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損傷

肩關節損傷

肩關節損傷指因肩部各組織包括肩袖、韌帶發生退行性改變,或因反覆過度使用、創傷等原因造成的肩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表現為肩部疼痛。常見的肩關節損傷有肩峰下撞擊症、肩袖損傷、凍結肩、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上盂唇從前到后撕裂(SLAP)損傷、肩關節不穩。

解剖功能


肩節節複雜節,塊骨(鎖骨、肩胛骨肱骨)、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肩胛胸壁間關節和盂肱關節)及連接它們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組成。正常情況下肩部的四個關節同步運動,保證上肢運動的順暢、協調。
,盂肱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骨性約束最小的關節,它是一種球(肱骨頭)窩(肩胛盂)關節。“球”(肱骨頭)相對較大,而“窩”(肩胛盂)相對很淺,這與球座上的高爾夫相似,從而使得盂肱關節關節獲得了最大的活動度,但這也使得肩部易於受傷而產生不穩定。盂肱關節主要依靠關節盂唇、盂肱韌帶、肩袖和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軟組織來獲得穩定性。

發病原因


.齡素:肩節疾病群。隨齡增,肩各組織包括肩袖、韌退改,組織彈逐步喪,僵硬,易傷;
2.反覆過度使用上肢:是肩關節疾病的常見致病因素。尤其從事需要反覆上舉動作職業的人群以及需要過頂動作的運動員,例如棒球、排球、網球和游泳;
3.創傷:是年輕人肩關節疾病的首要致病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疾病(例如胸部疾病、膽囊、肝臟、心臟疾病或頸椎疾病)也可導致肩部疼痛。

肩峰下撞擊症


疾病介紹

肩峰下撞擊症被定義為“與喙肩弓前緣直接接觸而產生的肩袖機械性刺激癥狀”,是中老年肩痛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遠超過傳統認為的“肩周炎”。此時的肩痛起源於肩峰下間隙。

發病原因

哪些因素可導致肩峰下撞擊症?
1.外傷,跌倒手撐地造成肩峰與肱骨頭撞擊;
2.反覆過度的上舉過頂動作,患者可能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需要反覆進行上臂外展上舉動作(如油漆牆面、擊打網球等);
3. 解剖因素,鉤型肩峰或骨贅形成;

疾病診斷

1.通常在外展、觸摸、上舉、投擲時出現疼痛;
2.可伴有夜間疼,嚴重時可影響睡眠;
3.疼痛通常出現在肩關節前外側,患者常抱怨患側肩關節夜晚側卧時受壓加重疼痛;
4. 患側肩關節主動活動度可下降,但被動活動度基本正常;
5.特殊的檢查包括Hawkins征和Neer征陽性,擠壓肩袖和肩峰下滑囊,再現撞擊癥狀。
6.岡上肌出口位X片可發現肩峰前外角骨贅形成或鉤型肩峰或韌帶肥厚;
7.如果懷疑肩袖損傷還需要進一步查MRI。

疾病治療

保守治療可採用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葯、理療、冰敷、冷凍療法、肩峰下局部封閉等治療以減輕疼痛和炎症。
保守治療6個月以上無效者,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時,可以考慮行關節鏡手術包括肩峰下滑囊清理和肩峰成形術。

肩袖損傷


解剖功能

肩袖包括岡上肌腱、岡下肌腱、小圓肌腱和肩胛下肌腱,均起於肩胛骨,止於肱骨近端,包繞並維持肱骨頭的穩定,控制肩關節的旋轉。在肩主動抬起過程中,肩袖肌通過下壓肱骨頭使得上肢抬起,而肱骨頭仍位於關節盂內。

發病原因

1.急性創傷,如跌倒、投擲、上肢牽拉等;
2.反覆過度使用,如從事需要上舉過頂動作的職業以及上肢過頂運動,例如棒球、排球、網球和游泳;
3.解剖因素,鉤型肩峰和骨贅形成,摩擦擠壓肩袖,造成慢性磨損撕裂;
4.老年肩關節脫位患者也可損傷肩袖;
5.與年齡相關的退行性改變,肩袖組織脆弱,血供減少,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6.其他病因,抽煙,糖尿病,風濕與類風濕,骨關節炎……

臨床表現

1. 反覆發作的肩痛,嚴重者有夜間痛,影響睡眠,不能向患側睡;
2.疼痛主要位於肩部前上方,沿上肢外側向三角肌止點放射;與關節活動有關;
3.肌肉力量下降,特別是試圖舉起上臂時力量減弱;
4.關節活動度可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疾病診斷

除病史、臨床癥狀外,X片可顯示肩袖損傷的間接徵象,包括鉤型肩峰,肩袖止點的變化,肱骨頭位置上移等。B超或MRI檢查診斷正確率達95%。

疾病治療

1.肩袖損傷后自身無法癒合,因此對於全層損傷的運動員或年輕人群,或損傷后肩關節功能嚴重缺失者,選擇微創的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
2.中老年患者、部分損傷或癥狀輕微的小撕裂可行保守治療。給予非甾體抗炎葯、理療、肩峰下局部封閉等以緩解肩部疼痛。
3.部分損傷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如果損傷超過50%厚度,修復肩袖。如果不超過50%,可行肩袖清理。
4.採用保守治療期間及術后早期,避免肩關節過度活動,避免撕裂程度加重。

凍結肩


疾病介紹

凍結肩是指肩關節原發性或繼發性的僵硬、疼痛、主動或被動活動度均明顯減少的疾病,多發於50~60歲的人群,過去有人稱為“五十肩”,好發於女性,可臨床分為三期:疼痛期、凍結期和解凍期。

發病原因

凍結肩的具體病因尚未徹底闡明。原發性者多見於50歲左右的患者。左右肩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臨床發現在閉合性顱腦損傷帕金森症和糖尿病患者中發病率較高。另外,肩部創傷、手術后長時間制動可造成繼發性凍結肩。

臨床表現

1.肩關節疼痛;
2.肩關節僵硬:主動(患者活動上肢)和被動(醫生活動患者上肢)活動度均顯著下降,尤以外旋活動度下降最具特徵性;
3.肩袖間隙處壓痛;
4.MRI檢查可發現關節囊增厚、關節腔容積減小、下關節囊隱窩尺寸減小。

疾病治療

目前認為原發性凍結肩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可在1~3年內自行緩解。但大量研究顯示20%~50%的患者癥狀和功能障礙可以持續7~10年。
1.非手術治療:包括局部熱敷、冰敷、經皮電刺激、針灸、按摩和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主要是為了減輕肩關節疼痛和炎症。儘早進行無痛狀態下的活動度練習,主要包括外旋、前屈和內收。另外還可選擇麻醉下手法松解,但存在骨折、關節脫位、肩袖損傷、神經損傷等風險。
2.手術治療:關節活動度明顯下降的肩關節僵硬者、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以考慮微創治療。
微創手術首選關節鏡下粘連松解,主要包括肩袖間隙、盂肱上韌帶、喙肱韌帶等。

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


解剖功能

肱二頭肌長頭腱起於盂上結節,隨後斜行跨越肱骨頭,進入由肱骨大結節和小結節匯合形成的結節間溝。肱二頭肌長頭腱儘管位於關節內,但受摩擦與牽拉非常容易損傷。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包括腱病和撕裂,腱病是指由於長頭腱長期遭受磨損而發生的退行性改變,分為原發性腱病和繼發性腱病,以繼發性腱病最為多見。腱撕裂常表現為部分或全部撕裂,與外傷和腱實質變性有關。

發病原因

1.解剖因素:長頭腱在結節間溝段有橫韌帶將其限制在溝內,因而活動時易受摩擦。如果同時存在結節間溝內骨嵴、溝底不平和骨刺形成等因素,長頭腱更易受損。肱骨頭與喙肩弓持續的撞擊,使長頭腱更變脆弱。
2.反覆過度使用,年齡;
3.創傷,例如摔倒時手撐地;

臨床表現

1.早期肩前方疼痛,並向上臂放射,後期肩關節運動受限;
2.舉重物或上肢過頂時疼痛加重;
3.可伴有夜間痛;
4.繼髮長頭腱斷裂者,上臂出現“鼓眼畸形”;

疾病診斷

除了病史、臨床表現外,體檢還可發現結節間溝壓痛、肱二頭肌肌力減弱,Speed試驗和Yegason試驗可呈陽性。肱骨結節間溝切線位X片可見結節間溝變窄、變淺、溝底或溝邊有骨贅形成等。MRI檢查可見長頭腱周圍積液增加。

疾病治療

1、非手術治療:急性期可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和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常可緩解疼痛癥狀。必要時還可使用弔帶或支具懸掛前臂2~3周。慢性期可採用結節間溝內封閉注射,局部理療或熱敷。
2.手術治療:對於頑固性疼痛者、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功能障礙顯著者和腱鞘管狹窄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腱清理術、腱切斷術和腱固定術。對於60歲以上患及肩關節功能要求不高的患者可採用腱切斷術,切斷後疼痛等癥狀緩解較快,但腱切斷術可導致外觀上的“鼓眼畸形”。
如果伴有肩峰下撞擊症或肩袖損傷,應同時做相應處理。

上盂唇從前到后撕裂(SLAP)損傷


疾病介紹

SLAP損傷是指肩胛盂緣上唇從前向後的撕裂,累及肱二頭肌長頭腱附著處。

發病原因

1.摩托車事故;
2.跌倒,上臂外展用力支撐,常導致盂唇牽拉或擠壓傷;
3.反覆過頂位置的體育運動,如投擲,擊球,接球等動作;
4.健身房過度使用二頭肌力量鍛煉的健身愛好者;
5.有肩關節脫位病史的患者;

臨床表現

1.交鎖、彈響、摩擦感;
2.肩關節活動或維持在某個特定位置時疼痛;
3.提重物尤其過頂時疼痛;
4.肩關節力量下降;
5.肩關節有“滑脫”或“不穩”的感覺;
6.肩關節活動度可能受影響;
7.棒球投手投速下降,投擲后“廢臂”感;
8.可繼發肩袖損傷;

疾病診斷

目前用於診斷SLAP損傷的體格檢查(O’Brien征)及影像學MRI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高。確診依靠關節鏡檢查

疾病治療

1.非手術治療:對於老年患者,可採用非手術治療,包括非甾體類藥物、局部封閉、物理治療和康復訓練。避免過頂運動,加強肩袖及肩胛帶肌肉力量,以維護肩關節穩定,維持肱骨頭的正常位置,減少對盂唇的壓力。
2.手術治療:對於年輕或體育運動愛好者、保守治療失敗的患者,由於盂唇和韌帶損傷后無法自行癒合,若不及時修復,可繼發骨性關節炎,因此建議採取關節鏡下SLAP損傷成形或修復術。
對於年齡大於65歲者以及肩關節功能要求較低的人群,如果疼痛等癥狀顯著並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行關節鏡下肱二頭肌長頭腱切斷術或固定。

肩關節不穩


疾病介紹

肩關節不穩是指在肩關節主動活動時,肱骨頭相對於關節盂出現異常的或疼痛的過度活動,導致肩關節離開原來位置產生癥狀。而肩關節鬆弛是沒有癥狀的。

發病原因

1.嚴重的外傷史可導致肩關節脫位,外傷后攝片可證實有肩關節前方脫位或後方脫位。肱骨頭從肩胛盂窩中脫出,破壞了軟組織的限制作用,尤其是前下方盂唇的損傷(Bankart損傷)。創傷性肩關節不穩,還可能合併肩盂前下緣缺損(骨性Bankart損傷),或肱骨頭後上方的凹陷性骨折(Hill-Sachs損傷)。
2.反覆牽拉也可導致肩關節不穩。這些患者可能從未有過肩關節脫位病史。但反覆過頂的運動(例如,游泳、網球、排球等)不斷牽拉肩關節周圍韌帶而使其鬆弛,韌帶鬆弛后很難維持肩關節穩定性。另外,很多工作也需要做出反覆過頂動作。
少數患者可能合併有全身性的關節鬆弛。還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精神心理因素,可主動選擇性收縮肌肉而脫位。

疾病診斷

根據不穩的方向,可以通過手法誘發出不穩或發生不穩時的癥狀,例如恐懼試驗及各種抽屜試驗等。另外肩關節正位片、崗上肌出口位片、腋位片,肩關節三維CT重建,肩關節MRI,均可協助臨床醫生充分評估相關損傷病理。

疾病治療

1.關節鏡治療:對於創傷性肩關節不穩者,<25歲的患者肩關節脫位複發率>60%,因此建議初次脫位即採用關節鏡下Bankart修補術。
對於>25歲的複發性創傷性肩關節不穩患者,影響生活和功能的,可行關節鏡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關節鏡手術以修補盂唇損傷為主(Bankart修補術)。如肩胛骨骨質缺損(骨性Bankart損傷)>25%,需行Latarjet手術;而嚙合型肱骨頭凹陷性骨折(Hill-Sachs損傷),需行Remplisage手術
3.保守治療:>25歲的複發性創傷性肩關節不穩,複發次數少,生活和功能影響小者,可以考慮保守治療。
有明顯精神心理因素,全身性關節廣泛鬆弛者,手術需慎重,首選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