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陰陽家的結果 展開
-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學派之一
- 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門派
- 子韋
- 網路流行詞
- 電視劇秦時明月中的家族
陰陽家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學派之一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鄒衍
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和道家創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相同。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曆數家”后與“五行家”相結合。
在蒙昧的科學洪荒時代,為了避免災厄,人們總是希望能預先得知天地變遷的異動,“陰陽五行說”的出現將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傳至今的《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鶡冠子》、《管子》、《黃帝內經》、《三十時》、《陰陽家佚書輯本二種》等道家著作。
"陰陽"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概念最早見於《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鶡冠子》、《管子》、《黃帝內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即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一百多家,將陰陽家列入“九流十家”;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道家、德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文家(儒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台灣岑壓王在2005年發表的《先秦兵陰陽家問題探論》,是研究先秦兵陰陽家的專文。作者通過對《漢書·藝文志·兵書》中兵陰陽家書籍的復原,探討了兵陰陽的定義和具體內容,認為兵陰陽家只是任宏校理兵書時以書籍特色來分類的方法,並非真正是兵家的一個流派;兵陰陽家與儀式、祭祀、卜籠等有密切的關係,但其源頭卻來自於黃老道家,軍禮和兵陰陽家也存在著內在關係。文章探討了先秦兵陰陽家的基本理論,認為兵陰陽家所用符號系統並非全然迷信而有其合理的成分。而兵陰陽家沒落的原因,則包括體系牽涉廣泛,學之不易,事涉迷信,戰爭收效有限以及兵器與戰法不斷更新等。該文還探討了兵陰陽與天文、物候、氣象、醫學間的相互影響。紹岑文主題明確,搜集了較為豐富的史料,是兵陰陽家研究的重要之作。但作者對兵陰陽家的相關概念及關係未做細緻梳理,探討不夠全面深入。田旭東《“兵陰陽家”幾個問題的初步研究》及《兵書四種之一:兵陰陽家的學術風貌》,從《漢書》所著錄兵陰陽文獻分析入手,結合傳世文獻和出土資料,將兵陰陽家的具體內容歸納為兵忌、龜兆占驗(含龜占、日月星氣占、五音占、式占)、風角、刑德、辟兵五類。她認為兵陰陽家與陰陽數術家和道家學派之中的黃老之學有密切關係。’
公元6世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混和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傳入日本;在日本登陸后,又滲透了很多當地文化,比如萬物有靈,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於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曆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之來解釋。推古天皇的兒子——聖德太子,就是運用這門知識的佼佼者,篤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階”及服裝顏色時都曾考慮到陰陽五行的配合,此學問給日本社會帶來極大影響,從此,掌握並使用陰陽道的日本陰陽家——陰陽師——成為熱門“職業”,出現了像安倍晴明這樣的佼佼者。明治時代,陰陽道被以“淫祠邪教”的名義廢止,部分內容被以民間信仰的名義殘存下來,神社神道與陰陽道決裂。
陰陽家[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學派之一]
陰代表女人、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男人、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約略而言,戰國道家對陰陽思想貢獻甚多,而關尹子和墨家則大大地發展了五行思想。相對於戰國儒家之於五行思想的貢獻而言,戰國道家對五行思想的發展大為遜色,但道家對陰陽五行所持的基本立場更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①。
載籍所記,當時不少著名學者都學黃老之術,並不是誇大的。陰陽數術一派侈言天道,接受道家的影響,實在是意料中的事。
陰陽家出於道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禨(礻幾)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其術皆此類也。”鄒衍是戰國中期稷下學派的一個重要代表,他的學說偽托黃帝,說明鄒學即戰國中期的黃學。但這裡的鄒學顯然為漢人所偽托,因為司馬遷說其“先序今以上至黃帝”, “今以上”是指漢武帝。不過,其主要理論“陰陽”、“五德終始”說確屬黃學思想。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具體來講,又叫“五德相勝”說。對此, 《呂氏春秋·應同》記載較詳:“凡帝王(者) 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蟲寅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相併,還有一種“五色帝”說,即——白帝、赤帝、黑帝、黃帝等傳說。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黃帝伐赤帝》對此有所談及:“孫子曰:‘[ 黃帝南伐赤帝至於□□( 這裡的“ □”均為原簡缺字, 下同。——引者) ] ,戰於反山之原,右陰,順術,背沖,大滅有之。[ □年]休民, □,赦罪。東伐□帝,至於襄平,戰於平□,右陰,順術,背沖,大滅有之。[ □年]休民, □,赦罪。北伐黑帝,至於武隧,[戰於□□,右陰,順術,背沖,大滅有之。□年休民, □,赦罪。]西伐白帝,至於武剛,戰於[ □□,右陰,順術,背沖,大滅有]之。’”這裡的“五色帝”說也屬黃學思想。漢武帝封禪時,曾在“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所,有司侍祠焉。”〔2〕
又, 《淮南子·覽冥訓》載:“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孰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路,而無仇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孰,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塾搏,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皂,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這是關於黃帝用“正律歷”以治民的傳說。關於“正律歷”說,漢初統治者也一直在實行, 《史記·張丞相列傳》載,文帝時張蒼以明此被升為丞相:“張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歷。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至於為丞相,卒就之。”
此外,《漢書·郊祀志》還載:武帝“封禪”時,一些學者認為,古者“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漢帝亦當上封(禪),[上]封(禪) 則能仙登天矣。黃帝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君七千”;“中國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庭。”這是漢初與黃帝有關的“封禪”和對黃帝的偶像崇拜。
由此可見,先秦至漢初的黃學,除《黃帝四經》外,至少還應包括“陰陽”、“五德終始”、“五德相勝”、“五色帝”、“正律歷”、“封禪”說,和對黃帝其人的信仰等。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即具有生髮,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將人體的一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附表一張,可見文末。
中國的偉大中醫就是含有五行說,形成一個中醫體系。
五行相生含義:
木生火,是因為木性溫暖,火隱伏其中,鑽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為火灼熱,所以能夠焚燒木,木被焚燒后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為金需要隱藏在石里,依附著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也可變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剋含義:是因為天地之性
眾勝寡,故水勝火. 精勝堅,故火勝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
陰陽八卦圖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樑.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陰陽思想作為抽象概念,主要源於《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是百家思想的發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時期的先哲們腦海里只有天地,陰陽,晝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對立的,對立的結果則必有陰陽,我為陰則對立為陽,我為陽則對立為陰,尋找道的過程就是尋找人類起源的過程。
在自然觀上,利用《老子》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九州只是整個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讚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又稱"五德轉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循環論。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陰陽家學派在西漢中葉以後已不復存在。
太史公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把陰陽家列為六家之後,雖然評價並不最高,也還是一種特別表示。沒有任何直接的資料依據,但事實上很明顯存在一個理由,那就是司馬氏祖傳世襲的專業是天文歷算,陰陽家則是先秦諸家中唯一專精於天文歷算的一家。
《尚書》
這鄒子應即為鄒衍。齊有三鄒,鄒忌不是陰陽家,鄒奭名氣小,後面第十二部就是《鄒奭子》。其中《容成》、《張蒼》兩部也是今人能斷定內容為歷算的書。劉歆為這21家所作評介是:“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馬遷也說陰陽家特長是“序四時之大順”。
易經
天文歷算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一作“騶衍”,齊國(今山東章丘相公庄)人,陰陽家的創始人,道家著名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尊稱鄒子(或作騶子)。善於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變化,推演朝政的興衰。主要有“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舊史所載他的事迹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鄒衍是道家,亦得事理部分之真。當鄒衍與道家的關係十分密切;其思想學說來源於稷下道家學派者,“鄒衍學說的全部內容雖己難知其詳,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春秋時期的陰陽思想和五行是鄒衍學說的理論源頭,而產生於稷下學宮的《黃帝四經》和《管子》中的陰陽五行思想則是其直接的思想來源”。換言之,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還曾經吸收過道家、儒家的思想。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巨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於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佚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主要見於《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鶡冠子》、《管子》、《黃帝內經》、《曹氏陰陽》、《陰陽家佚書輯本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