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
雲南農業大學的二級學院
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引成立於2006年4月,是雲南農業大學與國際化、知名企業“龍潤集團”共同創建的服務雲南優勢產業的特色學院。辦學規模 辦學以來,茶學專業師生秉承“上善若水,精行儉德”的精神,致力於傳承茶文化精髓,培養茶產業英才,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努力。2008年,全院全日制本科學生236人,碩士研究生33人,本科留學生5人,碩士留學生3人,4成人教育學生3人。在認真辦好專業教育的同時,還積極開辦中、高級茶藝師培訓。
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的前身是建於1972年的茶學專業。茶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和特色鮮明的傳統學科,亦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現代學科。茶葉既是雲南的傳統支柱產業,也是數百萬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地方財政的主要稅源。雲南的山區,特別是一些貧困山區,一直把茶葉視為生命產業。為了加快雲南茶葉經濟的發展步伐,改變過去茶葉專業人才一直依靠外省院校培養的狀況,經批准,雲南農業大學於1972年建立了茶學專業,1973年招生。1996年茶學學科被批准為碩士研究生授權點,1997年招收茶學碩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外國留學生,是學校首次招收留學生的學科。2000年以來,茶學面向全國招生,擴大了學生來源。2005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在茶學專業的基礎上,又增設茶學(茶藝茶道)方向,實行文理兼招,於2006年招收學生29人。辦學以來,茶學專業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為促進雲南茶葉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雲南農業大學茶學已形成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包括農業推廣碩士、高校在職教師碩士)及外國留學生的多層次辦學的格局。在認真辦好本科教育的同時,還積極舉辦中、高級茶藝師培訓,招收函授生。隨著雲南省委、省政府“把茶葉產業培育成區域性支柱產業”的進程,茶學將顯現更加彭勃的活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學院有茶學本科專業,設茶學及茶學(茶藝茶道)兩個方向,一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含農業推廣碩士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專業學科平台建設成效顯著,在學校及龍潤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完善了茶學教學實驗中心的建設,並新建了茶文化實驗室、品茗室等特色教學場所,校內有1個,校外有6個實踐教學基地,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為了適應雲南茶產業的發展,做強、做優普洱茶,經有關部門批准,雲南普洱茶研究院、國家普洱茶認證中心也相繼成立,其不僅對雲南茶產業跨越式的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學院的人才培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08年,學院有在職教職工18人,其中正高職3人,副高職6人;碩士生導師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9人。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他們中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農業部“先進個人” 1人,省級師德先進個人1人,校級首批教學名師1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1人,雲南省“三八紅旗手”1人,“全球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2人。
龍潤普洱茶學院
學院始終圍繞雲南省委、省政府將把雲南茶產業建設為繼雲煙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雲南地域、資源、經濟特色,開展以普洱茶為核心的特色教育及項目研究,以本科教學為中心,學科建設為龍頭,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科研創新為動力,堅持育人為本,特色立院、質量強院、科研興院、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秉承“上善若水傳承茶文化精髓,精行儉德培養茶產業英才”的辦學特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及競爭能力,構建普洱茶研發創新團隊,把學院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學院圍繞社會經濟需求,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學改革,突出區域特色,增設專業方向,規範教學管理,構建保障體系,加強質量監控。依託雲南普洱茶研究院、國家普洱茶認證中心及普洱茶研究與示範創新團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先後擁有了省級師德先進個人1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一次就業率2006屆為94.1%、2007屆為96.3%。先後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省政府頒發的’99世博會建設“貢獻獎”,雲南省茶葉發展“先進單位”稱號,2012年雲南“茶文化茶產業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茶學專業辦學以來,始終從雲南茶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盡心培育邊疆民族人才,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如1975級畢業生李正行,獲雲南省第六屆優秀企業,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及2001年雲南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袁明德被雲南省政府授予“雲南省勞動模範”及“雲南省優秀企業家”;1976級畢業生王平盛及1977級畢業生楊柳霞被評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77級畢業生畢虹曾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1年、2006年兩次被選為省第六、第七次黨代表;黃毅及許本榮獲“雲南省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他們學茶、愛茶,為富民興邊,促進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辦學以來,學院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國家和雲南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茶樹種質資源、雲南普洱茶、茶的綜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大的突破。2006年以來,學院承擔國家、省、部科研項目30餘項,科研經費達5000餘萬元。其中有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雲南特色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基金項目“雲南普洱茶品質形成機理研究”;農業部公益性項目“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研究及標準制定”;雲南省科技攻關及高新技術發展計劃“雲南普洱茶化學成分及質量標準研究”等,還有雲南省教育廳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普洱茶文化學”。尤其是國家支撐項目的立項,是學院在茶學學科研究方面進入國家層面的里程碑,為學院學科建設、學術水平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科學研究成果顯著,在利用有益優勢菌種提高普洱茶品質、普洱茶特徵成分以及品質標準研究等方面達到領先水平。通過動物試驗,初步證明普洱茶具有降血脂、減肥、抗疲勞、耐缺氧、減緩脂質過氧化、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等作用。周紅傑教授編著的《雲南普洱茶》出版至2008年印數達110000冊,並於2005年以韓文和中文繁體版出版,為推廣宣傳雲南普洱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學院先後與英、法、日、韓、泰、澳等國家相關院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學術交流,承辦了第二屆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場學術報告會,促進了學院教學科研水平提高。接待了寮國、波蘭等國家領導及其它來賓1000多人次,展示了學院的特色。
2008年,學院有在讀韓國留學生8名,其中5名本科生,3名碩士研究生。有1名教師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學院教師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觀念,全面倡導教書、管理、服務育人,秉承“上善若水傳承茶文化精髓,精行儉德培養茶產業英才”的辦學精神,湧現出國家支撐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農業部“先進個人” 1人,省級師德先進個人1人,校級首批教學名師1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後備人才1人,雲南省“三八紅旗手”1人,省優秀黨員1人,雲嶺優秀女職工1人,“全球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獎”2人。
學院創建以來,在學風的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思想教育、制度保證、活動成效”為一體,使學生樹立了學農愛農、獻身農業、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並取得一系列成效。
學院成立以來,學生獲國家獎學金1人次,國家勵志獎學金5人次,茶學愛心基金36人次,獲得省級獎勵18項,40多人次,多次獲雲南省茶藝比賽金獎,參加雲南省“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獲金獎。組織學院學生1000多人次參加了:“第二屆中國雲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等科技文化交流活動,畢業生茶藝師資格證獲得率平均在80%以上。另外,學院為培養學生能力,實行公益勞動管理制度,在校學生通過積極參加茶藝接待、茶園建設等公益勞動來提高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每學期學院和班級組織學生活動10次以上。
2006屆畢業生一次畢業率100%,僅1人無學位,6人考取碩士研究生; 2007屆畢業生一次畢業率100%,4人考取碩士研究生。2006屆畢業生就業率94.1%、2007屆畢業生就業率96.3%。
2003級茶學班獲省級“先進班集體”稱號。
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
“上善若水傳承茶文化精髓,精行儉德培養茶產業英才”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內涵豐富。上善若水傳承茶文化精髓,這是學院對師生為學為人的啟迪,可激勵學院師生的專業自豪感,更好的繼承和發揚茶文化,更好地研究和創新茶的相關知識和技術。
陸羽《茶經》開篇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倡導人的行為要精細、雅緻、認真、勤奮、求實,品德要儉樸、高尚、純正。這種“精行儉德”精神,包含了健康、和樂、勤儉和明智等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元素。精行儉德培養茶產業英才,就是要培育學生的品性修養,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為人處事中,以禮相待,“禮之用,和為貴”,茶人就應該是“精行儉德之人”。因此,“上善若水,精行儉德”,既是為學為人的哲學觀,也是茶道精神所要求的基本個人修養,故以“上善若水傳承茶文化精髓,精行儉德培養茶產業英才”作為學院特色及辦學思想,旨在希望學院師生一直謹記在心、努力踐行。
學院師生將繼續發揚學校開學養正,耕讀至誠,博學尚農的精神,秉承“上善若水,精行儉德”學院精神,不斷努力,再創輝煌。緊緊抓住2008年教學評估的良好機遇,以教學為中心,堅持早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路子,堅持校企結合,面向生產,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突出普洱茶特色,發揮雲南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優勢,培養茶葉科學的複合型人才,為茶文化的傳承,雲南茶葉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通過十年左右的努力,把學院打造成國內一流,以普洱茶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播為特色的國際化學院。
茶學專業
專業培養目標
茶學專業培養目標: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具備農業生物科學、食品科學和茶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能在農業、食品和商貿等領域和部門從事與茶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修業年限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茶學專業(茶藝、茶道方向)培養目標: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茶學、食品科學、茶文化學、茶葉經營管理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各類與茶業相關的企業、教學、科研、旅遊、傳媒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相關工作,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修業年限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
2、實驗條件
在學校及龍潤集團的大力支持下,茶學專業已形成了良好的辦學條件,新建和完善了茶文化實驗室、茶葉種質資源室、栽培育種實驗室、加工實驗室、綜合利用及包裝實驗室、審評實驗室、茶葉生理生化實驗室、茶葉品質分析實驗室、茶葉實驗場等一批實驗室(場)。另外,“雲南普洱茶研究院”及“雲南普洱茶認證中心”可供部分教學利用。
3.實踐教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