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干寺地宮
1011年建立的宮殿
長干寺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其中的兩套金棺銀槨更是充滿神秘色彩。《聖塔佛光》展出了長干寺地宮出土文物,是參觀人氣最高的“熱點展區”之一。阿育王塔、金棺銀槨以及北宋香料等珍貴文物均首次登台展出。尤其是供奉佛頂骨舍利的內層金棺,更是成為人們的參觀焦點。
“佛頂骨重光,使長干寺地宮石函上的記載,終於和實物相印證,對我們考古工作者來說,這是非常欣慰的。”在佛頂骨盛世重光大典的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介紹,從2007年初至今,市博物館考古部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發掘,先後發現並清理了屬於明代大報恩寺的香水河橋、中軸線主幹道、天王殿、大殿、觀音殿、法堂,當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長干寺地宮重要遺跡。大報恩寺北側的畫廊基礎,永樂年間所建造的大報恩寺,為佛塔所作的四面佛龕是108間畫廊。在19世紀外國畫師所繪的大報恩寺塔銅版畫中,寺塔周圍的畫廊清晰可辨。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哪座寺院的畫廊具有如此宏大的規模。這些文獻記載的畫廊的確存在,而且遺址保存得非常完整。此外,大報恩寺北側的圍牆也已找到一段遺跡。
南京長干寺地宮
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使得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佛教文化深厚底蘊得以進一步彰顯,更讓世人重新認識南京的佛都地位。多年之前,南京就規劃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復建琉璃寶塔,以此將南京打造為佛教文化勝地。然而在長干寺地宮及七寶阿育王塔被意外發掘之後,讓人激動、自豪的同時,也讓原先的規劃陷入尷尬,復建計劃也一再推后。不過昨天傳出消息,大報恩寺琉璃塔2010年內就將率先啟動,完工後,佛頂骨舍利將被永久供奉在琉璃塔內。
《央廣新聞》報道,國慶節期間,南京市博物館在整修后的南京朝天宮內向公眾展出了近3000件館藏文物,成為該館1978年正式掛牌以來展出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一次展示。其中長干寺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及兩套金棺銀槨是首次公開展出。
經修復后重新亮相的千年阿育王塔是金光閃耀,和剛出土時的“灰頭土臉”截然不同,就連原來起翹的外表、掉落的寶石都已經歸位。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說,這是阿育王塔脫胎換骨的緣故,塔外皮是銀鎏金,裡面是木胎的。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將以前變形的木胎進行更換,對氧化的鎏金表面進行了清理,並進行了隔絕處理,並且對散落的寶石進行了鑲嵌和修補。
在朝天宮大成殿的密室內,市民可以隔著一層玻璃看到這兩套金棺銀槨。雖然隔著玻璃展櫃,但金棺頂蓋上的蓮花、鳳鳥紋及棺體兩端裝飾的持劍護法神都可一覽無遺,讓觀眾感受到佛都金陵的昔日盛景。金棺銀槨一套方形的,一套長方形的,長方形的那一套,從外到里都是純金打造,金光燦燦;另一套方形的,盒子的主要構件都是銀的,銀光閃閃。
特別值得一看的就是《玉堂佳器》展覽中收錄的南京市博物館最負盛名的20餘件鎮館之寶,包括青瓷蓮花尊、南朝石窟唯一存世的菩薩頭像、漁翁戲荷琥珀杯等等。每一件展品都稱得上“國寶級文物”。“三稀殿”內陳列有三件“稀世梅瓶”,分別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釉里紅“歲寒三友”梅瓶和“內府”白釉梅瓶,特別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號稱“十億不賣”。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專家季士奇表示,一日未見古報恩寺地宮,原址上將興建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復建琉璃塔工程就無法按原計劃繼續。
南京中華門與秦淮河緊密相依,古老城牆訴說著歷史滄桑。在秦淮河南岸,有一片地勢開闊之地,當地居民把此處稱為“寶塔根”。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寶塔根”從東吳開始就產生過眾多皇家寺廟。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報恩寺,其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建,寺中琉璃塔曾被稱為“中世紀世界第八大奇迹”,后毀於清太平天國時期。
此前,挖掘工作正是沖著報恩寺而來。在季士奇和賀雲翱看來,大報恩寺塔地宮發掘是中國考古界的“一件大事”。關於皇家佛塔地宮的考古資料只有陝西法門寺一,而且其出土文物更可揭示明代南京作為都城在文化、科技、藝術等方面的文明程度和成就。7月17日召開的南京“大報恩寺文化園區項目”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曹勁松也表示,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此次開掘意義重大。
從2月開始,由大明文化實業有限責任委託,在南京市博物館等專家帶領下,就對報恩寺原址區域進行長時期詳細勘探、論證,並確定挖掘地址上可能埋有地宮。從2008年1月開始,挖掘工作正式開始,並被命名為“古報恩寺遺址考古”。
直至7月中旬,考古挖掘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挖掘到4.2米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塊石板,石板下藏有地宮。石板吊起后,坑洞里散落著幾百枚銅錢。底部則發現一鐵函,周圍有四塊石板保護。後來經過專家證實,這些銅錢並非明代“永樂通寶”,而是宋代常見的龍紋厭勝錢;石板上碑文則明確顯示有“長干寺”三字。
長干寺地宮鐵函內發現了全國出土的最大阿育王塔,這座七寶阿育王塔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有專家認為,這座地宮可能是宋初由長干寺住持可政大師通過“民間集資”修建而成的。
碑文顯示,“滑州助教王文”是一個重要人物,正是他和可政共同組織了地宮修建。那麼這個“滑州助教王文”究竟是何許人也?
查閱史料后發現,滑州就是現在的河南滑縣一帶,級別不會超過蘇州或淮安這樣的地級市,而助教則是一個從九品的官階,是官員中級別最低的,這更給考證工作增加了難度。根據宋代的官制州助教主要授予納粟補官者,即政府給交納錢糧的大戶一種特殊身份。也就是說,滑州助教很可能並不是說在滑州當助教,或者僅僅是一個虛銜,可以按這個級別向朝廷領俸祿,這就是宋初特殊的“寄祿官”制度。
在《宋史》中“王文”的名字只出現過兩次,都是低級別的武官,被一句話帶過,而且晚於碑文所稱的“大中祥符四年”近30年,不應與碑文上的王文為同一個人。而在南京圖書館查到的《康熙滑縣誌》中,元代以前的“教職”資料都已佚失,王文這個人的身份已經迷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期望阿育王塔取出后才有可能發現此人的蛛絲馬跡。
通過民間募資修建佛寺建築並非個案。在修建長干寺地宮(1011年)16年後的宋仁宗天聖五年,可政大師向一個叫唐文遇的人募集一筆善款開鑿了天禧寺義井,同年唐文遇等人還出錢瘞埋了可政從長安帶回的玄奘頂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昌魏德寶同其妻王氏出資為天禧寺修建法堂。
雖然只是露出了塔剎,塔身和塔座仍在鐵函中讓人們難睹真容,但金塔近1.1米的高度還是震驚了考古界,現場專家稱其為“世界塔王”。昨天,一位金屬工藝專家解讀了塔剎的製作方法。
專家稱,塔剎相輪和山花蕉葉採用的是一種叫作“錘揲法”的金銀加工工藝。與鑄造法相比,錘揲法不僅工序簡單,而且可以將金銀器做得輕薄,大大節省了珍貴的金銀原材料,其方法是先錘打金銀板片,使之逐漸伸展成片狀,再將其鋪在用松香、牛油和瓦灰等熬成的膠板上,或者是在製作好的模具上,錘打出各種繁複的花紋。此次七寶阿育王塔有凸紋也有凹紋,這是兩面錘揲的結果。
而相輪的破損部位表明中空的相輪在加工時使用了古代的點焊法,即用硼砂等助熔劑使銀粒加熱熔化,再將其粘在各部件之間,待其冷卻,銀部件就牢牢焊接在一起。而山花蕉葉有兩排規則的鉚釘樣凸出物,表明其很可能使用了鉚接法。
有專家根據地宮現有的信息認為,地宮可能是民間籌資建造的。
首先是碑文並未透露地宮為皇家敕建。歷史上可政大師確實向朝廷奏報長干里有舍利感應,宋真宗於是下詔重修長干寺,並建聖感舍利寶塔,然而在地宮碑文中,卻找不到皇帝敕建的文字,也未講政府在財力物力上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