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遺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岳廟街道辦事處雙泉村(華陰老腔發源地),又名華倉,修建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8年),位於漢漕渠東端,為首都長安貯存、轉運糧食的國家大型糧倉。出土有磚瓦、陶范、陶器、鐵器、兵器、錢幣等,卻未發現量具和糧食。遺址保存較好,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西漢糧倉建築遺址,對研究漢代建築史、經濟史、漕渠航運史等具有重要價值。今天對它的發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京師倉對華陰的政治、經濟、文化也曾產生極大影響,如華陰獨特的民間藝術:素鼓;由運船的號子而創造的華陰獨有的劇種:老腔。 1979年遺址被考古發掘后,隨即被掩埋保護。遺址上現為農田,地面散落有漢代磚瓦殘片,當地政府在此設立了保護標誌。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師倉遺址周邊景點眾多,如華山、第一關等,亦有很多特色小吃,是一處不錯的旅遊去處。
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一號倉解剖圖
遺址依自然地勢構築,平面長方形,東西長1120米,南北700米,共發現糧倉6座。遺址平面為長方形,一號分三室,余均兩室。其中一號倉東西長62.5、南北26.6米,總面積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東西49.3、南北7.l米,據測算,該倉容量上萬立方米。
華陰市地圖
氣侯: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7℃,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3.1℃。年均降水量591毫米。無霜期210天。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山區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川原區一年兩熟。有林地7300公頃,優勢樹種為華山松、楊、櫟類。沿山有竹林、果木林,所產青竹色青性韌,是竹器製作佳料;蘆葦韌性強,色澤亮,是編織蘆席、雨箔等用品的好原料;黃梅果大色亮,味濃噴香,營養豐富,年產量十多萬公斤。中草藥有連翹、茵陳、菖蒲等。建成養殖水面335公頃,產魚1597噸,成為全國和陝西省漁業生產基地。華陰市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中央、省屬企業較多。初步形成了機械、化工、電力、建材、食品、紡織、縫紉、造紙、皮革等生產門類,骨幹企業有秦嶺發電廠、西北第二合成藥廠、黃河工程機械廠、華山冶金車輛修造廠等。
遺址出土瓦當
一號京師倉遺址周圍,還有五座小型的倉房遺址。雖面積不如一號倉大,但布局的儲糧容量是根據每年漕運數百萬石設計的,所以倉房絕不會只有目前已發現的六個倉,只不過由於發掘面積所限,其他倉遺址絕則無從重見天日罷了。華倉廢棄年代約在東漢初年,其原因大概與都城東遷和漕渠淤塞難以使用有關。東漢建都洛陽,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原先轉糧、儲糧的需要已不如前代那樣急需。加之華陰距洛陽較遠,京師倉就逐漸失去意義。何況漕渠積年淤沙自漢宣帝后已不好使用了,華倉的歷史使命也到此終結。
儘管華倉從建立到廢棄僅僅一百多年時間,然而卻對華陰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由於糧倉的建立,附近的群眾多以磨面加工為業,漢京師倉所處在磑峪鄉,磑同“碨”,意思是碨小米的碾子,這表明倉所在位置亦是一處加工糧食的場所,且規模很大。這個地方才有了磑峪的名稱;由於有守倉士兵的操練,產生了華陰獨特的民間藝術:素鼓;也由於有運船的號子,而創造了華陰獨有的劇種:老腔。華倉距今,歷史長河已流淌了兩千多個春秋,今天對它的發掘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遺址中發現的帶有“寧秦”戳記的磚和戰國時期兵器的陶范等,證明華倉倉城的前身為秦惠文王五年更名的寧秦縣城舊址,從而證明了依據。其二,華倉建築的結構、風格對後世的建築有巨大影響,為我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項新的內容,並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證資料。其三,華倉遺址挖掘保存的文物,磚69件,瓦339件,瓦當97件(有未央宮的、有長樂宮的還有華山廟的),陶器17件,鐵器5件,兵器218件,錢幣33件,遺憾的是如此大型的糧倉遺址中沒有發現一件量具,更遺憾的是未能發掘出一粒糧食。這將是我國文物寶庫中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文化瑰寶。
門票:5元
相臨景點
華山
第一關
明潼關城遺址
唐玄宗泰陵
毓秀橋
普照寺
風陵渡
慧照寺塔
南寺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