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地藏菩薩俗姓金,原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族,唐時渡海來到中國,幽棲九華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為食,後置地構宇,形成一大伽藍。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二十公里,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與山西五台、四川峨眉、浙江普陀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九華山崛起於長江之東,方圓一百多公里內,群峰羅列,九座主峰高聳入雲,如蓮華削成,最高峰十五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

歷史沿革


九華山 唐以前稱九子山,自詩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后,更名為九華山。山勢峻奇高險,蒼翠崢嶸,氣候夏涼冬寒,變幻萬千,素有“靈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稱。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地藏菩薩俗姓金,原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族,唐時渡海來到中國,幽棲九華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為食,後置地構宇,形成一大伽藍(即化城寺)。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九華山中最古老的化寺建於唐至德初年(756)。至唐末,陸續修建了九子寺、妙峰寺、圓寂寺、凈倍寺、崇聖寺、慈仁寺等十三座寺廟,高僧繼金地藏后,有勝瑜、道明、智英、道濟、超永、卓庵等。晚唐時禪宗傳入九華道濟禪師即門徒之一。宋代,九華山佛教得到發展,寺院已達五十餘座。元代,由於統治者崇奉喇嘛教,九華山佛教無大發展,基本保持宋時狀況,明清兩代,九華山佛教進入隆盛時期。朝廷多次遣使頒賞,修廟建寺,大興供養,使得全山香火興旺,勝甲天下。至清末,全山寺廟達一百五十餘座。自民國至今,歷經戰火,九華山寺院幾度興衰。直到現在,九華山共存寺廟七十座。
上世紀30年代九華山珈藍道場
上世紀30年代九華山珈藍道場
九華山每年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日,相傳是九華山僧地藏圓寂、成道日。歷年九華山僧眾都要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稱“地藏法會”。節日期間,僧眾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金地藏肉身塔。法會一般歷時7天(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圓滿之日設齋供眾,廣結善緣。法會期間,民間有“百子會”等信眾集體朝山進香。

建設背景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形成,不同於其他的三大道場直接以三大菩薩作為供奉的對象,而是通過傳說的新羅王子金地藏出家修行的應化事迹來形成的。從學術角度而言,金地藏應該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真實歷史人物,但在佛教傳播過程中已經將其神化為地藏菩薩的顯聖示化。自金地藏以後,九華山逐漸成為地藏道場,在歷代信仰民眾的擁戴與朝廷王臣的支持下,九華道場日益興盛,與其他三大菩薩道場形成了平分局面的態勢。

文化活動


史料考辨

地藏的來歷
地藏,梵文Ksitigarbhb(乞叉底婆櫱)的意譯,是印度佛教菩薩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他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故名“地藏”。《地藏本願功德經》解釋說,地藏菩薩是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的大願菩薩。他自誓必度盡所謂六道(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間、天上)眾生,始願成佛。他現身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按照佛子對“地藏大願”的概括,就是“渡盡眾生,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幾句話(黎元洪為九華山肉身寶殿題匾)。
佛教傳入中國后,寺院中便塑有地藏菩薩像,如三國吳大帝(222——258)時,當塗縣建的化城寺內,即有地藏菩薩像供奉。李白於唐寶應元年(762),陪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游化城寺后,曾作過《地藏菩薩像贊》。中國佛寺中地藏菩薩的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
金地藏的來歷
據《神僧傳》記載,佛滅度1500年後,地藏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姓金,號喬覺。祝髮出家后,航海來華,卓錫九華山,“遂證道於斯”。據唐人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載:唐開元末(約741),有僧地藏,系新羅王子金氏近屬,落髮,涉海,舍舟登岸,輾轉至江南青陽九華山,“岩棲澗汲”,苦心修持。至德初(約757),青陽人諸葛節等為其苦修的德行所感動,遂買下原為僧檀號住寺的舊基(舊額為“化城”)重建新寺,“敢冒死請,大師從之”。建中初(約781)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置新寺,曰“化城寺”。其後,僧徒日眾,連新羅國僧人聞說,也渡海來九華相從。貞元十年(794),金喬覺99歲,在夏季的一天,忽召眾告別。示寂時“山鳴石隕”,“寺中扣鍾,無聲墮地”,“堂椽三壞”。金喬覺的肉身“趺坐函中”,3年後,僧徒開缸,見顏狀如活時,“舁動骨節,如撼金鎖”。按佛經上說的“菩薩鉤鎖,百骸鳴矣”!於是,僧徒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並建造肉身墓塔供奉。傳說墓地嶺頭常發光如火,故名其嶺為“神光嶺”。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
為區別於原地藏,人們稱金喬覺為“金地藏”。九華山寺院地藏塑像兩旁侍立著一比丘,一長者像。這是傳說金喬覺卓錫九華時,受到當地閔公讓和的禮遇,閔公的兒子從師出家,法名道明。金喬覺圓寂后,應化為地藏菩薩,閔公父子成為地藏的脅侍,被後人塑像立於地藏像的兩旁。
金喬覺的祖籍
唐元和八年(813)費冠卿在《九華山化城寺記》載:“開元末,……時有僧地藏,則新羅王子金氏近屬”;宋《高僧傳》載:“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這兩條是記載金喬覺為新羅國人的最早文字根據。
但是,清代有人卻造出一個釋地藏是暹羅人的說法。光緒二十三年(1887)立的《九華山化城寺佛印顯應記》碑載:“相傳菩薩系暹羅儲王,棄本國,渡重洋,遍游瀛寰,愛九華深秀,卓錫是山。”民國三年(1914),酈培之所撰《重修九華山石梯記》上則說:“昔暹羅太子成道於九華之巔,是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就在這個時期,《重修化城寺碑》稱金地藏來華“渡南海”;地藏塔匾稱“暹羅大覺”;重修的《安徽通志》也稱地藏為“暹羅王子”。將新羅改為暹羅,顯然是訛傳和附會。
新羅系一古國,相傳在公元前已立國。約4世紀中葉,已成為朝鮮半島的強國之一,繼而與百濟高麗爭雄,7世紀時滅百濟、高麗,統一了朝鮮。至9世紀衰落,10世紀初為高麗所取代。唐代是中朝關係最密切的時期之一,佛教界往來頻繁。據《朝鮮佛教史》載,自6世紀前半期新羅正式信奉佛教以來,一直到10世紀初的380年左右的時間內,入唐求法的新羅高僧共有64人(其中包括入印求法者10人)。除上述留學僧外,還有一些新羅僧渡海到唐朝長期定居,在中國名山古寺中成為常住僧。新羅僧金氏,法名喬覺,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渡海來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