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強

台灣東吳大學教授

個人履歷:黃兆強系台灣東吳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


1979畢業於香港新亞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1987年,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住、文學院院長,台灣中國歷史學會理事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中國現代學術和史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台灣東吳大學的黃兆強對章學誠研究史有突出的貢獻。1987年,他在巴黎大學撰成博士論文《章學誠研究之析論》(Recherches sur les travaux relatifs a Zhang Xuecheng (1738-1801),historien et philosophe),后增刪改寫成六篇文章,如下:
1988年,《六十五年來之章學誠研究(1920-1985)》[1]系統研究了1920(1915)-1985年的章學誠研究。第一部分,使用若干圖表,比對了專書、專文、論著中的章節、若干書刊中的序文、書評及有分量的書刊中的零散字句四類文獻中的章學誠研究。為了討論方便,黃兆強以五年為一段,將1915年至1985年的章學誠研究,分為十四個時段。通過圖表,向我們展示了每個時代章學誠研究重點的轉換。第二部分以梁啟超錢穆侯外廬為例,指出20世紀20年代章學誠研究成為顯學的原因:近代學風轉變、撰著者的學術傾向性及其與西方史學理論的不謀而合。
1991年,《同時代人論述章學誠及相關問題之編年》[2]舉遺書之中柯紹庚、甄松年朱筠邵晉涵馮廷丞、樂毓秀、章廷楓等學者對其評議10處。遺書以外汪輝祖、朱筠、李威、洪亮吉陳濂段玉裁王昶曾燠吳蘭庭王宗炎等人評議12處。其中,汪輝祖、段玉裁、吳蘭庭等對其多有稱述,可見當時章學誠有一定名聲。稍後的焦循、葉廷琯、蔣湘南、洪蕙、陳桂培、譚獻等都對章學也有一定了解。
2004年,《章學誠研究述論:前人所撰有關章學誠對史學、方誌學及目錄學之貢獻及影響述論》[3]指出:在史學上,後世雖多半肯定章學誠史學的原創性,但其影響深淺實不易判斷,亦未見學者深入的探討。研究者一般只針對劉、鄭等史學理論家對章氏的影響;忽視史學兩司馬或其它史家對章氏可能產生的影響。在方誌學上,章學誠對方志學理論貢獻之卓越,然而其方誌學說能對後世產生不斷的影響,這種現象值得研究。在目錄學上,未有對章氏倡導韻編之功、創始史籍解題之功,表示過質疑、懷疑。對互著與別裁的製作,意見不一。
2005年,《近現代章學誠研究評議》[4]對1920-1985年的章學誠研究作了批判。他從三個方面指出了以往章學誠研究的弊病:第一,取材廣度不夠,運用態度不純。第二,表述模式及取徑上,生平研究有傳記體、年譜體二模式,思想研究有觀念式、演進式兩類。第三,研究態度及方向上,或輕率、預設立場,或為政治服務等。《近現代人章學誠生平論述之研究》[5]則曆數二百年來章學誠的傳記中的紕繆。
2006年,《錢穆先生章學誠研究述論》[6]搜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史學名著》、《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中國思想史》、《國學概論》、《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國史大綱》等論著中,對章學誠的正面、負面評價,並修正了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章學誠論述存在的問題。
黃兆強對章學誠研究的回顧總結全面深刻,批評擲地有聲。
[1]黃兆強﹒六十五年來之章學誠研究(1920-1985)[J]﹒東吳文史學報,1988(6):211-236﹒
[2]黃兆強﹒同時代人論述章學誠及相關問題之編年研究[J]﹒東吳文史學報,1991(9):103-136﹒
[3]黃兆強﹒章學誠研究述論:前人所撰有關章學誠對史學、方誌學及目錄學之貢獻及影響述論[J]﹒東吳歷史學報,2004(11):303-327﹒
[4]黃兆強﹒近現代章學誠研究評議[A]﹒陳仕華﹒章學誠研究論叢[C]﹒台北:學生書局,2005(2):1-14.
[5]黃兆強﹒近現代人章學誠生平論述之研究[J]﹒東吳歷史學報,2005(13):45-66.
[6]黃兆強﹒錢穆先生章學誠研究述論[J]﹒東吳大學學報,2006(15):1-40.

書籍著作

《廿二史札記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4)、《清人元史學探研-清初至清中葉》(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01.劉述先:方東美的生命哲學與文化理想;
02.黃兆強:唐君毅先生及其愛情哲學析述;
03.吳丁連:史惟亮的音樂理念;
04.潘世姬:作曲家周文中──從文人精神到音樂教育道路上;
05.林毓生殷海光先生(1919-1969)的志業與台灣的民主發展;
06.王國良台靜農先生學術研究成果管窺──以民間文學.小說.戲曲為範圍;
07.竺家寧王力先生與中國語言學;
08.胡楚生:蔣復璁先生對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術之貢獻;
09.莫藜藜:張鴻鈞先生(1901-1973)對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貢獻;
10.蔡明哲:楊懋春教授論經濟倫理與社會均富──《致富有道》為例;
11.潘光哲:郭沫若王國維:建構史學實踐的「論述社群」;
12.宋德熹:尋找大師.追隨大師.超越大師──以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中心;
13.沈 謙:林語堂生活的幽默;
14.徐振國:從歷史詮釋循環的角度解讀尹仲容的「年譜初稿」;
15.袁頌西∕趙永茂:薩孟武先生對政治學的研究與貢獻;
16.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之學術成就及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之貢獻;
17.鄭阿財潘重規先生與二十世紀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