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學
生物經濟學
生物經濟學:是研究生物學與經濟學之間的複雜聯繫的學科,即生物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是生物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生物經濟學是生物經濟學家認為理性的行動者會在資源創造和資源竊取之間進行利潤最大化的權衡。它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而誕生,關於生物經濟學的特點及主要研究內容,還沒有一個統一認可的範疇。在未來,生物經濟學在經濟發展中將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圖)生物經濟學
(圖)生物經濟學
中國內外對生物經濟學概念、內涵、作用、方向的看法莫衷一是。一類觀點認為生物經濟學正在成為網路經濟之後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一種觀點則認為生物技術產業尚在起步階段,發展生物經濟學時機還不夠成熟。
生物經濟學是一門運用生物學的思想、概念和規律定性地研究經濟學問題的科學,大量使用生物經濟學隱喻是演化經濟學的重要特徵之一。馬克思指出,經濟生活呈現的現象和生物學等其他領域的發展史相類似。和生物系統一樣,經濟系統的各要素之間以及經濟系統和其他系統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結構和因果關係,各系統的變化都呈現連續性和多樣性,歷史聯繫和相互作用普遍存在於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系統表現出了和生物系統驚人的相似性,生物學隱喻對於經濟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企業作為現代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其行為模式與生物系統的某些方面相類似。會計工作不僅是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力求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所有實體經濟活動的過程及結果。從生物學隱喻的視角透視會計活動。當不同的學科將類似但不同的範疇以一個共有的名詞連接起來時,就會通過交互作用產生新奇的語義學情景,並可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方法論,使相關研究產生突破性進展。在當今各學科相互交融的信息時代,生物經濟在各種領域的應用備受青睞,其在會計領域中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為基礎的生物經濟學正在成為繼信息經濟之後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面臨的日益嚴峻的人口激增、老齡化、疾病、糧食短缺、營養不良、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世界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不同程度的扶持本國生物經濟的發展,以期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儘管我國在發展生物經濟方面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需求等優勢,但資金、技術、人才、政策及法律等因素也在制約著我國生物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對生物經濟的產生、發展趨勢、相關理論、特徵、作用、我國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分析,同時借鑒國外生物經濟發展的一些先進經驗,研究探討我國在生物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採取哪些對策措施促進其發展。
(圖)微生物將會在生物經濟中大放異彩
農業生物技術及產業為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雜交水稻、超級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組織培養技術、胚胎生物技術加速了動植物品種的更新換代。僅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每年就為農民增收50億多元。
醫藥生物技術及產品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是世界上疫苗生產量、使用量最大的國家,生物技術產品在消滅和控制天花、鼠疫、脊髓灰質炎等重大傳染病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上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在中國誕生,170多個生物技術藥物和疫苗等進入臨床研究,這將為進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貢獻。
工業生物技術及產業不斷壯大,為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提高生產效率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是最早使用傳統生物發酵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食用醋、醬油、啤酒、酒精、味精等傳統發酵產品產量均列世界第一位,這些產品已經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產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催化將在未來工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生物技術及產業創新體系逐步形成,創新能力正在迅速提高。據初步統計,中國擁有政府資助的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約200個;擁有研發人員3萬多人。全國有現代生物技術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過去5年,僅中央政府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20億元。生物技術與產業不僅為經濟發展、糧食安全、人民健康、環境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展示出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未來15年中國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將緊緊瞄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的需求,切實解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發展的基本方向是:瞄準經濟發展、糧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安全、環境改善、生物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技術需求,解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生物技術及產業化發展的重點是:
針對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的問題,瞄準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前沿領域,重點加強基因組、蛋白組等前沿技術的創新和突破。
針對保障糧食安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重點加強超級水稻、轉基因動植物、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可降解地膜等的研發與產業化。
針對中國傳統工業生物技術產業升級換代的迫切需求,加強生物催化、生物材料、生物化工等方面的研發與產業化。
針對化石能源緊缺的問題,發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質氣化發電等生物質能,實現對化石能源的部分替代。針對環境污染問題,大力發展水污染和固體污染治理的新型生物技術,針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大力發展生態環境生物修復技術。
建立和完善中國生物資源多樣性保護體系,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培育新興產業。
當前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生物產業革命這當中潛藏著巨 大的發展機遇。
近半個世紀以來,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已取得重大突破,世界性生物科技革命正在形成。2000年基因圖譜的完成,被認為是現代科技史上,繼核能應用、航天登月、網際網路之後的又一個里程碑,世界現代生物技術發展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生物產業將成為世界經濟中繼信息產業之後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據中科院副院長陳竺介紹,在西方發達國家,生物技術相關產業一般要佔GDP的20%-30%。有關統計表明,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約5年翻一番,增長率高達25%-30%。美國《時代周刊》預言:2020年世界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所以,對於生物經濟學的研究來說,它將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
生物經濟學在各種領域的應用備受青睞,其在會計領域中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會計活動的生物經濟學思考
(一)生物進化論與會計模式的演進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新達爾文主義進一步用實驗證明,自然選擇是推動生物進化的動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規律,在資源消耗約束條件下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來。豬籠草是一種神奇的食蟲植物,它的生命現象十分複雜。在長期的生命演變過程中,它不僅保留了植物光合自養的功能,又發展了和動物一樣的異養功能,用以維持生命,補充貧瘠土地有機氮的不足。另外,保護色、警戒色、擬態、休眠等都是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可見物種為了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而不斷進化,以使自身機體的功能更加和諧,從而使自身有更強的競爭力以使生命得以延續。
會計寄生於經濟活動中,同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為了適應日益複雜多變的環境,它必須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向著精益和複雜的方向演進。會計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並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深刻影響,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式記賬到複式記賬、從手工操作到會計電算化操作的發展歷程,並將繼續朝著多維化和信息化的高級發展階段邁進。會計基因是控制會計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決定了特定會計環境下的會計模式。會計模式是對一定社會環境下會計活動諸要素按照一定邏輯進行的綜合描述,是反映各種要素基本特徵及其內在聯繫與結構形式的有機整體。根據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可知,環境的變化會導致生物基因的適應性改變,會計模式的演進也遵循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律。經濟的全球化、知識化趨勢,使得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並將導致會計模式的快速演進。只有不斷滿足環境對會計系統的要求,會計行業才能在豐富多彩的經濟活動中謀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二)食物鏈與價值鏈會計
生態系統中儲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繫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彼此聯繫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食物鏈縱橫交錯形成龐大的食物鏈網路,人類、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構成這個網路的不同節點,吃與被吃確定了各自在同一條食物鏈中的上、下游關係。食物鏈中的同種或異種生物之間,既有競爭關係,也有合作關係。例如,狼群圍攻大型獵物以及食物匱乏時不同狼群間的爭搶廝殺,屬於種內的合作與競爭;雜草與白菜爭奪土壤的養份和生存空間則屬於種間競爭。在圍繞食物鏈而展開的諸多生物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種間的合作關係。熱帶海域中的小丑魚體態嬌美、色彩艷麗,常在海葵周圍來回招搖以吸引其他魚類的注意,當其他魚兒前來攻擊時,小丑魚便迅速鑽入海葵叢中,迎面而來的敵魚立即被海葵帶毒的觸手麻醉,成為其口中美餐,小丑魚趁機一起分享。這是它們長期形成的共生關係。
同樣地,經濟系統中的各行為主體通過價值的創造和分配緊密地聯繫成一個特定利益相關者群體,這種經濟主體之間以經濟利益關係彼此聯繫起來的序列,就是價值鏈。“價值鏈”這一概念是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認為價值鏈就是從原材料加工到產成品到達最終用戶手中的過程中,“所有增加價值的步驟”所組成的全部有組織的一系列活動。類似於食物鏈,價值鏈縱橫交錯形成價值鏈網路,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機構、職工等構成這個網路的不同節點。在這張價值鏈網路上,各經濟主體內部或者經濟主體之間如同生物體一樣既有競爭關係,也有合作關係。生物學中的共生關係可以運用到企業實踐中,例如,現代企業之間構建的戰略聯盟就是一種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型的新型組織。因此,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來源於企業價值鏈的內部聯繫,而且來源於企業價值鏈與供應商價值鏈、渠道價值鏈和客戶價值鏈的相互聯繫。基於價值鏈管理在現代企業競爭中的戰略意義,價值鏈會計應運而生。
(三)生物節能機制與成本控制
所謂生物節能機制,是指生物種群為了適應環境條件所採取的一種節約體能支出的適應性策略。生物利用節能機制現象廣泛存在,冬眠便是動物啟動節能機制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很多動物包括熊、蛇、龜、蛙等都要進行冬眠,引起動物冬眠的主要因素是環境溫度的降低和食物的缺乏。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動物在冬眠時期神經系統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陳代謝卻降到最低限度。如果將豬籠草發展異養功能以增加食物來源稱為“開源”,那麼,動物的冬眠術算得上是“節流”。這種節約體能支出、保持生命活力的做法,使生物節能機制發揮了作用。再如,大雁是一種恆溫動物,不可能冬眠,但它們也有著獨特的節能機制以幫助雁群飛到氣候溫暖、食物充足的南方。大雁飛行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由於頭雁扇動翅膀帶動氣流,在其身後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緊跟其後的大雁飛行時就可以減少空氣阻力,依此類推,除頭雁外,所有的大雁都會獲得這種節能機制的好處,這有利於整個雁陣保持良好的持續飛行能力。
就企業的節能機制而言,主要體現在成本控制上。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必須努力增加銷售收入,同時千方百計地控制成本,節能降耗。只有開源和節流兩手抓,才能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如邯鋼是國內企業進行成本控制的典範,其成功在於實施了嚴格的成本控制制度,細分成本核算流程並逐級分解成本指標,將每一步的成本控制責任落實到人,儘可能地降低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中每一環節的成本。當前,我國企業的各項成本普遍呈上升運動趨勢,成本控制已成為許多現代企業做大、做強、做長的關鍵成功因素,也是許多企業入不敷出、瀕臨破產的致命病因。
(四)其他
除以上生物經濟學隱喻的例證外,生物經濟學對許多其他會計問題也有著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生物學理論強調了環境對物種的影響,與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一脈相承。譬如,經常使用到的重要會計科目必須單列,不經常發生的一些業務諸如“預付賬款”、“包裝物”等則可以直接併入相關會計科目一起核算,這是由企業業務性質及發生頻率等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此外,還有許多對會計活動富有啟發的生物學例子,比如,物種體形變異與會計核算規模變化、種族群居規律與會計信息共享、物種趨利避害特性與會計造假、生物生命周期與會計信息生命周期等。
[1]摘自 蓋斯福德 《生物技術經濟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
[2]育路財會站 http://www.yuloo.com/kjks/wenzhang/2007-11-30/60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