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中藥研究院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南山路34號,是全國最早專門從事中藥研究的科研機構。研究院佔地200餘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科研用儀器設備價值2000餘萬元,擁有價值10萬元以上大型精密儀器31台套。全院現有在職職工220餘人,其中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60%。具有博士學位的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4人,有高級職稱36人,其中正高12人;中級職稱53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專家7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6人,後備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
院下設有中藥生葯研究所、中藥種植研究所、中藥化學研究所、中藥藥理研究所、中藥製劑研究所、應用開發研究室、實驗動物研究所、冬蟲夏草研究所等11個業務研究室以及黨委綜合辦公室、院辦公室、科研處、財務處等9個行政後勤部門,另有製藥廠、保健食品廠、醫藥科技開發公司、中藏葯業公司等產業實體。建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藥新葯開發研究中心”和省級“醫學實驗動物飼養繁殖中心”兩個重點實驗室。“中藥鑒定學”、“中藥生藥學”學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重點學科”;“瀕危藥材繁育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發改委)”、“重慶市藥物安全評價中心(GLP)”、“重慶市中藥質量評價技術平台(市科委)”、“重慶市中藥良種選育與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科委)”等國家級、省市級科研平台10餘個及國內最大的中藥標本館。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創建於1930年7月,其前身為國民黨工商部在南京創建的中央工業試驗所。抗戰爆發后,遷來重慶。
1946年,設立國產藥物研究室,構成了中藥研究所的雛型。解放后,根據西南地區豐富的中藥資源條件,經專家論證,確定了專攻“中藥寶庫”的科研方向。
1957年1月更名為西南中藥研究所,隸屬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全國最早專門從事中藥研究的科研機構。
1963年劃歸四川省衛生廳領導,定名為四川省中藥研究所。
1997年重慶直轄后,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劃歸重慶市,1998年5月7日更名為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現為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直屬副局級事業單位。
2009年,經重慶市編委批准,加掛“重慶市中藥博物館”牌子,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管理、運行模式。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系中藥專業研究機構。主要承擔國家、部及市級中藥科研的重點和攻關項目,進行中藥的研究與開發,開展中藥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交流與合作,培養中藥學科人才,推進中藥科學技術進步。
經過近80年的積累、奮鬥和近年的體制改革,研究院已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的知名科研機構,迄今已取得“冬蟲夏草人工培殖研究”、“火把花根片治療腎炎研究”、“人蔘莖葉皂甙提取新工藝研究”、“復脈定沖劑治療心律失常研究”、“阿糖腺苷生物合成研究”、“靛玉紅半合成研究”及“四川中草藥資源普查”等重大科技成果300多項;開發了“肝康靈”、“火把花根片”、“白血寧”和“金澤冠心膠囊”“復脈定膠囊”等新葯40多個,並與企業聯合開發了“天府可樂”、“亞洲威士忌”及“黃連葯香皂”等四十多項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參與了地奧新血康、潔爾陰、雄獅丸、速效棗仁安神膠囊、參附凍乾粉針等新葯的開發;主持和參加編寫了《四川中藥志》、《中國原色本草圖鑑》、《中國本草圖錄》、《中國藥用動物志》、《中藥粉末顯微鑒別》、《羌族醫藥》、《中華本草》等專著30餘部。
重慶市直轄10年來,研究院先後承擔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科技項目近30項,重慶市科技項目80多項,接受企業委託項目10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10多項。
1、中藥生葯研究所
設立有中藥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中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藥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民族葯資源研究4個研究方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生藥學重點學科和國家瀕危藥材繁育重點工程實驗室。
2、中藥種植研究所
主要從事中藥良種選育及配套栽規範化培技術,藥材生產適宜區劃,中藥種子種苗鑒定、評價及繁育技術、中藥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及利用、以及中藥材種植技術的培訓、推廣等工作。設有中藥栽培及生理研究、中藥新品種選育研究、中藥種子種苗研究、藥材生物技術研究等重點研究方向。
3、冬蟲夏草研究所(康定中藏葯業科技有限公司)
該所主要從事高原珍稀瀕危中藏藥材的研究、基地建設、產品研製、生產和經營。重點進行冬蟲夏草人工培殖及產業化技術研究,相關產品研發,為高原珍稀瀕危中藏藥材繁育提供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孵化,產品研製,生產模式建立和成果推廣的平台。
4、中藥化學研究所
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中藥化學、標準品及質量標準、新葯與健康相關產品研發、天然活性產物發現與結構修飾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藥有效成分及其標準品的研究;中藥物質基礎的研究;民間及民族葯與天然活性產物的篩選及結構修飾研究;新葯開發研究(主要包括血管藥物、抗腫瘤藥物、中藥急救藥物、抗肝炎藥物、老年病藥物、抗過敏藥物、免疫抑製劑、降血脂藥物等);中藥質量評價及質量標準規範化研究;中藥與天然產物的應用研究;健康相關產品開發研究。
5、中藥製劑研究所
主要開展炮製理論研究,中藥新製劑、新劑型、新技術及中藥製劑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中藥製劑生物藥劑學和葯代動力學研究等3個主要研究方向,以中藥新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復方)研發及中成藥的二次開發、中藥新劑型(緩釋、靶向、透皮等)、中藥製劑新技術(乳化技術、微囊化技術、包合技術等)及中藥製劑關鍵共性問題為研究重點,同時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和服務。
6、中藥藥理毒理研究所(重慶市藥物安全評價中心)
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重點實驗室和重慶市藥物安全評價中心(GLP)。主要以心血管、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等領域的主要藥效學研究和中藥有效部位篩選為方向、以中藥新葯安全性評價和藥物基礎毒理研究為重點,同時為製藥以及健康產品相關行業在中藥、天然藥物、生物製劑開發中提供有關藥理和毒理的技術諮詢服務。重慶市藥物安全評價中心目前可提供嚙齒類、非嚙齒類的單次和多次給葯毒性試驗、生殖毒性試驗、安全性藥理試驗、局部毒性試驗和免疫原性試驗。
7、實驗動物研究所
該所是我國西部首家建立的省級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重慶市實驗動物質量檢測中心組成單位;與院藥理毒理研究所共同組建了重慶首家通過國家GLP認證的藥物安全評價機構——重慶市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GLP中心);是國家發改委批准的國家生物產業(重慶)基地實驗動物中心建設單位;重慶市實驗動物(SPF)生產基地。
8、中藥應用開發室
中藥應用開發室創建於1980年。主要從事中藥與天然產物的應用研究、中藥健康相關產品開發研究等中藥在非醫藥領域的應用和開發研究。
研究室現有專職科技人員10人,其中高、中級技術職稱研究人員7名。現有專用辦公、研究用房,建築面積650平方米。
此外,在重慶市旅遊局大力支持下,組建了“重慶市旅遊健康食品技術中心”,搭建了一個重慶市旅遊食品的研究、開發與技術交流的平台。
9、科技信息中心
科技信息中心(原圖書情報研究室)組建於1953年。1989年該中心被重慶市科技成果查新諮詢管理中心批准為生物學、中藥查新站。1999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考核,被批准為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重慶分中心。
信息中心館藏有豐富的中醫藥文獻,有中外文書籍15萬餘冊。中文期刊1400多種,外文期刊1000多種。訂有《全國報刊目錄》、《中文科技資料目錄》、CA、BA等中外文大型檢索刊物,以及《維普中外文期刊全文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庫》等大型文獻資料庫。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標本館始建於1957年,直轄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於2002年底新建了一相對獨立的標本館。1991年成為紐約世界植物標本館萬維網的網路成員館(紐約植物園主編的《HerbariumIndex[世界標本館索引]》第八版中確定我院標本館代號為SM)。1999年分別被中國科協和重慶市科協首批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重慶市科普教育基地。
“重慶市中藥博物館”掛牌后,根據市政府2009-154專題會議紀要,已開始全面啟動“重慶市中藥博物館建設及中藥研究院改造”工程。
標本館館藏有中藥動植物標本共計約33萬份,其中藥用植物標本30萬份、藥材標本1.5萬份、動物標本7000餘份。各類標本主要採集於我國中藥資源最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最具特色的西南地區、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涉及物種6500餘種(佔全國藥用植物種類總數[12,080種]的半數以上)。採集時間跨度70餘年(1930~2006年),歷史地記錄和反映了我國西南至西部中藥資源的珍貴資料,不少種類為國內乃至世界的珍稀物種,並收藏有模式標本110餘份。尤其是通過我院承擔國家“六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期間收集保存的專題研究標本,如川貝母、冬蟲夏草、大黃、石斛、麻黃等,其中包括1000餘份國家標準中藥及民族葯標本(“十五”國家重大基礎建設項目),保存標本品種齊全、資源相關資料記載詳實的特點,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博物學價值。
這些標本對了解、掌握西南地區、青藏高原、西北地區中草藥資源狀況,開展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及可持續利用,以及我國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區系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在市科委資助下,已建立起館藏標本電子檢索系統。
院屬製藥廠擁有生產各種劑型產品、生產能力達1億元產值的GMP生產線,藥品年產值3千多萬元。
院屬銷售公司已通過GSP認證,銷售網路覆蓋了全國三分之二的省市,藥品年銷售額5千多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重慶直轄10年來,在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中湧現出大批傑出科技人才,他們先後獲得國家和省市的獎勵,如:鍾國躍院長被評選為“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2001年被國家人事部、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管理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2006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中醫藥科技管理工作先進工作者”;李隆雲副院長被評選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322重點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重慶市直轄十周年建設功臣”、201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陳仕江研究員被重慶市人民政府評為“首屆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楊榮平博士獲得重慶市第三屆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9年度優秀博士后稱號;鍾熾昌(葯化)、魯靈恩(葯化)、黃良月(藥理)、尹定華(蟲草)、徐嘉紅(藥理)、曾緯(蟲草)、楊大堅(葯化)等先後獲得國家(國務院及其部委局)獎勵和津貼。
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科技顧問團等專家、學者、領導先後來院學習、參觀、考察、洽談合作。改革開放以來與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韓國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有關教學、科研機構、企業建立了科技交流及合作研究關係。與重慶郵電大學合作辦學,創辦了生物信息學院。與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聯合招收碩士及博士研究生。
已建成重慶市中藥資源學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國家中藥資源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藥新產品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建成了全國唯一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珍稀名貴中藥材基地—冬蟲夏草人工培植產業化生產基地。
瀕危藥材繁育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實驗動物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三級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文獻檢索與查新西南分中心等國家級、省市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中藥鑒定學”、“中藥生藥學”“中藥化學”3個國家重點學科。
重慶市中藥良種選育與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旅遊健康食品技術中心。
全國和重慶市科普教育基地。
“十一五”以來,我院承擔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共計344項;其中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葯創製項目10項。研究內容涉及新葯創製、健康品開發、中藥材種植、中藥材資源評價等。
在研縱項項目9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9項(包括科技部、發改委、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市級項目47項(市科委、市衛生局等)。
在研橫向項目40餘項。科研到款3000餘萬元。
已成功開發出芪黃膠囊、消郁安神膠囊等新葯,在研新葯有用於治療細菌性和病毒性皮膚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新葯。
承擔國家中藥資源普查項目(960餘萬元),國家中藥資源標本數字化製作及網路化共享關鍵技術研究(270萬元),中藥材現代鑒別技術等重大項目。
承擔李嘉誠基金會資助的(首期3000萬元港幣)中藥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研究,日本客樂諧製藥公司委託的優質大黃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等境內外、市內外企業委託合作研究。
迄今為止,已取得各級各類科研成果300多項,開發新葯及健康產品50多個;主編和翻譯專著近30部,發表科技論文2000餘篇。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院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研究開發了中藥復方有效部位提取新工藝——大孔樹脂吸附分離技術,並進行示範推廣,深受市場歡迎。目前,該技術已在全國約有60%的中藥製藥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對該技術的發展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