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寄王卿

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登樓寄王卿》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表達的是詩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兩句略露心跡,后兩句描述目中所見的凄涼景象。這首詩先抒情,后寫登覽所見之景,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空靈而深婉,頗有詩味。

作品賞析


在唐人詩中,登覽詩在寫法上一般多先寫登覽所見之景,然後抒情。這首詩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寫登覽所見之景。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自有其高妙之處。
首二句寫寄詩之情。“踏閣攀林恨不同”,“踏閣”,即登上樓閣。“攀林”,即攀林登山。樓閣在山上,應是先登山後登樓閣,由於聲調關係,這裡顛倒來用。秋日出遊,本多感慨,現在又是獨自登臨,無好友在一起相與談論,心情更覺悵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嘆恨。“恨不同”,就是不能與好友王卿同游之恨。“楚雲滄海思無窮”,“楚雲”,指南方,“滄海”,指北方。當時作者宦遊江南,時值兵亂之後,與好友南北一方,關山阻隔,路遙途遠,相思相望,頗感傷懷。“思無窮”三字,表現出了作者無限傷時和思友之情。
后兩句目中所見的凄涼景象。“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幾家人在搗洗衣服,人民已四處流亡,州中已空無人煙;寒雨之中,一郡但見荊棘叢生,不見稷黍。這兩句表現出了兵亂后整個州郡民生凋敝、田園荒蕪的凄涼景象。詩人乃一州的長官,身負養民、保民、安民之責,目睹這種凄涼景象,內心十分痛苦。
韋應物寫過許多山水詩,詩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這是與孟浩然王維等人的山水詩不同之處。在他的山水詩中,山水田園不儘是恬靜而安謐,而是不時可見勞動人民的辛酸。

創作背景


詩人與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詩人對他非常挂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作品評價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卷四十九引劉辰翁高視城邑,真復如此。開合野興正濃,正是絕意。復增兩聯,即情味不復如此。
明代顧磷《須溪先生校點韋蘇州集》朱墨本附引:登樓愁思,宛然下淚。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五:絕句四句皆時,杜工部“兩個黃鸝”一首是也,然不相連屬,即是律中四句也。唐絕萬首,唯韋蘇州“踏閣攀林恨不同”及劉長卿“寥寥孤鶯啼杏園”兩首絕妙,蓋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也。
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八:韋時刺郡,而憶其友閣在林際,最為清幽。楚雲滄海,天各一方,離思固自無極。又況聽此砧杵,對此荊榛,不倍凄愴乎!此詩先敘情,后布景,是絕中后對法。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抄》卷四:章法倒敘,以三、四為一、二。言當寒雨、砧杵時,踏閣攀林,恨故人不在。山長水遠,悠悠我思亦無窮耳。
清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絕處二句,正是聞見蕭瑟時寄王卿本意。劉評謂“野興正濃”,盡不識景象語。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凄涼欲絕。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先敘情,后布景,而情正在景中,愈難為懷。
近代詩人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下二句但寫登樓聞見,而郡邑荒涼,懷人惆悵,俱在言外。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時期大臣、藏書家,右丞相韋待價曾孫,宣州司法參軍韋鑾第三子。
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以門蔭入仕,起家右千牛備身,出任櫟陽縣令,遷比部郎中,加朝散大夫。外放治理滁州江州刺史,檢校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
個人作品六百餘篇。今傳《韋江州集》10卷、《韋蘇州詩集》2卷、《韋蘇州集》10卷。散文僅存1篇,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貞元八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少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