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
2009年熊春錦所著書籍
熊春錦先生總結歷代高真聖賢的道醫學、中醫學理論及經驗,結合自身道醫臨床實踐寫成此書。書中介紹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論”和“三元(源)化生萬物學說”,介紹了道醫學的三元生理學、道醫病因學等,詳細闡述了人類的性體系統一本體性體系統、培生性體系統、永生性體系統、靈光內蘊性體系統。
在這之前,無論是傳統中醫學界,還是在道學界,都沒有顯傳的文獻資料對這些系統介紹透露得這麼詳細。有關經脈系統的十二經絡、八脈道、四線三竅等許多內容都是罕見前人的詳細論述。
《道醫學》非常適合中西醫醫生、中西醫院校教師和學生閱讀,非常適合人們養生健身、防治疾病參考,非常適合有志於修身實踐進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者參考。
道醫學
熊先生曾在武漢市硚口區第一人民醫院歷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湖北中醫》雜誌社編委等職。熊先生從醫半世,西醫中醫並舉,曾被選為武漢市區人大代表,市級勞模,並獲得醫學科技發明獎。2001年8月,應歐洲中醫中藥研究會邀請,前往柏林參加中醫藥學術交流,並參加了柏林“亞太文化周·中國主賓國”活動,被聘為德國《歐洲中醫藥》雜誌特約撰稿人,並在洪堡大學附屬醫院、柏林市政府辦公廳、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等做過多場學術報告。熊先生憑藉自身對傳統道學、道醫學的全面繼承和辦學、講學的經驗,結合現代醫學、教育學以及其它社會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對傳統國學中培賢育聖的一元四素教育理念,進行發掘、詮釋和解析,以“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為核心,以一元四素為理論框架,以“德慧智”為靈魂,建立了與中華傳統教育方式一脈相承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論實踐體系,同時在中國、東南亞、歐洲等地進行推廣實踐。熊先生為道德根文化的復興,奔走吶喊,不遺餘力,在柏林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鹿邑老子國際文化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成都道教文化國際論壇、甘肅老子文化國際論壇、西安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湖北省圖書館精英論壇、香港第四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發表演講,在蘭州大學、延安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等陝西、甘肅、大連、青海、寧夏、浙江、北京等高校和中學小學等,進行了巡迴講學,開展道德根文化的宣傳普及工作。
《道醫學》紮根於中華道德根文化,契合於東方哲學,第一次系統地闡述理科學和理形科學,是突破現代中醫學發展瓶頸的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是現代中醫學缺失已久的理論母體,是促使中醫學反思和革新的偉大動力。《道醫學》的面世將對培養新一代中醫後人,快速提升醫者水平,加速現代中醫的革新性復興、回歸式自強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道德主宰著人身無形的精神系統和有形的生命系統,《道醫學》的偉大作用在於其為人類的心身健康提供了道德這一普世的精神食糧,為人生的性命再造指出了最科學有效、簡便易行的實踐路徑,由於《道醫學》系統性地還原了中華道醫的原貌,延續了古代修身、修真實踐先驅的寶貴理論,它以巨大的視野從中西文化、哲學、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對比中反證中華道德根文化的大智慧,它以通透的明白從三元(源)學和藏象學破解性命系統,它以前無古人的氣魄披露了道醫病因及診治方式……使《道醫學》成為可信、可學、可驗、可行的醫學寶典,憑藉它的非凡力量,如果人人有幸得以拜讀、認真實踐、淳德歸道,必將造就真正有道德內涵和精神能量的一代代炎黃子孫,再現“神州”風采。
把握“非常道”的世界,進入“虛無生萬有”的虛態空間,慧觀人體生命真相中有質無形的人體三寶,全面觀察疾病的本因、內因、外因,將慧觀與智觀和諧統一地整體把握,並且靈活加以運用。
道醫學講究一種能量,一種心理修為,一種智慧,遵循自然大道的一種自然療法。
道醫學基本理念
道家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道家文化,分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體系龐大的文化系統。
道醫學,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術之一。
道家五術,分為“醫”、“卜”、“星”、“相”、“山”五大門類。
道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醫學的內容,長期以來在道家內部的不同法脈之中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為人民健康的預防、治療和保健貢獻著力量。
道醫學,是修身修真者在世間“廣施方便,救死扶傷,德化眾生,積行累功”的重要工具。古往今來,道醫學可以說是最接近人民大眾的一門醫學,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道家人物布施醫道、起死回生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道醫學,以“藥物便易”、“方法簡便”、“療效可靠”而著稱於世。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國流傳幾千年而不頹,逐步發展成獨立的醫學體系。
從事道醫的基本條件:
道醫學的理論和方法,由於是一種自身實證基礎上的醫學技術,它已經超越世俗“眼見為實”智能認識論的限制,是人體生命科學中必須跨越太極陰陽相互之間的障礙和制約、自由穿越太極弦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的學科,是一種深層次高領域的生命醫學領域。
真正上乘的道醫學,都必須在本身進行系統內功修證的基礎上,證至相應的層次和階段,然後經過上師的心傳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所以,道醫學歷代都是師徒承傳,理論和方法只限於筆抄紙錄,口訣相延,不付梓印。雖然其中許多方法,在歷史長河中也與世醫相融交匯,但是其中根本的精華,仍然深藏在法脈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歷史上鮮有道醫學這方面的專著論述。
世醫,根據道的易理、陰陽、五行、氣血理論而闡發。這些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運用於世俗中,純粹以後天智能進行學習掌握和運用。他們只需“為學日益”地掌握文理精義,即可臨床應用醫術。
道醫,必須隱顯、陰陽理論和實踐集於一身,能夠洞穿太極弦,顯性和隱性同步掌握,才能將道醫學運用於臨床實踐。
所以,相對於世俗中的醫學而言,道醫學是比較難以全面掌握和應用的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
必須依靠醫者本人堅實而且系統的“清穢識”、“凈渾血”、“化濁肉”而進行精炁神內功修鍊為基礎。
必須具備自由啟動和調用隱態質元、物元、體元的真實本領。
道醫與世醫認識論上的根本區別:
對“精”、“炁”、“神”這三大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認識之間的差別,是道醫與世醫認識論上的根本區別。
世醫,對人體“精”、“炁”、“神”的認識,只停留在“精”與“氣(炁)”的理論認識層面和理性知識掌握的範疇中。
道醫,既有理性認識,同時也對“精”、“炁”、“神”具有自身內環境實踐的直接感性認識。在雙重認識、整體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掌握。
道學內部,存在著2500年前的修身“守一”和2500年以後修真金丹兩種研究和實踐方法的不同。
2500年以前的修身“守一”法,是以“神”帥“炁”和“精”的一種方式。
近2000年以來,則是一種以“炁”帥“精”而進“神”境的實踐方法。
方法的不同,是因為人類離道失德日久,後天智能過度強化,難以去腦從心、去心從性、明心見性的客觀情況所制約,而必須採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
道醫學與世醫學基礎理論特點的不同:
道醫學,建立在以甚為深邃的洞察力內證,運用自身的深度靜定慧觀,對生命進行長期全面而細緻的觀察,根據觀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體醫學理論基礎。
世醫學,在歷史上則是繼承和運用道醫學中的這些基礎理論,僅以智觀加以學習和運用發展。
中醫學,發展至現今,已經偏重於單純的智觀性發展和豐富,甚至將道醫學中經過慧觀所取得並且建立的基礎理論,大部分輕率地當作糟粕拋棄掉。
道醫學,注重智與慧同觀研究實踐任何事物,而且將慧觀所得作為指導智觀的基礎,是“慧智同觀”研究醫學的一門學問。
道醫學的學習與掌握,首先在於對傳統理論的全面繼承,而不是輕率地否定,盲目地發揚。道醫學,誕生於道家修身修真者數千年以來以自己的性命為試驗室進行長期反覆的研究和實踐,首先在自己身體之內進行全面歸道性轉化實踐,探索有質無形的“精”、“炁”、“神”與形體中有質有形的“識(智識)”、“血(體液)”、“肉(器官組織)”之間的本質關係,成就了千千萬萬的祖先,使他們步入真人的行列,並且同時產生了道醫學。
自然大道的順變演化過程:
虛化性,性化炁,炁化神,炁化形,形生而產生萬物,物形一旦形成,由於有形體的屏蔽作用,道的炁能量在形體內最易滯塞不通。
自然大道的逆向回歸過程:
形化炁,炁化神,神化性,當進入虛明境界后,虛實相通,就能窮通萬物而復歸於道。
人類對道、對自然的認識,必須經過的六個正確過程:
體於物而知“身”;
體於形而知“炁”;
體於炁而知“神”;
體於神而見“性”;
體於性而知“虛”;
體於虛而歸“道”。
在這六個階段和過程之中,人類絕大部分固囿在一個“體於物而知身”的初級階段和過程中。人們通過邏輯思維後天的智識觀察、研究和實踐對自然萬物的探索,從而逐步明白、知曉人類自己與萬物之間的辯證依存關係。但是,對“萬物皆有炁,萬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進行內證,產生高質量的系統而可控的靈感慧性思維,就不知道還要研究和實踐多少年才能產生真知形成共識。
道家修身修真者與世俗不同,他們運用的方法是性慧主宰下的靈感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同步“窮通塞之端”。炁的滯塞,既是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障礙,也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運用三因理論研究這個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這個閉“塞”不通“因”的轉歸。這個“端”,就是打開“塞”的根本源動力,也就是暫時看不見又摸不著但是實際又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炁”。
炁,是生化之源變化之端。炁雖然不可見,但是它卻決定著形的成敗、生死與活力。
道家修真者的“體於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誠信之心承傳著祖先們的成功經驗,是一種顯隱高度結合對炁的全面實踐。
窮通塞之端,體形煉真炁,修心歸虛明,回首返先天。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確的實踐過程。
體於身知炁,是一個較長時期的艱苦歷煉修持過程,也是掌握道醫學的基礎。
醫者境界的界定標準:
知精者,可為常醫。
識炁者,可為良醫。
達神者,則為神醫。
這種根據內修水平確定道醫學識層次的分類方法,與世醫有著根本的不同。
“虛實相通,一體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醫學的精華。
道醫學,以道德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為宗,以經絡學、藏象學為基礎,以“氣血”為理用。尤為突出對炁的靈活運用和調整,把握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這一點,也正是被現代醫學所忽視的根本所在。
治療方法側重的不同:
世醫學,對人體健康的恢復和保持,側重於運用藥物、針灸等等各種方法對人體的精炁神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道醫,則是根據“萬物皆有氣”的原理,在同時運用世醫方法的基礎上,直接調集各類相應的“氣”進行靈活運用。
對疾病的認識和病因機理分析的不同:
道醫,對疾病的認識,則重視三因,即本因、內因和外因。
這,也是道醫學與世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
本因,是指一點靈光在歷史時空中攜帶而來的致病因素,它們是能在體內逐步釋放,並且與內因和外因密切協同作用,從而產生疾病的因素。
本因,是一種以全息信息方式儲存並且攜帶的,以炁的方式客觀存在的致病因素。
現代醫學,已經從微觀領域發現了DNA遺傳基因病因攜帶現象,但是要發現慧觀中疾病的全息攜帶現象則尚需時日。目前的科學研究方法,還暫時難以真正全面地進入“炁”的領域之中。
疾病預防與治療的側重不同:
世醫,偏重於對內因和外因的研究和應用。
道醫,非常重視本因、內因、外因這整體三因的協調性研究和應用。
道醫學的醫療方法和側重點:
“上工治未病”,防勝於治,化優於堵。
道醫學,將預防和化解三因對人體的作用力作為重要的醫療方法。
道醫學,還非常重視外環境各種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作用以及調整化解。
運用道家五術之“山”術中的“風水學”,對陰宅、陽宅這些外環境進行巧妙處理,常能使許多慢性疾病加速治癒或者不藥而癒。
運用“萬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運用各種方法調適和營造良好的炁場環境保持和維護人體的健康。
總結:
簡而言之,道醫學與世醫學同源同根。
世醫學中所具備的內容,道醫學中都存在著。
道醫學中的內容,由於理義更為深奧,有許多內容並非世醫所能完全理解與接受,所以仍然保持著它自身的獨立性,在道家內部承傳。
另一方面,數千年以來道醫學與世醫學互滲交融,眾多的內容早已同化於世醫之中,從世醫名著的大量名詞術語中即可見一斑。只是各自闡釋的深度廣度和準確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特別是今人的闡釋由於缺乏自身內證的體驗,其中也不乏許多曲解之論誤導後進者。
今人如想進行道醫學的實踐,如果在掌握世醫學的基礎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道醫學》一書,將在各篇中對世醫所未能論及的相關理論方面,根據作者師傳和實踐所得作進一步的介紹,以饗讀者。
《道醫學》 作者,幼承家學師傳,蒙師心傳道醫心法,從事道家佛家內功修證和臨床醫學實踐數十年,進行傳統內功和醫學教學工作數十餘年,對道醫學的博大精深和至簡至易頗有一些深刻的感受。作者有感於傳統文化繼承發揚和醫林繁榮昌盛的時代需求,所以不揣冒昧,將個人從醫治學的所得盡呈於杏林同仁,希望有緣者皆能步入道醫學的殿堂,真實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醫學文化,救世濟危,造福人類。
編者前言 揭開人體的終極奧秘
第一篇 道醫學緒論
第一章 道醫學引言
第一節 歷史淵源
第二節“理炁科學”和“理形科學”——慧與智
第三節 庶人、賢人、聖人、至人、真人
第四節 道德是醫學的靈魂
第二章 道醫學入門
第三章 一元四素全息論
第四章 三元(源)論的概念
第二篇 道醫生理學
第一章 道醫生理學概論
第二章 質元生理學
第一節 質元概述
第二節 氣和氖
一、炁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焦的生成
三、氣的生理功能
四、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五、氣的分佈與分類
第三章 物元生理學
第一節 經脈系統概述
一、血氣、脈、經脈
二、經脈的定名
三、經脈系統的傳輸作用
四、經脈系統層次的分類
第二節 經絡系統
一、經絡系統概述
二、經絡的整體性和功能
第三節 脈道系統
一、脈道系統概況
二、八脈系統的生理功能
第四節 丹竅系統
一、網脈線
二、之脈線(雙螺旋脈線)
三、內丹脈線
四、外丹脈線
五、天脈竅
六、理脈竅
七、混沌竅
八、丹竅系統綜述
第五節 道醫藏象學
一、道醫藏象學概述
二、五臓概要
(一)腎臓
(二)肝臓
(三)心臓
(四)脾JI葳
(五)肺臓_
三、六腑概要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_
四、奇恆之府
(一)腦
(二)女子胞
五、臓腑之問的關係
(一)臓葳與臓之間的關係
(二)六腑之間的關係
(三)五戚與六腑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體元生理學
第一節 體元(性體)的客觀存在性
第二節 生命體元的分類
一、人體基礎體元系統
二、人體培生類體元
三、靈光內蘊的性體
第三節 論體元的陰陽
第三篇 道醫病因機理探討
第一章 道醫病因總論
第二章 疾病的內因機理
第一節 玄源致病內因
一、顯性玄源致病內因
(一)七情內傷
(二)內生五邪
二、隱性玄源致病內因
(一)元性致病內因
(二)三魂致病內因
(三)七魄致病內因
(四)寄生體元致病內因
第二節 質元(源)致病內因
一、隱性質元致病內因
(一)氣的失常
(二)體質與正氣的關係
(三)心智素質與正氣的關係
二、顯性質源致病內因
(一)血的失常
(二)津液失常
三、隱顯質元(源)內因的相互病理
(一)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
(二)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
第三節 物元(源)性致病內因
一、顯性物源致病內因
(一)五鹼功能失調
(二)六腑的功能失調
(三)奇恆之府的功能失調
二、隱性物元致病內因
(一)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
(二)經絡的氣血逆亂
(三)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
(四)經絡的氣血衰竭
第三章 常見疾病的外因
第一節 物源性致病外因
一、顯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地域環境
(二)生活工作居住環境
(三)自然氣候因素
(四)意外創傷
(五)飲食不節
(六)勞逸損傷
二、隱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微觀生物性外因
(二)飲食不潔
(三)地氣水氣場性外因
第二節 質源性致病外因
(一)六淫性質
(二)六淫共同致病特點
(三)六邪各自性質及致病特點
第三節 玄源性致病外因
一、致病信息體元分類
二、正確認識信息體元致病
第四篇 道醫診斷學
第一章 道醫診斷學概論
一、道醫診斷學概述
二、道醫診斷技術層次分類
三、道醫診斷基本要求
第二章 望診診斷
第一節 氣色的分類鑒別
一、望氣色技術的培養方法
二、細緻掌握分辨氣色
三、病理氣色的概略分析
第二節 面部氣色望診
第三節 眼部望診
第三章 指劍掌眼診斷
一、基本要求
二、應用範圍
三、具體操作
四、與切脈結合
第四章 體元丟失診斷
一、診斷方法介紹
二、病案舉例
主要參考引用文獻書目
編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