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田

神經藥理學家

張均田,1931年生。神經藥理學家。致力於藥理學研究40餘年,發表文章300餘篇,編寫著作20餘部,在促智、抗衰老、抗腦缺血等領域取得的成果獲國家和部級獎13項。

培養了3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並對中藥人蔘、丹參和黃皮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在連任中國藥學會理事長期間我國獲得2006年第15屆世界藥理學大會的主辦權。

2021年9月22日,張均田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均田,江省贛州市醫庭,畢業連醫院醫療系,今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從事藥理學研究,現為中國協和醫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在40餘年的藥理學研究中取得許多成果,發表論文300篇,主編或參與編寫的著作及譯著20多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五項,其他獎和個人獎多項。
畢業醫校,擁醫療識醫,憑深厚古基礎,執照醫。精良“合”醫術醫,病願醫,量溫、測血壓、肺,醫;病醫,則、聞、、切葯。量病診治獲健康,精湛醫術尚醫,贏病屬摯激。環境,均田幼熏陶,醫產崇敬熱,選擇專業研究影響素,投醫藥研究。
畢業,圖業展,均田贛州市去讀中學,省贛中教師質量高、校規嚴格,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比率高。讀書期間,日本侵略軍的飛機不分晝夜地狂轟濫炸,死傷無數,戰爭現實使張均田在中學時代就產生了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1949年秋贛州解放,翌年冬張均田高中畢業后,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上海去考大學,最後選擇到大連醫學院實現從事醫學研究的志向。
1951年3月,張均田從上海乘火車出發,歷經5天到達大連。大連醫學院是我國解放后建立的第一所新型醫學院,在這所大學里,伴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隆隆炮聲,他刻苦攻讀,對生理、生化和藥理課產生了極大興趣。特別是在當時藥理教科書上記載的藥物,除陳克恢發明的麻黃鹼外,都是外國人研製成功的,使他印象非常深刻。他經常思考藥物是通過什麼樣的生理、生化機制而發揮治療作用的?中國科學家為何不能發明更多的新葯呢?在大學畢業時,張均田如願以償,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從事藥理學研究.
從1956年開始在藥物研究所工作,張均田得到了雷海鵬、金蔭昌、宋振玉等教授的教誨,1960年,在上海聽匈牙利統計學家講授統計學與實驗設計方面的知識,並得到丁光生教授的輔導。在此期間,他先後從事了計劃生育、腫瘤、內分泌、動脈粥樣硬化瘧疾慢性支氣管炎等研究,並對每項研究都認真查閱文獻,寫出文獻綜述,熟悉和掌握有關技術方法,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正當他以滿腔的熱忱投入到藥理學研究中時,我國的科學研究與全國各行業一樣,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1974年張均田第一次出訪美國,接著於1979年隨中國藥理學代表團去參加中美藥理學術討論會,隨後訪問了不少大學、研究所。出國參觀訪問使他深刻感受到神經科學進展神速,我國的科學研究該是彌補“文化大革命”受到損失的時候了!他毅然將研究方向定格在神經藥理學,堅持至今。
1992年,張均田擔任藥物研究所所長,在此期間,他為藥物研究所的發展殫精竭慮,辛勤勞動,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技術,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廣泛聯合國內外藥物研究開發機構,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使藥物研究所的新葯開發和學術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成為國內藥物研究重要力量。在科學管理方面,注意調動各級人員的積極性,團結各方力量共同奮鬥,在有限的條件下,為我國的新葯研究做出了貢獻。
張均田從1992年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八屆、九屆委員,為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對我國的醫藥事業的發展進行全面的調研和分析,及時認真為政府提供意見和建議。他多次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反映我國醫藥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把握我國醫藥學發展的方向。
1992年張均田擔任中國藥理學會理事長,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會工作中,為促進我國的藥理學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使中國藥理學會成為全國的先進學會,受到中國科協的表彰。在1996年中國藥理學會全國代表大會上,經全國代表選舉連任理事長一職。他將學會工作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為中國藥理學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21年9月22日,張均田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張均田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21年9月24日上午8:00在北京友誼醫院遺體告別廳(西二門)舉行。

技術成就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張均田和所有科技人員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科學研究工作中。他認真分析了國際科學發展的方向和形勢,特別結合我國科學研究的現狀,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神經藥理學,一直堅持至今。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我國的科學研究水平與國際科學水平的差距很大,特別是在神經藥理學研究方面,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更為顯著。張均田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神經藥理學研究中,開始研究藥物對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以及藥物作用機制,隨後進行抗衰老、抗老年痴獃研究,為我國的神經藥理學研究蓬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20世紀80年代,不僅我國的科研水平落後,而且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在科學研究中投入的經費也很少,為了節約研究經費,真正促進我國的神經藥理學發展,張均田與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合作,改進和自製了多種神經藥理學研究專用的儀器設備,如跳台、避暗裝置、Y型迷宮、Morris 水迷宮等等,而且全部實現自動化或電腦化。這些儀器設備的研製成功,不僅為我國的神經科學研究節省了大量經費,提高了研究水平,而且將這些儀器設備推廣到全國,得到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神經藥理學的發展。
在研究工作中,張均田領導的研究組建立了多種先進的技術方法,例如LTP測定技術,可採用海馬腦片或在麻醉和清醒動物身上進行測定、記錄。同時建立了10餘種記憶障礙模型,也廣泛應用於神經藥理學研究中。這些技術方法、研究模型以及研究方案,不僅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應用,而且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評審新葯和衛生部評審保健食品所採用。
人蔘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被譽為“中藥之王”。國內外對人蔘的化學和藥理學的研究已有幾十年之久,發表的文章猶如過江之鯽。但經調查分析,大多數研究均採用人蔘粗製劑或人蔘總皂苷,而研究內容停留在一般藥理水平,尚未顯出人蔘的“王者風範”。張均田領導的實驗室以人蔘皂苷單體為研究對象,主要圍繞“益智延年”的功效開展工作,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先後有博士生、博士后、進修生10餘人參加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先進的成果。
行為學和電生理研究證明,人蔘皂苷Rg1和Rb1能易化記憶的全過程(記憶的獲得、鞏固和再現)和誘導LTP (突觸長時程增強)的形成。為了尋找作用靶點,採用放射配基結合試驗對Rg1和Rb1進行受體結合實驗研究,觀察了近10種中樞神經遞質受體,但均未發現人蔘的作用,使這一研究暫時擱淺。恰在此時,人蔘對體溫的雙向調節作用的研究取得了進展,實驗證明,無論是體溫升高(多巴胺靜脈注射引起)或體溫降低(利血平腹腔注射引起)或體溫先升后降(細菌內毒素先引起發熱而後引起休克),人蔘皂苷Rg1和Rb1均可使之恢復到正常體溫。受人蔘對機體體溫調節作用的啟示,張均田設想人蔘皂苷在中樞神經系統不能與受體特異性結合,是否可以調節受體的生成呢?經連續給葯5天,Rg1和Rb1均使中樞M-膽鹼受體密度大大增加,與此同時,膽鹼乙醯轉移酶活性增強,致乙醯膽鹼合成增加。現有理論認為,M-膽鹼受體數的多少取決於腦內乙醯膽鹼的含量,即乙醯膽鹼含量越低,受體數越多,反之則受體減少。人蔘皂苷Rg1和Rb1既增加乙醯膽鹼的合成和腦內含量,又增加M-膽鹼受體數。這一事實是對現有理論的挑戰,也為研究人蔘提高學習記憶功能的作用機制提供了實驗依據。
此研究結果發表后,引起國外不少學者的濃厚興趣,加拿大學者Benishin等對此進行重複,得到相同的結果。循此思路,日本學者Hiroshi Watanabe則觀察到人蔘皂苷可提高多巴胺受體密度。在張均田的實驗室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給剛斷乳小鼠口服Rg1和Rb1,連續喂葯4周后發現,動物的腦重、腦皮層厚度有顯著增加,電鏡標本突觸定量分析的結果顯示,Rg1和Rb1可明顯增加海馬CA3區錐體細胞上層的突觸數目。用成年鼠完成的一項實驗表明,腦內埋藏電極的清醒鼠灌喂Rg1數天後,在LTP增強的同時,海馬齒狀回的苔狀神經纖維末梢發芽數顯著增加。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人蔘可促進動物神經組織發育和神經可塑性的作用,是人蔘研究中的新發現。特別是2002年發現人蔘皂苷Rg,可促進成年腦神經幹細胞擴增和分化為神經元,在國際上屬首次發現。
張均田
張均田
人蔘的研究已受到東西方國家廣泛重視,每隔4~5年就要舉行一次國際人蔘研究學術討論會。參加者來自數十個國家,人數逾千,每次會議邀請4至8名在人蔘研究方面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作大會報告。張均田分別於1993年和1998年受邀請參加了第六屆和第七屆國際人蔘研究學術討論會並作大會報告,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肯定。
自由基與衰老及老年痴獃有密切的關係。老年痴獃的諸種病理改變如β澱粉樣肽(Aβ)的沉積、神經纖維纏結、細胞凋亡的發生髮展過程都有自由基的參與,故自由基的過量生成被認為是老年痴獃各種病理改變的“交匯點”。已知的抗氧劑維生素E,維生素C,甘露醇,硒等,能否從中草藥分離出比這些物質更強、更有特色的抗氧活性成分呢?通過長達10餘年的篩選和研究,張均田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們終於發現從中藥丹參提取的丹酚酸有很強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這一課題被科技部列為“1035”項目。丹酚酸中的丹酚酸A和B對維生素C-NADPH和Fe2+-半胱氨酸引起的肝、腦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其抗氧活性比維生素E強100倍以上,它可清除氧自由基,清除羥基自由基的作用尤強。
中草藥中含有許多抗氧活性成分,它們究竟有什麼實際用途?能用於哪些疾病?特別是對老年痴獃能否真正起到防治作用?這一直是各種學術會議上討論的熱點之一。在這方面,張均田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結果發現,丹酚酸不但能抑制Aβ1-40引起的神經細胞凋亡,也能抑制Aβ1-40的凝聚和纖維化。據報道,的主要毒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引起胞內鈣穩態失調,二是引起神經細胞凋亡。但只有凝聚態和形成纖維絲狀的Aβ才產生毒性。以上實驗結果無疑提示丹酚酸可能具有抗老年痴獃作用。
線粒體是產生能量的主要場所,被稱之為人體的“發電廠”。它產生ATP需消耗大量氧氣,並約有1%~2%的氧氣形成自由基。過量的自由基首先攻擊線粒體膜,導致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因此,線粒體受損被認為是老年痴獃發病的重要因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使線粒體呼吸功能、複合體Ⅰ和Ⅳ活性降低,膜電位減低或消失,細胞色素C釋放增加。在張均田實驗室證明,丹酚酸能拮抗上述種種改變。當今關於細胞凋亡的流行觀點是:Bax基因突變→線粒體膜電位改變或消失→細胞色素C釋放增加→激活凋亡相關基因→Caspase表達增加→細胞凋亡。丹酚酸恰恰是通過對這一機制的抑制而發揮抗細胞凋亡作用。
上述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中藥中含有活性很強的抗氧化合物,它比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氧劑有更強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為應用丹酚酸防治老年痴獃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性質之一,在空間上不能重疊、互為鏡像關係的一對對映體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樣,稱為具有手性。分子的不對稱性在生命科學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因為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功能是通過嚴格的手性匹配產生分子識別而實現的。例如只有S-構型的氨基酸而不是R-構型的氨基酸才能在體內合成蛋白質。中草藥等天然產物和半合成藥物絕大部分均為手性結構(據研究523種天然成分和部分合成藥中,僅6種為非手性)。對來自中草藥的有效成分拆分為不同構型對映體,再分別研究其藥效學毒理學葯動學,無疑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張均田在國內最早開展手性藥物的藥理和代謝研究,並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大項目《手性藥物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的課題,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存在於芸香科植物黃皮葉中的黃皮醯胺是一消旋化合物,含有4個手性中心,共有8對對映體。張均田對其中之一的一對對映體即(±)黃皮醯胺進行了藥效學、葯動學等研究,結果發現,(±)黃皮醯胺促智所需劑量高達50~100mg/kg,(-)黃皮醯胺僅需5mg/kg,而(+)黃皮醯胺無效。從整體、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大量研究中發現,(-)黃皮醯胺抑制鉀外流,適當增加細胞內鈣濃度,促進兒茶酚胺神經遞質釋放、促進腦內蛋白質和乙醯膽鹼的合成、增強LTP和神經可塑性、增加神經營養因子BDNF表達,抑制神經細胞凋亡等等,但(+)黃皮醯胺無上述作用,甚至產生相反的或拮抗作用。

工作履歷


1956年7月——1957年11月大連醫學院內科
1957年12月至今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1983年——1984年 日本東京大學訪問教授
1987年至今 研究員
1991年至今 博士生導師
1992年——1997年 藥物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就職於大連醫學院內科,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訪問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中國藥理學會理事長,《醫藥導報》雜誌顧問。

社會兼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藥理學報》雜誌副主編、《中國藥理學通報》副主編、《藥理學報》編委、《生理科學進展》編委、《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神經科學》編委、《中國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誌》編委、國家新葯研究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保健食品評審委員會特邀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執委、北京市專家顧問委員、中國海洋大學和山東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等。

主要論著


1 張均田。現代藥理實驗方法。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
2張均田 .中藥由來の神經系に對する新葯.Japan-China Medical,2000,15(3):2-4.
3 張均田,齋藤洋。十二種化學藥品破壞小鼠被動迴避性行為—跳台試驗和避暗試驗的作用的比較觀察。藥學學報,1986,21 (2):12-19.
4 張均田。老年痴獃的發病機理及治療策略。藥學學報,2000,35 (8):635-640.
5 張均田。人蔘皂甙Rg1和Rb1藥理作用的比較。基礎醫學與臨床,2000,20(5):4-6.
6 張均田。中國建國50年中藥化學和藥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和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中藥雜誌,2000,25(7):387-401.
7 張均田。腦缺血,葡萄糖/能量代謝障礙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國藥理學通報,2000,16(3):241-246.
8 張均田。鈣自體平衡失調與腦老化及老年痴獃。陳可冀。老年性痴獃發病機理與診治。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142-177.
9 張均田,段文貞,吳俊芳。細胞凋亡的基因調控和抗神經細胞凋亡劑的研究。藥學學報,1998,33(1):75-79.
10 張均田。藥理實驗方法和模型。生命科學展望叢書之三·藥學科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157-167.
11 張均田,蔣學英。黃皮醯胺作用機制的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科學年會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356-365.
12 張均田。老化、老年痴獃與鈣代謝失衡及其治療新途徑。藥學學報,1993,28(9):641-646.
13 張均田,石成璋,梅寶幸,等.“水迷宮”自動控制儀的研製及在神經藥理研究中的應用。藥物分析雜誌,1991,11(1):23-26.
14 張均田。選擇性擴張腦血管和促智新葯——尼莫地平。新葯與市場,1990,(2):1-3.
15 張均田,屈志煒,劉雲,等。人蔘皂甙Rg1和Rb1促智作用機制的初步研究。中華醫學雜誌,1990,103(11):932-938.
16 張均田,屈志煒。左旋和右旋—葉萩鹼在小鼠和大鼠體內代謝的比較。中國醫科院學報,1986,1(2):105-108.
17 張均田,劉雲,屈志煒,等。人蔘皂甙Rb1和Rg1對小鼠中樞神經遞質受體和腦內蛋白質合成的影響。藥學學報,1988,23 (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