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虞的結果 展開

中國漢字

虞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讀作yú,形聲字。從虍(hū)吳聲。騶虞也,仁獸,食自死之肉。舜,五帝之一,名重華。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

多重釋義:1、預料:不~。2、憂慮:無凍餒之~。3、欺騙:爾~我詐。4、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5、古同“娛”,安樂。6、古代掌管山澤的官:~人(中國春秋戰國時稱)。7、傳說中的中國朝代名,舜所建。8、姓。

常見組詞有虞賓、虞部、虞曹、虞初新志;常見成語有虞褚歐顏。

基本釋義


● 虞 yú ㄩˊ
1.預料:不虞。
2.憂慮:無凍餒之虞。
3.欺騙:爾虞我詐。
4.防備: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東坡先生墓誌銘
5.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6.古同“娛”,安樂。
7.古代掌管山澤的官:虞人(中國春秋戰國時稱)。
8.中國朝代名,舜所建。
9.姓。
10.江蘇省常熟市簡稱。
11.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簡稱。

詳細釋義


◎ 虞
虞 yú
〈名〉
1.形聲。從虍(hū),吳聲。虍,虎頭。本義:神話傳說中的獸名。即“騶虞”
2.同本義【beast’sname】
虞,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說文
虞者,囿之司獸者也。——《賈子禮》
即鹿無虞。——《易·屯》
於嗟乎騶虞。——《詩·召南》
3.古代掌管山澤鳥獸的官吏【officialinchargeofmountains,lakes,birdsandbeasts】
詢於八虞。——《國語·晉語》
4.借指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虞而出之。——《史記·貨殖列傳
5.又
虞不出則財匱。
到了二十多歲,學問成了,一切兵、農、禮、樂、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頭就知道尾。——《儒林外史
虞人導前,鷹犬羅后。——馬中錫《中山狼傳
6.又如:虞旗(又叫“虞旌”。虞人在彙集所獲物時所用的旗幟);虞羅(原指掌山澤之虞人所張設的網羅);虞人(古官名。掌管山澤苑囿的官);虞師(古官名。掌管山澤之官);虞官(古代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吏)
7.古代一種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sacrificeforcalminggods】
有司以几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左傳
8.又如:虞歌(即虞殯);虞殯(送葬歌曲);虞祭(祭名。葬后所行安神的祭名);虞主(虞祭時所立的神主)
9.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號〖Yu Dynasty〗
始於虞夏。——清·黃宗羲《原君》
10.又
唐虞之世。
虞夏以來。——《史記·貨殖列傳》
11.又如:虞廷百獸率舞(傳說堯任用舜時,鳳凰飛來,百獸在宮廷前起舞。比喻太平盛世);虞書(《尚書》的一個組成部分。相傳記載著唐堯、虞舜、夏禹等的事迹);虞唐(指上古人民康樂、政治清明的理想時代)
12.古國名【Yu state】
13. 舜之先封於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14. 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為今河南省虞城縣
15.樂趣或快樂【pleasure】。如:虞樂(即娛樂);耳目之虞
16.山名【Yu mountain】
17.姓氏,有虞世南,唐朝開國功臣。
18.喪禮,葬禮。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周易》
詞性變化
◎虞 yú
〈動〉
1.猜度;料想【guess;expect;anticipate】
用戒不虞。——《詩·大雅·抑》
不虞齊趙無兵援,將死城崩國已亡。——《秦倂六國平話》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僖公四年》
2.又如:虞度(謀慮)
3.憂慮;憂患【worry】
等狄爺兵來,隨軍而進,方保無虞。——《八洞天
竊虞嗣至者或不知”。——元·張養浩《龍洞山記》
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無虞。——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
4.準備,防範【prepare】
以虞待不虞者。——《孫子·’謀攻》
5又如:虞卒(古代帝王狩獵時,擔任圍合禽獸的士兵);虞旅(守獵之軍卒)
6.企望;期待【hope;expect】
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左傳》
7.又如:虞心(希冀之心;僥倖之心)
8.貽誤;欺詐 [bungle;cheat]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9.驚【start;befrightened】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易·繫辭上》
10.通“娛”【givepleasureto;amuse】
虞,安也。——《廣雅
虞吉。——《易·中孚》
虞於湛樂。——《國語·周語》
故許由虞乎潁陽。——《呂氏春秋·慎人》
三虞。——《逸周書·豐謀》。註:“虞,樂也。”
合好效歡虞泰一。——《漢書·禮樂志
虞說耳目。——《漢書·王褒傳》
11.又如:虞心(怡悅心情);虞說(娛悅);虞樂(娛樂);虞歡(娛歡)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右邊為字形的對比。

書法欣賞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音韻集匯


韻書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合口呼次濁遇俱切ŋjuo
集韻平聲合口呼次濁元俱切ŋio
去聲合口呼次濁元具切ŋio
韻略平聲元俱切
增韻平聲元俱切
去聲元具切
中原音韻陽平魚模全清iu
中州音韻平聲魚模移居切
洪武正韻平聲次濁牛居切ŋy
去聲次濁魚據切ŋy
分韻撮要陽平第四諸主著
陽上第四諸主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詩》曰:“於嗟乎,騶虞。”五俱切
【註釋】吳、?,古文虞。
說文解字注
騶虞也。
騶虞,《山海經》、《墨子》作騶吾,《漢·東方朔傳》作騶牙,皆同音假借字也。
白虎黑文。
見毛傳。鄭志:張逸問:傳曰白虎黑文。答曰:周史王會雲。按:今王會篇文不具。
尾長於身。
見《山海經》。
仁獸也,食自死之肉。
毛傳曰: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許雲仁獸,不同者,毛用古左氏修母致子之說,許不從也。哀十四年《左傳》服虔注云:視明禮修而麟至,思睿信立白虎擾。言從義成則神龜在沼,?聦知止而名山出龍,貌菾禮仁則鳳皇來儀。此以昭九年《左傳》雲水官不修則龍不至故也。毛雲麟,信而應禮。又雲騶虞,義而應信。又雲鳳皇,靈鳥仁瑞也。正用古說,許不從古說。故麟、騶虞皆謂之仁獸,鳳謂之神鳥。騶虞之仁何也,以其不食生物,食自死之肉也。
從虍吳聲。
五俱切。按:此字假借多而本義隱矣。凡雲樂也、安也者,娛之假借也。凡雲規度也者,以為度之假借也。
《詩》曰:於嗟乎,騶虞。
召南》文。《五經異義》:今詩韓魯說:騶虞,天子掌鳥獸官。古詩毛說。騶虞,義獸。白虎異文,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人君有至信之德則應之。《周南》終麟止,《召南》終騶虞,俱稱嗟嘆之,皆獸名。謹按:古《山海經》,鄒書雲騶虞獸,說與毛詩同。按:許說《詩》從毛,作《說文》則於從毛之中,不從其義獸應信之說也。鄒書葢謂鄒子書。

康熙字典

《唐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音愚。《說文》: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詩·周南》:吁嗟乎騶虞。
又度也。《書·大禹謨》:儆戒無虞。《左傳·桓十七年》:疆埸之事,愼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又安也。《儀禮·士虞禮》註: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返,日中而祭之於殯宮以安之。
又誤也。《詩·魯頌》:無貳無虞,上帝臨女。疏:言天下歸周,無有貳心,無有疑誤。
又備也。《晉語》:衞文公有郉翟之虞。
又樂也。《孟子》:霸者之民,驩虞如也。趙岐註:霸者行善䘏民,恩澤暴見易知,故民驩虞樂之也。
又《博雅》:助也,望也,擇也。
又《玉篇》:有也,專也。
又《正韻》:慮也,測也。
又官名。《易·屯卦》:既鹿無虞。註:謂虞官。《周禮·天官·大宰》:虞衡,作山澤之材。疏:掌山(澤者謂之虞)
又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左傳》註:虞國,在河東大陽縣。
又縣名。《晉書·地理志》:虞縣屬梁國。
又姓。《潛夫論》:帝舜姓虞。《左傳·昭三年》: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註:四人皆舜後。《通志·氏族略》:禹封商均之子於虞城為諸侯,後以國為氏。
又虞淵,地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虞淵,是為高舂。
又《韻會》:元具切,音遇。揚雄長楊賦》: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復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
又與㕦同。《史記·孝武本紀》:不虞不驁。索隱讀話。
又通吾。吾丘壽王。《水經注》:作虞丘壽王。王應麟《詩考》:鄒虞,或作騶吾。見劉芳《詩義疏》。《直音》俗作虞。

字源演變


虞[中國漢字]
虞[中國漢字]
形聲字。西周中期已用“虞”字,從虍,吳聲,構型含義不明。春秋時期有從虎的寫法,從虎與從虍無別。西漢初期所從“虍”或寫作字形“A”,這種簡寫形式實源自戰國。聲符“吳”本從“矢”,戰國或簡作“大”,由此漢初帛書把聲符寫作“B”,是“大”與“口”共用一橫,西漢初簡帛在“口”下或作“天”,東漢或作“C”。後世楷書上承漢隸及小篆從矢,如字形13,新規範字形求簡從天作“虞”,與西漢初期隸書相合。
本義現今有兩種說法,一認為是獸名,又稱“騶虞”。《說文》:“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西周金文及典籍多用作職官名,職責是掌管山澤禽獸。另一種說法認為金文字形是戴著面具的人在跳舞,會歌舞娛樂義。頭戴面具則不清楚,引申出料想、猜度等義,又由此引申為欺詐、戒備、憂患等義。

詞牌名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花卉名


虞[中國漢字]
虞[中國漢字]
虞美人
yúměirén
【cornpoppy】一種一年生的開紅花的罌粟(Papaverrhoeas),在歐洲穀物田裡普遍生長,其幾個變種被栽培。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不虞、形虞、虞韶、虞旌、水虞、虞侍、艱虞、舟虞、寡虞、邊虞。

相關成語

爾虞我詐、不虞之譽、即鹿無虞、唐虞之治。
【安不忘虞】虞:憂患。安定太平的時候不能忘記潛伏著的憂患。
【備預不虞】不虞:預料不到。對可能發生的意外變故,事前就要有所準備。
【不虞之隙】指意外的誤會。
【不虞之譽】虞:料想;譽:稱讚。沒有意料到的讚揚。
【乘敵不虞】虞:料想。軍事上指乘敵人懈怠,採取某種敵人預料不到的行動。
【出其不虞】猶言出其不意。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凍餓之虞】為吃飯穿衣而憂慮。虞:憂慮,擔心。
【爾虞我詐】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高枕不(無)虞】虞:憂患。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
【後顧之虞】顧:回視;後顧:回過頭照顧;虞:臆度,料想。指來自後方或家裡的憂患。
即鹿無虞】原意是進山打鹿,沒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幫助,那是白費氣力。后比喻做事如條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勞而無功。
【滅虢取虞】比喻攻擊甲國時先穩住乙國,等滅掉甲國后再滅乙國。
【暮虢朝虞】春秋時晉國假道虞國去打虢國,打下虢國之後,在歸途中又把虞國滅了。比喻復滅變遷的迅速。
【秦智虞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百里奚無所作為,虞亡后入秦,輔佐穆公建立霸業。指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中才能發揮。
【日薄虞淵】猶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虞淵,神話傳說中日入之處。
【參商之虞】參、商:星宿名。參在西、商在東,此出彼沒,永不相見。虞:憂慮。比喻人分離不得見面的憂慮。也比喻有不和睦的可能。
【唐虞之治】唐虞:唐堯、虞舜,傳說中的古代聖帝賢君。舊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樂的理想時代。
【銜橛之虞】指車馬傾複的危險。亦喻意外發生的事故。同“銜橛之變”。
【銜橜之虞】亦作“銜橛之虞”。同“銜橜之變”。
【以備不虞】虞:猜度,預料。以防備預料不到的事。
【虞褚歐顏】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古代四位書法家。泛指楷書的各種流派。
【以虞待不虞】虞:猜度,預料。以預先有準備以防預料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