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祝盟
文心雕龍·祝盟
是以“庶物咸生”,陳於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於迎日之拜;“夙興夜處⑤”,言於祔廟之祝;“多福無疆”,佈於少牢之饋;
宜社類禡,莫不有文:所以寅虔於神祇,嚴恭於宗廟也。
原文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風,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報興焉。犧盛惟馨,本於明德,祝史陳信,資乎文辭。昔伊耆始蠟①,以祭八神。其辭云:“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則上皇祝文,爰在茲矣。舜之祠②田云:“荷此長耜③,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頗形於言矣。至於商履,聖敬日躋,玄牡告天,以萬方罪己,即郊禋之詞也;素車禱旱④,以六事責躬,則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太祝,掌六祝之辭。
註釋
②祠:春天的祭祀。
③耜(sì):一種翻土的農具。
④素車禱旱:相傳湯曾乘素車白馬禱告求雨。素車,無彩飾的車。
⑤“夙興夜處”:《儀禮·士虞禮》所載祔辭中的話。
譯文
自從天地確定了位置,各種神靈都受到祭祀。既誠心誠意地尊祭“六宗”之神,名山大川也都按一定的順序致祭。於是風調雨順,使得五穀莊稼生長起來。由於千百萬老百姓所仰望,報答諸神降福的祭祀就這樣興起來了。但是祭祀馨香的祭品,要以道德本身為根本。掌管祭祀的祭官向鬼神陳述虔誠的信念和願望,就要以文辭為憑據。傳說上古時代的神農氏,開始有年終祭祀和農事有關的八種神靈。
它的禱辭說:“土地返回它的位置,水流歸回它的溝壑中去,昆蟲不要為害作亂,對莊稼有害的草木都回到水澤。”這就是上古三皇時代的祝文了。虞舜在春天祭祀田土的禱辭說:“扛起這長長的犁鏵,去耕種那南山的田畝,讓四海之內都獲得大豐收。”為百姓謀利的思想,已表現在言辭里了。到了殷商的商湯,禮賢下士,尊敬賢良,德行威望一天天高起來。他用黑色的牛來告祭上天,把天下百姓的罪過都歸在自己一個人身上,這就是他的祭天祝禱之辭。商湯還曾乘著毫無裝飾的馬車去祈禱免除旱災,列舉了六種過失來責備自己,這就是求雨的禱祝文辭。
到了周代的祭官太祝,掌管六種禱祝的禱辭,於是用“萬物齊生”等話來祭天地;用“光明普照”等話在迎接太陽的祭祀禮拜時誦唱;用“早起晚睡”等話在祖孫合廟的合祭典禮上告諭;用“多福無疆”這樣的禱辭,在祭祖獻食的祭禮上宣布。另外,天子出征時的祭祀天地和祭祀軍隊所到的地方之神,也沒有不用祝文的。這些都是用以表示對天神地祇的敬畏虔誠,對宗廟祖先的尊崇恭敬。
原文
自春秋已下,黷祀諂①祭,祝幣史辭,靡神不至。至於張老成室,致善於歌哭之禱;蒯瞶臨戰,獲佑於筋骨之請;雖造次顛沛,必於祝矣。若夫楚辭招魂,可謂祝辭之組縭也。漢之群祀,肅其旨禮,既總碩儒之儀②,亦參方士之術。所以秘祝移過,異於成湯之心;侲子驅疫,同乎越巫之祝;禮失之漸也。
至如 黃帝有祝邪之文,東方朔有罵鬼③之書,於是后之譴咒,務於善罵。唯陳思誥咎,裁以正義矣。若乃禮之祭祀,事止告饗;而中代祭文,兼贊言行。祭而兼贊,蓋引神而作也。又漢代山陵,哀策流文;周喪盛姬,內史執策④。然則策本書賵,因哀而為文也。是以義同於誄⑤,而文實告神,誄首而哀末,頌體而祝儀,太祝所讀,固周之祝文者也。
註釋
①黷(dú):濫用、褻慢。諂:阿諛奉承。
②儀:應作“議”。
④周:周穆王。盛姬:周穆王的妃子。內史:主管策封任命的官員。策:策命,指贈死者之文。
⑤誄(lěi):列舉死者生前德行的哀悼文,在喪禮中進行宣讀。
譯文
春秋以後,污瀆討好群神的祭祀多了起來,以至祝祭的史官念祝禱的文辭,無神不祭祀的。到春秋時代,晉國大夫張老祝賀晉獻文子趙武新建宮室落成,有祝他長久居住於此的禱詞。衛國的太子蒯瞶在臨戰之前,還做了禱告請求祖先保佑自己不要斷筋折骨的祝詞。可見,雖然是處於倉促或困難的情況下,也必須祭祀祝禱。至於《楚辭》的《招魂》,可以說是祝辭里最早講究文採的作品。到了漢代的各種祭祀,對各種禮節都十分的重視。漢武帝一方面總括了大儒們的建議,一方面也摻雜了方士們的方術。所以秘祝官遇到災變就可以把罪過推到下面,和商湯在祝辭中把罪過歸於自己的心意完全不同;又如用十歲至十二歲的黃門子弟作為“侲子”,去打鼓驅除疫,同越巫騙人的說法相同。這些都說明祝辭這種文體漸漸變質。又如因為有了黃帝的《祝邪之文》、東方朔的《罵鬼之書》,於是後世的譴責邪鬼的咒辭,都仿效它們,極力追求善於咒罵。唯有陳思王曹植的《誥咎文》,才是正確的咒辭。至於《禮記》上記載的祭祝之禮用的祝辭,其內容只是祈告祖先希望他們來享受祭品。而漢魏時代的祭文,還要同時讚美被祭祀人的言行。祭文中兼用讚頌,是從古代祝辭中引申來的。還有,漢代皇帝的陵墓里,流傳下了哀策這種文體。周穆王的愛妃盛姬死後,《穆天子傳》里有“內史官主持寫作哀策文章”的記載。“策”本來是為了書寫贈送給死者的禮品,是為了表達哀悼的思想感情而寫作的一種文體。所以,它的內容和誄有些相同,而這種哀文主要是上告神明的;它從讚揚死者的事迹開始,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結束,內容上具有頌這種文體的特點,卻以祝這種文體的形式來表達。所以漢代的太祝令在祭祀時所讀的哀策,其實是周代祝文的發展。
原文
凡群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愧。祈禱之式,必誠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較也。班固之祀濛山,祈禱之誠敬也;潘岳之祭庾婦①,奠祭之恭哀也:舉匯而求,昭然可鑒矣。
註釋
①祭庾(yǔ)婦:指潘岳的《為諸婦祭庾新婦文》,文缺不全。
譯文
各種文章都表現出一定華麗的文采,而請神降臨用的祝辭則要求樸實,祝辭的寫作要虔誠,要無愧於內心。祈禱的文辭的格式,須誠懇和肅敬;祭奠文的格式,應當寫得恭敬而且哀痛。這就是祝這類文體寫作的大概要求。班固的《涿邪山》祝文,就表現了祈禱的誠懇和肅敬;潘岳的《為諸婦祭庾新婦文》,就表現了奠祭的恭敬和哀痛。列舉彙集這類作品加以研究,其特點是顯而易見的。
原文
盟者,明也。騂毛白馬①,珠盤玉敦②,陳辭乎方明③之下,祝告於神明者也。在昔三王④,詛盟⑤不及,時有要⑥誓,結言而退。周衰⑦屢盟,以及要劫⑧,始之以曹沫⑨,終之以毛遂⑩。及秦昭盟夷11,設黃龍之詛12;漢祖建侯13,定山河之誓14。然義存則克15終,道廢則渝始16,崇替在人,咒何預焉。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17;劉琨鐵誓,精貫霏霜;而無補18於晉漢,反為仇讎19。故知信不由衷,盟無益也。
註釋
①毛:應作“旄”。毛:赤牛。相傳周平王東遷以後,對隨從他東遷有功的七姓諸侯賜給了用赤牛為牲的盟禮,是為“旄之盟”。白馬:《漢書·王陵傳》載:漢高祖曾殺白馬而盟。
②珠盤玉敦:盟誓用於盛血、食的器皿,以珠玉為飾。
③方明:即用六面六色方木以象徵上下四方神明,這裡泛指一切神像。方,六方,即上、下、東、南、西、北;明,神明。
④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帝王。
⑤詛盟:誓約。
⑥要:約。
⑦周衰:指東周政權衰落時期。
⑥以及要劫:應作“弊及要劫”。弊,運用盟誓的流弊;要劫,強制、要挾,指下面所講的曹沫、毛遂的行為。
13漢祖:漢高祖劉邦。建侯:分封諸侯。
14山河之誓:即漢高祖劉邦的《封爵誓》。
15克:能。
16渝始:違背最初的盟誓。渝,變。
18無補:沒有幫助。
19反為仇讎(chóu):指臧洪被同時起來討伐董卓的人所殺,劉琨被段匹■所殺。讎,同“仇”。
譯文
“盟”的意思就是明。用赤色的牛,或者用白色的馬作祭品,盛放在裝飾著玉石的器皿中,在神像下陳述的言辭,在神明面前禱告的話語,就是“盟”。在從前夏禹、商湯、周武王這三王的時代,他們都是眾望所歸、大家信任的,所以不需要發誓立盟。如果有什麼事需要約誓,用一定語言約定后就分開。到東周衰落之後,盟約的事就經常進行了,出現了強迫要挾和劫持訂盟的情況。開始有魯國的曹沫要挾齊桓公訂下了齊魯之盟,後來有趙國的毛遂劫持楚王迫使訂下了合縱之約。到了秦昭王時,與巴蜀的少數民族訂盟為誓,用珍貴的黃龍表示不侵犯夷人。漢高祖得天下分封諸侯王時,用山河不變之意來冀望諸侯保持長久。然而,任何盟誓,只有堅持道義盟約才能堅持到底,道義不存,就會改變起初的盟誓。事情的興廢完全決定於人,賭咒結盟能起什麼作用呢?如像漢末臧洪在討伐董卓時的《酸棗盟辭》,慷慨激昂;西晉末年劉琨《與段匹磾盟文》,也寫得十分的堅定。但這些盟誓,對挽救東漢、西晉的社稷並沒有什麼補益,盟誓者後來反成仇人。所以我們知道彼此不是由衷的信任,盟誓也就毫無用處!
原文
夫盟之大體,必序危機,獎忠孝,共存亡,戮①心力,祈幽靈以取鑒,指九天以為正②,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此其所同也。然非辭之難,處辭為難。后之君子,宜存殷鑒③。忠信可矣,無恃④神焉。
註釋
①戮:並立、合力。
②九天:九方之天,這裡泛指天;正:證。《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
③殷鑒:借鑒,殷人以夏的滅亡為鏡子。這裡泛指借鑒歷史經驗。
④恃:依靠。
譯文
“盟”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必須敘述當前形勢的危機,獎勵忠孝節義的品行,約定共生共死,要求同心協力,祈求幽鬼神靈來監視,指著上天來作證,用感情激動的言辭來立下忠誠的意念,用懇切的語言來敷陳盟誓的文辭。這些就是盟文的共同點。然而困難的並不是寫作盟誓之辭,實行盟誓之辭才是最困難的事。殷鑒不遠,後世的君子,應當把過去盟誓的教訓保存下來作為借鑒,講究誠信就可以了,不要依賴神靈!
原文
贊曰:毖祀欽明①,祝史惟談②。立誠在肅,修辭必甘。季代③彌飾,絢言朱藍④。神之來格⑤,所貴無慚。
註釋
①毖:謹慎。欽明:這裡藉以泛指祝盟者應有的德行。
②談:說,指祝辭。這裡為押韻故用“談”。
③季代:末世,動亂衰敗之世,指魏、晉時期。
④絢:文采華麗。朱藍:硃色、藍色。
⑤格:感召。
譯文
總結:
慎重祭祀上下四方的神明,
祝官太史專管祝禱的祝辭。
道德的實誠在於恭敬嚴肅,
修飾文辭必須寫得和美。
季代末世的祝辭越來越講修飾,
祝辭就要寫得絢麗多彩。
神靈被感召降臨啊,
以誠意無所慚愧為貴。
《祝盟》的“祝”和“盟”是兩種文體的名稱。“祝”是祭祀時向神禱告,“盟”是結盟時向神宣誓。祝文伴隨著原始宗教活動誕生,起源很早。祝辭的寫作又注意“鍊字協音,以便背誦”,所以其產生和發展,對後代的文學影響也大。“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部落、集團、國家之間“結盟”的出現才產生的,文學價值較小。本文以論述祝文為主,同時講了與祝文相近的盟文。
全篇分兩部分:一、講祝辭的起源、發展情況及其寫作的基本特點。二、講盟文的產生、發展情況及其寫作的基本特點。
本篇所講的這兩種文體,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漸失去實際的意義和作用。從本篇可以看出劉勰對鬼神的基本態度,基本上可以說是強調事在人為,鬼神之說較為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