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染

工筆畫中的染色技巧

點染就是工筆畫中的一種染色技巧,指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蘸上深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處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時候時常用到此法。

明朝 楊補 畫。紙本墨筆 縱26.7厘米,橫3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楊補(1598—1657)明代畫家。字無補,號古農,祖籍臨江(今江西清江),生於吳,後為長洲(今江蘇吳縣)布衣。這幅畫構圖豐滿,正中一座山巒迫塞畫面,給人以棄絕棄絕塵俗之感。楊補山水學黃公望,但這幅畫上兼有吳鎮風格影響。畫上勾皴點染並用,落墨大膽沉著,濃墨醒目,墨色層次豐富,構成了畫面的空間感。山石坡地以長披麻皴寫出,筆力勁爽,表現出了山岩的獨特結構。

引證解釋


點筆染翰。指繪畫。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武烈太子 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子,皆知姓名矣。”
②元趙孟頫桃源春曉圖》詩:“瀛洲 仙客知仙路,點染丹青寄輕素。”
③清孔尚任 《桃花扇·題畫》:“美人一去,庭院寂寥,正好點染,應酬畫債。”
寫作;修飾文字。
①宋陸遊掩門》詩:“點染聊成字,呻吟僅似詩。”
②明 《殺狗記·家門大意》:“點染新詞別樣錦,推敲舊譜無瑕玉。”
③魯迅 《序言》:“至於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
染色;著色。
①《元典章·禮部五·陰陽學》:“﹝鞭子﹞用粉五色點染。”
曹靖華 《飛花集·點蒼山下金花嬌》:“大理 花艷,艷得美術家調不出顏色來點染。”
沾染;沾附。
① 唐 鄭損 《星精石》詩:“蒼苔點染雲生靨,老雨淋漓鐵潰痕。”
②宋 方夔 《感興》詩之十四:“秋夜不肯明,霜露畏點染。”
玷污;污染。
杜甫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反覆歸聖朝,點染無滌湯。”仇兆鰲 註:“虔 本心歸王室,但一受偽命,無從洗滌。”
點綴;裝點。
① 楊朔 《泰山極頂》:“萬山叢中,時而點染著極其工細的人物。”
廬隱海濱故人》:“寂寞的松林和無言的海流,被這五個女孩子點染得十分熱鬧。”
冰心觀舞記》:“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色彩,點染出她們的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打點。
負曝閑談》第三回:“另外還有營官那邊,號房裡、門房裡、廚房裡,都得點染點染,把這位 柳老爺 弄了個家產盡絕。”

基本解釋


[add details to a painting;touch up a piece of writing] 繪畫時畫家點筆染翰。
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賓客隨宜點染。——《顏氏家訓·雜藝》
(袁可立子袁樞)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明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點染,本來是指書畫家揮筆作書作畫。前者如南宋陸遊《劍南詩草·掩門》云:“點染聊成字,呻吟近似詩。”後者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載:“武烈太子(蕭方等)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爾後,畫家即以此作為筆法——點染、設色;繼而文藝理論家引以概括詞的此種表現手法,並將“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詞學集成》引江順詒語)。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就談到:“詞有點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明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之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瞭然於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但必須強調的是,點染之間不能“有他語相隔”,只能是一氣而下。柳永《雨霖鈴》下闋,舉筆便點明離別的冷落、凄清,接著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氣氛便具體可感了。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繪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也比喻修飾文字。”可見,“點染”也是修飾文章的一種方法,通過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