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杓鷸
鴴形目鷸科動物
白腰杓鷸(學名:Numenius arquata)是鷸科杓鷸屬的鳥類,頂和上體淡褐色;頭、頸、上背具黑褐色羽軸縱紋;飛羽為黑褐色與淡褐色相間橫斑,頸與前胸淡褐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細橫紋;腹、脅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點;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棲於水邊沼澤地帶及濕地草甸和稻田中。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昆蟲、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從英國往東一直到東西伯利亞,越冬於歐洲南部,南非、亞洲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日本。
白腰杓鷸頭頂及上體淡褐色,密被黑褐色羽干紋,自後頸至上背羽干紋增寬,到上背則呈塊斑狀。翼上覆羽具鋸齒形黑褐色羽軸斑。三級飛羽具黑褐色長形斑,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具淡色橫斑,外側5枚初級飛羽內翈,其餘飛羽內外翈均具鋸齒狀白色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羽干白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下背具細的灰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則變為較粗的黑褐色羽干紋,尾羽亦為白色具細窄黑褐色橫斑。臉淡褐色具褐色細縱紋。頦、喉灰白色,前頸、頸側、胸、腹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縱紋;腹、兩脅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
幼鳥羽緣沾棕紅色,前頸和胸部褐色較淡,沾皮黃色,胸側具褐色細長縱紋。腹部斑點較輕微或沒有,嘴亦較成鳥短。其餘似成鳥。
大小量度:體重♂659-800g,♀700-1000g;體長♂575-616mm,♀592-625mm;嘴峰♂130-165mm,♀152-168mm;翅♂280-312mm,♀290-318mm;尾♂110-113mm,♀ 115-120mm;跗蹠♂78-80mm,♀85-8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於森林和平原中的湖泊、河流岸邊和附近的沼澤地帶、草地以及農田地帶,也出現於海濱、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濕地,特別是冬季。
在中國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為夏候鳥,遼寧東部於4月和5月均見到和採得標本,或許亦繁殖。越冬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省。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離開繁殖地的時間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數遲至11月初還見於東北繁殖地。
常成小群活動。性機警,活動時步履緩慢穩重,並不時地抬頭四處觀望,發現危險,立刻飛走,並伴隨一聲‘go-ee’的鳴叫。飛行有力,兩翅扇動緩慢。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啄食小魚和蛙。常邊走邊將長而向下彎曲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
白腰杓鷸分布圖
產地不確定:安道爾。
中國分佈於內蒙古(繁殖鳥);在西藏南部、長江下游、福建、廣東、海南島、台灣越冬。
白腰杓鷸(卵)
(2種)
1.
2.
白腰杓鷸東方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orientalis):分佈於 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哈薩克,俄羅斯中國東北,南非,裏海,波斯灣,日本,中國,菲律賓及大巽他島。
白腰杓鷸數量稀少,不普遍,幾個重點的群落和整體在全球適度快速下降,應注意保護。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