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在原“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經過調整,2005年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保護區跨越四川、雲南、貴州、重慶三省一市,範圍在東經104°9′至106°30′,北緯27°29′至29°4′之間。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國家及地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和其它長江上游特有魚類。

基本介紹


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區是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4省(市),自西向東包括宜賓翠屏南溪江安納溪龍馬潭江陽合江等縣(區)。1997年由原瀘州市長江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和宜賓地區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合併成立長江合江-雷波段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晉陞為國家級保護區,2005年改為今名。保護對象為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及其產卵場。保護區總面積331.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108.04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158.05平方千米,實驗區65.66平方千米。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月均氣溫7℃以上,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高2~4℃。

地理環境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跨越四川、雲南、貴州、重慶三省一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04°9′-106°30′、北緯27°29′-29°4′的長江上游幹流及部分支流,寬度為各河流10年一遇最高水位線以下的水域和灘塗。保護區河流總長度1162.61公里,總面積33174.213公頃。
保護區濕地以河流濕地為主,水域範圍包括長江向家壩水電軸線下1800米至重慶馬桑溪江段,赤水河幹流,岷江越溪河長寧河南廣河永寧河沱江等長江支流下游入江段。長江向家壩水電站壩軸線下1800米處至重慶馬桑溪江段長353.16千米;赤水河長628.23千米;岷江月波至岷江河口江段長90.1千米;越溪河下游碼頭至謝家岩江段長32.1千米;長寧河下游古河鎮江安縣江段長13.4千米;南廣河下游落角星至南廣鎮江段長6180米;永寧河下游渠壩至永寧河口江段長20.63千米;沱江下游胡市鎮至沱江河口江段長17.01千米。濕地土壤類型以紫色土為主,西部山體土壤呈明顯垂直變化,依次分佈有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亞高山草甸土。
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區
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區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保護區內淡水魚類資源豐富,具有區系組成獨特、珍稀瀕危物種多、特有種多等特點。區內有金沙江水電一期工程建設后存留的白鱘惟一產卵場。

動物資源

白鷺夜鷺綠翅鴨羅紋鴨斑嘴鴨潛鴨灰斑行鳥、翠鳥紅尾水鴝白頂溪鴝灰鶺鴒等種類數量居多。大多混雜棲息在沙洲、磧壩及岩石上,以蒼鷺、白鷺混雜棲息最為常見。③浮遊動物。共有51屬87種,其中枝角類19屬36種,輪蟲18屬32種,橈足類9屬13種,原生動物5屬6種。主要以象鼻蚤,尖額蚤、臂尾輪蟲為優勢種群。④底棲動物。共有40屬50種,其中水生昆蟲19屬19種,軟體動物10屬18種,環節動物7屬7種,甲殼動物4屬6種。

歷史沿革


2000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2000〕30號”批准建立“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4月,國務院以“國辦函〔2005〕29號”批準保護區調整,並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以“環函〔2005〕162號”公布了調整后的保護區面積範圍和功能分區。

保護工作


保護區宜賓區域內設有保護區保護管理總站,翠屏區屏山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及長寧縣境內均設有管理處。建有長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珍稀、特有魚類放流站。保護區管理部門頒布規定,禁止漁船在核心區江段捕撈作業,以保護珍稀魚類資源。2007年四川廣元市於嘉陵江等長江上遊河道人工增殖放流魚苗400萬尾,除鯉魚鯽魚、鱅魚等傳統魚種外,還首次大規模投放了武昌魚、大口鯰魚等魚種近30萬尾,有效地保護了區內珍稀魚類。

保護範圍

保護區江段總長度為1162.61公里,總面積為33174.213公頃,涉及雲南、貴州、重慶、四川四省一市。主要包括金沙江向家壩壩軸線下1.8km至重慶馬桑溪長江江段353.16km,岷江月波至岷江河口90.1km,赤水河源至赤水河河口628.23km。其中,核心區10803.5公頃,緩衝區15804.6公頃,實驗區6566.1公頃。
具體為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壩軸線下1.8公里至重慶長江馬桑溪大橋,長353.16公里;赤水河河源至赤水河河口,長628.23公里;岷江月波至岷江河口,長90.1公里;越溪河下游碼頭上至謝家岩,長32.1公里;長寧河下游古河鎮至江安縣,長13.4公里;南廣河下游落角星至南廣鎮,長6.18公里;永寧河下游渠壩至永寧河口,長20.63公里;沱江下游胡市鎮至沱江河口,長17.01公里。
核心區由4段河段構成:金沙江下游的橫江口至南溪鎮;長江上游合江的彌陀鎮永川的松灌鎮;赤水河雲南的魚洞河至白車村、貴州仁懷市的五馬河口至赤水市的大同河口;以及赤水河河口區。核心區面積10803.48公頃。
緩衝區由20段河段構成:金沙江下游橫江出口至三塊石以上500米;長江上游南溪鎮至沙沱子、沱江口至彌陀鎮、松灌鎮至珞璜鎮;赤水河支流扎西河港溝至馬家呦、班鳩井村至何家寨、倒流河老盤地至渡口、倒流河河口至巴茅鎮、妥泥河雨河至大灣鎮、妥泥河牛滾逑至妥泥、銅車河中寨至打蕨壩、銅車河文筆山至天生橋、銅車河湖家寨至灣溝;赤水河河源段一碗水坪子至魚洞;赤水河灣潭至五馬河口、大同河口至習水河口;岷江新房子至岷江河口、支流越溪河碼頭上至新房子;南廣河落角星至南廣鎮;長寧河古河鎮至江安縣。緩衝區面積15804公頃。
實驗區由7段河段構成:金沙江下游向家壩至橫江出口,長江上游沙沱子至沱江河口、珞璜鎮至馬桑溪大橋,赤水河水潦至灣潭,岷江月波至新房子,沱江胡市鎮至沱江河口、永寧河渠壩至永寧河口。實驗區面積6566.11公頃。

保護對象

保護區水域分佈有魚類189種,屬9目21科99屬,浮游植物6門53屬,浮遊動物51屬87種,維管束植物24屬33種,底棲動物40屬50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白鱘、達氏鱘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胭脂魚、大鯢等,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岩原鯉、鱸鯉等,有岩原鯉、圓口銅魚長鰭吻鮈、四川白甲異鰾鰍鮀、長薄鰍、四川華吸鰍、宜賓鯝、壯體鮡等38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其中常見魚類有50餘種,主要經濟魚類有20餘種(岩原鯉、圓口銅魚、長吻鮠中華倒刺䰾、南方鯰、長薄鰍、四川白甲、鱖、華鯪、長鰭吻鮈、黑尾近紅鮊、異鰾鰍鮀、瓦氏黃顙魚、鯉、鯽、鰱、鱅、草魚等)。是中國重要的淡水魚類種質基因庫。

價值意義


為維護長江上游魚類種群多樣性和長江上游自然生態環境,合理持續利用漁業資源,補救因水電工程建設和經濟建設等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及時拯救長江上游瀕危魚類。

管理狀態


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及有關市、縣都已設立了保護區管理局(處、站),在農業部統一領導協調下開展了大量的保護管理工作。法律法規制定、管護設施建設、漁民轉產專業、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保護區資源環境監測、社會經濟調查、科學研究等工作正全面有效開展。
宜賓市在保護區範圍的區、縣有二區四縣,分別是翠屏區、南溪區、屏山縣、宜賓縣、江安縣、長寧縣,宜賓市水產漁政局同時增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全面管理轄區內保護區工作。
重慶段保護區機構設“一局、三處、兩站”。重慶保護區管理局依託重慶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建立。在長江巴南區漁洞江段設置“巴南管理處”,在長江江津市幾江江段設置“江津管理處”,並分別在朱揚鎮、白沙鎮設置保護站,在長江永川市松既鎮江段設置“永川管理處”。管理機構人員編製共計32人。採用和當地漁政部門合署管理方式,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