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團茶

龍鳳團茶

“龍鳳團茶”是北宋的貢茶。在北宋初期的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監督製造一種皇家專用的茶,因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就叫“龍鳳團茶”。皇帝用的龍鳳茶,茶餅表面的花紋用純金鏤刻而成。隨著飲茶方法的變化,龍鳳團茶逐漸被散茶代替。

基本介紹


龍鳳團茶
龍鳳團茶
真宗成平年間,丁謂至福建任轉運使,精心監造御茶,進貢龍鳳團茶。慶曆中,蔡襄任轉運使,專門監製了一種小龍團茶,比龍鳳團茶更加精美。神宗時有一位叫賈青的官員擔任福建轉運使,又創製了密雲龍,比小龍團還精細。至宋徽宗宣和年間,轉運使鄭可簡別出心裁,創製出銀絲水芽,造價之高,可謂昂貴之極。宋朝皇室飲茶之風較唐代更盛,宋太祖趙匡胤便有飲茶癖好。在他以後繼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愛好,從宋太宗趙光義到風雅之至的徽宗趙佶,龍鳳團茶是宮廷的象徵和驕傲,就像是官窯瓷器一樣成了當時的陽春白雪。直至宋徽宗趙佶而達到頂峰,他甚至親自寫了一部論茶的著作《大觀茶論》。這是一部較全面地反映我國宋代茶葉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狀況的書籍。皇家對高檔茶葉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貢茶的發展。

品質特點


宋徽宗趙佶在被俘之前對於當時的茶葉盛世是比較自負自得的。他在《大觀茶論》里驕傲地說到:“採擇之精,製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這當然不是虛誇,龍鳳團茶製作工藝的精湛絕倫是能讓我們現代人瞠目結舌的。不必說從采、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有多繁瑣,單單是團茶上的龍鳳紋飾的工巧精細就讓人嘆為觀止,古人形容是“龍騰鳳翔,栩栩如生”!這極致的創造,先後四位福建轉運使功不可沒。丁謂監造龍鳳團茶之時突出“早、快、新”的特點,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其後因書法而留名的蔡襄於龍鳳團茶的製作上也是不遺餘力,他創製了小龍團,其品精絕,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再后的賈青更是又創製密雲龍茶,其雲紋細密更精絕於小龍團。這密雲龍團的產量極少,只能在宗廟祭祀的時候用上一些,哪有多餘的賜給近臣?但皇親國戚們乞賜不斷,皇帝為難的甚至要下令不許再造。而這樣一說,密雲龍團的名氣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時的鄭可簡又改制小龍團,采新茶的尖尖,蒸后“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園勝雪。”這算是真正的爐火純青了吧!蔡襄的詩是這樣形容的:
糜玉寸陰間,摶成新范里。
歸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
這樣名冠天下的好茶有一餅在手也就難怪王禹偁會奉若珍寶了,那是怎樣的一種恩寵啊。一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在朝為官二十多年也僅得賜茶一餅呢!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兩府各四人,共分一餅!就這樣,他們還“以為奇玩,不敢自試,有嘉客,出而傳玩。”
這就是那個時代,那個大宋前期的奢華精緻的時代,那個用玉水注、黃金碾、細絹篩、兔毫盞來喝龍鳳團茶的時代!
宋時製為圓餅形貢茶,上有龍鳳紋。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事志》:“建茶盛於江南,近歲製作尤精,龍鳳團茶最為上品,一斤八餅。慶曆中,蔡君謨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團以充歲貢,一斤二十餅,所謂上品龍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雖宰臣未嘗輒賜,惟郊禮致齋之夕,兩府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金為龍鳳花貼其上,八人分蓄之,以為奇玩,不敢自試,有嘉客,出而傳玩。”亦省稱“龍鳳”。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宮人往往鏤金花於其上,蓋其貴重如此。”

產地


宋代茶葉生產的中心,已由長江中下游的湖州、宜興一帶,向更南方的福建一帶轉移,皇室的貢焙基地(專門生產貢茶的地方)也移至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市),此地生產的茶葉即稱為“建茶”。因為建茶乃專供皇室享用的貢茶,因此其培植與採制技術也更為精良,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團茶(餅茶)的製作中心。由於其主要產地境內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故也稱“北苑茶”。北苑茶名目繁多,精品迭出,達到了餅茶生產的高峰。
北苑茶以“龍鳳團茶”而著稱於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樣在茶餅上穿孔,而以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出之。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貢品主要是龍鳳團茶。咸平(998——1003)初,丁謂造“大龍團”進貢皇室,其品質較龍鳳團茶更為精良。慶曆中(1041——1048),蔡襄造“小龍團”,較“大龍團”又勝一籌。自元豐至紹聖間(1078——1097),又相繼有“密雲龍”和“瑞雲翔龍”問世,其品質更為精良、名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作為貢茶的龍鳳團茶極為珍貴,即使朝廷官員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賜茶,便是十分恩寵了。一帶名臣歐陽修在朝二十餘年,亦僅得賜茶一餅,可見其難。賜茶的象徵意義已大大超過了其經濟和實際使用價值,而成為一種禮遇的標誌了。
正因為這種精神上的象徵意義,宋代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貴族在婚嫁中引入了茶儀,在彩禮中也加入了茶,後世民間婚俗中的“下茶”禮即由此來。

末路


隨著宋皇朝的衰敗,龍鳳團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治者不喜歡這種過於精細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品賞;他們更喜歡的是新工藝製作的條形散茶。
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後,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詔罷造龍團,這龍鳳團茶遂成了歷史的絕唱!龍鳳團茶失去了它的欣賞者。昔日茶園一片凋零。又經過數百年,連製作龍鳳團茶的工藝都失傳了,前幾年,據說有人翻經找典,企圖重新生產這種歷史名茶。能否如願呢?不管怎樣,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條件,只有那些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土壤中的東西,才會有不朽的生命力!

簡介


北苑龍鳳團茶,是我國茶葉生產中的一顆絢麗璀璨的明星。它始於南唐,盛於宋元,止於明初。四百多年間,它一直作為國內“貢茶”中的上品,專供皇家享用。當時,它高居全國首位,名聲顯赫。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它隕落了,淹沒了。現在,就是在它的產地建甌縣,絕大多數人也不知道北苑龍鳳團茶為何物。筆者查閱了《建甌縣誌》、《福建通志》、《宋史》和《明史》等書中的有關記載,並將所做筆記整理出來,或許從中能夠窺得一斑,與願意知道北苑龍鳳團茶的同志共同探討。

基本內容


據《福建通志》援引的有關古籍記載,它是一種餅狀茶團,屬片茶類,名叫龍鳳團茶,也被稱為“龍鳳茶”、“龍團”、“北苑茶”、“北苑貢茶”等等。北苑是產地,在今建甌縣鳳凰山,當時制茶團的焙房面北開戶,名為“北苑”,又因所產茶葉供宮廷享用因稱:“北苑龍焙”。《北苑別錄》說:“建安之東三十里有山曰鳳凰,其下值北苑,旁聯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
北苑貢茶龍團鳳餅
北苑貢茶龍團鳳餅
龍鳳團茶又分為大龍團、大鳳團和小龍團、小鳳團等四種。大團八餅重一斤,小團二十餅重一斤。大小團茶又按質量不同分為十個等級,分別名為龍茶、鳳茶、京挺、的乳、石乳、頭金、白乳、面、頭骨、次骨。宮廷的官員也按等級享用。《談苑》說,“龍茶以供乘輿及賜執政,親王、長主,余皇族、學士,將帥皆鳳茶,舍人、近臣賜京挺、的乳,館閤賜白乳”。小龍團茶中,最精絕的稱為“密雲龍”,用黃袋子包裝,專供皇帝享用。
上述為宋代北苑龍鳳團茶興盛時期的情景。它也是逐步發展形成的。《畫墁錄》說:“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福建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其後稍為餅樣。迨至本朝,建溪獨盛,采焙製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鑒別亦過古先。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製為鳳團,后又為龍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天聖中,又為小團,其品迥加於大團。熙寧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矣”。在這裡,我們可以略見龍鳳團茶的發展脈絡。
宣和北苑貢茶錄三十八圖
宣和北苑貢茶錄三十八圖
北苑龍鳳團茶在北宋太宗趙光義和徽宗趙佶統治時期,生產十分發達,新品種新名稱不斷出現。《宣和北苑貢茶錄》詳列了當時新品種的製作年代:“大觀二年造試新銙,政和二年造白茶,政和三年造龍團勝雪,宣和二年造御苑玉芽,大觀二年造萬壽龍芽,大觀二年造上林第一,宣和二年造乙夜清供,宣和二年造承平雅玩,宣和二年造龍鳳英華,宣和二年造玉除清賞,宣和二年造啟沃承恩,宣和二年造雪英,宣和三年造雲葉,宣和三年造蜀葵,宣和三年造金錢,宣和三年造玉華,宣和三年造寸金,宣和三年造無比壽芽,大觀四年造萬春銀葉,宣和二年造玉葉長春,宣和四年造宜年寶玉,宣和二年造玉清慶雲,宣和二年造無疆壽龍,宣和二年造瑞雲翔龍,紹聖二年造長壽玉圭,政和二年造興國岩銙,看口焙銙,上品揀芽,紹聖二年造新收揀芽,太平嘉瑞、政和二年造龍苑報春,宣和四年造南山應瑞,宣和四年造興國岩揀芽,興國岩小龍,興國岩小鳳,以上號細色揀芽。小龍、小鳳、大龍、大鳳,以上號粗色。又有瓊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貢篚推先、價倍南金、暘谷先春、壽岩都勝、延平石乳、清白可鑒、風韻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越五歲省去”。
北苑龍鳳團茶每年上貢有十綱:第一綱叫試新,第二綱叫貢新,第三綱有十六色,龍團勝雪、萬壽龍芽、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龍鳳英華、玉除清賞、承平雅玩、啟沃承恩、雲葉、雪英、蜀葵、金錢、玉華、寸金、白茶,第四綱十二色:無比壽芽、宜年寶玉,玉清慶雲、無疆壽龍、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瑞雪翔龍、長壽玉圭、香口焙、興國岩、上品揀芽,新收揀芽,第五綱有十二色:太平嘉瑞、龍苑報春、南山應瑞、興國岩小龍、興國岩小鳳、御苑玉芽、萬壽龍芽、無比壽芽、瑞雪翔龍、暘谷先春、太平嘉瑞、長壽玉圭,以下五綱從小團到大團而止。(共十綱)
以上是《西溪叢語》關於北苑龍鳳團茶年貢情況的記載。有的古籍有不同的記載。如:《清波雜誌》說:“淳熙間,親黨許仲啟官麻沙,得《北苑修貢錄》序以刊行,其間載歲貢有十二綱,凡三等四十一名”。又《宣和北苑貢茶錄》說,“歲分十餘綱,惟白茶與勝雪自驚蟄前興役,浹日乃成,飛騎疾馳,不出中春已至京師,號為頭綱。玉芽以下,先後以次發。逮貢足,時夏過半矣”。筆者認為,這些記述都是可信的,只是因各朝或各年貢茶偶有綱數不同、名目不同,數量不同所致。

製作


北苑龍鳳團茶有獨特的製作工藝,《東溪試茶錄》有較許細的記載。現整理如下:
總的要求: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為茶病。
採茶:必須在清晨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採摘,認為“日出露晞,則芽之膏腴立耗於內,及受水而不鮮明”。採摘的時候,必須用指甲迅速夾斷,不能用手指扯斷,認為“以指則多溫易損”。選擇茶芽必須肥乳,不要瘦短的,認為“芽擇肥乳,則甘香而粥面,著盞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則雲腳渙散,去盞而易散”。採摘時,茶梗必須留有一半長,不能太短,認為“梗半則浸水鮮白,葉梗短則色黃而泛”,認為“梗謂芽之身,茶之色味俱在梗中”。
揀芽:每一個茶芽要先去掉外兩小葉,叫做去烏蒂;接著又要去掉兩片嫩葉,叫做取白合,認為“烏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烏蒂則色黃黑,不去白合則味苦澀”。
濯芽:茶芽
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四方惟數量,萬物更無新。才吐微茫綠,初沾少許春。
散尋縈樹偏,急采上山頻。宿葉寒猶在,芳芽冷未伸。茅茨溪上焙,籃籠雨中泯。
長疾勾萌圻,開霽分雨勻。帶煙蒸雀舌,和露疊龍鱗。作貢勝諸作,先嘗只一人。
函封瞻闕下,郵傳渡江濱。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啜將靈藥助,用與上尊親。
投進英華盡,初烹氣味真。細香勝卻麝,淺色過於筠。年年號供御,天產壯甌閩。

詩詞


恩賜龍鳳茶
王禹偁
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
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
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
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
宮詞
宋徽宗趙佶
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
初開寶篋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
謝王煙之惠茶
平生心嘗建溪春,一丘風味極可人。
香色解盡寶帶胯,黑面碾出明窗塵。
家園鷹爪政嘔冷,官焙龍文常食陳。
於公歲取壑源足,勿遣沙溪來亂真。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採擷未盈掬,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誰制,方中圭兮園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濡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千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吾可清,千日之醉吾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長安酒價減千萬,京都葯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嬴得珠璣滿斗歸。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蘇軾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服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北苑十詠(試茶)
蔡襄
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
雪凍乍成花,雲閑未垂縷。
願爾池中波,去作人間雨。
建茶
誰把嫩香名雀舌,定來北客未曾嘗。
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