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疊素數論
華羅庚所著的數論著作
《堆壘素數論》是一部數論著作,作者是華羅庚。華羅庚在這本著作中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
華羅庚當年發現陳景潤,就是因為陳景潤在華羅庚寫的《堆疊素數論》中發現了一個錯誤,並且寫信告訴了他。而那時候,陳景潤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按這裡的說法,正是一個“民間科研者”。
數論與或然數學的發展
7.1數論
7.1.1素數分佈
費馬數Fn = +1, n = 0,1,2,…
n = 0,1,2,3,4時,Fn是素數。人們進而希望解決的問題是:是否存在著無限多個費馬素數。這也是一個至今未解決的難題
梅森數Mp = 2p-1,其中p為素數
已知道的梅森素數共34個,其中從p =521開始的素數Mp是1952年以後用計算機陸續發現的
U(0)=4,
U(1)=(42-2)(mod 1)=14(mod31)=14,
U(2)=(142-2)(mod31)=194(mod31)=8,
U(3)=(82-2)(mod31)=62(mod31)=0
由於U(3)= 0,M5必為素數.
利用因數表研究素數
拉恩於(1659年)發表了2.4萬以內的因數表;
佩爾(1668年)擴大至10萬;
費爾克爾(1776年)給出了40.8萬以內的一切數的因數表,
19世紀不少學者算出了1000萬以內的所有數的因數表,其中布拉格大學的庫利克為此花費了20年的業餘時間
若用π(n)表示不超過n的素數的
個數。當n→+ 時, =+ .人們可以發現:順著自然數的序列,越往後素數的"密度" π(n)/ n就變得越小
7.1.2 陳氏定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
每個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每個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進展
維諾格拉多夫(1937年),無條件地證明了奇數哥德巴赫猜想,即每個充分大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之和
布朗(挪威1919年)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兩個素因子個數均不超過9的整數之和(記為9 + 9,記號k + l表示大偶數分解為不超過k個奇素數的積與不超過l個奇素數的積之和,下同)
布赫夕塔布的4 + 4(1940),瑞尼的l+c (c為一不確定大數)(1948)和庫恩的a+b (a+b≤6)(1954);
陳景潤(1933~1996)簡介
圖7.1華羅庚(右)與陳景潤(左)
7.1.3費馬最後定理
費馬猜想:對每個正整數n≥3,方程xn + yn = zn均沒有正整數解(x, y, z).
費馬本人利用無限下降法證明了n=4時,費馬猜想成立.
歐拉的整數分解的"定理":
由a + b 形式的數所形成的數系(記為 ,a,b為任意整數)中,有唯一因子分解定理成立,即每一個整數都可唯一地分解為這個數系中數的乘積.
後來才知道,對形如 的數系,唯一因子分解定理並不總是成立的,例如在數系 中,6 = 3×2 =(1+ )(1- ),就有兩種分解方式。事實上,能保證唯一因子分解定理成立的數系 只有9種
德國的數學家庫默爾(1810~1893)利用理想數的概念,證明了對於 100以內的所有素數,都能使費馬猜想成立.
志村-韋伊―谷山猜想――費馬猜想的等價命題
懷爾斯的論文"模曲線和費馬最後定理" (1994年)――費馬猜想終於成為定理,被稱為費馬大定理或費馬最後定理
7.1.4 讓我們教猜想吧
費馬猜想是只"會下金蛋的鵝"
1966年菲爾茲獎獲得者,英國數學家阿蒂亞(1929~)認為:"與其它自然科學的情況一樣,數學中的一些發現也要經過幾個階段才能實現,而形式證明只是最後一步。最初階段在於鑒別出一些重要的事實,將它們排列成具體含義的模式,並由此提煉出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定律或公式。接著,人們用新的經驗事實來檢驗這種公式。只是到了此時,數學家們才開始考慮證明問題."
958年菲爾茲獎獲得者,突變理論的創立者,法國數學家托姆用半開玩笑的態度說:"嚴格性是一個拉丁名詞。我們會想起僵死(rigormorits),即僵化的屍體。我要把數學分為以下的三類:第一,以嬰兒搖籃為標記。這是'活的數學'允許改變,澄清,完成證明,反對,反駁。第二,以十字架為標記。這是墳墓上的十字架。作者聲明它已完全嚴格,具有不朽的正確性。這類工作將構成'墳墓數學'.第三,以教堂為標記。這是外部的權威,由高級教士組成,判斷哪些工作已成為'墳墓數學'."
推測數學家的成功範例之一是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1887~1920)
7.2.1 點的問題及數學期望
概率論源於15世紀下半葉的博奕問題的研究.
點的問題(1654年)
在兩個技巧相當的賭徒A和B之間進行賭博,A獲得2點或2點以上時為獲勝者,B則需獲得3點或3點以上時為獲勝者。如果通過四次投骰子后就停止賭博,問此時如何分配賭金.
帕斯卡利用自己對楊輝三角(見第二章)的研究這樣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用 表示0出現四次的情況數, 表示0出現三次的情況數等等。於是上述點問題的解是:
( + + ):( + )=(1+4+6):(4+1)=11:5.
在一般情況下,若A需要至少m點取勝,B需要至少n點取勝,則可選擇揚輝三角的第m+n行,求出該行中的前n個元素和α與后m個元素和β,並按α:β之比來分配賭金.
分別用0,1代表A,B在一次投骰子時成為獲勝者,然後計算0,1兩種字母在每次取4個的16種排列:
0000 0001 0110 1101
1000 1100 0101 1011
0100 1010 0011 0111
0010 1001 1110 1111
在這16種排列中,0至少出現2次的情況有11種,而1至少出現3次的情況有5種。由此費馬認為,賭金應按11:5來分配.
數學期望"概念的的產生(荷蘭數學家,物
理學家惠更斯,1657年)
賭局開始之前,對每一個賭徒來說就已有了關於結局的一種"期望",如果共有N種等可能的結果,其中,n種結果使他獲得賭金為a,其餘結果使他獲賭金為b,則他的期望為
7.2.2 概率理論的發展
隨機現象從個體上看,似乎並沒有什麼規律可言,但當它們大量出現的時候,在總體上就會呈現出某種規律,即大數規律.
伯努利大數定理(1713年):
若p是出現單獨一次事件的概率,q是不出現該事件的概率,則在n次試驗中該事件至少出現m次的概率,等於二項式(p+q)n的展開式中從pn項到包括pmqn-m為止的各項之和
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又稱為"中心極限定
理"
拉普拉斯(1812)明確表述了概率論的基本定
義和定理。給出了概率的古典定義,廣泛應用了分析工具處理概率的問題,將以往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統化,並將概率論的研究方法從組合技巧發展到分析方法,使概率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世紀下半葉,俄國數學家切比雪夫
(1821~1894)與他的學生馬爾可夫(1856~1922)利用極限理論研究概率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建立了關於獨立隨機變數序列的大數定律,使貝努利和泊松的大數定律成為其特例。切比雪夫還將棣莫弗―拉普拉斯極限定理推廣為更一般的中心極限定理."馬爾可夫鏈"則是概率論中的重要理論
概率論在整個18與19世紀成了熱門學科,
7.2.3 概率論的公理化
貝特朗(法國,1899年)提出的概率論悖論,將矛頭直指概率論基本概念
20 世紀初,由勒貝格創立的測度論和積分論為概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柯爾莫戈洛夫(前蘇聯,1933年)建立概率論的公理化體系
數理統計是通過樣本數據的分析預測整體狀態的數學理論與方法。該分支研究的數據帶有隨機性,因此,它與概率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繫
英國數學家,生物學家皮爾遜(1857~1936)
是使用數學方法系統研究生物統計的第一人。他潛心研究數據的分佈理論,並先後提出標準差,正態曲線,概率,相關等一系列數理統計學名詞和概念。致力於大樣本的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皮爾遜還用統計方法處理過大量的與戰爭有關的特殊計算.
英國數學家,化學家戈塞特(1876~1937)
美國數學家弗歇(1890~1962)
他是另一個數理統計的奠基人。他從事數理統計在農業科學和遺傳學中應用的研究。開創了試驗設計,方差分析,並確立了統計推斷的基本方法.20世紀30―50年代,弗歇成為數理統計學研究的中心人物並建立了自己的學派。他所研究的成果,實用價值卻很大。在他的手裡,數理統計學脫離生物計量學的範圍獲得獨立。他所提出的z分佈由他的學生改進后被稱為F分佈(用他的名字Fisher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現在廣泛使用的方差分析,實驗設計,參數估計
1928年原籍波蘭的美國數學家奈曼(1894~1981)和K・皮爾遜之子E・皮爾遜建立了嚴格的假設檢驗理論.
1946年瑞典數學家克拉梅爾出版了《統計數學方法》,這部書收集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數理統計研究成果,它標誌著數理統計作為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正式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軍事的需要,數學家沃爾德(1902~1950)創立了"序貫分析法",許多數理分支,如參數估計,都受到這種理論的影響而得到發展.
1940年代之後,數理統計的學派開始多元化,美國逐漸成為又一個數理統計學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