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大門
貴州省的西大門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黔西北高原,是貴州省的西大門,在祖國的大西南,巍峨聳峙著雄奇壯美的雲貴高原;在雲貴高原寬廣厚實的脊背上,高挺起氣勢磅礴的烏蒙山脈;在烏蒙山脈腹地,有一塊古韻悠遠、魅力無限的土地,一個迷人的高原城市--威寧。
貴州西大門
威寧縣既是貴州的“屋脊”,又是滇東北走廊的交通要塞,326國道過縣境129公里,102省道過縣境157公里,鐵路里程187公里。威寧縣物產資源種類繁多,盛產玉米、馬鈴薯、蕎麥等糧食作物,烤煙、芸豆、蘑芋等經濟作物和核桃、板粟、蘋果、黃梨等乾鮮水果;中藥材有黨參、天麻、黃柏、三七、半夏、杜仲、厚朴等,是著名的“馬鈴薯之鄉”、“中藥材之鄉”、“畜牧之鄉”和“南方落葉水果基地”。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鉛、鋅、銅、金、銀、鋁、石膏、泥炭、硅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崗石等30餘個品種,其中煤炭資源遠景儲量達50億噸。
威寧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威寧秦朝為漢陽縣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54年11月11日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是全省乃至全國成立較早的自治縣。歷史的滄桑巨變,為威寧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如中水漢墓群、彝族向天墳、奢香古驛道遺址、千年古剎鳳山寺、明代疆界碑、吳三桂金殿、蔡鍔點兵場、石門坎柏格里墓、雲貴紅軍橋等。
特殊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歷史沿襲,使威寧縣物華天寶、雄奇壯美,旅遊資源、文化資源、風物特產在全國別具一格,形成“多彩貴州”中充滿神奇魅力的高原風景線。
在縣城東部的板底、鹽倉兩鄉鎮範圍內,有面積40餘萬畝的中國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有彝族的火把節和歌舞阿西里西,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素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彝族古戲“撮泰吉”,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彝族向天墳遺跡。這裡還是貴州母親河烏江的發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烏江源遠流長。
位於威寧縣西北部的中水、石門坎旅遊區,旅遊資源以歷史文化和苗族風情見長。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的石門坎,在中國教育文化領域內創造了若干個第一,它是我國第一個倡導和實踐雙語教學的地方,是中國近代首開男女合校先河的學校,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地氟病防治區。石門坎因此被稱為“西方人眼中的海外天國”,“西南苗族的最高文化區”。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中水遺址,所出土的文化遺物,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其歷史至少在2000-3500年前,為研究古夜郎的歷史文化變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依據。
位於雪山鎮、龍街鎮範圍的北部旅遊區,為草海北部岩溶丘陵區和多雨區,森林覆蓋率較高,是威寧縣畜牧業和水果生產基地之一。這裡有鬱鬱蔥蔥的森林、雲霧繚繞的人工草場、花果飄香的萬畝蕎麥種植區和蘋果園、民族風情濃郁的苗家村寨。
彝族、回族、苗族三個主體少數民族釀就了威寧濃郁的民族風情,有熱烈奔放的彝族火把節、莊嚴肅穆的回族古爾邦節、歡快明朗的苗族花山節等節日活動。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斕的民族服飾,原始古樸的民族舞蹈,獨特的音律,醇厚的風情,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縣城西郊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海,與青海湖、滇池同為中國三大高原湖泊,被稱為“物種基因庫”、“天然博物館”、“鳥的王國”,有“高原明珠”的美譽。1992年10月,國務院公布草海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20平方公里,草海逐漸引起了世人的矚目,成為全球十大最佳濕地觀鳥區之一和鳥類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最新一版的全國小學德育教材中,《黑頸鶴之鄉--威寧草海》一文被編入教材。草海屬長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橫江的上源湖泊,是貴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面海拔高度2170米,比泰山主峰還高600米。濕地與農田為鄰,湖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地下水,年補給水量800~900萬立方米,湖區平均水深2米,最深處5米,湖中遍布水生植物,現有海菜花、蘆葦、蒲草、水蔥、紫萍、金魚藻等水生植物40餘種,因此得名"草海"。草海之美,獨臻其妙,廣闊的水面,環海峰巒逶迤曲折,遠近高低,層疊有序。東南海面,六洞橋長堤卧波,西海水域,陽關山蒼然突兀。山圍水抱、秀迤委婉。登山盡可觀海,游海亦可見山,山水相依,渾然天成。草海是鳥的樂園,湖裡共有鳥類218種10萬餘只。我國現有鳥類1186種,貴州有425種,而到草海棲息的鳥類佔全國的六分之一還多,占貴州近一半,草海因此成為中國第二大遷徙鳥的樂園。這裡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鶴、金雕、黑鶴、白尾海雕等7種,二級保護鳥類灰鶴、白鷺、鴛鴦等20餘種,中日候鳥協定保護的鳥類56種,國家珍稀瀕危重點保護動物27種。各種珍稀鳥類中,以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頸鶴最為珍貴,它是世界上迄今所發現的15種鶴中只生活在高原上的鶴類,也是科學上記載最晚的一種鶴,全球僅存7000餘只。據最新的觀測數據顯示,從2008年春到草海越冬的黑頸鶴有1194隻、灰鶴774隻、斑頭雁3820隻。水是草海的另一景,特別清,特別藍,像透明的玻璃,一眼可望到游魚、水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部委的關心支持幫助下,威寧縣委、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幹部職工及百萬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縣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搶開發機遇、抓開放帶動、謀經濟發展、促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堅持“團結、穩定、發展”的方針,突出開發和開放兩個重點,緊扣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實施”三農穩縣、工業富縣、服務興縣、科教強縣“四大戰略,統籌社會各項事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著力構建和諧威寧,全面推進威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事業。2008年底: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0.89億元,同比增長12.82%,增幅在全區名列前茅。財政總收入完成4.3億元,同比增長2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億元,同比增長19.94%;農民人均純收入2271元,;糧食總產量35.95萬噸,同比增長1.15%。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國民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