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中國的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是中國地震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家依法保護典型地震遺址、遺跡”而設立的保護區〔點〕。迄今全國共有6處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2005年)
1515年6月17日,永勝發生約8級強烈地震,山崩地裂,物換境遷,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地表破壞遺跡。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外地震科學家對永勝地區進行了多次考察,發現了大量的古地震遺址,一致認為永勝地區發生過多次象1515年那樣的大地震,是一個強震多發區。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古地震遺址有著重要的保護、保存、觀賞、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價值。這些現代地震或古地震遺址,展佈於永勝縣程海湖畔、龍洞山上、梁宮、金官盆地周邊、永勝縣城附近的紅石崖等地,地震形成的地貌類型多樣,有地震天坑、地震裂谷、地陷成湖、地震滑坡帶、地震斷裂層等,這些地震遺址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有的風光旅遊價值。
(2006年)
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
(2006年)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熊耳山坐落在山東省棗莊市城區北約25公里的北庄鎮,這裡風景秀麗,地質構造複雜,主峰海拔高度483米,山雖不高,卻十分險峻。2000年5月發現的雙龍大裂谷,2002年12月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近年來,經棗莊市地震局組織專家考察論證,被中國地震局批准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命名為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
地震遺址是由強烈地震造成的地面和山河改觀等地貌變化而遺留下來的,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國家要“依法保護典型地震遺址、遺跡”。歷史上8級以上地震造成的破壞現象十分少見,之後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然災害的侵蝕和人類生產、生活的人為破壞,能夠保留下來的奇觀十分罕見,熊耳山裂谷遺址的發現和命名,填補了我國東部地區歷史地震遺址的空白。
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的8級特大地震,曾造成“地裂泉涌”、“房屋倒塌,壓死人民不可勝數”。地震波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及中國東部海域,總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棗莊市熊耳山距震中僅80公里,其特殊的地質條件,造成了當時崮形山頂一側的開裂和崩塌。
(2001年)
黔江小南海古地震遺址
據清《黔江縣誌》載:“清咸豐六年(公元1857年)五月王子,地大震,后壩鄉山崩,…·溪口遂被埋塞。厥後,盛夏雨水,溪漲不通,瀦為大澤,延裹20餘里”。至今,當年地震形成的斷岩絕壁—-海口北側的大垮岩、小垮岩等遺跡仍清楚可見。在大小垮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巨石直徑一般為 l一5米,大的10米以上,從數百米處被推置而來,在海口堆成大壩。壩南北長 l170米,壩高67.5米,溢流堰寬70米
(2006年)
西吉黨家岔震湖
1920年12月16日20點零5分53秒,突然一聲巨響,山崩地裂,震級達8.5級,裂度達12度的海原大地震暴發了,在這次全球都有震感的地震中死傷人口234117人,造成規模巨大、數量極多的滑坡,使這一代的山川大為改觀,原來的干山枯嶺,搖身一變成了大片沼澤湖堰,地震堰塞湖星羅棋布。專家學者1965年在西吉考察時,發現有43座這樣的天然堰塞湖,如串珠狀點綴在濫泥河谷,成為乾旱黃土高原上的獨特的地震景觀。
由於震湖地震遺跡明顯,具有科學考察、旅遊觀賞、探奇探險的明顯特徵,成為西吉縣吸引遊人的另一大景觀。2003年被自治區批准為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地震局命名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當你沿著沿湖公路漫步或乘著打魚小舟和遊船在湖中暢遊時,你就會看見成群的野鴨、大山雀、貓頭鷹等珍貴鳥類在周圍戲嘻。一些悠閑的垂釣者真是收穫不小,魚簍里的鰱魚、鯉魚、草魚等各種魚盡情的享受生命的最後樂趣。
震湖還孕育了一種奇特的魚種—彩鯽,這種彩鯽體扁而細長,小頭、大眼、圓肚、無須、單尾,與一般鯽魚相比個體較小,大的不過半斤,小的一兩左右。有純白、純紅、純黑、金黃或黑紫色的,也有五色俱全或雜以多種色彩的。因為只有西吉縣才有這種鯽魚,所以稱為“西吉彩鯽”。當群魚遊動時,五彩繽紛的樣子宛若美麗的金魚,十分好看。奇怪的是,這種魚只生長在少數幾個堰塞湖中,並且只有在本土、本水環境中才能長期保持本身的顏色,如果換個環境,便會漸漸失去原有的顏色,所以它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都有極高。
(2007年,正式名稱待考)
海原
據測算,海原大地震為8.5級,波及大半個中國,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投放了2.2億噸TNT炸藥或11.2個唐山大地震。
在海原發生的這次“環球大震”決非偶然,這是由其處於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決定的。從地質構造看,海原地處阿拉善地塊與鄂爾多斯地塊的交接部位,其主要構造是烏鞘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科學家給這個斷裂帶起名為“海原活動斷裂帶”。
那次地震后,“海原活動斷裂帶”在240公里範圍內出現的斷頭溝、斷尾溝、斷塞塘、槽形谷等異常地貌,屢見不鮮。這些複雜地貌,承載著與地震相關的大模樣和小細節,發布著古往今來的地震信息,都是研究地震的活資料。
儘管全球每年都要發生許多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這樣留下豐富地質遺跡的還極為少見,而具有重要科學考察價值的則更少。海原大地震的地質遺跡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壟斷性。海原地震斷裂帶,是當今世界範圍內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價值最高的地震地質遺跡,是一部“活教材”。
近日,國家地震局正式批准郯城縣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設立的第二處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地處高峰頭鎮麥坡村東馬陵山西坡,位於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中部。
據了解,該縣已開始著手編製全面的保護和綜合開發規劃,力爭使這一神奇的自然景觀,煥發出更加迷人的異彩
人民網銀川9月5日電 寧夏南部山區西吉縣的地震遺址——黨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遺址,近日被國家地震局設立並命名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1920年,海原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震后形成的珍珠狀地震堰塞湖遺址,大小有五六十處之多,主要分佈在濫泥河流域。西吉黨家岔地震遺址規模大,保護比較完整,是寶貴的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