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畈鄉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下轄鄉
張畈原名張家畈,張畈鄉位於金寨縣正南,距縣城97公里。北緯31°15’,東經115°44’至115°54’。東與燕子河鎮接壤,南與天堂寨毗鄰,西與水竹坪鄉交界,北與青山鎮相連。總面積104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95個村民組,總人口8225人。

張畈鄉地理位置

張畈鄉
1933年末,建立立煌縣之前,屬於霍山縣西鄉第九保。
1951年划小鄉時,成立龍馬、張畈、楊樹、土嶺四個鄉,1955年合併為張畈鄉,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改為先鋒人民公社,1962年建區劃社時改稱張畈人民公社。1983年8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區以下基層政權改為鄉、村制,隨之改稱張畈鄉人民政府,下設六個村,同時均改為龍沖、馬畈、張畈、楊樹、王河、鐘山六個行政村。

張畈鄉
張畈鄉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00mm,土壤偏酸性,PH值6-6.5。非耕種地為中層麻石棕壤,中層麻石土,中層棕色石灰土。旱地為耕種中層麻石土,水田為淹育麻石泥田為主。平均海拔650m,人居住在海拔350—1100m之間,無霜期180天左右。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零下12℃。

張畈鄉
全鄉有耕地572.67公頃,年產糧食1820噸左右。2008年底有茶園面積83公頃,年產干茶250噸,年產值150萬元。
西洋參是張畈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大優勢,1993年秋在龍沖村試種,取得成功。1997年獲得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1998年在地西洋參有10000平方米。1999年冬,成立第一個西洋參股份公司,當年冬整地育苗30畝,在公司的帶領下,幹部、群眾陸續投入發展。2003年取四年參45畝,收入達142萬元,畝平均收入31556元,種一畝西洋參的效益相當於種15畝水稻。2008年底該鄉擁有西洋參在地面積30公頃。
張畈是旅遊的好地方。周邊與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站接壤。境內絕壁突兀的五猴山,風景綺麗的團山大峽谷,嘆為觀止的落鍾潭,鬼斧神工的神仙洞等自然景觀隨處可見。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在革命戰爭年代共有100多名先烈拋灑青春熱血,還有早在1934年成立的五星縣六鄉蘇維埃政權。為讓後人時刻“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張畈鄉關工委2001年向全鄉上下倡議,在鄉政府所在地建立了一座烈士墓碑,已成為全縣30處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

張畈鄉
2007年張畈鄉招商引資新建工業企業四家,農業企業一家,累計招商額924萬元,占任務810萬元的114%。張畈鄉鄉地處金寨縣西南角,距縣城100公里,平均海拔650米,是典型的偏遠高寒山區,立地條件很差,氣候環境惡劣。黨委、政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挖掘一切潛力,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揚長被短,克服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建設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努力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利用山高河急的水力資源,興修三個水力發電站。即金源水力開發公司投資200萬元,在楊樹村興建的裝機容量400千瓦的龍河水電站;金寨西河水力開發公司計劃投資600萬元,在張畈村興建裝機容量1000千瓦的西河三級水電站;金寨自強水力開發公司計劃投資300萬元,在鐘山村興建裝機容量600千瓦的落龍潭水電站。
浙江麗水市吳麗生老闆利用該鄉豐富的木竹資源投資184萬元,在原蠶繭收購站興建竹製品廠,該廠於2010年6月投產,已實現產值15萬元。上海雷大升醫藥科技開發公司,投資240萬元扶持該鄉開發西洋參基地300畝,使西洋參產業穩步發展。

張畈鄉
天麻
二是調節靈芝生產規模。群眾對靈芝生產有很大的熱情和很高的積極性,2010年的效益非常可觀;但是,生產靈芝消耗木材量大,再者,靈芝的效益取決於生產量,生產的越多,價格越低,生產規模適量,效益就好。因此,特派員根據市場信息,幫助鄉政府制定了靈芝的生產規劃。為此,鄉政府作出每年生產200萬棒,年收入600萬元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嚴格操作,精心管理,讓群眾長期得到種植靈芝的實惠。三是擴大西洋參種植面積。西洋參在該鄉種植已有十多年的歷史。鄉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決定對西洋參產業加大技術普及和更新力度,每年融資100萬元,新增100個種植戶,發展新基地100畝,使該項目的種植優勢得到更大的發揮。市級科技特派員帶頭籌資入股,使該產業形成了“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
1920年,他考入六安第三農業學校學習,1924年和進步同學在家鄉金家寨組織成立豫皖青年學會,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並任學會事務部長。1925年入武昌商科大學學習,擔任安徽同學會會刊《皖光》編輯,積極參加聲援上海“五卅”運動,被推選為武昌學生聯合會幹事和湖北青年團體聯合會執行委員。1925年回國后歷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宣傳幹事、中共中央宣傳部《紅旗》報編輯,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31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六屆四中全會,在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他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主持中央工作,此間,因推行“左”傾錯誤路線,使革命遭受巨大損失。6月,他代理中央總書記。10月赴蘇聯擔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不久被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員,負責亞洲、拉美各國共產黨的事務。1935年,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因推行“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干擾了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貫徹。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他調回延安,繼續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並任中央統戰部長、中國女子大學校長、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後任中央法制問題研究委員會和中央法律委員會主任,為新中國的成立,在法制、法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