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派

美國人類學、民族學流派之一

心理學派是美國人類學民族學流派之一。反映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面是各學派的出現和演變。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后,圍繞著心理學的對象,任務,方法展開了爭論,出現學派林立,理論紛紜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十大派。

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該局面演變為學派減少,相互吸收,互補並存的勢態,這也是心理學趨向成熟的標誌之一。復興者在弗洛伊德關於人類發展和心理動態學學說的影響下,形成了新心理學派,其表現一是所謂“認識人類學”的出現,一是在人類學中進一步應用以心理動態為著眼點的研究方法。

基本介紹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是美國人類學、民族學流派之一。20世紀30 年代,美國歷史學派中的著名人物,人類學家R.本尼迪克特等人,在奧地利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關於人類發展和心理動態學學說的影響下,開始注重於生理學、心理學的人類行為心理研究,吸引了許多美國人類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若干年,這一派在美國民族學中佔據了十分顯要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除本尼迪克特以外,還有M.米德和A.卡迪涅爾等。他們以人性、人格與文化變遷為研究主題,尋找個人人格和社會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儘管他們之間在理論的具體提法上有所不同,如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米德的“國民性格”、卡迪涅爾的“基本人格”等等,但他們都從人們的心理特徵上來解釋文化差異,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動的結果,認為心理決定文化,決定人們的社會狀況,決定民族的“先進”和“落後”。並宣稱落後“文化模式”的民族只有在先進“文化模式”的民族幫助下,才能改變其落後“文化模式”。例如,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劍》 (1946)一書,把日本的國民性格描寫成“精神失常的人”,斷言日本人的內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識調節的。這就為當時美軍長期佔領日本提供了理論依據。儘管心理學派表面上也批判種族主義,但實質上則是披上心理學外衣的種族主義。因此,這一派也被稱為“種族心理學派”。1952年,在紐約民族學家會議上,“種族心理學派”的理論受到了亞洲各國以及歐美許多民族學家的嚴厲批評。其後,心理學派的勢力日趨下降。

詳細介紹


主要著作

心理學派的主要著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1934)、 《菊與劍》 ,米德的《三個原始社會的性生活和性情》 (1935)、《男性和女性》 (1949),卡迪涅爾與R.林頓合作的《社會的心理邊境》 (1945)等。
最近20年來,美國又興起了小規模的心理人類學的復興運動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最近20年來﹐美國又興起了小規模的心理人類學的復興運動。復興 者在弗洛伊德關於人類發展和心理動態學學說的影響下﹐形成了新心理學派﹐其表現一是所謂“認識人類學”的出現﹐一是在人類學中進一步應用以心理動態為著眼點的研究方法。目前﹐這個學派在美國有較大勢力﹐有兩個定期刊物和成百的人類學者和心理學者在從事這項研究。
1879年以來,整個心理學界出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熱烈的學術研討的繁榮局面。在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以後,又接二連三相繼出現了或反對或繼承馮特的理論,或另闢蹊徑、獨樹一幟。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派上百個。這些學派分佈廣泛,遍布世界各地。

流派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心理學史上出現過10大流派,這十大心理學派無論從其對對象、任務、範圍、方法以及從其規模和波及的領域來看,對心理研究的客觀推動作用都是巨大的。它們都曾經充當過心理研究過程中的主角,代表過一個時期的心理學歷史發展的傾向,客觀地左右過心理學史的發展。當代心理學基本理論的主體,也主要是博採十大學派學說之長處,汲取它們的合理的有價值的部分而形成的。如今我們學習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學》教材,其內容實際上都是對十大學派的精華部分進行了彙集的結果,是十大學派學說的主要結晶。其中的主體理論、概念和規則幾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學派,在那裡找到出處。心理學史上的其他學派,也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最後被十大學派所包容、吸收、淹沒、歸化了。有的晦澀難懂,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與共鳴,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對於同一事物,由於經驗、視角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認識的不同導致方法論的不同。因此,覺得在一項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較大分歧甚至出現流派是很正常的。流派的出現恰恰說明了這項研究獲得了極大發展。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無論是什麼學科或思潮,學派之間的對立只要還是限制在批評、論戰、自放異彩上,沒有演變成為人身、精神的限制和傷害,都是應該提倡的。人們總喜歡偏重偏信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並由於自己堅信而捍衛它。捍衛行為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一種觀點和理論要用到強制手段才能夠延續和發展的話,這無疑是很可悲的。從伽利略被囚禁,布魯諾被燒死, 《物種起源》到死才敢發表,以及中國文革時候的思想壓迫,都無一例外地使人的思想受到禁錮、阻礙了學派之間的交融和發展,最終也就阻礙了人的認識和實踐的發展。對立面在事實上總在起著揭其弊端,發現其缺陷、不足的重要作用。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雖然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藉助其經驗教訓和總結歸納的規律,接受其理論指導,但前人畢竟是前人,他們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與現在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個人的知識局限以及當時 的階級統治需要決定了他們的片面。即使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環境,人都不可能完全認識這個世界、發現真理,更不用說在階級統治或思想統治的束縛下。從心理分析角度,即便是對腐朽事物的抗爭,由於存在應激因素,也很容易矯枉過正。所以對於任何理論,我們都只能夠借鑒參考,擇善而用。
對於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也不要認為天衣無縫。在提出一種觀念以後,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理論考證來加強、完善它,分析、汲取對立面的優點和長處。這不是折衷,而是對自身的揚棄,是完善自我的需要。一個人需要自信而不是迷信,迷信他人和迷信自我都是同樣錯誤的。歷史上許多優秀的學者在晚年都發現其早期理論的重大不足和缺陷,或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都存在極大錯誤,但是因為壽命和精力的關係,不可能再重建體系,有的就避開談論這種不足和缺陷,不敢自我否定,這是很遺憾的。人類研究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善人類自身,具體到每一個學者,應該不斷推進和推廣他的認識,從而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這也是自身人格的完善。如果因為害怕名望受損、或害怕各種各樣的內外打擊,而去掩蓋真理的話,那他進行研究的目的就值得懷疑,而他本人亦陷落在沽名釣譽的人格缺陷中。這點需要我們這些學者不時深刻反省。

派別簡介


心理學10大流派概括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心理學10大流派,有從內在的意識去研究的,有從外在的行為研究;有從意 識的表層研究,有從意識的深層研究;有從靜態,有從動態;還有從生物學數理學幾何學、物理學、拓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學派、包括相互繼承的學派,在它們的心理研究對象、範圍、性質、內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聯繫,又各不相同。這百餘年心理學發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人類歷史上對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總和,對心理現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貫穿心理學百年史的主幹線,就是十大學派形成發展的歷史。
這十大學派是: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於19世紀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療實踐 中創立的一種獨特的心理學理論。這一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潛意識論,泛性論和人格論等。該理論認為人的心理可分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潛意識雖不能為本人所意識,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衝動,本能及被壓抑的慾望,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其一旦發生障礙是導致精神疾患的原因。該理論還認為,人的一生行為都帶有性的色彩,受"里比多"性能的支配,並隨"里比多"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集中於身體某一區位的變動而出現口腔期,肛門期,性具期和生殖期,形成四個發展階段。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與生俱來,即先天本能和原始慾望;自我處於本我和外部現實之間,對本我作緩衝和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即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以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雖遭到不少人的反對,但在全世界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精神治療,文學藝術,宗教,法律等領域中。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精神分析學派修正了弗洛依德的理論,反對本能說和泛性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對產生精神疾病和人格發展的影響.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心理學派
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1879-1958)於20世紀初創立的一個西方心理學的主要 流派。它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早期行為主義時期(1913-1930)和新行為主義時期(1930年以後).早期行為主義完全排斥對人的心理和意識進行內省研究,主張心理學應對環境操縱與人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係進行客觀研究,並把心理現象過度地簡化為刺激—反應模式,即S—R模式。由於行為主義強調研究的客觀性,使一套行為控制的方法得到發展,促進了心理學研究的精確性和實證性,並在心理學大部分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它因無視有機體內部過程而走向了極端,到本世紀30年代后逐漸為新行為主義所取代。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S—R模式,在S—R之間增加了一個中介變數O——代表反應的內部過程,形成S—O—R模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08-1970)和羅傑斯(1902-1987)於本世紀50年代所創建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驅力,又反對行為主義把意識看作行為的副現象,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在充分發展自我潛力時,力爭實現自我的各種需要,從而建立完善的自我,並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人在爭得需要滿足的過程中能產生人性的內在幸福感和豐富感,給人以最大的喜悅,這種感受本身就是對人的最高獎賞。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的角度看,心理學應當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範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範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門尚處在發展中的學說,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備,但卻可能代表著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認知心理學派

這是本世紀6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個心理學的新流派,並已成為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從廣義上說,心理學中凡側重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學派都可稱為認知心理學派,如皮亞傑(1896-1980)學派也被認為屬於認知心理學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數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一一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而也叫認知加工心理學。確切地說,它研究人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識的過程,即感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言語等。它強調人已有的認知結構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並且通過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化,像研究計算機程序的作用那樣在較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個階段特點,以揭示人腦高級心理活動規律。因此,把關於人的認知過程的一些設想編製成計算機程序,在計算機上進行實驗驗證的計算機模擬,也就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