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

中藥藥理

中藥徠的使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藥的“藥理”一詞,在古代中醫藥書籍已出現,如宋代的《聖濟經》中,就有“藥理篇”,但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的作用,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才開始,用實驗藥理學進行中藥藥理研究。

研究現狀


步入21世紀,中藥藥理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各地大力加強規範化藥理實驗室的建設,尤其是國家科技部在中藥現代化項目中啟動了規範化中藥藥理實驗室建設專項,在規範化建設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保證數據客觀準確,提高中藥研究的整體水平。現代化的中藥藥理研究表現為多學科的配合,從數學、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現代心理學等學科角度研究中藥作用機理,用現代科技術語闡明中藥方葯的傳統功效。許多創新性關鍵技術被陸續應用於中藥藥理研究中,許多實驗室可以在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統調控等方面,進行中藥藥理研究。
藥理試驗
資料庫知識(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簡稱KDD)技術在中藥化學成分與藥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潛在的知識為復方藥效物質的化學結構信息與機制的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中藥藥理研究處於極活躍狀態,僅1996年發表的中藥藥理研究報道就達1100餘篇;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單味中藥方面,注重應用中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去探討中藥藥效的作用機理,有關中藥藥性等基礎研究以及中藥臨床藥理學的研究(包括都分臨床藥學)較以往有明顯的增多,更加體現出中藥藥理學的科學性及實用價值。相對而言對中藥復方製劑的藥理研究報道較少,研究較膚淺。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三年受理的情況來看,在中醫學與中藥學學科中,中藥藥理研究申請數明顯偏多(約佔中藥學的60%左右),主要以抗炎免疫、抗腫瘤、心血管及消化系統疾病為主,研究層次較深,不少已深入到基因表達調控水平。
中藥藥理研究在單味中藥特別是方劑(傳統古方及經驗方)的配伍規律研究、中藥藥性理論與功效研究方面已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內容


中藥藥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藥效學研究和一般藥理學研究。
主要藥效學研究
中藥新葯主要藥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藥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藥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藥藥理學(1)主要藥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藥具有成分複雜,藥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藥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藥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制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藥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範、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藥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藥新葯藥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複性好,用藥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複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準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藥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藥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藥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藥,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藥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藥理活性,但口服后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藥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藥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藥新葯2類藥材、6類復方製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藥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藥血清藥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藥物經口給與動物后,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藥理作用。此種方法儘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藥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藥理試驗方法,給藥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藥方案。給藥方案包括給藥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后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藥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藥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后1小時采血;給藥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藥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后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藥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藥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製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藥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藥,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藥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藥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藥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藥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製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準確地評價藥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藥效學研究要求 藥理實驗中藥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藥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藥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藥效。6傳統中藥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藥製劑,可免做主要藥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藥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藥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藥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藥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藥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藥物對受試藥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藥藥材應經過生藥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藥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藥製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製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準應與臨床用藥基本相同。藥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藥提取物。
c) 6類中藥復方製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藥味必須符合法定標準,且組方符合中醫藥理論,對中西藥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藥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藥新葯製劑應符合衛生標準,製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藥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藥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藥或西藥,如。是中藥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藥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藥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製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藥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準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藥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藥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製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製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藥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藥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藥效實驗常常需要重複。如抗腫瘤藥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複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複。主要藥效重複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給藥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藥藥理學 因為中藥新葯復方製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係。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藥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藥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係。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藥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藥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藥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藥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藥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藥。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製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給葯容量和給藥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藥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藥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后再進行試驗,觀察藥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藥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藥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后,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藥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藥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藥物的反應只有“有”或“無”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藥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藥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一般藥理學研究
藥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藥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藥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藥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藥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藥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藥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藥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藥效學和安全性藥理學的研究範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藥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藥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藥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藥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係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藥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藥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藥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藥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藥新葯以及含有毒藥材的中藥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藥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藥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藥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藥理學一般應遵照《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範》(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複的基本原則。
(2)一般藥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藥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藥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製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準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藥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藥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藥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複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準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準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藥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藥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藥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藥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藥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係和時效關係(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藥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藥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係。受試物的上限濃度儘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藥物的藥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后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藥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藥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藥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藥理學研究。一般藥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藥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藥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存在問題


2002年10月,國家八部委制訂了2002-2010年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在戰略上規劃了推進中藥現代化的步驟和構築了國家中藥創新體系,其中要求建設規範化中藥新葯有效性評價實驗室,開展“新葯臨床前藥效學關鍵技術及平台研究”。通過這樣的平台建設,為中藥研究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有利於推動中藥研發向著規範、合理、高新的方向發展。同時要求多學科通力協作,大力加強中藥藥理學基礎研究,努力在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討藥物的作用靶點和機制。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的制訂和實施,無疑給中藥藥理學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中藥藥理學得到了迅猛地發展,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由於中藥藥理學研究的起步較晚,發展仍很不平衡,如復方藥理,治法藥理,中藥藥性、配伍和歸經藥理的研究剛剛起步,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忽視中醫藥的自身特點
中藥現代化 中藥藥理研究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的規律,如果對中藥藥理研究脫離了中醫藥理論指導,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的研究者甚至不加理解地對中醫理論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僅僅把中藥當作尋找化學藥物的一個研究對象去研究,一味尋找有效組分和有效部位,儘管運用的技術一流,科技含量也很高,但仍不能認為是真正的中藥藥理研究。從事中醫藥研發的力量呈現多元化趨勢,多種不同背景的力量都投身到中醫藥研發的行列當中,雖然經過GMP的改造,許多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中藥廠”已經消失,但有些企業仍不能按中醫藥理論規矩辦事,只重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長此以往,勢必阻礙中醫藥學前進的步伐。
脫離中醫臨床
中醫藥學,尤其是中藥復方,其中眾多藥物、治療方法的發現、復方的產生及其療效的證實都來源於人體試驗和反覆應用的直接觀察和經驗總結。因此在進行藥物(如某一復方)的藥理學研究之前,我們應盡量了解研究對象的臨床使用歷史,考察藥物的可靠療效,作為研究的立題依據。同時,藥理學實驗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臨床,研究內容和研究指標以及預期的研究結果均應服務於臨床,即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有些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尤其是中藥有效部位及其組方的藥理學研究,已經忽略了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臨床意義,為研究而研究,出現所謂的“高水平重複”。你有基因組學徠,我有蛋白組學,不惜成本,一味追求“高、精、尖”,但這種研究距離服務臨床的時限過長,不符合中國國情,也不符合中藥藥理學作為應用基礎學科的特點。
缺乏穩定可靠的評價體系
中醫理論強調“辨證論治”,法隨證立,方從法出。中醫理論中“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機概括,是機體內因和環境外因綜合作用的機體反應狀態,隨著病程的發展而相應發生變化。“證”也是連接藥理實驗研究和中藥臨床的橋樑和紐帶。在中藥藥理學研究中比較成熟的方法是創造各種類似臨床各證的動物模型,用這種病理、生理模型來研究中藥及其復方的藥理作用。而真正複製出符合中醫臨床“證”的動物模型難度較大,尤其是複合性證候或以一個證候為主、兼夾其他證侯的動物模型。如中醫學認為缺血性心血管病是心脈不通而產生“胸痹心痛”,長期以來,研究者用犬做急性心肌缺血實驗,這忽略了缺血性心血管病多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慢性過程,而最終表現為急性的冠脈綜合征。因此,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建立才更符合臨床疾病的發病特點,也可滿足中醫強調的胸痹心痛的發病要求。

發展史


中藥藥理
中藥藥理
麻黃 中藥藥理學的發展最早始於陳克恢先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進行的麻黃鹼擬腎上腺素作用研究。陳克恢從麻黃中提取出麻黃鹼,發現有擬交感神經作用。上世紀70年代,中國藥理學家周金黃 教授提出“向中西醫結合的藥理學前進”的口號,呼籲創立中西醫結合藥理學,指出要從中醫中藥理論出發,研 究和闡明中藥藥理作用的思想,此時中國在單味中藥的藥理研究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1982年國家組織編寫了《中藥藥理學》教科書,把中藥藥理學正式列為一門重要專業課程,推動了學科的發展。1985年10 月,中國藥理學會的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同時確立了中藥藥理研究的方向,1985年王筠默編著《中藥藥理學》,標誌中藥藥理學科正式形成。
自1985年,中藥復方藥理的研究就如火如荼地在中國醫藥界展開,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1996年10月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藥復方的研究被列入21世紀中醫藥理論研究的難關和突破口之一。“九五”期間中國制定了中藥現代化的戰略規劃,重點之一是中藥復方的現代研究,其中闡明中藥復方藥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是主要攻關目標。先後設立了多項重大或重點項目用於支持中藥現代化有關科學問題的研究,如1998年啟動了“九五”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中藥現代化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1999年科技部又啟動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方劑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原理、方法、創新”,這在中國中藥研究領域中是前所未有的,大大推動了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使中國中藥藥理學研究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始於單味中藥,其中最著名的發現是麻黃鹼、青蒿素、喜樹鹼和羥基喜樹鹼等。中藥復方的研究,中國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傳統古方研究、現代經驗方研究和復方配伍關係研究,研究較多的如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因此現代復方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從簡單的藥效學研究,發展到作用機制、方劑組成、配伍規律的綜合性研究。

最新進展


血清藥理學方法學研究
氣相色譜儀 在中藥藥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藥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藥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藥血清藥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藥后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中國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藥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藥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係研究、給藥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藥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係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藥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範圍內,動物給藥量與吸收入血的藥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藥理效應呈正相關;含葯血清的藥物濃度除與給藥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藥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的多少對藥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在採用血清藥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係研究,找出給葯后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必要的;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藥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為宜。鑒於多數中藥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藥現代研究的瓶頸,進行了中藥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藥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藥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藥理效應強度后,進行藥物效應成分分析,如果含葯血清的藥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與所觀察藥理作用密切相關。中藥血清藥理學針對中藥及其復方複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中藥藥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單味葯藥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藥藥理研究是中藥藥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仍以對整體動物藥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藥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藥的新藥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冬蟲夏草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衰老大鼠心肌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蔘、枸杞子可升高之;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還發現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脂質過氧化。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用。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藥理研究
隨著中藥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藥藥理學與中藥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中藥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藥理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蔘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藥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藥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蔘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人蔘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人蔘根總皂甙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人蔘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雷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制作用。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天花粉蛋白能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抗腫瘤。
復方藥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藥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藥和中藥新產品研創。中藥復方在藥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藥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藥理實驗 古方的藥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藥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桂枝湯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當歸補血湯含葯血清隨給藥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將六味地黃湯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作用。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藥理研究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藥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藥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藥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藥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係,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藥理研究的重要內容。雖然還是以方劑藥味加減、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藥理效應三者之間的聯繫,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藥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后藥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以方劑的物質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藥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藥理效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係,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藥理效應間的聯繫,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葯代動力學研究
毛細管電泳儀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藥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藥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制定適宜的用藥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藥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採用體內藥物濃度法、藥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藥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進行了黃芩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藥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藥復方看作是一個整體的藥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藥有 效成分葯動學-藥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藥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藥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
蛋白質組學和基因晶元技術
將中藥復方成分的多組分、作用的多靶點和多途徑等特點與基因、蛋白質表達關聯起來,比較各自不同的表達差異譜,確定不同有效成分對應基因和蛋白質表達靶點,並根據表達量的多少與復方的君、臣、佐、使理論和使用劑量相關聯,同時分析不同有效成分對應基因及蛋白質表達靶點的相互作用,分析復方各組成單葯之間的密切關係,闡明復方的組成原理。從而可能會闡明中藥復方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機理。
中藥腦脊液化學和藥理學的發展
幹細胞 中藥腦脊液化學和藥理學採用靶位進行治療腦部疾病的中藥化學組分的篩選,把得到的化學組分進行藥理實驗,證明是否是其活性成分。然後把具有生物活性的中藥活化學組分,按中醫配伍理論形成新的組方,進行新葯研究,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發現途徑。利用體外細胞培養的方法,研究者通過大量的篩選發現,部分中藥的提取物可以透過腦脊液,含葯的腦脊液具有良好的生物學活性。
幹細胞研究
研究人員通過介入導管將分離的骨髓幹細胞植入小型豬心臟缺血區,同時給予活血化瘀中藥治療,結果發現,中藥協同骨髓幹細胞可以減小梗塞區心臟的面積,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心功能明顯改善,並可增加心肌梗死區小血管密度,對心肌酶及生化指標亦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移植及合用雙龍方后均有助於心肌側枝循環的建立,心肌供血明顯改善,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可在移植區內存活,並部分分化為心肌細胞及心肌小血管,補充了心肌細胞的數量。

影響因素


就合成藥而言,其劑量、劑型與製劑等藥物因素,年齡、性別、遺傳條件等生理因素,肝、腎功能障礙等病理因素,以及營養狀況、生活環境等,對藥物的作用,都會產生顯著影響,中藥亦如此。

藥物因素

中藥的品種、產地、採藥季節、貯藏條件及劑量、劑型、給葯途徑等,均對中藥作用的發揮有著顯著的影響。
(1)中藥基原(原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影響
中藥材絕大多數是中國自產的,少數為移植或進口的。在品種上,歷代本草著作中屢有增加。不少本草書指出了歷史上中藥品種的混亂情況。故對其進行認真的考證、分析、鑒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中國用的貫眾、獨活、厚朴等中藥,就來源於20多種不同種屬植物;同一中藥大青葉,各地用的藥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蘭、十字花科松蘭、爵床科馬蘭、馬鞭草科大青等,藥用部分也有用葉及帶葉莖枝的不同。而且,同名異物的現象也很普遍。由於品種不清,其化學成分的含量和藥理作用均有差異。
(2)中藥產地及採集季節的影響
人蔘 a) 中藥產地:藥材產地對藥物質量和療效有著直接關係,為歷代醫家所重視,自古即有“道地藥材”的講法。中藥之中大部分為植物葯,自然生長環境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各地區的土壤、水質、氣候、雨量等自然條件都能影響藥用植物生長、開花、結果等一系列生態過程,特別是土壤成分更能影響中藥內在成分的質和量。《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記載的“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說的:“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實非”。都很強調產地。產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從而使藥理作用有別,臨床療效不穩定。如長白山的野山參,東北各省與朝鮮、日本的園參,不但含人蔘總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單體的含量也不一樣。又如人蔘莖葉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個產地所得樣品,含量差別相當懸殊。不同產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蔘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採收季節:不同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種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和成熟期,故採藥時間的採收方式則隨著中藥的品種和入葯部位而有不同。中國幅員遼闊,從寒帶至亞熱帶,氣候差異很大,故採藥時間按照當地習慣因地制宜,但要選擇藥用植物有交效萬分含量最高時採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隨不同生長季節及不同入葯部位而異,如人蔘中皂甙以八月後含量最高,麻黃中生物鹼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時蘆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現前為高峰,應在開花前採收,薄荷在部分植株開始有花蕾時,揮髮油含量大。古人採藥全憑經驗,《本草經集注》序錄說:“凡採藥時月…… 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液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液歸流於下…… ”《本草蒙筌》說:“實已熟,味純;葉采新,力倍。”以臭梧桐的降血壓作用為例,在五月開花前採摘的葉,對動物的降壓作用強,開花后所採集的葉,降壓作用減弱。再以人蔘為例,季節變化對園參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顯著影響,故採收應在6~9月,而不應在冬季。
(3)藥用部位的影響:不同的藥用部位所含化學成分的質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藥理作用也不同。曾有人比較研究了各地所產白參、紅參的不同部位的人蔘皂甙含量,發現有較大差異。又如麻黃生物鹼的含量,以麻黃莖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黃節中含量較少,而根中則不含生物鹼。
(4)貯藏條件的影響:《本草蒙筌》說:“凡葯貯藏,宜常提防,倘陰乾曝干烘乾未盡去濕,則蛀蝕霉垢朽爛,不免為殃。”貯藏不當,要霉爛變質、走油、蟲蛀,會直接影響藥理作用和醫療質量。所以要選擇適宜的堆放場所,加強倉庫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藥材的保管(如貴重藥材、芳香性及膠類藥材等),還要定期檢查,防治蟲害。貯藏不當,也可使含揮髮油的藥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揮發(如樟腦、冰片、麝香)而使藥效降低。有的成分會因存放時間長,而被酶所分解等。
(5)炮製的影響:炮製前後,藥材的成分質和量會有所變化,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可因之不同。《本草蒙筌》曾從臨床經驗指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
小鼠中藥炮製從以下一些方面影響藥理作用:
①減毒,去毒。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生半夏對胃粘膜有強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嘔吐;姜半夏卻顯示鎮吐作用。
②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膠,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製后則膠質破壞,故炒杜仲煎劑降低血壓較生者為強。
③改變藥材成分的組成,加強或突出某一作用。如生大黃主要有瀉下作用,炮製后的制大黃卻出現較強抗菌作用。
④改進切制工藝,增加藥效。藥材炮製加工過程,可影響其內在成分,直接關係到其藥理反應的性質和強度。
(6)劑型和製劑的影響:同一種中藥製成不同劑型,由於製造工藝和給葯途徑不同,往往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血液濃度,直接關係到藥理作用的強弱。《神農本草經》指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說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劑型對藥效的影響:如枳實或者青皮煎劑口服,未見升高血壓記載,但製成注射劑靜脈注射,卻出現強大的升壓作用。
《本草經集注》記載的“合葯分劑法則”,對葯衡、切制要求、劑型、製藥方法,直至用蠟用蜜等,都有一定規定。現代製藥,要求更高,同一中藥或復方,即使劑量相等,劑型相同,但卧於各藥廠生產製劑的工藝不同,療效和毒性也往往有所區別。甚至同廠不同批號的產品,也不盡相同。為了保證不伺批號不同藥廠的同名產品有相同的療效,應當採取一定措施加強質量控制。製劑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或各省市衛生局批准的藥品標準執行。對指導中成藥製劑和統一產品的規格,起到良好作用。

機體因素

機體因素也是影響藥理作用重要因素,它包括生理情況、病理狀態等。
(1)生理情況的影響:體質、年齡、性別、情志等,對藥物的作用發揮,影響甚大。中醫學很強調秉賦不同對藥效的影響。意指遺傳因素、身體素質對抗病能力及藥物反應,存在較大差異。臨床上也存在不同種族或不同個體,對某葯的治療劑量相差多倍的現象。這種存於種屬或種族間的不同,稱為種屬或種族差異;存在於個體之間的差異,叫做個體差異。年齡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少兒期與老年人對藥物的反應與一般成年人有區別。少兒期正在發育階段,許多器官、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腎功能普遍減退,都會影響藥物的體內代謝及排泄功能,故用量應適當減少。中醫學認為老年人體虛,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故用攻病法邪藥物時宜減量使用;幼兒稚陽之體不能峻補,故小兒不宜用參、茸驟補。不同性別,對藥物的反應也有明顯差異,婦女一方面因體重差異,一方面由於激素的影響,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頗有不同。如定坤丹、調經丸烏雞白鳳丸適用於婦科;而催吐葯、峻瀉藥則禁用於孕婦。情志、精神狀態對藥物的作用也有影響。所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對藥物作用的發揮,顯有影響。
黃芩 此外,藥物的個體差異,有量的和質的兩種表現。既有藥理學上所謂高敏性、耐受性;也有極個別病人對某種藥物發生的過敏反應。如口服人蔘糖漿,靜滴生脈液等,都有過敏反應的報道。
(2)病理狀態的影響:病理狀態也可以影響藥物的作用,例如黃芩、穿心蓮等葯,對正常體溫並無降低作用,只有發熱病人用后,出現解熱作用。又如五苓散在實驗中對犬和小鼠不出現利尿作用,但對臨床上患有水腫、小便不利的病人,則具有利尿作用。肝腎患病,功能減弱,可以影響藥物體內的代謝過程,往往使藥物的作用時間延長。還有人工發熱動物模型所篩選出來的具有退熱作用的中藥,臨床用於病人不夠滿意,如穿心蓮;也有一些清熱葯對病人甚效,而實驗結果並不一定理想,如白虎湯。這也說明動物模型與人的疾病之間,還存在某些差異。

環境因素

環境對藥物的影響,也為眾所周知。例如地理條件、氣候寒暖、飲食起居、家庭環境、居住部位,都對人的健康有較大影響。人被環境影響精神不舒時,可直接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一般在四肢運動時,腹腔內髒的血流量減少,這對一些腹部疾患的恢復是不利的。此外,在肺部炎症時,如被迫過多勞動,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病情惡化。
根據生物活動表現的晝夜節律,體溫、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分泌等的晝夜波動,常與外界環境的晝夜變化有關。藥物作用也常皇現此種晝夜節律,例如附子烏頭,通過測定其所含烏頭鹼量及參附註射液的急性毒性,證實動物對其敏感性存在晝夜節律。烏頭鹼的毒性午時(13點)最高(66.7%);戌時最低(13.3%),兩組差異顯著。參附註射液靜脈注射,子時LD50值為9.8629/kg,午時為8.308/kg。又如雷公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是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於24小時內按不同時辰,每4小時給小鼠分組給葯,觀察給葯后一周內的死亡率,發現其毒性具有明顯的時辰節律,以中午12點給葯者死亡率最高,20點至次晨8點給葯者死亡率最低。

相關信息


中藥現代化是將傳統中醫藥的優勢、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過程。中藥現代化的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即學術指導思想的現代化。中藥藥理研究不是簡單的“中藥”和“藥理”組合,中藥藥理研究應以中醫藥基礎理論為前提,以避免中藥的西化問題。中藥的使用是在中醫理論的措導下進行的,而中醫理論至今還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這使中藥也陷於同樣的境地,即一方面對於疾病臨床療效肯定,一方面又缺乏有力的科學數據來證明,而使其使用多限於經驗。中藥具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性能和清熱、溫里、補氣等功效,用於治療病人整體的證;西藥有明確的化學成分,其構型和理化性質決定了其功效,用於治療病體局部的症。所進行的所謂中藥藥理研究實質上相當部分是照搬了現代西藥藥理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藥藥理研究應該在傳統中醫理論和傳統的四氣五味等藥性理論的認識上有所突破。中藥藥理研究在指導思想和技術手段必須要在新思路、新突破。
中藥藥理學 通過中藥藥理研究要有重點地逐項揭示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實質。從臨床實踐出發,中藥藥理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方劑,從研究方法上應以整體研究為主,建立大量科學合理的中醫病(證)動物模型。實驗方法、觀測指標及結果分析、判斷標記等,也就是完全符合中藥特點的藥理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提高血清藥理學、復方葯代動力學以及血清藥物化學、中藥復方化學的研究,同時積極發展中藥的分子藥理學、量子藥理學、受體藥理學,以及離子通道、酶、基因等方面的藥理學研究,整體與高體試驗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中西醫藥相結合,從多方面、多層次全面深入地闡明中藥治療作用。中國學者在中醫“證”的實質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
中藥藥理作為應用學科,在中藥新葯開發、研究和生產行業,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中藥新葯研究的程序中,藥效毒理學研究已作為法定的必備研究項目。中藥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研製出能與國際醫藥市場接軌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產品,它的定位必然是“安全、高效、優質、穩定、可控”,其中安全有效是藥品最重要的特徵。藥效評價正是由中藥藥理學科完成的。中國現行的藥品管理法規定,任何中藥製劑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藥效和安全評價試驗。由此可見,中藥藥理學無論在中醫藥的基礎理論研究或是在中藥現代化的研究中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中藥藥理學的基礎研究是勢在必行的。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中藥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藥理作用和作用機理,這對中藥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市場都具有潛在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