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出血病毒

草魚出血病毒

草魚出血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GCHV,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稱之為reovirus of grass carp, GCRV)是中國分離的第一種魚類病毒,隸屬呼腸孤病毒科,水生動物呼腸孤病毒屬,直徑70~80nm,20面體球形顆粒,含有11個片段的雙鏈RNA。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毒株

目前已報道了10個分離株,該病毒主要引起中國淡水養殖主要品種草魚在魚種階段發生出血病,死亡率高達90%以上,給水產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

簡介


草魚出血病 Haemorrhagic Disease of Grass Carp
早在1953年,倪達書等就注意到具有出血病癥狀的草魚種病魚,1954年秋開始猜測它可能是一種病毒性魚病。197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又在湖北省黃陂縣國營灄口養殖場發現了草魚出血病,它是草魚種飼養階段危害最大的傳染性疾病。由於用治療細菌性魚病的磺胺類藥物和抗菌素等治療無效,於是採用病毒學方法進行研究,證明其能在魚體中複製出出血病癥狀,並能在單層細胞中傳代繁殖,才確證草魚出血病是由病毒引起。

病原體


病原體是隸屬於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的呼腸孤病毒(Re-ovirus),定名為草魚呼腸孤病毒(GrassCarp Reovirus,簡稱GCRV) (陳燕新,1984)。病毒顆粒呈球形或六邊形,平均直徑70nm,無囊膜構造,具兩層衣殼結構。外層衣殼可見有外周子粒20個,外層衣殼可被糜蛋白酶消化除去,免疫電鏡觀察到病毒顆粒與其相應的抗體結合成免疫複合物並聚集成團。病毒對酸(pH3)和氯仿不敏感,對熱(56℃)穩定,其複製不受氧尿核苷酸抑制。為雙股RNA類型病毒。毛樹堅等(1989)分離出“呼腸孤病毒”和“小RNA病毒”,簡稱“大病毒”、“小病毒”。在發病草魚中,發現由不同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病癥狀不完全相同。由呼腸孤病毒感染致病的病魚主要表現為腸道嚴重充血(79.54%),極少數的肌肉充血(2.47%)和一定數量的腸道肌肉混合充血(17.99%);由小RNA病毒感染致病的病魚主要表現為肌肉嚴重充血(47.32%)和腸道肌肉混合充血(40.18%),而腸道嚴重充血的較少(12.50%)。這樣一來,把草魚出血病的癥狀表現為“紅肌肉型”、“紅鰭紅鰓蓋型”和“腸炎型”的致病原因說明得更具體了,也就能更有利於辨別草魚出血病的三者癥狀集中於一身或兩者癥狀集中於一身所表現的癥狀特徵。

發病規律


草魚出血病流行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河南、河北、四川等省、市、自治區的主要養魚地區。病魚的癥狀主要是體內外各個器官和組織表現出斑點狀或塊狀充血,諸如鰭條鰓蓋鰓絲、眼眶、口腔、下顎等表皮組織,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現象。病魚眼球突出,鰓絲蒼白或充血。腦膜腔、肌肉、腸道、腸系膜、鰾壁、膽囊、肝、脾、腎等器官,也往往出現充血現象,故依癥狀定名為草魚出血病。草魚出血病發病季節長,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節,高峰在8月,水溫25~30℃時最為流行;死亡率高,高密度飼養的魚種池危害更甚,常發生全塘覆沒,對提高淡水魚產量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人工感染健康草魚,從感染到發病死亡,約需4~15d,一般7~10d。其病程有潛伏期、前趨期和發病期三個階段。
1、潛伏期:
從病毒侵入魚體到出現癥狀以前的一段時間叫潛伏期。潛伏期約3~10d,期間魚的外表未顯示出任何癥狀,活動與攝食均較正常。潛伏期的長短與水溫及病毒濃度有密切關係,水溫高或病毒濃度高,潛伏期短;反之則長。前趨期時間僅1~2d,魚的體表發黑,離群獨游,停止攝食。發病期時間長短不一,多為1~2d,病魚表現出明顯的充血、出血癥狀而死。
2、前趨期:
這期限的期限很短。這期的特徵為病魚已開始出現癥狀,但不夠明顯,出現的癥狀也還不是這種病所特有的。草魚出血病的前趨期,一般為1~2天,此時病魚體色發暗變黑、離群獨游、攝食減少或停止。
3、充分發展期:
出現這種病的典型癥狀,病魚有了明顯的機能、代謝或形態的改變,亦為疾病的高潮期。草魚出血病的充分發展期限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為1~2天,此期病色表現充血、出血等典型癥狀而死。

病症


病魚主要是充血。外部癥狀一般微帶紅色,小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充血現象。部分病魚口腔、下顎、鰓蓋、鰭條基部也表現出血。將病魚皮膚剝開,肌肉有的顯示點狀或快狀出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現象,鰓部貧血,出現“白鰓”,也可能出現鰓瓣呈斑狀充血,但有的病魚鰓部無此癥狀。內部器官的癥狀常見的是腸道充血,全腸或局部因充血呈鮮紅色,腸系膜和周圍脂肪,也常伴有明顯的點狀出血。但腸道半滑肌一般仍完好,無腐爛或水腫等情況出現,少數病魚的肝、脾、腎等出現灰白色或局部充血,鰾壁及膽常充滿血絲。
根據病魚所表現的癥狀及病理變化,大致可以分為“紅肌肉型”、“紅鰓紅鰓蓋型”、“腸炎型”三種類型。
紅肌肉型:病魚外表無明顯的出血現象或僅表現輕微出血,但肌肉明顯充血,有的表現為全身肌肉充血,有的表現為斑點狀充血。此此同時,鰓瓣則往往嚴重貧血,出現“白鰓”癥狀。這種類型一般在較小的草魚種,也就是在規格7~10厘米的草魚種中比較常見。
紅鰓紅鰓蓋型:病魚的鰓蓋、鰭條、頭頂、口腔、眼腔等表現明顯充血,有時鱗片下也有充血現象,但肌肉充血不明顯或僅局部表現點狀充血,這種類型一般在較大的草魚種。也就是在規格13厘米以上的草魚種比較常見。
腸炎型:其特點是體表和肌肉充血現象不太明顯,但腸道嚴重充血,腸道全部或部分呈鮮紅色,腸系膜、脂肪、鰾壁有時有點狀充血。這種癥狀在大小草魚種中都可遇見。
以上三種類型的癥狀,不能截然分開,有時可兩種類型,甚至三種類型都表現出來,呈混雜出現。

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
進行初步診斷時,必須注意以下區別:
(1)以腸出血為主的草魚出血病和細菌性腸炎病的區別。活檢時,前者的腸壁彈性較好,腸腔內黏液較少;病情嚴重時,腸腔內有大量紅細胞及成片脫落的上皮細胞,而後者的腸壁彈性較差,腸腔內黏液較多;病情嚴重時,腸腔內有大量黏液和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紅細胞較少。
(2)根據病理變化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如患出血病的魚,小血管壁廣泛受損,形成疑血栓,同時引起臟器組織梗死樣病變;在肝細胞等到胞漿內可以看到嗜酸性包涵體;超薄切片透射電鏡觀察,在胞漿內可以看到球形病毒顆粒;血液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及白細胞數均非常顯著地低於健康魚;白細胞血式小,淋巴細胞百分率十分顯著地低於健康魚,單核細胞百分率則非常顯著地高於健康魚;血消谷丙轉氨酶、異檸檬酸脫氧酶、乳酸脫氧酶活性增高;血漿總蛋白、血消白蛋白、尿素氨膽固醇均降低等。
2、免疫學診斷:
最後確診需進行免疫學診斷,常用的免疫學診斷方法有:
(1)葡萄球菌A蛋白協同凝集試驗,該方法快速、特異、設備簡單,適合基層單位檢測。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該方法靈敏、準確、特異,可用於早期診斷,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已製成試製盒,可供早期診斷用。
(3)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簡稱點酶法,比常規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高20倍,在魚已帶毒,但尚未顯症時即可檢出。可用於早期診斷,檢疫和病毒疫苗質量檢定,是適合基層單位的快速、準確和易行的檢測方法,
(4)分子生物學診斷;逆轉錄聚合酶聯反應(RT-PCR)該方法是檢測草魚出血病靈敏、特異、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適合於大批樣本的檢測,該法不僅能夠檢測發病明顯病魚體內的病毒,而且能夠檢測發病前期及發病後期外表正常的病毒攜帶魚中的病毒。但其成本及設備要求較高,不太適合基層單位應用。

防治


防治對策

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法,主要是做好預防工作:
1、清除池底多淤泥,關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消塘,條件充許可干塘曝晒半個月為佳。
2、魚種在放養時要用10ppm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泡6~8分鐘,放養密度應控制在800尾/畝以下為宜。
3、加強飼養管理,定期加註新水,保證池水透明度大於30厘米,保持優良水質,投喂營養豐富,全價的配合飼料,提高魚體抗病能力,在飼養期間,每月施用石灰一次,用量為每立方水體20克,維持pH值在7以上。
4、用出血病組織漿滅活疫苗或細胞培養滅活疫苗注射或浸浴魚體,使魚獲得免疫力
5、發病期間,全池均勻潑灑強氯精連續三天,每天一次,每立方水體用藥0.4~0.5克,內服:100公斤魚每天用0.5公斤大黃、黃岑、黃柏板藍根等中藥及0.5公斤食鹽拌飼投喂5~7天
6、嚴格執行檢疫制度,禁止將帶有病毒的魚苗、魚種輸出及運入。

防治方法

給魚種注射滅活疫苗可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對出血病的免疫力至少可維持14個月以上,每萬尾魚種用大黃或楓樹葉0.25~0.5公斤,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用熱開水浸泡過夜,與飼料混合投喂,連服五天,接著再全池遍灑敵菌靈,每立方米水用藥0.6克;或每立方米用硫酸鐧0.7克,連續施藥二天,每天一次作為一個療程,看情況可連用兩個療程,有一定療效。採用生態防病養殖法,著重通過種、餌、管三方面,改密養為稀養,改單季為雙季育種法,可以減少出血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