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守誠
笛子及簫演奏家
羅守誠:一九六九年七月,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即成為上海電影樂團獨奏演員,他的演奏音色甘美,韻味雋永,擅長揭示作品的內涵,顯示了很高的藝術修養,由他擔任獨奏、領奏的影片,如“牧馬人”、“城南舊事”、“白求恩”、“闕里人家”、“老人與狗”、“濟公”、“哪吒鬧海"… 都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影視合併后,作為上海東方廣播民族樂團首席笛子演奏家,他多次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多張唱片。他幾度出訪了日本、美國、朝鮮、新加坡及港澳地區。他的名字多次被編入當代名人錄……《當代中國青年名人錄》亦收錄他的名字。
羅守誠
1969年7月,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即成為上海電影樂團獨奏演員;畢業后,長期在幕後工作;
他的演奏韻味雋永、大氣、典雅感人,融會吸收了南北各派的演奏精華和風格,自成一體。由他擔任獨奏、領奏的影片如《城南舊事》、《白求恩》、《濟公》、《哪吒鬧海》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錄製的笛簫精品集《望月》於2005年正式首發。《望月》共收錄了《漢宮秋月》、《平湖秋月》、《塞上曲》等17首曲目,每首曲目都配上一首唐詩宋詞來營造意境,或優雅和暢,或古樸自然,充分體現了國樂的深刻性和豐富性。
《望月》集中的主打樂曲《望月》提頭採用宋朝曹組的“婆羅門引。望月”,(簫為羅守成、笙為翁鎮發),作曲者為古箏大師趙曼琴先生,原意是取唐代詩人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意而作,本為箏曲。不過樂曲聽來並不似張九齡詩中的境界開闊、情意純摯,而是苦心思憶中頗有傷感意味:旋律抒情,意境靜謐;
《妝台秋思》提頭採用北宋司馬光的“西江月”,(簫為羅守成、箏為羅小慈),此曲據琵琶曲“塞上曲”中的一個段落改編而成,現存曲譜最早見於華秋萍編“琵琶譜”(1818年前)。樂曲旋律委婉動人,典雅細膩,愁而無傷,舒淡流暢。簫的演繹較之琵琶原曲,別具寧靜悠揚的風格,動人心弦。
《出水蓮》提頭採用宋朝葛長庚的“滿江紅。詠白蓮(下片)”,(笛為羅守成、琵琶為屠偉剛)。提起蓮花,我們自然把它看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的象徵,以《出水蓮》為題,應是更加突出了這種象徵意味的形象。不過原譜《清樂調譜選》中此曲的解題稱“蓋以紅蓮出水,喻樂之初奏也”,說明樂曲是一組套曲的引子部分。旋律清雅明秀、婉轉綺麗,原本是一首著名的客家傳統箏曲,移植為笛曲演奏又是別有風味。
羅守誠談琴簫合奏
羅守誠吹的簫音色柔美、虛實融合。他在琴簫合奏方面有著許多成功作品,其錄製的琴簫合奏《雲水吟》、《琴簫引》等專輯深受廣大琴簫愛好者們的喜愛。近日,筆者得緣能與羅守誠先生見面,向羅守誠、沈英彪老師等就琴簫合奏的問題略行請教,略有心得,遂整理成文字,供琴友、簫友們參考。
羅守誠
琴簫合奏, 關鍵是琴與簫之間的高度默契,也即兩人之間的默契。羅老師與沈老師當場即興表演了簫變奏重奏《陽關三疊》《關山月》等曲目。由於兩人對旋律的熟諳,以及互相之間的熟悉。演奏過程中不管如何任意加減段落,或是改變節奏緩疾,兩支簫的合作都能做到天衣無縫。就算是要突然轉調或是就此結尾,也能在一個音符,一個眼神中達到心神領會。琴簫合奏中也是如此,只有琴與簫兩人的互相默契,互相配合,演奏時才會有精微細緻的處理,才能發揮出各自獨奏時具有的水平,並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而如平時雅集活動時有臨時的琴簫合作,那就只能靠各自的演奏經驗,難有默契可言,演奏也難有效果,往往只能憑兩個人日常演奏經驗去摸索。
古琴和簫從構造和原理上來說都是完全不同的兩面:琴是一種撥弦樂器,其每個音都是類於釘頭鼠尾的衰減性的音響,而簫作為一種吹管樂器,其聲音是延續性的;琴聲中更容易有大量滑音的出現,而簫則往往是音高恆定的長音;琴中有非常豐富的呤猱,而簫雖然也有氣振指顫等類似的表現手法,但遠遠沒有古琴中的吟猱來得豐富……羅老師提到,琴簫這兩種樂器互相要取長補短,做到互補,並沒有必要使古琴和簫的旋律完全一樣,也沒有必要在表現手法上“以簫摹琴”,關鍵是在於合奏中“互補”,並做到“和協”。兩種樂器如能這樣配合,就可算是領悟到琴簫合奏的真諦了。沈老師說,曾經聽到過以小段間奏形式出現的琴簫音樂,感覺非常好。象這些沒有經過作曲家編排過的間奏,以兩種樂器的特色交織出現,可以說是兩者互補的最為原始簡單的模式了吧。
簫在吹奏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富有表現力,要有內涵。簡單的說就是吹奏的時候要意識到是在表達一個什麼思想,或者說是想說一句什麼話,而不是光照著譜子吹。對一些初學來說,放鬆下來默吹,簫聲往往容易有活力,而緊張之後或是一味看著譜吹的時候,簫聲就會死板僵硬。這時放鬆下來就很重要。簫聲不僅僅要有生機、有活力,更要有意境、有內涵。琴也一樣,所有樂器演奏也可以說都是如此。
撫琴者表達一個內涵,和簫者也表達一個內涵,兩者有時未必會一致,但卻不可不統一,也就是說兩者要協調。
古琴對簫提出的要求
我們也談到了古琴的個性對於琴簫合奏中簫的影響。由於千百年來的傳承,古琴流派眾多,同一首曲子,版本各自不同;而琴家也是風格迥異,各自對琴曲會有不同的理解,會運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和表現手法,
羅守誠
琴簫合奏中兩者的關係
最後我們談到了合奏中簫和琴的關係,許多人認為,琴簫和奏一般要以琴為主,簫只是輔助,簫的任何錶達,都是為了突出古琴。我們談到,琴並不一定為主,琴簫合奏中,古琴和簫的地位也可以是平等的。按其音色特點來說,琴和簫可以說是骨和肉的關係,琴為骨,簫為肉;合奏的整體意象,是兩者融合而成的一個鮮活的身姿,其中有一者偏廢,往往就容易留於死板。
以前在琴簫合奏中由於古琴的音量相對偏小,常會出現簫音蓋過琴音的情況,從而有專門為合奏所使用的琴簫產生。有人認為,簫的音量一定要降低,決不能蓋過琴聲。其實有時候簫不妨蓋過古琴,孰強孰弱,是要根據曲子的意境來安排。琴和簫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而並非只是突出古琴,用簫來潤色一下琴聲。琴簫合奏可以說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如果說是簫伴奏的古琴、或者是琴伴奏的洞簫,這就缺乏琴簫合奏的獨特涵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