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大戲院

民國19年黃金榮創辦的劇院

黃金大戲院 位於上海金陵中路1號。由黃金榮創辦,民國19年(1930年)1月開幕,初映電影繼演京劇,民國26年由金廷蓀、孫蘭亭等海上名票經營,先後邀京劇四大名旦及馬連良登台獻藝,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學生常在此演出。

戲院發展歷史


在舊法租界愷自爾路敏體尼蔭路轉角上(今金陵中路1號,西藏南路口),矗立著一座三十年代的建築——黃金大戲院。(即今大眾劇場)。它是1929年開始營造,1930年1月30日建成開幕的,創辦人是黃金榮。該院初時放映電影,以歐美黑白片為主,到1934年演歌舞劇,1935年演魔術,同年2月4日春節期間開始改演京劇。邀請了著名京劇世家高慶奎高盛麟父子,並有張遏雲、金少山等一批名角配檔,陣容齊整浩大,演出非常成功。1937年(一說1936年)金廷蓀租賃了“黃金”,經過整修裝飾,於5月1日舉行揭幕式,又有馬連良、張君秋、葉盛蘭、芙蓉草等組成再一次強盛班子,演出時曾鬨動滬上。
黃金大戲院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佔地面積約1畝8分、舞台和用房等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的大型劇場,它擁有三層觀眾大廳,(現歷經改造修建,廢棄使用三樓,可容納觀眾1095席)。1951年3月1日起,該院在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以租賃方式接管以後,改為華東大眾劇院,隸屬於華東戲曲研究院。從此,這幢已顯陳舊的老式建築開始了它新的歷史征程,成為市內首先為戲曲改革而獻力的文化陣地之一。
民國33~37年由周信芳、葉涵青租營,除演出麒派名劇《徽欽二帝》、《文天祥》、《明末遺恨》等,還邀李玉茹裘盛戎、高盛麟、言慧珠黃桂秋、芙蓉草、曹慧麟等合作演出。民國36年8月由滬上十大越劇名角(戲劇史稱稱“十姐妹”)著名的聯合公演《山河戀》(上、下集),轟動一時。1951年3月華東文化部租營,更名華東大眾劇院,為華東實驗京劇團演出基地,陳大濩王金璐陳正薇在此上演新編《寶蓮燈》、《鑄劍》等劇。華東實驗越劇團也常在此演出。1954年劃歸市文化局管理,后又歸盧灣區文化局管理。為市區主要戲曲演出場所。1993年因市政建設需要而被拆除。

相關歷史事件


《怒吼吧!中國》
1931年9月18日,這是個多麼令人難忘的日子。由於國民黨當局執行“攘外必先安內”、執意打內戰的政策,覬覦我神州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乘機挑起“九·一八”事件,危及我中華民族的日寇侵華戰爭開始了。儘管這一年有馬占山在黑龍江的抵抗,1932年又有蔡廷鍇“一·二八”凇滬英勇抗戰,而那時的政府卻寧願遁逃河南,訂盟城下,妄圖消滅日益壯大起來的共產黨的革命運動,置億萬軍民敵愾同讎於不顧。“不抵抗主義”喂壯了侵略者的野心,激越的人民憤怒了!於是,乃有“上海戲劇協社”為紀念“九·一八”二周年的 《怒吼吧!中國》在黃金大戲院的公開上演,
這是一次有9個劇團聯合的大公演,組織者是著名戲劇活動家、上海地下黨文委負責人之一田漢:導演是應雲衛。《怒吼吧!中國》是蘇聯作家特烈泰耶夫的名作,它描寫的是英國殖民者侵華的史事,反映中國人民憤激的情懷,呼號出對殖民主義者的反抗的吼聲,卻正是對日寇入侵的一個響亮的反擊。它用藝術形象的手段牽引廣大人民團結禦侮的意志,同戰場上真槍實彈的抗擊,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統治者儘管多方阻撓,甚至迫害,而演出的盛況,強烈的反響,作了與他們意願完全相反的回答,這個戲在“黃金”演出,確實在觀眾心目中留下了深遠的印象。因此,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個8月,上海影劇界幾百人在“逸園”(即文化廣場)又聯合公演了新型的《怒吼的中國》,仍由應雲衛、沈浮導演、趙丹、張伐、舒綉文、魏鶴齡等眾多著名演員都參加了演出。在解放了的土地上重演此劇恰似激蕩在上海天空的一支響亮的號角。它吹呼著: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
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座談會
在黃金大戲院的一些辦公用房裡,有過多種大小型會議,在文化領域中寫下不少篇章,而1937年7月間的一次座談會,應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兵諫”,在我黨的團結抗日的政策下促成丁國共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在此期間奔走於延安與廬山之間,備嘗艱辛。卻在到滬時由當時在上海工作的潘漢年安排,借“黃金大戲院’,一間辦公室一席之地,與當時擔任黨的秘密工作的黨員和文化界民主愛國人士舉行了一次座談會。周恩來向大家傳達了當時形勢和面臨的任務,並和大家砥礪切磋,這應是上海文化史上一個轉折性的事件。當時擔任上海地下黨的負貴人劉,曉也參加了這次座談會.他曾經寫了一篇回憶的記述,談及這件事,刊載在市的《黨史資料》上。
愛國舞女義演《花濺淚》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神聖的抗戰如火如荼,敵人的魔爪伸進內地。1938年後上海處在敵人四面包圍之中,只有“彈丸”的租界僅存,成了孤島。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鬥爭的艱苦是可以想見的。然而,民主、革命的運動怎能不與艱辛隨伴?鬥爭總是會留下志士們不懈的業跡。話劇界的職業劇團如“上海劇藝社”、“中法剮藝學校”、“中國旅行劇團”等許多文藝界人士無不如此。而1939年7月24日起在黃金大戲院舉行的大規模聯合義演,卻一支精妙的插曲。
這次演出對外公開的名義是“業餘話劇界慈善公演”,實際上是原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劉少文轉入地下活動,得到上海文委的協助,通過上層統戰的關係,動員社會各界名流發起的目的是為救濟難民,同時支援江南抗戰的新四軍。這不僅是一個奇迹,也蘊藏著可歌可泣的場景。據大眾劇場的院場史記載:“公演的規模空前,參加演出的有十幾個劇團,上演了七台大戲,一台獨幕劇,演職人員達三百餘人之多。”這樣的行動本身就足以證實當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志與齊心合力的可貴行動。
其中,愛國舞女自己登台演出了描寫舞女悲慘生活的於伶新作《花濺淚》,更是具有代表性的。
這齣戲曾由上海劇藝社在“卡爾登”(今長江劇場)公演過,反響強烈。劇本反映了舊上海舞女們的痛苦遭遇,深刻揭示了“八·一三”淞滬抗戰前夜嚴酷的社會矛盾。他以深沉的筆觸,誠摯的同情訴述舞女可悲的命運,不僅向社會提出嚴正的控訴,而且真切地寫出了就是這些舞女們,經過了炮火的洗禮,逐步走向了覺醒。
上演《花濺淚》的是舞女自己組織起來的“互助劇團”。當時,由許廣平領導的“上海婦女互助會”曾專門召集過舞女座談會,隨後,一部分愛國的舞女組織起“舞女聯誼會”和這個劇團。她們雖都不是演員,從未演過戲,但在排演的時候卻極為認真嚴肅。舞女演自己,現身說法,把她們的苦楚和期待,用親身體會和感受凝成了舞台藝術形象,盡情地向觀眾傾訴。這樣的演出本來就已為“舞界”和廣大群眾所矚目。而劇中表現出的凄厲的哭聲與興奮的呼吼交織,滿天風雲和縱橫烽火連綿,呼喚著:“決不能醉生夢死”,強烈地引起演員和廣大觀眾的心底的共鳴。演出閉幕時.通過與當時舞台負責人協商,把簇擁在台前的表示向演出人員祝賀的鮮麗的花籃,請洪漠主持,舉行了“救濟難民”的義賣。義賣的形式也很動人,由受贈花籃的舞女姐妹親自出台表示感謝。這一次義演和義賣活動獲得了雙豐收.從而,籌募到一筆十分可觀的款子,達到了救濟難民和捐獻給新四軍的目的。
《黃金》的麒麟時期
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是上海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他以新穎的唱做並重、渲染濃重、著意於刻劃人物的塑造和深化劇情層次發展的表演藝術而著名。他在1936年就曾在“黃金”演出,1942年1月和1944年秋天又曾幾度在這裡登台,後來他還在此當了“後台老闆”,一直到1947年底,成為“麒麟”振奮於“黃金”藝壇的光輝時期。
周信芳在抗戰前後就同戲劇界先驅田漢、歐陽予倩、洪深等親密交往,受到他們的砥礪。從而,在他的劇目中溶進了民主、愛國的思想,使“麒派”藝術更呈現出光彩。他的《追韓信》、《徐策跑城》、《青風亭》、《打嚴嵩》等一系列優秀劇目名重江南,稱得上是他的拿手傑作。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不拘陳規,銳意創新,把自己樸素的愛國赤忱和剛直秉性,以“麒派藝術”形象地呈現在舞台上。他和歐陽予倩合作過新編《武松與潘金蓮》的演出。在淪陷時期,他的《明末遺恨》、《徽欽二帝》等劇目,針砭時弊,喚起了同胞的愛國之情,是膾炙人口、譽滿江南的好戲,在日偽統治的黑暗年代里,他一次次受到捕房刁難,漢奸挑剔,但他從不屈服,幾經周折,還是在“黃金”公演了這些節目,在觀眾中留下了美好的藝術形象。
黃金大戲院里的“真理”
到了1945年.已是抗戰勝利的前夕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為迎接新四軍到上海作準備,廣泛開展了群眾運動。在黃金大戲院的女職工中也成立了“職業婦女聯誼會(后改名“婦女生活互助社”),劇院的丁毓珠、徐瑛等4個女職工參加了該社,同時還吸收了卡爾登、天蟾舞台、大舞台的人來做會員。當時,為了掩護互助社的工作,得到丁周信芳的支持,聘請了周夫人裘宏徽為名譽理事,周還同意把襄理辦公室騰出來給互助社辦公。從此,“黃金”後台成了她們經常活動的場所。還有包仁寶等人搞的學生運動也常藉此開展活動。
據參加“互助社”的同志回憶,是裘宏徽的支持才取得社會局登記而成為合法團體的。1946年她們參加地下黨組織的“三·八國際婦女節”大遊行時,3月7日在“黃金”開會準備,3月8日出發遊行也是從“黃金”開始的。這天,基督教青年會還借“黃金”開了紀念會。4月,上海婦女聯誼會在“黃金”舉行過媽媽兒童聯歡會。同年,周信芳為招待文化新聞界人士演出丁《徽欽二帝》,由姜椿芳主辦,田漢、於伶、胡風、金仲華等都參加了。周信芳還為“互助會”籌措經費舉行了義演。
當時,周信芳和田漢、於伶、歐陽予倩、洪深等每周召開一次“藝術座談會”。有一次在特務監視下,歐陽山尊作的解放區戲劇工作的專題報告一直到講完才散。又有一次,馮乃超回滬,由於伶陪同,和郭沫若一道去“黃金”看望了周信芳,並同許廣平一起去祭掃魯迅墓。46年5月,周信芳在文化界反內戰爭自由的宣言上莊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9月,他到思南路中共駐滬辦事處聆聽了周恩來的報告……,在黨的教育幫助下,周信芳的思想在進步、開擴;行動日益深沉、堅定。他成了上海戲曲界十分信任和尊敬的人。
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敵人視這些活動如眼中釘,有一次,劇院的襄理把警備司令部抓人的黑名單通過周信芳向進步的職工通報后,才避免了一場迫害。
黃金大戲院在進步與落後、民主與反動之間,大多數有良知、有血性的職工,選擇的是“真理”。這一鬥爭一直延伸發展,直到解放。
“新中國劇社”首次露演
1947年5月4日,上海文化藝術界在黃金大戲院舉行了紀念集會,與會者一千餘人,其中也混進來一部分不知是那路的“角色”。“五·四”作為推進民主與科學的運動。揭開了新文化革命的篇章,上海文化界提出把《五·四》定為自己的節日。首先在會上發表演講的郭沫若,面對那些來路不明的“角色”,他大聲疾呼:不要怕封建落後者的反對,不要畏懼別有用心的人用扣“紅帽子”來恐嚇!他號召大家要為繼承“五·四”革命文化傳統而獻身!接著,蕭三茅盾先後向大家報告了蘇聯和國內文學的概況,提出了今後文學發展的任務,這些報告都獲得全場極為熱烈的響應。有趣的是,那群帶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混進來的人,他們完全沒預料到會議組織早有準備,在場群眾聚散井井有序,不給這班人一點空子,使他們難以下手破壞。大會完滿結束,開得十分成功。
“新中國劇社”於會後演出了獨幕話劇《萬元大鈔》。多年來該社常排演自己創作的、反映當前情勢和社會問題的小戲。《萬元大鈔》就是在通貨膨脹、社會經濟日下、人民痛苦不堪時國民黨又一次搜刮民財的惡行大暴露。它雖只是一出形式簡明的活報劇,但針砭時弊,含意深刻,在會上得到了強烈反響。以後該戲遭到當局禁演,轉到了工人、學生和廣大市民“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群眾運動中,有時在遊行時在街頭演出,有時出現在大、中學校的校園活動里,起著很好的宣傳效果。
“新中國劇社”是黨直接領導下的一個民間職業劇團,1941年創建於桂林,為宣傳抗日,巡迴在湘、桂、黔、滇等地演出達六年之久。1946年秋受上海地下文委的派遣,在導演歐陽予倩陪同下,曾跨過海峽到被日寇蹂躪達五十年之久的台灣去演出,後來因為1947年台灣發生了“二.二八”起義,才折回上海。這次是他們回滬后,也是抗戰勝利后在滬的第一次霹演。參加這出小戲的4個演員中熊偉(北京青藝院務助理)、費克(作曲家,江蘇省音協副主席)和許秉鋒(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三人均已故世,現仍健在的高博(上海電影廠演員劇團)也已七十古稀了。當年曾生活和戰鬥在“新中國劇社”的同仁都把《萬元大鈔》的露演看作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
《山河戀》迎接曙光
越劇是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江南一大劇種,發源於浙江嵊縣,傳至滬上後有很大發展。1947年7月中旬,越劇界著名演員袁雪芬、筱丹桂、尹桂芳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張桂風、吳小樓徐天紅竺水招等數十人,為籌募基金創建越劇學校,在黃金大戲院聯合公演了《山河戀》。這齣戲是根據莎士比亞名劇中委婉曲折的情節改編而成的。由“越劇十姐妹”領銜主演,號召力可稱“一時之盛”。當時,許廣平領導的“職業婦女聯合會”以及文化界進步人士大力予以支持,文藝界一些著名的編劇、導演和舞台技術能手都通力合作,使演出獲得很大成功。這是越劇界團結協作的盛會,也是上海文化界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為迎接曙光獻上的一束瑰麗花朵。
解放后四十年來,私營的黃金大戲院早巳發展成為人民服務的“大眾劇場”,是上海市和華東地區一個重要的戲曲陣地,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蓋叫天等許多先輩都在此為發展祖國的民族文化藝術而辛勤耕耘,現在他們雖已長眠,但他們留下的珍貴藝術遺產和人民藝術家的崇高品質,將永存於干百萬觀眾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