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國家級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是中國國家檔案局所屬的國家級檔案館,集中保管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各個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建成於1936年,原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1951年2月命名為南京史料整理處,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隸中國國家檔案局,並易現名。

館內設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編目部、編研部、民國檔案雜誌社、技術部、計算機中心和全國民國檔案目錄中心等業務機構,專門從事民國檔案的收集、保管、保護、整理、編目、接待利用和編研出版等工作。館內備有攝像、照相、複印和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以及多種檢索工具。

2017年6月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首次向公眾開放。

基本介紹


江蘇省南京是歷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在道路的兩側分佈著很多古建築。在市區中有一條中山東路,位於中山東路309號的一座庭院內,明朝時,這裡是朱元璋定都稱帝時明皇宮的一部分,而近代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則是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委員會的所在地。現在,它被稱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集中保管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的國家級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集中典藏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中央政府及直屬機構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館址在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原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由我國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設計,於1936年建成。檔案庫房、閱覽大廳和業務大樓等建築均為1950年代后仿照民國建築風格相繼建成。
為集中管理國民政府遺留在南京的檔案,1951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成立,其後又從成都、重慶、昆明、廣州和上海等地接收了大量國民政府中央機構的檔案,奠定了館藏檔案的基礎。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國家檔案局,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了館名。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設有保管處、利用處、整理編目處、史料編輯處、研究室(民國檔案雜誌社)、技術處、信息化處和全國民國檔案資料目錄中心等業務機構,專門從事民國檔案的收集、保管、保護、整理、編目、接待利用和編研出版等工作,結合縮微複製、數字化掃描等手段,對館藏檔案進行研究、開發與利用。編輯出版了包括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叢刊、叢書在內共200餘種10億字的檔案史料,並創辦了《民國檔案》雜誌。接待了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國家的中外查檔者60萬人次以上。

機構領導


館長、研究員:馬振犢
副館長、研究員:曹必宏
副館長、研究員:戚如高
機關黨委書記:孫小華

館藏資源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卷帙浩繁,共收藏有1354個全宗(保管單位),基本館藏258萬餘卷(宗)。此外,還收藏有民國時期圖書期刊資料7萬餘冊。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史館”)原名為南京史料整理處,成立於1951年,隸屬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任務是“將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檔案和國民黨政府遺棄的檔案收集集中起來,加以整理,除提供人民政府各部門調用外,進一步將其中有用的歷史資料整理出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歷史之用”。1964年,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國家檔案局,並易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從一個整理檔案的臨時性機構變為一所國家級檔案館。
二史館是專門從事民國檔案的收集、保管、保護、整理、編目、接待利用和編研出版等工作的專業國家級檔案館,其館藏檔案卷帙浩繁,截至目前,館藏檔案資源已超過220萬卷(宗),其中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檔案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建立,史稱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不長,形成的文書檔案數量館藏僅100多卷,但內容極為珍貴,其中有孫中山親筆批示和簽發的文件。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1923年,在廣州成立了大本營。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胡漢民、廖仲愷等於7月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隨後進行了北伐戰爭。北伐軍攻克武漢后,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史稱武漢國民政府。從護法軍政府直至武漢國民政府,這一時期的南方政權所形成的檔案數量頗大,其中有不少孫中山親筆批示和簽發的文件以及書信和手稿,有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及反映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文件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從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至1927年寧漢合作,南方革命政權所形成的檔案,雖幾經輾轉,散失甚多,但本館仍保存近700卷。
民國北京政府檔案
1912年3月,南北議和,袁世凱竊取了政權,在北京建立了民國中央政府。自1912年3月至1928年6月,北洋軍閥統治長達16年,史稱民國北京政府。館藏其檔共有55個全宗,13萬卷。這些檔案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
民國北京政府瓦解后,南京國民政府接收了相關檔案,並在北京專設機構保管,其後又陸續將這部分檔案南遷。由於連年戰亂,這部分檔案遭受人為和自然的損壞十分嚴重。但經本館多年悉心收集和整理,目前已達112個全宗。
南京國民政府檔案
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全國解放,國民黨政府統治中國長達22年,其間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檔案,其中央政府檔案,除部分在全國解放前夕移往台灣外,大部分留存在大陸,我館所藏南京國民政府檔案共有600餘個全宗,140萬餘卷。
這部分檔案共計1010個全宗。包括國民政府(總統府)、五院、各部及其所屬軍事、經濟、財政、金融、資源、工礦、貿易、教育、科研等機構以及黨派社團的檔案,是為館藏檔案的主體。
日偽(汪偽)政權檔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大舉侵華,並在佔領區先後成立了若干個偽政權,這些日偽政權形成的檔案,主要是汪精衛政權形成的檔案,共計158個全宗,較為完整地反映了日偽對淪陷區的殘酷統治和日本對中國進行大肆掠奪的歷史狀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這部分檔案曾被國民黨政府接收,留存至今,這些檔案較為完整地反映了日偽在淪陷區殘酷統治和對華掠奪的歷史面貌。
名人檔案
館藏檔案中民國政要的個人檔案,如蔣介石、馮玉祥、蔡元培、張靜江、丁文江、顧維鈞等人檔案共47個全宗,6000餘卷。
館藏檔案形式主要為公文書,此外還有照片、圖片、唱片、勳章、印章、股票、鈔票、郵票、任命狀、商標、字畫、家譜、碑貼等。許多檔案藏品鮮為人知,屬於曠世珍品,它們不論在史學研究、工作參考還是在文物考證、藝術鑒賞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1980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正式對外開放館藏檔案,至今已接待了近30萬人次來自包括台、港、澳在內的全國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許多國家的中外查閱者,調閱提供檔案100餘萬卷次。我館還編輯出版了包括《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刊》、《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書》和《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及老城市、老照片等系列叢書在內的共70餘種數億字的檔案史料,並創辦了《民國檔案》雜誌定期公布館藏檔案史料,服務於政府工作、經濟建設、學術研究、編史修志、對外交流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活動,民國檔案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
為妥善保管館藏檔案中的部分精品,二史館特地在館內開闢了特藏庫。1987年,二史館保管部成立特護組,專門從事珍貴檔案的搜集、編目、複製、修裱和特藏,並經過幾年的努力,於1994年正式建立了特藏庫。作為重要珍貴檔案的集中保管地,它既是二史館對館藏檔案實行分級管理,藉助特殊的設備、特別的方式進行精心保護,以延長檔案壽命的具體舉措,同時也是以陳列展覽的形式對這些重要珍貴檔案的一種利用。
特藏檔案
二史館還在不同時期對其進行擴充和完善,如今的特藏庫面積約500平方米,集中典藏約60個保管單位1萬餘卷(件)珍貴檔案,包括孫中山、蔣介石、張靜江、馮玉祥、汪精衛、宋子文、蔡元培等50位人物的個人全宗和字畫、商標、郵票、鈔票、照片、印信、證章以及其他珍貴檔案彙集等。
通過這些具有鑒賞價值的檔案珍品,從不同層面反映了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榮辱興衰。特藏庫的建立不僅是檔案保管工作的亮點,也是二史館對外交流、接待工作的一張名片。
其建成以來,不僅時有中央領導同志的視察和參觀,同時還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檔案界同仁和台灣、香港及海外的專家學者、代表團近5000人次的訪問,極大地發揮了特藏檔案的社會價值。

數字化建設


在二史館的前身南京史料整理處剛剛接收國民黨政府遺留下的檔案時,大部分檔案資料整理散亂,被棄置在庫房中,整理處調動了大批工作人員,對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進行重新整理。到上世紀80年代,二史館面向社會廣泛徵集民國檔案,組織專家學者赴海外對民國檔案進行徵集和複製。通過這些工作,二史館的館藏檔案數量再次實現了突破,逐步達到了現今的逾220萬卷(宗)。
在對館藏檔案資料進行整理的同時,二史館還承擔著對外利用的服務工作。但是,由於館藏檔案資料主要以紙質檔案為主,且大部分檔案資料年代久遠,紙質早已泛黃老化,有些檔案甚至稍一觸碰就會破碎,這為檔案資料的保管和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不便。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壽命,二史館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檔案管理現代化工作。80年代中期,根據國家檔案局關於《發展我國檔案縮微事業》的指示和全國檔案縮微工作會議精神,從1985年起,二史館開始有計劃、按步驟地將館藏檔案進行縮微複製。到2000年,二史館逐步建立了以16毫米卷式銀鹽片為主,35毫米卷式銀鹽片和封套(平)片為輔的縮微品攝製管理系統,並逐步替代檔案原件對外提供利用。同時,部分縮微品已向海內外發行,滿足了中外學者及社會各方面研究參考的需求。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檔案文獻信息的儲存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光碟已成為信息存儲的主要載體,檔案部門已逐步開始使用光碟作為檔案信息的存儲介質。二史館用光碟技術用於民國檔案的管理始於上世紀90年代,1998年,二史館與原郵電部文史中心合作開展民國時期郵電檔案整理工程,經過認真調研和前期準備,並結合項目實際和合作需求,於當年建成了一定規模的掃描數據流水作業工作室和關盤數據刻錄系統。經過2年的努力,完成錄入館藏郵電檔案的全文信息超過380萬頁,刻制了一批便於保存和檢索的數據光碟。自1997年至2004年,二史館先後完成與中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煙草專賣局、黃河水利管委會等多家單位合作的民國檔案光碟製作與整理項目。至2004年底,二史館光碟製作並存貯的總畫幅數達760餘萬畫幅。
進入新世紀,檔案作為國家的基礎性信息資源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要著力抓好檔案信息化這個關鍵環節,努力實現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2006年,二史館被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確定為全國檔案系統檔案信息化工作試點單位,並在“十五”期間根據自身特點,設計並建立了具有檔案數字化、辦公自動化、業務管理現代化和網際網路信息發布平台四大功能的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並參照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及國家有關管理制度,相繼制定出台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外部網站與國際網際網路聯網保密管理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計算機中心網站郵箱保密管理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計算機中心機房管理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數字化工作室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有效確保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正常運行。
2009年,根據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的要求,二史館全面加快了館藏民國檔案數字化工程建設速度,並重點開始啟動館藏民國檔案全宗檔案整理、全宗及專題(合作開發項目)全文數字化、各類資料庫的建設工作。二史館利用國家財政專項經費,採用外包形式開展館藏檔案數字化工作,在一期工程中與上海強然公司合作完成了249萬頁館藏教育部檔案的數字化工作;2010年又經過公開招標,與中標的上海中信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啟動500萬頁館藏檔案數字化二期工程。目前,每天有100多名數字化工作人員在二史館內分別進行數字化前整理、檔案掃描、數字化處理等相關工作,並由檔案館專業人員負責全程安全管理和業務指導,同時,工作場所內也有檔案館的修裱專家對部分館藏檔案進行數字化前的修復工作,以此確保數字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編研成果


60年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造就了二史館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60年來,伴隨著檔案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二史館的檔案編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史館編研工作依靠其數量浩大的民國檔案史料進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史、民國史以及民國史料學領域佔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內外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由於館藏檔案的特殊性,也在兩岸關係和祖國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處時期,編輯民國檔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檔案館的議事日程。1956年3月通過的《關於南京史料整理處12年遠景規劃的意見》,即將開展文獻公布工作和編纂出版業務書籍列入了工作計劃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為中共中央編寫中共黨史提供國民黨及其舊政權方面活動資料時,指示南京史料整理處根據所藏舊政權檔案編輯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彙編,並提出了編選的原則和方法。據此,南京史料整理處在時任主任王可風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現在政治史資料組,下設資料彙編組和大事月表組兩個小組,分別負責《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和《中國現代史大事月表》的編纂。到上世紀50年代末編纂完成,其中《彙編》共編選四輯200冊,收錄檔案文件7000餘篇,計約2100萬字;《大事月表》共計800餘萬字。在編纂完成並油印成本后,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學處、國家檔案局審閱,並贈送給部分綜合性高等學校歷史系,作為中國現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內部參考。《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等專題資料受到了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也為上世紀50-80年代的學術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檔案資料,其規模宏大、政治性強、史料價值高,在當時學術界無出其右,發揮了巨大的史證作用與資政功能。雖然後來編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頓,但奠定了二史館編輯檔案史料的工作方針與規劃,鍛煉了新中國第一代民國檔案史料編輯隊伍,培育了檔案史料編輯者科學的治學方法、正確的政治態度和優良的史學傳統。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二史館的各項工作重新走上正軌,中斷達10年之久的編研工作也開始全面恢復。根據實際需求,二史館決定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和專題檔案史料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是“為了適應中國近現代史的科學研究與教學需要,就館藏檔案中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資料編輯而成的一套綜合性資料彙編”,是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油印本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而成。在編纂過程中,編研人員提出了“廣采”、“善擇”的選材要求,力求在廣搜集、細分析的基礎上,做到棄粗取精、棄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在分類編排方面選取按問題結合年代(時間)順序分類的編排方式,檔案文件彙編形式則採用原件彙編形式,其所輯錄的檔案文件除對錯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註明外,均按原文照錄,並加以標點,如此既體現了《彙編》資料的科學性,又力圖保持歷史檔案文件的原來面貌,以示《彙編》資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書共分《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五輯,共90冊,計5000餘萬字,被列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研究與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歡迎。
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資料彙編的同時,二史館還運用館內珍藏的10餘萬幅有關民國歷史的照片和圖片資料進行編輯出版,先後出版了《中國近代珍藏圖片庫》《南京大屠殺圖證》《老照片》《中華民國郵政圖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等圖片集。2002年,規模宏大、第一次以歷史圖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國38年歷史變遷的大型圖片集《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出版。全書共10冊,共收錄反映民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中外關係、社會等內容的歷史圖片和圖片資料約30000幅。不僅滿足了學術研究、出版市場的需求,還為影視拍攝、展覽陳列、課堂教學提供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多層面地滿足了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對檔案館館藏檔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史學界民國史研究逐漸升溫、海峽兩岸交流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二史館在依靠館藏檔案大規模數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編輯檔案工作開始轉向大型影印檔案史料出版工程,這既是編輯工作的專題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對館藏民國檔案的最好保護與積極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總顧問的《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彙編》出版,把二史館大量民國時期祖國大陸與台灣關係的館藏檔案編輯影印成書,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二史館又先後推出《北洋政府檔案》和《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兩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收錄了南京臨時政府珍檔700餘件,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由孫中山親自簽發的臨時大總統令批,這是有關孫中山史料新的重大發現;二是大總統府電報房電報收文底稿,時間跨度從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這批電報底稿幾乎涵蓋了南京臨時政府處理的所有大事,成為了解南京臨時政府革命活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三是外交部檔案,這部分檔案彌補了二史館原先典藏的南京臨時政府檔案中獨缺的外交部檔案,是反映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鬥爭的重要檔案。該書的面世是對紀念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學術貢獻。
在編輯檔案史料的同時,二史館的工作人員還充分利用館藏檔案豐富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參與歷史特別是民國史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參與或獨自撰寫了多部史學論著,發表史學論文數百篇,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民國史研究群體,為促進民國史研究的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縮微品目錄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輯出版之縮微品目錄(2008年底止)
南京臨時政府檔案,137卷,5盤,9654畫幅,16毫米 縮微膠片,1985年攝製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檔案,138卷,4盤,7619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85年攝製
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檔案,475卷,17盤,37086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86年攝製
北洋政府公報,5663卷,51盤,142513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8年攝製
立法院公報,130期,9盤,20596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89年攝製
立法院公報(汪偽),31期,1盤,3514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89年攝製
國防部史政局和戰史編纂委員會,17370卷,746盤,2029866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0年攝製
國防部史政局和戰史編纂委員會,選編,31盤,20155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1990年攝製
山西省情檔案史料選編,524卷,96盤,171579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1年攝製
山西省情檔案史料選編,選編,5盤,3250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1991年攝製
山西省情軍事檔案選編,剪輯,,109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4年攝製
新加坡(馬來亞)地區華僑活動與社情檔案史料選編,專題,18盤,43748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4年攝製
外交部駐雲南特派員公署,2368卷,208盤,511267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4年攝製
山西省情軍事檔案選編,專題,16盤,115400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1994年攝製
國民政府行政院,19380卷,1043盤,2817974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4年攝製
中央大學檔案(部分)(原中央大學檔案歸屬南京大學,“文革”期間,出於檔案資料安全方面的考慮,南京大學將一部分歷史檔案移送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存放,2012年5月15日正式交還南京大學),6885卷,405盤,1004210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4年攝製
南京國民政府統計檔案資料選編,專題,4盤,8783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5年攝製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兵變等專題卷,專題,3盤,8103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5年攝製
國民黨大事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指南、張謇史料,專題,1盤,1764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6年攝製
寧夏地區檔案史料選編,134卷,29盤,72677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6年攝製
國民政府(總統府),11584卷,849盤,2297001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6年攝製
國民政府(總統府),選編,6盤,3900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1996年攝製
交通部鐵路總機廠,134卷,8盤,21604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6年攝製
交通部鐵路總機廠,選編,1盤,638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1996年攝製
北京地區檔案史料選編,專題,12盤,30499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7年攝製
宗譜,專題,9盤,23883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7年攝製
四聯總處理事會會議錄,專題,13盤,33610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7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昌會戰,專題,4盤,13485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隨棗會戰,專題,4盤,7944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一次長沙會戰,專題,4盤,10846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桂南會戰,專題,12盤,32518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棗宜會戰,專題,13盤,34879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豫南會戰,專題,2盤,14215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高會戰,專題,4盤,29131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二次長沙會戰,專題,7盤,18823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晉南(中條山)會戰,專題,2盤,5382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三次長沙會戰,專題,6盤,16321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常德會戰,專題,4盤,10748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豫中(中原)會戰,專題,4盤,10327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常衡會戰,專題,6盤,16232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桂柳會戰,專題,4盤,10488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滇緬會戰,專題,18盤,48583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1999年攝製
香港地區檔案史料選編,專題,84盤,50688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2002年攝製
澳門地區檔案史料選編,專題,30盤,18237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2002年攝製
海關檔案史料選編,專題,363盤,220832畫幅,35毫米縮微膠片,2003年攝製
山西地區檔案史料選編,專題,92盤,126341畫幅,16毫米縮微膠片,2003年攝製

部門機構設置


部門機構設置
部門機構設置
如圖片所示,各個部門統一受管領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