《人文地理》1989年第2期,31-33頁
25. 王緝慈,1991d,關於中國高技術產業的概念及其有關問題的討論,《中國工業經濟》總44期,42-46頁
26. 王緝慈,1991b,加拿大區域經濟初析,《加拿大與加拿大人》,阮西湖、王麗芝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 王緝慈,1992a,別樹一幟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管理世界》總40期
28. 王緝慈,1992b,高技術世界中的加拿大,《加拿大與加拿大人(二)》,阮西湖、王麗芝主編,中國工人出版社
29. 王緝慈,王民,1992c,加拿大的工業園區,《加拿大與加拿大人(二)》,阮西湖、王麗芝主編,中國工人出版社
30. 王緝慈,1992d,加拿大增強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戰略,北京大學《加拿大掠影》1992年第1期
31. 王緝慈,1992f,加拿大的高技術產業及其區位特徵,北京大學《加拿大掠影》1992年第1期
32. 王緝慈,1992g,論加拿大造紙業面臨的挑戰和中國的機遇,北京大學《加拿大掠影》1992年第2期。
33. 王緝慈,1993a,關於企業地理學研究價值的探討,《經濟地理》12卷4期
34. 王緝慈,1993b,高技術產業布局中的交通運輸問題,《地理科學》13卷4期
35. 王緝慈、宋向輝、李光宇,1995,企業衍生:北京新技術集聚體的重要特徵,《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評價》第6期
36. 王緝慈,1992,別樹一幟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管理世界》總40期,1992
37. 王緝慈,1994a,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1993年學術年會概況,《地理科學》14卷2期,1994
38. 王緝慈,1994b,中國新工業區的形成(本人英文論文的譯文),《地理譯報》13卷4期,1994
39. 王緝慈,1994c,第4屆東亞工業變化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地理譯報》13卷4期,1994
40. 王緝慈,1994d,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機制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13卷2期,1994
41. 王緝慈,1994e,加拿大小企業的發展及其政策環境,《加拿大與加拿大人(三)》,阮西湖主編,中國工人出版社
42. 王緝慈,1995,企業衍生:北京新技術集聚體的重要特徵,《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評價》1995年第6期
43. 王緝慈,1996a,關於北京新技術企業集聚與擴散問題的調查和討論,《地理學報》51卷6期,1996
44. 王緝慈,1996b,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1995年漢城會議,《地理學報》51卷2期,1996
45. 王緝慈,1996a,地理教學更新觀點雜談,《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6Z1
46. 王緝慈,1996b,北京高技術企業的集聚與擴散調查,《科學中國人》,1996年第1期
47. 王緝慈,1996c,發展高技術產業與地方創新環境,《科學中國人》,1996年第11期
48. 王緝慈,1996d,從企業角度研究區域的一個分析構架,《地域研究與開發》15卷6期,1996
49. 王緝慈,1996e,“對加拿大區域差異問題的新觀察”,《加拿大掠影》,北京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編,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第95-111頁
50. 王緝慈,1996f,發展高技術產業需要區域創新環境,《科技日報》1996年10月31日第1版
51. 王緝慈,1996g,區域創新環境及其網路理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1996年10月24日後連載
52. 王緝慈,1996h,從“鈕扣集團”談起-培育中國的競爭優勢產業區和地方創新系統,《中國國情國力》,1996年第11期
53. 孫穎,王緝慈,1996,矽谷和128公路的對比看高技術產業創新力的保持,《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第9期,第60-64頁
54. 王緝慈,1997a,“關於中關村新技術區域發展問題的深層思考”,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市計委,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 1997年經濟藍皮書》,景體華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55. 王緝慈,1997b,“訪問加拿大舍爾頓科技園的重要啟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評價》,1997年第2期
56. 王緝慈,1997c,“區域創新環境及其網路理論”《科學中國人》1997年第1期
57. 王緝慈,1997d,“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與社區文化”《文匯報》1997年8月25日
58. 王緝慈,1997e,“海外學習體會”《國際合作與交流》,北京大學外事處,1997年第1期
59. 王緝慈,1997f,“圖書館、書、人”《國際合作與交流》,北京大學外事處,1997年第2期
60. 王緝慈,1998g,“關於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思考”,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市計委,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 1998年經濟藍皮書》,景體華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61. 王緝慈,1997a,“關於企業規模科學性的思考”,《中國工業經濟》,1997年第7期
62. 王緝慈,1997b,“網路環境-產業組織的嶄新形式:兼評企業上規模的認識誤區”,《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3期
63. 王緝慈,1997c,“企業規模與產業組織的內在科學性─—談“規模”、“集團”風中的新誤區”,《科技導報》,1997年第7期
64. 王緝慈,1997d,“國際地理聯合會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1997年學術年會簡介”,《地理學報》,1997年第4期
65. 王緝慈,1998a,“關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構架”,《中國工業經濟》,1998年第3期
66. 王緝慈,1998b,關於中國區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討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67. 王緝慈,1998c,對策出自對創新的再認識,《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1998年第11期
68. 王緝慈,1999a,創新就是創造新產品,並實現市場價值《北京科技報》,1999年12月24日
69. 王緝慈,1999b,創新就是創造新產品,並實現市場價值《科技日報》,1999年3月11日,第3版
70. 王緝慈,1999c,中關村高新技術區域發展的危機和對策,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市計委,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 1999年經濟藍皮書》,景體華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71. 王緝慈,1999d,構建中關村的區域創新網路,《北京日報》,1999年6月28日
72. 王緝慈,1999e,良好的創新環境是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世界高技術園區》評價,《國外城市規劃》,1999年第3期,第41-42頁
73. 王緝慈,1999f,區域創新環境,《中國科技月報》1999年第1期(首頁)
74. 王緝慈,1999g,政府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中的作用問題,《北京科技報》,1999年8月31日
75. 王緝慈,1999,創業與創新——女企業家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76. 王緝慈,1999h,知識創新和區域發展的文化力,《城市經濟論壇》,1999年第3期,第17-20頁
77. 蓋文啟、王緝慈,1999a,論區域的技術創新型模式及其創新網路——以北京中關村地區為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78. 蓋文啟、王緝慈,1999b,從矽谷的成功看中國高新區的發展,《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12期
79. 蓋文啟、王緝慈,1999c,論區域創新網路對中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中國軟科學,1999年第9期
80. 王緝慈,1999d,知識創新和區域創新環境,《經濟地理》,1999年第1期,第11-15頁
81. 王緝慈、王可,1999,區域創新環境和企業根植性-兼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地理研究》,1999年第4期,第357-361頁
82. 蓋文啟、王緝慈,1999,從矽谷的成功看中國高新區的發展,《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12期,第38-42頁
83. 蓋文啟、王緝慈,1999,區域發展的技術創新型模式及其創新網路,《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84. 蓋文啟、王緝慈,1999,區域創新網路和中國高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國軟科學》,1999年第5期
85. 童昕,王緝慈,1999,矽谷-新竹-東莞:信息產業的全球生產網路透析,《科技導報》,1999年第9期
86. 王緝慈,2000a,從義大利產業區模式看浙江專業化產業區發展前景,《浙江經濟》,2000年第7期,第10-12頁
87. 王緝慈,2000b,從義大利產業區模式看浙江專業化產業區發展前景,《浙江經濟報》,2000年6月16日
88. 王緝慈,2000c,關於中關村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89. 童昕、王緝慈,2000,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創新網路,《中國軟科學》,第9期,第80-84頁;
90. 童昕,王緝慈,李天宏,2000,論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工業革命,《科技導報》,2000年第4期,第6-9頁
91. 王緝慈,2001a,創新概念隨想,《中國科技成果
92.王緝慈,2001b,關於在外向型區域發展本地企業集群的一點思考-―墨西哥和中國台灣外向型加工區域的對比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3期
93. 王緝慈,2001c,集群戰略的公共政策及其對中國的意義,《中外科技信息》第4期,第3—6頁
94. 王緝慈,童昕,2001d,論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產業群-地方競爭優勢的源泉,《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6期,第28—36頁
95. 童昕,王緝慈,2001,政府在高科技製造業發展中的角色轉化——以中國PC製造業地方產業群的形成發展為例,《中外科技信息》第4期,第17—20頁
96. 王緝慈,童昕,2001b,簡論中國地方企業集群的研究意義,《經濟地理》第5期,第550—553頁
97. 童昕,李天宏,王緝慈,2001,特色產業區規劃要引入生態工業思想,《浙江經濟》,2001年第12期,第32-33頁;
98. 童昕,王緝慈,2001,“全球商品鏈中的地方產業群”,《地域研究與開發》第6期
99. 童昕,王緝慈,2001,東莞PC相關製造業地方產業群的發展演變”,《地理學報》,56⑹:722-729
100.魏守華,王緝慈,2001,論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以浙江嵊州市為例,《生產力研究》第6期,第88—90頁
101.朱華晟,王緝慈,2001,外商投資對東莞區域發展的影響及其戰略思考,《人文地理》第4期,49—52
102.朱華晟,王緝慈,2001,論產業群內的地方聯繫——以東莞電子產業群為例,《經濟地理》2001年第4期
103.朱華晟,王緝慈,2001,大唐襪業產業區分析――中國“義大利式產業區”產生和發展的一個實例,《中外科技信息》第4期,第25—29頁
104.朱華晟,王緝慈,2001,論柔性生產與產業集聚,《世界地理研究》第4期,39-47頁
105.王緝慈,2002a,“用全球觀點看東莞製造業”,《中國經濟信息》2002年第16期
106.王緝慈,2002b,關於用產業群戰略發展中國造船業的政策建議,《地域研究與開發》2002年第3期,42-46頁
107.王緝慈,2002c,創新性的低技術產業群-傢具業群,《中國經營報》2002年2月5日第4版
108.王緝慈,2002d,高新區不能霧裡看花,《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3月26日
109.王緝慈,2002e,創新及其相關概念的跟蹤觀察——返璞歸真、認識進化和前沿發現,《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12期,30-34頁
110.王緝慈,2002f,地方產業群戰略,《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3期,47—54頁
111.王緝慈,2002g,補“集群”理論的課,《時裝觀察》,2002年7月號,33-34頁
112.童昕,王緝慈,2002,“全球化-本地化:透視中國三大IT產業群的形成與演化”,《經濟地理》2002,第6期
113.童昕,王緝慈,2002,“論全球商品鏈中的地方產業群——以東莞的‘商圈’現象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
114.魏守華、王緝慈、趙雅沁,2002,“產業集群:新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經濟經緯》第2期,第18~21頁
115.童昕、王緝慈,2002,全球化與本地化:透視中國個人計算機相關產業群的空間演變,經濟地理,2002年第6期,697-705頁
116.魏守華、邵東濤、王緝慈,2002,“地方企業集群戰略對西部大開發的意義”《開發研究》第31~33頁
117.王緝慈,2003a,“東莞和蘇州PC產業群的比較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6-10頁
118.王緝慈,2003b,關於中國服裝業的地方集群戰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2期
119.王緝慈,2003c,中國製造業集群分佈現狀及其發展特徵,《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年第6期
120.王緝慈,2003d,義大利的產業特點,今日浙江,2003Z1
121.王緝慈,羅家德,2003,“東莞和蘇州PC產業群的比較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6-10頁
122.王緝慈,2004a,中國的地方產業集群及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年第4期,第1-4頁
123.王緝慈,2004b,關於中國產業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學報》,第59卷增刊
124.王緝慈,2004c,關於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經濟地理》,2004年第2期,433-436頁
125.王緝慈,2004d,關於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的幾點建議,《經濟經緯》,2004年第2期,第53-57頁
126.王緝慈,2004e,“產業空洞化可能瞬間發生——論自由布局型產業的全球化轉移”,《成功營銷》2004年第5期,第73-74頁
127.王緝慈,2004f,產業集群:城市發展的名片,《中國質量與品牌》8月號(總第7期),第38-41頁
128.王緝慈,2004g,從集群創新到創新集群-談談中國區域的集群發展問題,“地方產業集群網發表
129.王緝慈,2004h,產業集群:城市發展的名片,《中國質量與品牌》,2004年第8期
130.王緝慈,2004i,關於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的幾點建議,《經濟經緯》,2004年第2期,53-57
131.王緝慈,2004j,關於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經濟地理》,第24卷第4期,433-436
132.王緝慈,2004k,關於中國產業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學報》,第59卷增刊,47-52
133.王緝慈,2004l,中國製造業集群分佈現狀及其發展特徵,《中國質量與品牌》,第期,44-48
134.王緝慈,2004m,溫州鞋業集群向何處去,《中國質量與品牌》,第期,48-54
135.王緝慈,2004n,提升中國鞋業競爭力的集群戰略,《中國質量與品牌》,第期,48-52
136.張輝,王緝慈,2004,全球價值鏈理論與中國產業發展研究,《中國工業經濟》194⑸,第38-46頁
137.譚文柱,王緝慈,陳倩倩,2004,關於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的幾點建議,《經濟經緯》,2004年第2期
138.王緝慈,陳倩倩,2004,全球鞋業轉移背景下中國鞋業集群升級,《溫州論壇》,第6期
139.蔡運龍等,2004,地理科學的中國進展與國際趨勢,《地理學報》第59卷第6期,2004,803-810
140.蔡運龍等,2004,中國地理科學的國家需求與發展戰略,《地理學報》第59卷第6期,2004
141.王緝慈. 2005a,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發展中的企業鄰近與集聚辨析. 《中國軟科學》. 2005⑿
142.王緝慈. 2005b,怎麼找中關村的產業集群?《中關村》. 2005⑹
143.王緝慈,2005c,解讀產業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第一輯,1-5頁,2005年3月
144.王緝慈,2005e,創意產業集群的價值思考,上海國際城市創意產業論壇上發言稿,2005年12月01日,
145.王緝慈、譚文柱,2005,論地方產業聯繫與區域發展——兼評“延長產業鏈”的認識誤區,《產業經濟評論》,2005年第2期
146.陳倩倩,王緝慈. 2005,論創意產業及其集群的發展環境——以音樂產業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5⑸5-8頁
147.陳倩倩,王緝慈. 2005,提升中國製鞋業競爭力的地方集群戰略思考. 《世界地理研究》. 2005⑴
148.童昕,王緝慈. 2005,北京與上海創新性產業比較研究. 《城市規劃》. 2005⑷.
149.王緝慈. 2006a,產業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誤區評析.《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6⑵
150.王緝慈,譚文柱,林濤梅麗霞,2006,產業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誤區評析,《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年第2期,1-6頁
151.王緝慈,2006b,解開集群概念的困惑——談談中國區域的集群發展問題,《經濟經緯》,2006年第2期,第65-68頁
152.王緝慈,2006c,關於中國發展產業集群中的若干問題.《理論參考》. 2006 ⑼:27-30
153.王緝慈,2006d,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參考》. 2006⑼:9-11
154.王緝慈,2006e,創新集群:高新區未來之願景與目標.《中國高新區》. 2006⑽
155.王緝慈,2006f,關注文化創意產業.《前線》. 2006⑷
156.王緝慈,2006g,創新集群——高新區未來之願景與目標,《中國高新區》,2006年第10期,卷首語
157.王緝慈,2006h,體驗知識海洋、知識山峰和知識網路,《北大講座》編委會《北大講座》第七講,第306-31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58.譚文柱,陳倩倩,王緝慈. 2006,全球鞋業轉移背景下中國製鞋業的地方集群升級——以溫州鞋業集群為例. 《經濟地理》. 2006⑴
159.譚文柱,王緝慈,陳倩倩,2006,全球鞋業轉移背景下中國地方集群的升級-以溫州鞋業集群為例,經濟地理,2006年第1期
160.祁苑玲;王緝慈;任寶,2006,關於老工業基地淄博市工業區位變化的地理學思考,地理科學,2006年第1期,7-12頁
161.童昕、盧洋、林濤、王緝慈,2006,塑造郊區城市的創意生活空間——昌平高科技走廊發展規劃,《北京規劃建設》,2006年第6期,46-47頁
162.譚文柱、王緝慈,2006,論外部知識聯繫對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的重要性,《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年第3期,第6-9頁
163.王緝慈,2007a,中國製造——產業集群僅僅是壓低成本的地方嗎?《華夏地理》,2007年第6期,102-111頁
164.王緝慈,林濤. 2007b. 中國外向型製造業集群發展和研究的新視角.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3⑹:839-846.
165.王緝慈,2007c,創意文化產品的孵化場所——集群對比園區,《深圳文化研究》(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辦)2007⑵:29-33
166.王緝慈,2007d,關於濟寧經濟發展問題的思考,《魯南經濟帶與濟寧發展高層論壇文集》74-78頁
167.王緝慈,2007e,創意文化產品的孵化場所——集群對比園區,深圳市發改委《經濟動態》
168.王緝慈,200f,創建一流大學不如創建一流專業,《科學時報》2007-02-15
169.王緝慈,李鵬飛,陳平,2007,製造業活動地理轉移視角下的中國產業集群問題,《地域研究與開發》26⑸:1-15
170.任寶、李鵬飛、王緝慈,2007,產品品牌數量對產業集群影響的實證研究——以中國服裝產業集群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6⑶:6-10
171.劉志高,王緝慈,2008,共同演化及其空間隱喻,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4期
172.王緝慈,張曄,2008,沿海地區外向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困境擺脫與升級前景,改革,05期
173.張純,王敬甯,陳平,王緝慈,呂斌,2008,地方創意環境和實體空間對城市文化創意活動的影響——以北京市南鑼鼓巷為例,地理研究,02期
174.王緝慈,梅麗霞,謝坤澤,2008,企業互補性資產深圳動漫產業集群的形成——基於深圳的經驗和教訓,經濟地理,01期
175.李鵬飛,王緝慈,林濤,2008,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產業集群內技術擴散對比研究——以山東臨朐和廣東大瀝鋁型材產業集群為例,中國軟科學,05期
176.李鵬飛,王緝慈,2008,服務外包的空間格局: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中國軟科學,11期
177.王緝慈,2009,從創新集群的視角略論中國科技園的發展,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4期
178.王緝慈,王敬甯,姜冀軒,2009,深圳數字電視產業的地理集聚——研究高新技術創新集群的一個嘗試,地理科學進展,05期
179.王緝慈,劉譞,2009,經濟危機背景下對中國專業化產業區的反思——重溫義大利式產業區的價值,地域研究與開發,03期
180.王緝慈,馬銘波,劉譞,2009,重新認識義大利式產業區競爭力——對深圳金飾產業區等中國專業化產業區的啟示,中國軟科學,08期
181.梅麗霞,王緝慈,2009,權力集中化、生產片斷化與全球價值鏈下本土產業的升級,人文地理,04期
182.朱華晟,王緝慈,李鵬飛,李偉,2009,基於多重動力機制的集群企業遷移及區域影響——以溫州燈具企業遷移中山古鎮為例,地理科學進展,03期
183.王緝慈,陳平,馬銘波,2010,從創新集群的視角略論中國科技園的發展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1期
184.王緝慈,2010,略論廣東省的專業鎮問題,廣東科技,19期
185.潘峰華,王緝慈,2010,從“被動嵌入”到供應鏈園區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的新模式? 中國軟科學,03期
186.潘峰華,王緝慈,2010,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手機製造產業的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經濟地理,04期
187.王緝慈,2011,讓低端產業集群“飛”,北大商業評論,4月
188.王緝慈,2011,超越集群---關於中國產業集聚問題的看法,上海城市規劃,96期

科研活動


1980-1987 城市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蕪湖、贛州、漳州
1987-1988 國土規劃(山東惠民地區、濰坊淄博
1992-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和研究(淄博、中關村、深圳等)
1997- 區域創新網路、新產業區和產業集群研究

主要課題


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2006--2009)
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PC產業的柔性生產綜合體及其創新網路機制研究”(2001.1--2003.12)
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新產業區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應用研究”(1998.12--2000.12)
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鄉鎮企業集群的競爭力研究”(1999.1--2001.6)
⒌ 參與魏心鎮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與布局”(1989-1992)
⒍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區域科技組“產業集群和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2003-2004)
⒎ 國家科技部軟科學課題:“產業群與區域經濟發展”(2001.10—2002.10)
⒏ 參與國家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產業分析與預警處“國際產業分工對中國的影響”課題(2005)
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基金會課題:“中國北京、上海、深圳三地IT產業群對比研究”,(2001.1--12)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關於中國沿海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研究” (2003.4-2004.4)
⒒北京市科技局軟科學課題:“北京市產業集聚區與知識集聚區的互動研究”(2004.11-2005.11)
⒓浙江溫州市科技局課題:“溫州產業集群升級研究”(2005.6--2006.5)
⒔廣東東莞市科技局課題:“全球價值鏈下東莞產業集群升級的戰略研究” (2004.10--2005.10)
⒕廣東省佛山市經貿局課題:“佛山市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2005.6--2005.12)
⒖寧波市經委課題:“加快提升寧波市工業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對策研究”(2002.5--2002.11)
⒗浙江長興縣發改局課題:“長興縣綠色動力能源中心發展戰略規劃(2006.8-10)
⒘參與北京市科委課題:“中關村區域創新能力研究”(1996-1997)
⒙世界銀行項目:“東亞城市的創新性產業比較研究——北京、上海分課題”(2002)
日本德山大學課題“產業構造高度化的地域經濟”(1994-1997)

參加學術會議


1985.5-1986.5 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地理系研究訪問(世界銀行貸款)
1986.7 在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參加第一屆東亞工業變化國際會議
1990.10-1991.4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滑鐵盧大學地理系研究(中加互換學者獎研金)
1991.4 在韓國漢城大學地理系講學
1993.7 在日本東京參加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年會
1995.7 在韓國漢城參加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學術年會
1996.1-1996.9 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大學地理系研究(中加互換學者獎研金)
1997.2 在日本筑波、東京、關西科學城等地調查訪問(中日合作課題)
1997.8 在瑞典哥德堡參加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學術年會
1998.8 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參加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學術年會
1998.10-1999.1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地理與環境學系合作研究
1999.6 在以色列海法市參加IGU工業空間組織委員會學術年會
2001.1 在法國巴黎參加OECD企業集群全球大會
2001.7 在義大利都靈參加IGU經濟空間動態委員會學術年會
2001.9-10 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訪問研究
2002.8 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參加IGU經濟空間動態委員會學術年會
2003.6 在德國波恩大學地理系參加歐亞老工業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研討會
2004.2 在泰國曼谷參加世界銀行東亞創新性城市研究項目中期會議
2005.1 在丹麥奧爾堡參加五國(巴、俄、印、中、南非)國家創新體系會議
2006.12 在瑞士日內瓦參加國際勞工組織學術會議
2006.12 在法國里昂參加亞洲產業集群研討會
2007.1 在蒙古烏蘭巴托參加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國家創新體系研討會
2007.10 應邀訪問英國倫敦瑪麗王後學院地理系
2009.4.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國際勞工組織的國際研究會
2009.10 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參加集群會議
2010.5 在德國科隆參加IGU會議
2010.6 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參加學術會議
2010. 在越南河內參加學術會議
2010.11 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參加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