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玉茹的結果 展開

李玉茹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玉茹,滿族,原名李淑貞,1924年7月25日出生於北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著名劇作家曹禺的夫人。

1932年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1954年在上海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她因在《鑄劍》中飾莫邪而獲會演一等演員獎。

2008年7月11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4歲。

李玉茹幼從票友李墨香學老生,1932年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青衣、后習花旦兼刀馬旦,師從王瑤卿程硯秋、於連泉(即筱翠花)、郭際湘、律佩芳、吳富琴等,為該校第四班“玉”字輩學生,與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並稱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四塊玉”。

人物關係


個人生活


李玉茹是劇作家曹禺的夫人。
2008年7月11日9時51分,因病於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4歲。

人物評價


李玉茹是一位對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京劇演員。在《小放牛》《梅妃》《紅梅閣》等劇中塑造了眾多傑出的舞台藝術形象。她為京劇藝術的傳承嘔心瀝血,致力於對上海及各地京劇青年演員的培養,培育出一大批目前活躍於國內京劇舞台的優秀表演藝術人才。她的扮相俊秀端莊,嗓音清朗渾厚,演唱聲情並茂,功底深厚,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

人物經歷


演藝經歷

李玉茹[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玉茹[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1932年考入北京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工旦角,師承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等名家。
1940年畢業后,組織“如意社”,自任社長並擔任主要演員,先後與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等名家合作演出,排演了《玉人美》《三婦艷》《鴛鴦淚》《琥珀珠》《美人魚》等新戲,於1941年春節來滬演出。春節5天,李玉茹主演了《鴻鸞禧》;第七天起連續上演四場新劇《美人魚》,飾妙華;接著上演《鳳雙飛》,前飾胡鳳蓮(即“漁婆旦”),后飾盧鳳英(即“帳子旦”)。接著又上演《鴛鴦淚》,前飾馮素蕙,後部反串小生飾杜文學,結果連場爆滿。36天期滿后,觀眾欲罷不能,只好再加演12天,先演4場《鴛鴦淚》,墊演2場《美人魚》,再續演5場《鴛鴦淚》,最後一場臨別紀念戲,大軸是全體反串《法門寺》。此次為期1個半月的演出,奠定了李玉茹在上海的聲譽。當時,梅蘭芳正蓄鬚明志、息影舞台而閑居上海,李玉茹得到機會拜梅蘭芳為師,梅蘭芳親自傳授給她《奇雙會》、《霸王別姬》等戲;同時;她又拜趙桐珊(芙蓉草)為師,在花旦戲和刀馬旦戲方面,得到趙桐珊的指導。1940年畢業后,也曾經拜荀慧生為師。
1942年應邀參加扶風社與馬連良在黃金大戲院合演《蘇武牧羊》。
1944年起,又先後與葉盛蘭馬富祿袁世海、譚富英、李少春等合作演出過《翠屏山》《戰宛城》《董小宛》《趙五娘》《瀟湘夜雨》《香妃恨》等戲。抗戰勝利后,與言慧珠、童芷苓來到上海定居。
1946年在天蟾舞台與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等以“十大頭牌”為號召,輪流掛頭牌,與郭元汾合演《二進宮》,與葉盛章、馬富祿、高維廉等合演《武松與潘金蓮》,與李少春、袁世海、高維廉、葉盛章等合演《美人魚》《百戰興唐》等劇;繼而,在黃金大戲院與楊寶森合作演出。
1947年參加周信芳領導的“易俗社”,與周信芳、俞振飛等合作演出。上海解放后,李玉茹組建李玉茹京劇團,后併入上海京劇院並擔任主要演員。生前任上海京劇院藝術顧問。
1948年,華藝影片公司拍攝了她主演的戲曲片《小放牛》。
1949年春,與周信芳合作在中國戲院演出,沒演幾場,周信芳因母病故而輟演,劇院讓她頂梁繼續演出,天天客滿。
1950年她在上海自組李玉茹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1951年,中國戲曲劇影婦委會為籌募託兒所基金,於6月16日至18日假天蟾舞台舉行聯合大演出,李玉茹與言慧珠合作,演出《樊江關》。
1953年,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實驗京劇團,又師承黃桂秋。排演新編劇《白蛇傳》《三姐下凡》《鑄劍》《玉簪記》等赴各地巡迴演出。
1954年在上海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她因在《鑄劍》中飾莫邪而獲會演一等演員獎,同時還主演了《拾玉鐲》、《小放牛》等劇。
1955 年合併進上海京劇院,任主要演員。該年毛澤東主席到上海,在京劇晚會上,她與俞振飛合作演出《斷橋》。
1956年,她在上海京劇院排演了《玉簪記》,並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彩色戲曲片《宋士傑》中與周信芳合作,飾演楊素貞。
1959年,上海京劇院將梆子的傳統戲《紅梅園》《李慧娘》改編成京劇,由李玉茹主演,在表演中,她吸取了川劇、秦腔等劇種的長處,並和京劇傳統程式融匯起來,渾然一體,不著痕迹。在“見場”一場里,她還大膽地吸取了芭蕾舞的“托舉”、“站人”等技巧,豐富了京劇的表演藝術。
1960年,李玉茹在改編程派名劇《梅妃》時,繼承了程派的唱腔藝術長處,又巧妙地融合了梅派莊重、渾厚、華貴、委婉的特點,並根據自己的條件,努力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深受觀眾的讚賞。同年,她還在根據傳統摺子戲《百花贈劍》改編的《百花公主》一劇中飾演百花公主,她將原戲中唱的“吹腔”改為“皮黃”,並且把“吹腔”的優點融化在“皮黃”當中,同時還吸取了長靠武生的許多技巧及花臉用的“硬搶背”等,使所飾人物的形象更為豐富完整。
1979年8至9月間,她隨上海京劇團出訪西歐,演出了《貴妃醉酒》,飾演楊貴妃。
20世紀80年代初,她排演了根據日本歌舞伎改編的京劇《鏡獅子》,飾演彌生,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演出於京、津、滬、寧、漢各地,均受歡迎。
1988年後因患肺癌多次住院治療。在患病期間,仍刻苦寫作,先後完成論文幾十萬字,創作長篇小說《小女人》,不久前撰寫出版專著《李玉茹談戲說藝》。逝世前,她還關注著汶川災區的抗震救災情況,委託身邊的護理人員繳納特殊黨費三千元。

藝術特色


她的扮相俊秀端莊,嗓音清朗渾厚,演唱聲情並茂,功底深厚,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

個人作品


主要有:《穆桂英》、《王寶釧》、《大英傑烈》、《十三妹》、《三婦艷》、《花筵賺》、《鴛鴦淚》、《鳳雙飛》、《美人魚》、《琥珀珠》、《蘇武牧羊》、《瀟湘夜雨》、《董小宛》、《趙五娘》、《香妃恨》、《審椅子》、《日月雌雄鏢》、《梅妃》、《鏡獅子》、《青絲恨》《拾玉鐲》、《小放牛》、《貴妃醉酒》、《宇宙鋒》等,及新編劇目《白蛇傳》、《唐賽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