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合少鄉

內蒙古呼和浩特武川縣下轄鄉

哈拉合少鄉位於武川縣西南。南與土左旗土右旗交界,西與固陽縣接壤。屬典型的山區鄉。鄉政府駐哈拉合少村。1950年成立哈拉合少鄉。1958年更名為哈拉合少人民公社。1985年恢復哈拉合少鄉。2001年,廟溝鄉併入哈拉合少鄉。

截止2020年11月1日,哈拉合少鄉常住人口3384人。

地理環境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武川縣哈拉合少鄉,位於陰山腳下,大青山北麓,武川縣西南67公里處,屬呼和浩特市遠郊,由原哈拉合少鄉、廟溝鄉、哈拉門獨鄉合併而成,屬於典型的山區鄉。東鄰縣城67公里,西接包頭市固陽縣城60公里,南與土左旗察素齊鎮相隔35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哈拉合少鄉總轄地面積810平方公里,有行政村10個,自然村113個,有耕地11萬畝,現有水澆地7000畝,總戶數4480戶,總人口16580人。牲畜10萬頭(只),哈拉合少鄉人文政治環境良好,氣候怡人,物產豐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形成了以工促農、以農促牧,工、農、牧互聯互動的良好局面。境內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優越。境內有封閉式學校1所,學點5個,衛生院3所,獸醫站3個,已運營鐵礦9個,石墨礦2個,黃金採選礦1個。

位置境域

哈拉合少鄉地處武川縣西南部,東鄰得勝溝鄉,南接土默特左旗察素齊鎮和只幾粱鄉,西南與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交界,西毗包頭市固陽縣下濕壕鎮、銀號鎮,北連二份子鄉西烏蘭不浪鎮,距縣城67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818.5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哈拉合少鄉地處大青山腹地,境內地形大部分為山區,地勢略顯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700米。

氣候

1、氣候類型: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2、氣溫:年平均氣溫3.0℃,年極端最低氣溫-37.0℃,出現於1971年1月22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6.2℃出現於2005年6月22日。最冷月為一月,平均氣溫-14.8℃,最熱月為七月,平均氣溫18.8℃。
3、無霜期:124天左右,月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年積溫,歷年平均為2578.5℃。
4、降水量:歷年平均降水為354.1mm左右。年最多降水為1961年553.1mm,最少降水為1965年191.5mm。
哈拉合少鄉多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無霜期平均115—125天。

水文

哈拉合少鄉境內有克力溝河和榆樹店河兩條山溝河;克力溝河發源於搗拉蓋村北,流經德勝窯子,流向固陽縣;榆樹店河流經哈拉合少、腦包、前石花和后腮忽洞、廟溝、碌碡灣后,流向土默特左旗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哈拉合少鄉常住人口3384人。

社會


基礎設施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集固公路貫穿鄉境內37公里,輻射28個自然村,鄉政府所在地距集---公路7公里為三級黑色路面,113個自然村,村間公路暢通無阻,農民生產條件相對較好。境內配有程式控制電話。有35千伏安變電站二座,村村通電,電力供應充足。
電力供應:現有220KV變電站1座,容量為15萬KVA;110KV變電站2座,容量為29.95萬KVA;35KV變電站5座,35KV開閉站1座;35KV輸電線路161.66公里,10KV配電線路1886.53公里,0.4KV低壓線路1107.69公里。日供電量達25.6萬度,電力供應充足。
電信:通訊設施完備,程式控制交換容量大。哈拉合少鄉全部實現了傳輸光纜化、交換程式控制化,國際、國內長途可隨時直拔;可可以力更鎮建有移動、聯通網路基站,無線通訊網路覆蓋可可以力更鎮。
供水:可鎮供水管網健全,供水主管道總長計8萬米,日供水能力7000多噸;工業園區供水充足,供水設施逐步配套完善。
哈拉合少鄉綜合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力度逐年加大,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完全能夠滿足各類投資者的生產、生活等需求。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哈拉合少鄉有初中1所,教學點2個,專任教師36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哈拉合少鄉有文化站2個,農家書屋10個,藏書3萬冊。電視信號實現全部覆蓋。電視入戶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哈拉合少鄉有衛生院3所,村衛生室13個。2011年,哈拉合少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哈拉合少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27戶,人數1311人,支出196.65萬元;農村五保供養137人,支出32.88萬元;醫療救助救助21人,支出12萬元;有敬老院1家,床位80張,收養五保老人30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收入161.4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6657人。

特色農業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始終把發展農業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作為哈拉合少鄉工作的重點,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等舉措,農業工作取得豐碩成果。沙爾沁鄉針對農產品相對過剩,農產品收益逐年下降的形式,哈拉合少鄉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高科技蔬菜種植業,大力推廣櫻桃西紅柿、溫室葡萄、溫室油桃、食用菌栽培等名優特新稀品種的種植,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收入,農業經濟發展勢頭喜人。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哈拉合少鄉人多地少,土地貧瘠。長期以來,哈拉合少鄉的農民主要以種植豇豆綠豆等小雜糧為生。改革開放之初,沙爾沁鄉農民開始自發地把小雜糧向外省市銷售,久而久之,一支農民經紀人隊伍形成了。為了更好地帶動哈拉合少鄉的經濟發展,聚合農民經紀人力量,解決經紀人分散經營與大市場連接難等問題,哈拉合少鄉有關部門於2004年7月27日成立了自治區首家農村經紀人協會——土左旗哈拉合少鄉農民經紀人協會,農民經紀人有了組織,有了後盾。呼和浩特市工商局與哈拉合少鄉政府聯合舉辦了農民經紀人培訓班,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經紀人隊伍素質。

規劃前景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2008年中棚種植已在其他鄉鎮進行試驗,經了解該項目適宜哈拉合少鄉氣候,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具有長期的戰略性計劃,也是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一項重大舉措。下面結合哈拉合少鄉實際,就哈拉合少鄉2009年中棚建設作一規劃:
一、中棚建設地點:哈拉合少鄉公忽洞灘、黃花灘、廟溝一帶土地平整,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較好,2009年哈拉合少鄉將在該三片內選擇具有一定條件的農戶進行實施。
二、建設面積及涉及農戶:在公忽洞灘建設中棚70畝,主要以公忽洞村和耗賴腮村為主,擬選擇農戶35戶,平增每戶建設2畝;在黃花灘建設80畝,涉及黃一隊、黃二隊、黃三隊、水泉四個自然村,擬選擇農戶40戶,平均每戶建設2畝;在廟溝村建設50畝,擬選擇25戶農戶,平均每戶建設2畝。種植品種將根據其它鄉鎮2008年種植品種及效益進行推廣。

交通


哈拉合少鄉有集固公路貫穿鄉境37千米,輻射28個自然村;鄉政府所在地距集固公路7千米,為三級柏油路面。哈拉合少鄉村間都有砂石路相通,經過鄉境內三級公路里程25千米,通村級瀝青路里程50多千米,另有多條沙石路連接各村。

行政區劃


榆樹店村廟溝村廟渠子村哈拉合少村土城子村腦包村公忽洞村
2011年,哈拉合少鄉下轄哈拉合少、公忽洞、廟渠、腮忽洞、土城子、廟溝、榆樹店、腦包、大廟、后營子10個行政村。
2019年,哈拉合少鄉下轄哈拉合少村、公忽洞村、廟渠子村、腦包村、榆樹店村、廟溝村、土城子村、后營子村、大廟村、腮忽洞村10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哈拉哈少村。

文化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1、農作物品種獨具特色,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由過去的“三麥、兩豆、三谷一薯”轉變為以馬鈴薯,藥材(黃芪、黃芩黨參甘草玉米莜麥豆類、小雜糧為主,地方流傳有:“廟溝的莜面,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之美談。因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廟溝莜面則更是上品,外地人以能來這裡品嘗上地道莜面為不虛此行,山區因其特有的適宜土壤,水質及氣候條件所產黃米色鮮味香、筋度大,配以當地特產葫麻油炸食,成為宴請賓朋和慶賀節日必備的獨特佳肴。境內是“正北芪”的發源地,其種植歷史悠久,以其藥性好、成份高、保健藥理作用強,製成的“正北芪”系列保健醫用品,廣泛流通於市場,產品供不應求。
2、哈拉合少鄉境內有以馬場梁為軸心輻射天然山地草場70萬畝,水草豐美,山間溪水流暢,據歷史記載,在宋朝曾是北國蕭太后皇家的牧馬地,馬場梁也正是由此而得名,境內有古長城殘垣遺跡數處,境內崇山峻岭,懸崖峭壁,山間流水潺潺,棲息有百靈鳥等30多種候鳥和13種野生動物。
3、礦產資源:據查閱有關地質資料,哈拉合少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脈金沙金、赤鐵、石棉、石墨、雲母等100多種礦產資源,現以開發的資源有鐵礦、脈金、沙金、粘土、石墨,並已經形成規模。
地名由來
哈拉合少鄉因鄉政府駐哈拉合少村而得名;“哈拉合少”系蒙古語,意為黑石頭山嘴。

經濟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堅持“強化鄉鎮企業,發展高效農業,搞活市場流通,開發旅遊產業,實施科教興業”的戰略方針,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顯著發展。土默特左旗針對鄉鎮企業少,鄉鎮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哈拉合少鄉充分利用地理交通資源優勢,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制定各項優惠政策。
哈拉合少鄉先後引進了牧馬人灑業有限公司、陰山泉純凈水廠、綠苑脫水蔬菜廠、阿都牧神酒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並儲備了大青山旅遊區開發、永富儲煤廠、海留素煤礦開發等一批好項目,鄉鎮企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哈拉合少鄉糧食作物以玉米、莜麥、豆類、小雜糧為主;經濟作物以藥材黃芪、黃芩、黨參、甘草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羊、家禽為主;工業形成了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哈拉合少鄉有農業耕地面積10.23萬畝,生產糧食1.5萬噸。2011年,哈拉合少鄉羊年末存欄10萬隻;家禽飼養量5萬隻,生產肉類509噸,禽蛋101噸。2011年,哈拉合少鄉工業總產值3億元,比2010年增長25%。2011年,哈拉合少鄉財政總收入7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4.3%。
2018年,哈拉合少鄉有工業企業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歷史沿革


哈拉合少鄉
哈拉合少鄉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共40卷,30餘萬字,成書於北魏孝明帝延昌正光(公元512~525)年間。書中記述水道1252條,並且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述沿流山陵、城邑、物產等自然地理情況,以及城鎮建置沿革和有關歷史事件、人物、民情等地理人文情況,內容豐富、綱目清晰,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史地名著。
在《水經注》中記述的水道中,源流在哈拉合少鄉境內的水道有1條,1條水道共同特點為發源在哈拉合少鄉內,南向穿越陰山,注入荒干水,為黃河支流荒干水(今大黑河)之1條支流。
民國元年(1912年),武川設縣后,在境內建福興鄉,屬十區。
1950年,設第三區和哈拉合少鄉。
1953年,改名第五區。
1955年,第五區改稱哈拉合少區。
1957年,撤銷區公所,保留哈拉合少鄉。
1958年,成立哈拉合少公社。
1984年,哈拉合少公社改第五區鄉。
2001年,廟溝鄉併入哈拉合少鄉。
2006年,哈拉門獨鄉併入哈拉合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