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民間葯

動植物民間葯

是日本醫學名著,作者,川中建雄,葉橘泉編譯於1939年,1952年12月出版第1版。

作品簡介


葉橘泉編譯《動植物民間葯》 1952年 上海千頃堂書局初版
葉橘泉於1896年8月28日生於浙江省吳興縣雙林鎮鷁泊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勤勞儉樸,以種地為主,兼養春蠶。葉橘泉從小就和兄妹一起隨祖父、父親下地耕耘,深感農活之艱辛。祖父十分疼愛他。7歲時,村裡私塾先生張天源見他聰明伶俐,求知慾強,便主動提出免費讓葉橘泉讀書。童年時代的葉橘泉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勤奮苦讀,放學回家,還得忙著車水、放羊、割草、干農活;夜深人靜之時,他還挑燈夜讀。沒有錢買紙墨,常用毛筆蘸清水在方磚上練字。歷經10年寒窗,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修完全部課程,由張天源保薦給縣名醫張克明學習中醫,他勤奮好學,深得三代祖傳名醫張克明的讚賞。經4年發奮學習和老師的悉心教導,1917年秋,回到故鄉獨立開業。
青年時代的葉橘泉不滿足於在老師那裡學到的知識。在1917—1932年的15年中,他在開業的同時,還參加了上海惲鐵樵中醫函授(1918—1920年),並潛心研讀了大量的醫藥著作和文獻資料,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日本漢方醫藥中譯本,如《化學實驗新本草》等。為了能看懂原著,他還自學並掌握了日本語。大量的閱讀,開闊了眼界,在此基礎上,他揣摩得失,以求創新,設計了不少獨特的處方,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以精湛的醫道,聞名鄉里。
在醫療實踐中,他體驗到,中醫藥治病確有獨到之處,可其中道理何在?他積極主張開展中醫藥的科學研究,並率先在上海《大眾醫學》副刊上陸續發表了研究成果《合理的民間單方一百例》,在同行和廣大讀者中引起反響,受到歡迎。後來由大眾醫學社出版單行本。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整理中國醫藥必須開設醫院,進行科學實驗”的主張。積極倡導臨床實踐。30年代就正式發表了《整理中國醫藥須設醫院實踐說》(1935年《明日醫藥》第二卷第二期)等文章,受到國內外醫藥界的重視和稱讚。日本著名漢方醫學家大塚敬節撰文稱道:“葉橘泉氏之《整理中國醫藥須設醫院實踐說》一文,雖為短文,余對之表示無條件贊意,餘切望葉氏之言,從早實現,也希望我國能建設如此醫院,以使漢方醫學之研究得以加深。”同年,在章太炎先生的熱情支持下,葉橘泉在蘇州參與創辦了國醫研究院,並任藥物學和方劑學教授。
葉橘泉對歷代中醫藥界的門戶之見一直持批評態度。早在30年代初,他就極力主張中醫各家之間宜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以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1933年,他創辦“單方實驗研究社”,編輯經驗單方,按期出版,徵集臨床實驗的療效,互相交流。不僅如此,他還積極主張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以促進中醫藥的推陳出新。1934年,他的《近世內科國葯處方集》第一集出版傳到日本后,許多著名漢方醫藥學家紛紛來信並寄書要求交換作品。大塚敬節為此在《東亞醫學》上撰文,題為《讀葉橘泉氏之近世內科國葯處方集》的書評,詳細地介紹了該書的內容。結論中說:“此為劃時代的佳作”。此著作以後共出六集,均於出版后很快流傳到日本等國。與此同時,他也密切注視著日本等國的漢方醫藥研究動向和方法,並及時地將其引入中國。早在1939年,他就翻譯出版了《動植物民間葯》,《腹診考》和《方證論》等日本醫藥名著。
葉橘泉在本世紀初期的這些思想、主張和實踐是難能可貴的,在當時是新穎和開創性的,對於繼承和發展祖國的傳統醫藥學,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是他為我國醫藥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組成部分,也是他在國內外醫藥學界享有崇高地位和聲望的關鍵所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葉橘泉以十分興奮的心情,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投入醫藥的研究和臨床工作。當時醫藥方面的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廣大農村,缺醫少葯的情況相當嚴重,有許多常見病和多發病患者由於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喪生的慘景使他深深地感到不安。為了改變當時的狀況,他主張應把常見病和多發病的防治作為醫療的重點,特別在廣大農村,要著力培養醫藥人才,逐步改變缺醫少葯的現狀,最大限度地為人民的防病治病服務。他聯絡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蘇州創辦農村醫療進修社,編印農村醫藥小叢書和《中醫直覺診斷學》等大量的講義和教材,培養了大批實用的醫藥人員,同時為數以千計的病患者解除了病痛。鑒於他在醫藥方面的建樹和突出的成績,1954年他出席了江蘇省中醫代表大會。同年參加了江蘇省中醫院的籌建工作,被任命為該院院長,併兼任江蘇省中醫學校副校長。黨的中醫政策使中醫藥事業得到了挽救,並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使他激動不已,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遂撰文《數十年來的願望實現了》發表在《新華日報》上,並全身心地投入中醫藥事業。不久,又被調到江蘇省衛生廳任副廳長。從1955年起,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此後,他兼任過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副院長,南京中醫學院副院長。在此期間他積極組織有關同志,調查研究江蘇省的醫藥文獻及中藥工作,領導中醫研究所同志編輯江蘇省現存中醫藥書籍聯合目錄,並撰寫了《江蘇中藥名實考》一書;收集了本省各縣市“地方志”中有關中醫歷史人物資料。1960年,鑒於中藥材供應緊張,他撰寫了《本草推陳》正續篇二冊。從1959年起,他兼任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血吸蟲病專題委員會委員。在此期間,他經常下鄉蹲點,在吳縣、崑山等地開展中醫中藥防治血吸蟲病的研究工作,並參加上海毛守白教授主編的《血吸蟲病學》一書中中醫治療部分的編寫工作。同時兼做江蘇醫院中醫科臨床工作,組織該科同志研究固定方劑小劑量的臨床觀察,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下鄉防治血吸蟲病期間,為了幫助農村中的中醫防治傳染病,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他撰寫了《傳染病提要》,《傷寒與副傷寒》、《瘧疾與痢疾》、《麻疹》、《肺炎》、《鉤蟲病》、《醫學問答彙編》和《實用經效單方》等書籍及教材,先後函授培訓了300多名農村醫療骨幹。
1956年,他在北京參加全國科學規劃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到住地看望代表。當周總理來到葉橘泉的房間時,范長江同志介紹說:“他是江蘇省衛生廳副廳長……”,總理接過話說:“我認得了,你叫葉橘泉,是很有名的中醫吧”!接著,周總理親切詢問了中醫藥研究、中西醫結合、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方面的情況。他向周總理彙報了中醫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症和中草藥滅釘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周總理聽了以後,高興地說:“中草藥很有希望,你們要好好研究”。中央首長對中醫藥的熱情關懷,使他倍受鼓舞,他決心不辜負黨的信任和希望,為人民的健康事業發奮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扣上了“裡通外國”、“反動學術權威”和“走資派”三頂帽子被批鬥,住牛棚,干雜活。身處逆境,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為之奮鬥的事業,他總是說:“不管幹什麼,都要為人民健康服務”。在幾十年積累的書稿、筆記、資料都被抄家而丟失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25萬字的《食物中藥與便方》就是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寫成的。
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蘇省句容縣的省“五七”幹校,繼續接受“審查”和參加勞動。他在幹校3年時間,協助校部創建了一所中藥廠,並利用這個藥廠進行中藥劑型改革的研究。他先後為藥廠設計和生產了幾十個品種,如“感冒沖劑”、“肝炎沖劑”、“氣管炎片劑”、“凍瘡防治沖劑”、“復方刺五加片”、“珠光層粉”、“潰瘍丸”等,由於價廉效佳,劑型新穎,服用方便,深受群眾歡迎。同時,也為劑型改革的研究積累了經驗。
自1973年起,葉橘泉任南京藥學院(中國藥科大學前身)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還兼任了社會上許多學術組織的領導職務。在此期間,他曾多次向政府和有關方面建議,要重視發展中醫中藥,集中力量研究中藥,改進中藥劑型,開發藥材資源。
他多次提醒人們:我國古代醫書記載的中藥大約有5000多種,但沒有發現、沒有記載的就更多了。就是有記載的這5000多種,人們也逐步發現,它們距離“物盡其用”還十分遙遠。他一再呼籲,不要埋沒了葯“才”。
他發現,現在被人們稱為“五加皮”的藥材,實際上是蘿藦科的“紅柳”,也叫“北五加”,而真正的五加科的“五加皮”,在藥店中早已絕跡了。他考證了許多古書,並結合採葯進行了很多調查,終於得出了東北滿山野生的“刺五加”才是真正“五加皮”的結論,並發表了論文。結合自己的臨床觀察,他證明所謂“北五加”的“紅柳”雖也能治風痛,但有小毒,“真五加”即“刺五加”則是與人蔘同科的親緣植物,有和人蔘類似的功效。此後,在他的帶動下,各種劑型的“刺五加”大量投產,既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又大量出口換回了外匯。從此,野生野長的“刺五加”一時身價倍增,成了俏貨。
在此期間,葉橘泉發掘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刺五加”,花粉也是一例。80年代初,歐美各國出現了“花粉熱”。他感慨地說,外國人把花粉作為營養品用於食療,並應用於抗衰老和強力美容劑,這不是新招。我國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香蒲,松花花粉,白蓮花蕊須,梅、桃、梨等花蕊供食療的記載。把花粉用來“駐顏耐老”,有久服“輕身延年”之說。所以,我國也應當開發花粉資源。他到處呼籲,發表文章。他說,據統計,全國有650萬群蜜蜂,每群蜂一個月就能生產3公斤花粉,這是多大的一筆財富啊!他的建議,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目前,我國已有數十種花粉食品和藥物投放市場,有的已打入國際市場。
羅布麻和羅布麻產品的問世,也傾注著他的心血。羅布麻是一種惹人喜愛的植物,它能夠在我國大西北風沙逆肆、水土流失的荒野上生長,也能在東南沿海大片鹽鹼地上紮根。羅布麻雖然野生,但渾身是寶,不僅是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的良藥,還可以代茶、捲煙、紡織、根莖能造紙。羅布麻這個寶沉睡了千百年,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們才逐漸認識了它的價值,是葉橘泉在念念不忘地欣賞它,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呼籲重視開發它,綜合利用它。為了使羅布麻的經濟價值儘快體現,他一次次地向有關部門反映,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1984年,國家終於批准成立了全國性的羅布麻研究會,拔出專款用於羅布麻的研究開發。葉橘泉得知這一消息后激動不已。
在南京藥學院任職期間,他還完成了《病證結合處方集》、《臨床經驗回憶錄》、《古方今用》、《續本草推陳》(三、四輯)、《腹診與中藥》等著作的撰寫工作,還應各地醫藥雜誌和有關刊物之約,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有關稿件。
長期以來,他在從事中醫藥研究和大量社會領導工作的同時,還親自為群眾診治各種疑難雜症,不管男女老少,相識或不相識的,都有求必應,熱心診治。他高尚的醫德醫風和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忘我奮鬥的精神,深受人們的崇敬。
葉橘泉在70多年的醫藥生涯中,不僅為成千上萬的病人解除過病苦,向眾多的學生傳授過醫術,還先後出版醫藥著作27種,共35冊,發表科學論文和科普文章數百篇,約1000萬字。
葉橘泉的醫德人品,堪稱楷模。他思想高尚,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嚴於律己,作風儉樸。他把出版著作的稿酬幾乎全部捐獻給了醫藥研究機構,就在他逝世的前兩個月,還把新出版的一部專著的稿酬捐給了中國藥科大學。他還把自己的300多平方米的私房捐給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