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精氣神的結果 展開

精氣神

哲學與醫學解釋

精氣神是一個道教內丹學術語,拼音是jīng qì shén。是指精、氣、神。

哲學前提:世界上的一切,從微觀上講,都是由精微物質構成的,比如基本粒子。關於有形與無形、與主觀關注點相關:當人們關注形態結構時所觀察到的即為物質的有形狀態;當人們關注機能變化時所觀察到的即為物質的無形狀態。

精,泛指有形狀態之精微物質,比如粒子狀態的基本粒子。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層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體或液體狀態。氣,泛指無形狀態之精微物質,比如波動狀態的基本粒子。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無形元素,常呈氣體狀態。神,泛指精氣之活力,比如基本粒子的形態功能變化。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層次的形態功能變化活力,比如: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的過程,顯然是由渾然天成、與生俱來的一套自組織自穩定的自動控制系統在運作。

廣義的調神,泛指調整我們的這種生命活動自動控制系統,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所謂順從神,即是順從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動自動控制系統。

狹義的調神,即是指調節心理活動。

書法


書法家郭生南老先生,有幅作品叫《精氣神》,榮獲朱德誕辰120周年全國大賽金獎。

哲學


精氣神[哲學與醫學解釋]
精氣神[哲學與醫學解釋]
從淵源上看,道教內丹學的精、氣、神概念乃發端於先秦哲學與醫學。《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意思是說,精緻的氣凝聚而成物形,氣魂游散而造成變化,考察物形的變化,這就 能夠知曉"鬼神"的真實狀態。在上古哲學中,不僅有"精氣"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莊子·列禦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狀態時即使用了"精神"的術語。在《莊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戰國以來的"醫家"既使用"精氣"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即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這裡所謂"陰"指的是蘊藏"精氣"的臟腑,而"陽"指的是保衛臟腑的外圍組織。在《素問》看來,臟腑必須平和,而外圍組織則應堅固而不泄漏。如果臟腑與外圍組織不能配合,則精氣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醫學


精氣神[哲學與醫學解釋]
精氣神[哲學與醫學解釋]
傳統哲學與醫學的"精神"與"精氣"概念被道教所吸收,並且重組而成"精氣神"。道教內丹學稱精、氣、神為人的"三寶"。"精"指的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這種精華可以從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來理解。"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華,"後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時所射出的精液。與"精"相對應,"氣"也有先天與後天的區分。"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故而有"元氣"之稱,它體現了先天原火的推動,所以,寫作"炁"。從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點,表示火在下燃燒,這種"火"是生命的原動力。至於"後天之氣"指的是呼吸之氣,也就是宇宙空間外在之氣,對於人的生存來說,呼吸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必須通過"神火"的溫養才能成為內丹修鍊的能源。

道學


在內丹學中,"神"也有先天與後天之別。"後天之神"指的是"識神",它的作用是認知與分別,這種"識神"對於學習知識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經》稱"為學日益"講的就是如何通過"識神"的作用來增加知識;但就內丹修鍊來講,必須靠"先天之神"的觀照。這種"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來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觀照,是一個減損識神的過程,老子《道德經》稱"為道日損",就是排除識神的干擾,從而進入無為的直覺狀態。這樣,元神觀照,而"後天之氣"轉換為"先天之氣",於是元精培補,生命煥發出恆久的青春。
精、氣、神本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
在古代講究養生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
如人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
所以保養精、氣、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則,尤其是當精、氣、神逐漸衰退變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時候就更應該珍惜此“三寶”,古人對這點非常重視。
苟子認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這裡說明兩個意思:一個是說要注意精、氣、神的物質補充:二是強調不可濫耗“三寶”。

什麼是精


用現代語言來理解,所謂精:就是具有潛在特定功能的物質。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從廣義上說,精包括精、血、精液,一般所說的精是指人體的真陰(又稱元陰),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免於發生疾病。因此陰精充盛不僅生長發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強。
精的來源,有先天、後天之分。
.先天之精是秉受於父母的造化生殖之精,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作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斷地有物質補充才能保證其精不虧,才能發揮其功能,這種物質即是後天之精。後天之精是來自飲食的營養物質,亦稱水谷精微.有了營養物質的不斷補充,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古人云:“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說.人脾胃功能的強健,是保養精氣的關鍵,即《黃帝內經》所強調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賴飲食以自氣血”。故注意全面均衡營養的飲食,才是保證後天養先天的重要手段。《千金方》就說過:“飲食當令節儉,若貪昧傷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這樣反不利於健康。怎樣才算“飲食有方”呢?歸納前人經驗,不外乎定時、定量.不偏、不嗜而已。只有在飲食得宜的基礎上,才能考慮藥物滋補的問題。服用補益藥物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施補”,不然也可能會適得其反。總之,合理的食補和葯補對於身體的保養是很重要的。

什麼是氣


氣不僅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氣的含義,既是運行於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因此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又是功能。用現代語言來理解:氣就是正在發揮特定功能的物質、能量與信息的總括。
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化功能來維持。
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謂:“人由氣生,氣由神往.養氣全神可得其道。”書中還歸納出古人養氣的一些經驗:“一者,少語言,養氣血;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此七者強調了“慎養”:但由於氣是流行於全身、不斷運動的,所以人體也要適當地運動,促進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才會有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提倡“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可使之極(過度)。”我國流傳下來的多種健身運動及氣功,就是以動養氣的寶貴遺產。

什麼是神


用現代語言來理解,所謂神:就是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現。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體現。古人很重視人的神,《素問·移精變氣論》也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中醫治病時,用觀察病人的“神”,來判斷病人的預后,有神氣的,預后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后不良。這也是望診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者關係


精氣神[哲學與醫學解釋]
精氣神[哲學與醫學解釋]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密切。從中醫學講,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所以說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反過來說.神旺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中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或是疾病的順逆,都是從這三方面考慮的。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以此也不難看出“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