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本畯

屠本畯

屠本畯,字田叔,又字豳叟,號漢陂,晚年自稱憨先生、乖龍丈人等,是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其父屠大山在嘉靖間曾為後部右侍郎,受嚴世蕃算計,被革職,后朝廷復其官致仕。

人物簡介


屠本畯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著有《山林經濟籍》一書,系其罷官里居時編著,意在“暢山林之趣”、“盡幽賞之致”,約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刊刻。

出身


屠本畯出身於書香門第。曾以父蔭任太常寺典薄、禮部郎中、兩淮運司同知,后移福建任鹽運司同知。他鄙視名利,廉潔白持,好讀書,到老仍勤學不輟。屠本畯曾說:“吾於書飢以當食,渴以當飲,欠身以當枕席,愁及以當鼓吹。”
明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中國有一些知識分子,由於深入實際考察和研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較重大的成就。屠本畯就是其中之一。他通過調查研究,著有《閩中海錯疏》、《海味索引》、《閩中荔枝譜》、《野菜箋》、《離騷草木疏補》等書。內容涉及植物、動物、園藝等廣闊領域。
《閩中海錯疏》主要記載福建沿海一帶的海產動物,是中國早的海產動物志。有《藝海珠塵》本、《學津討源》本、《珠叢別錄》本、《明辨齋》本、《叢書集成》本,福建省圖書館藏有《萬曆刻本》,《海味索引》記載海產動物16種,它是作者為訂正張九峻為海味作贊、頌、銘、解16品中的錯誤而作的,內容不及《閩中海錯疏》所記的豐富,有《說郛續本》。《野菜箋》1卷,記載屠本畯家鄉四明(今浙江寧波)的野生植物。《閩中荔枝譜》見《千頃堂書目》著錄,作8卷。此書也是屠本畯在福建做官時寫的,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的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其書名是《閩中荔枝通譜》,全書為4卷,並附蔡襄荔枝譜》l卷,徐(火勃)《荔校譜》3卷,合為8卷。《閩中荔枝譜》主要記載福建地區荔枝品種、習性以及栽培和加工等。

《閩中海錯疏》


閩中海錯疏
閩中海錯疏
屠本畯的代表著《閩中海錯疏》是作者入閩之後;應太常少卿余寅之請撰寫的,成書於明萬曆丙申(1596)。全書分為3卷,上、中兩卷為鱗部,下卷為介部,又有自序和附錄各一篇。此書共記載福建沿海海產動物200多種(包括少數淡水種類),以海產經濟魚類為主,有中國著名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4大海產珍品,以及馳名的對蝦、鰣、鰳、鰶(中華青鱗魚)等海產動物。《閩中海錯疏》記載的魚類除同種異名外,計有鯽魚、真鯛方頭魚鯔魚等80多種,分別屬於鯉科鯛科、鯧科40個科,及鯉形目、鱸形目、鯔形目等20個目。所記載的兩棲類動物有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國雨蛙)、蝦蟆(澤蛙)、水雞(虎紋蛙)、石鱗(棘胸蛙)、黃魻(沼蛙)等10種,分屬於蟾蜍科、雨蛙科、蛙科3科。此外,還記有軟體動物的貝類,節肢動物的蝦類,以 及少數龜、鱉等,還有福建常見的外省海產燕窩、海粉等。應該指出的是,書中有些記載是前人不曾提到的。如“海膽”一名,過去曾被認為來自日本,其實日本是引自此書。

海產動物


鰮(一種名貴的金色小沙丁魚),明以前不見於記載,屠本畯卻對它作了描述。福建地處浙粵之間,有些海產動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對福建海產動物的描述,多用浙東沿海所產的加以比較,因此,《閩中海錯疏》可視為中國早期的海產動物志或海產動物專著。屠本畯通過對海產動物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海洋動物形態生態知識。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頭(方頭魚)頭略呈方形;虎鯊(狹紋虎鯊)頭目凹而身有虎紋的形態特點;對過臘(真鯛)、珠暑蚶(橄欖蚶)、絲蚶(結蚶)等海產動物形態的描述也很具體。根據所描述的特點可以鑒定到種。與福建地區現生種類基本相符。在生態習性方面,屠本畯明確記載了泥螺的生長、繁殖情況,“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肉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

貝類動物


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據張璽說,這種貝類動物7—9月產卵,秋後所采是產過卵的個體,所以肉硬盲少,味不及春。當年孵出的螺個體小,肉眼不易看見,第二年春季長到穀粒大小,到5—6月開始繁殖。從屠本畯對泥螺自然繁殖的描述來看,反映出他對泥螺的生態習性已有消晰的認識。他還觀察到好魚(棱鯔)在深冬時卵巢和精巢充滿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產卵。到春天好(魚子)魚排精產卵后,即體瘦而無味。這種對(魚子)魚生殖期的認識,在養細業上有參考價值。對過臘的食性、冬季入港和第二年春天出海的洄遊規律的記載和認識,與現今福建地區過臘的漁期相會。書中對某些海產動物的內部器官也有敘述。如指出“鱆魚腹內有黃褐色質(肝臟),有卵黃,有黑如烏鰂墨(墨囊),有白粒如大麥(卵)”。以上都說明在l6世紀時,中國人對海洋動物的觀察和認識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淡水養殖業


明代淡水養殖業已相當發達,在《閩中海錯疏》中也包含一些有關的資料。如記載肉食性的鱧魚(即烏魚)時說:“凡鱧凡一尾,人人家池塘,食小魚殆盡,入每惡而逐之。”指出在池塘放養魚之前必須清除池塘中的烏魚。書中還介紹了福建地區飼養草魚和鰱魚的方法:農曆二月從魚苗養起,先到小池,稍長后移到“(上艹下犀)塘”,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廣池,用青草餵養,九月起水。隨著魚的成長而更換魚池,當年可從魚苗養成商品魚。草、鰱混養時,鱧魚必須清除的經驗,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也反映了明代池塘養魚的進步。

魚類


屠本畯在《閩中海錯疏》中將性狀相近的種類放在一起,例如,把棘鬣(真鯛)、赤鬃(黃鯛)、方頭(方頭魚)、烏頰(黑鯛)、魴等連續排列,蝦蟆(澤蛙)、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國雨蛙)、石鱗(棘胸蛙)、青魻(黑斑蛙)等連續排列,等等。以上分別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上的魚類、兩棲類。屠本畯又把大類中性狀更接近的水生動物排列在一起。例如,在魚類中,把銀魚(尖頭銀魚)、麵條(白肌銀魚)、漿(短尾新銀魚)排列在一起,它們屬於銀魚科;在兩棲類中,把石鱗、青魻、黃魻(沼蛙)、水雞等排列在一起,它們都屬於蛙科。屠本畯把海產動物分成不同的大類,在大類中再分小類,這種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動物的自然類群,反映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由此可見這位l6世紀的中國生物學家已向自然分類方向邁出了一步。這些不同的大類和小類,相當於現代生物學中的科屬各階元,其中包合著科和屬甚至種的概念。而同時代的歐洲博物學家,對動物名的記述是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或按藥用的性質和用途來分類的。還看不到自然分類的端倪。顯然,屠本畯在《閩中海錯疏》中採用的動物分類法,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醫藥學、農學


在明以前,中國的動物學知識主要散見於醫藥學、農學著作中,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系統的科學。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屠本畯能寫出一部含有自然分類概念的海產動物志或海產專著,在中國和世界上都是最早的,它在生物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海味索引》


《海味索引》1卷是屠本畯為訂正前人的錯誤而作的。例如,書中指出鯉魚黃魚是兩種不同的魚類,將它們視為一種魚類是錯誤的。又說青瘠魚不是青鯽魚。“江瑤柱為蟹類皆信偽傳”。石(蟲去)又名佛手蚶,不是蛤而是蚶類。這些糾謬正誤的工作,為研究我國海洋動物和開發海洋資源,提供了可貴的科學史料。

動物學方面


除動物學方面的成就外,屠本畯在植物學方面也做過一些調查研究,著有《野菜箋》一書。此書是以文學小品形式寫的,記載了他的家鄉鄞縣常見的野生植物22種。如描述植物形態,說百合“似蓮有根如蒜”;又“甬芋青青,田芋軟,田家籍作凶年飯”,基本上反映了芋的形態和備荒的用途。關於植物的生活習性,屠本畯寫道:“四明有菜名雪裡甕(蕻),頭昔蓄珍莫比雪深,諸菜凍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雪裡蕻是芥菜類中葉用芥菜的一個變種,葉色綠,耐寒力強,在南方冬季具有露地越冬的習性,記載與實際情況相符。“香椿生無花,葉嬌枝嫩成杈枒”,“嚼之競日香齒牙”,並要在香椿開花前摘取其嫩芽,形象地描述了香椿的生長發育和用途。還描述了落花生的生長情況和蔓生習性。對萱、薇、蕨、芫荽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用途也作了描述。

海洋動物學


屠本畯在海洋動物學和植物學上能有所成就,不是偶然的。首先他重視調查研究,不以輯錄古籍資料為主。因而他描述的動植物,多數能說明其形態、生活習性等,使讀者能辨認其種類。《四庫全書提要》說它“辨別名類,一覽瞭然,頗有益於多識”,這一評價是公允的。其次以親自觀察、調查為重點,取得直接的實物資料,故能辨別前人對動植物認識的謬誤,不以訛傳訛。《海味索引》一書就最有力地反映了這一點。此外,屠本畯對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頗為尊重,在《閩中海錯疏》等著作中,引用了許多前人有關動植物知識的文獻,但他在吸取前人科學知識時是審慎的。總之,屠本畯在生物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