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鳳亮的結果 展開

李鳳亮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李鳳亮,男,漢族,1971年11月生,江蘇阜寧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講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文化產業、城市文化。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現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87.09——1990.09,任李鳳亮江蘇省阜寧師範學校學習。
1990.09——1994.07,任江蘇省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習。
1994.07——1998.09,任江蘇省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助教。
1996.09-1998.08,暨南大學在職攻讀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8.09——2001.07,任暨南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1998.09——1999.09,任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助教。
2001.07——2005.06,任暨南大學中文系助教、講師(2001.10)、副教授(2003.10)
2001.09——2004.04,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
2005.06——2008.11,任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助理、教授(2006.10)、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2007.03)。
2007.09——2008.08,任暨南大學選派赴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
2008.11——2016.10,任深圳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創業學院院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主編,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
2016.10——2021.07,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17.02),工會主席(2018.10),深圳市監委駐南方科技大學監察專員(2020.02),中共深圳市第七屆委員會候補委員(2021.04)。
2020年2月,看望慰問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
2021.07——,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共深圳市第七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文化產業、城市文化,其中西方小說詩學研究、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文化科技融合與新興文化業態研究具有開拓性貢獻。

主要貢獻

獨立主持國家級課題6項(重大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10項,出版各類著作25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6),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8),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7) ,國家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實施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5),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8),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7),廣東省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2018),廣東省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家(2019),深圳市國家級高層次專業領軍人才(2012,2018)。

科研項目

項目課題項目支持時間
1.《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2018.06—2022.12
2.《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內在機理與戰略路徑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11.10-2016.12
3.《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6.7-2011.6
4.《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2.7-2004.12
5.《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市場格局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產業合作共贏模式及路徑研究》子課題2017.11-2022.12
6.《深圳文化體制改革研究》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深圳改革開放經驗為視角》子課題2015.9-2017.12
7.《社會心態與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研究》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一國兩制”新形勢下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子課題2017.11-2020.11
8.《全球競合背景下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的戰略與路徑》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課題2018.1-2022.12
9.《文化產業科研創新平台建設》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2010.9-2013.8
10.《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海外視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2007.9-2010.9
11.《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2006.3-2009.3
12.《中國傳統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2006.1-2008.12
13.《國家文化創新體系政策研究及運行設計》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文化部)2014.6-2016.9
14.《十三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預研究》文化部文化科研項目2015.1-2016.12
15.《米蘭·昆德拉小說文化系統研究》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課題1997.1-2000.12
16.《構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的文化體系》廣東省委宣傳部重大委託項目2017.5-2017.11
17.《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追求》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2002.7-2004.6
18.《廣東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與路徑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3.10-2017.12
19.《文化產業視野下的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9.10-2011.12
20.《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研究》廣東省教育廳2015年創新團隊建設項目(人文社科)2015.6-2017.12

論著

名稱出版社時間
1.《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2.《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台灣秀威出版公司2016年4月
3.《沉思與懷想——對話、想像與批評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4.《彼岸的現代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5.《移動的詩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6.《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首批深圳學派建設叢書)海天出版社2014年2月
7.《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性進程》(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8.《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文藝文化學論稿》(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9.《批評的文化之路——文藝文化學論文集》(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10.《荔園文創譯叢》(主編)商務印書館2017年11月
11.《紀念中國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叢書》(主編)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12.《中國比較文學30年與國際比較文學新格局》(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13.《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研究》(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7月
14.《世紀寄語》(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15.《對話的靈光》(聯合主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年1月
16.《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聯合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17.《風起南山——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深圳之路》(聯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
18.《百年文創力——文化創意產業案例集(第一輯)》(聯合主編)北京聯合出版中心2012年6月
19.《百年文創力——文化創意產業案例集(第二輯)》(聯合主編)北京聯合出版中心2015年8月
20.《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3》(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21.《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4》(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0月
22.《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5》(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1月
23.《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6》(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0月
24.《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7》(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0月
25.《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8月
26.《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9》(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0月
27.《粵港澳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聚焦數字產業》(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4月
28.《全唐詩流派品彙》(合編)北嶽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29.《廣東省作協50年文選·文學評論卷》(編委)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論文

1.《新文科:定義定位定向》,《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1期
2.《空泛與錯位的“非虛構詩學傳統”——評宇文所安〈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世界的徵象〉》(第二作者),《文藝研究》2019年第4期
3.《文化產業研究的發生學視野》(第二作者),《福建論壇》2019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產業專輯》2019年第4期
4.《論中國文化產業觀念的發生》(第二作者),《學術研究》2019年第1期
5.《區塊鏈與文化產業:數字經濟的新實踐與趨勢》(第一作者),《文化產業研究》2018年第1輯
6.《守正創新繁榮文藝》,《藝術教育》2018年第24期
7.《跨文化交流視域中的“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合作》(第一作者),《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8.《文化產品消費國外研究述評》(第二作者),《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8年第1輯(2018年9月)
9.《文化自信與新時代文化產業的功能定位》(第一作者),《深圳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創刊號)
10.《數字創意時代文化消費的未來》(第一作者),《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以《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和文化消費升級》為題,收入《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8月
11.《騰訊數字文化生態的構建邏輯與創新戰略》(第一作者),《深圳文化名片》,深圳報業出版集團,2018年
12.《文化創意與經濟增長:數字經濟時代的新關係構建》(第一作者),《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8年第3期摘編
13.《以創新思維構建新時代廣東文化體系》(第一作者),《南方》2017年第2期增刊
14.《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亟須構建文化體系》(第一作者),《南方》2017年第25期
15.《直播產業的崛起與創意經濟的新未來》,收入《文化經濟研究》(第三輯),范周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5月
16.《數字創意產業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路徑研究》(第一作者),《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2018年第9期
17.《英國城市再生的文化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第二作者),《學習與實踐》2017年第7期
18.《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的制度環境及優化路徑》(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化創意產業》2017年第4期獲第二屆(2014-2017年度)文化創意產業優秀論文獎(2018年3月)
19.《新業態視域下的廣東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第一作者),《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20.《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文化業態創新戰略》(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21.《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的制度環境及優化路徑》(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化創意產業》2017年第4期
22.《新業態視域下的廣東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第一作者),《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23.《英國城市再生的文化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第二作者),《學習與實踐》2017年第7期
24.《深圳前海自貿區文化創新:定位與路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期
25.《開拓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新空間》,《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
26.《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模式與類型》(第一作者),《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新華文摘》數字平台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
27.《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演進機理與歷史語境》(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28.《“一帶一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新華文摘》數字平台全文轉載
29.《科技背景下文化產業的業態裂變與跨界融合》(第一作者),《學術研究》2015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9期摘編獲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皮書報告獎”
30.《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與對策》(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2015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化創意產業》2015年第4期、《紅旗文摘》2015年第8期、《文化深圳》2015年、《深創協會刊》2015第1期(創刊號)
31.《跨界融合: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之路》(第一作者),《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32.《倡導面向文化現實的文論創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33.《文化產業發展與文藝理論創新筆談(主持人語)》,《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
34.《數字時代法國對外文化傳播策略研究》(第二作者),《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35.《文化視野下的審美尋索》,《南方文壇》2015年第5期
36.《“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科技融合——2014年文化科技創新總報告》(第一作者),《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37.《以創新思維推進深圳學派建設》,收入彭立勛主編《深圳文化藍皮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版
38.《批評的偏見與真誠——夏志清教授訪談錄》,《中外論壇》【美】2014年第1、2期
39.《藝術學理論視角下藝術管理研究的困境與出路》(第一作者),《藝術百家》2014年第4期
40.《張賢亮的三件寶:浪漫路線、想象力和幽默感》,《朔方》2014年第11期
41.《文化科技融合:現狀·業態·路徑——2013年中國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第一作者),《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2期
42.《“華語語系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一個待解的問題》(第一作者),《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1期
43.《“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題主持人語》,《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1期
44.《以創新思維推進深圳學派建設》,《南方論叢》2013年第5期
45.《從“文化創新”到“創新文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一個視角》,《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46.《批評的靈性》,《南方文壇》2013年第6期
47.《對話的難度》,《東吳學術》2012年第2期
48.《跨學科、跨區域聯合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高端智庫》,《深圳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3期
49.《現代大學制度視野下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創新》(第一作者),《中國高校科技》2012年第8期
50.《文學與“文人”》,《小說評論》2011年第1期
51.《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政治》,《天涯》2011年第1期
52.《以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目標深入推進高校人事改革》,《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1年第2期
53.《全球化與身份定位》,《天涯》2011年第3期
54.《美學·記憶·現代性:質疑與思考》,《南方文壇》2011年第5期
55.《海外華人學者的中國關懷》,《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1期
56.《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2期
57.《“再解讀”的再解讀》,《小說評論》2010年第4期
58.《學理·才情·問題意識》,《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收入張燕玲張萍主編《我的批評觀——今日批評百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
59.《走向跨地域的“中國現代詩學”——海外華人批評家的啟示》,《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2010年第2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2期
60.《從文學比較到文化批判》,《小說評論》2010年第5期
61.《20世紀中國文藝運動的歷史闡釋》,《文藝爭鳴》2010年第17期
62.《從比較文學到電影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1期
63.《“華語語系文學”:概念、爭論及其操作問題》,《中外論壇》【美】2009年第1期、第2期
64.《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整體觀及其批評實踐》,《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方寧主編《學者之鏡》,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65.《藝術原創與價值實現》(筆談)主持人語,《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66.《穿越:語言·時空·學科》,《天涯》2009年第3期
67.《華語電影研究:命名·理論·突破點》,《藝術評論》2009年第7期
68.《中國電影產業的新命題》,《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69.《城市視野中的移民寫作》,收入胡惠林陳昕、王方華主編《中國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70.《市民社會建構中的當代文藝生產》,收入田根勝、黃忠順主編《城市文化評論》第4輯,花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71.《“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及其操作》,《花城》2008年第5期
72.《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歷史與現狀》,《南方文壇》2008年第5期
73.《要有勇氣說出自己的看法》,《花城》2008年第6期
74.《作者與男主人公——我讀〈感情的歷程〉》(夏志清著,李鳳亮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75.《“跨國華語電影”研究的新視野》,《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8年第11期
76.《海外華語電影研究的新視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9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8年第12期
77.《海外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研究的學科意識》,《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6期
78.《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新探》,《紅杉林——美洲華人文藝》【美】2007年第1期
79.《彼岸的現代性——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思想文綜》第10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80.《論李歐梵的都市現代性批判》,收入高小康主編《城市文化評論》,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6月
81.《詩情·眼識·理據》,《文藝爭鳴》2007年第5期
82.《世俗生活的哲理思索》(第一作者),收入鍾曉毅主編《靄靄停雲——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城出版社2007年6月
83.《都市·文學·現代性》,收入楊宏海主編《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都市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8月
84.《現代漢詩的海外經驗》,《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85.《“互譯性”研究與跨語際批評——論劉禾文學研究的現代性視野》,收入饒芃子主編《流散與回望——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文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86.《喚醒沉睡的靈魂》,《名作欣賞》2007年第11期
87.《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收入蔣述卓主編《跨文化的詩學探尋》,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88.《中國藝博會:出路何在?》(第一作者),《畫廊》2006年第1期轉摘於《美術觀察》2006年第4期
89.《誰影響了這一代人的青春》(第一作者),《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
90.《批評的倫理——從〈此時的事物〉說起》(第一作者),《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
91.《批評的“進入”》(第一作者),《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
92.《文化批評的多重指涉》,《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
93.《米蘭·昆德拉:走在“遺忘”的途中》,《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4期
94.《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8期
95.《民族話語的二重解讀——論李歐梵的文學現代性思想》,《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
96.《浪漫·頹廢:都市文化的摩登漫遊——李歐梵的都市現代性批判》,《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97.《身體修辭學——文學身體理論的批判與重建》(第一作者),《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98.《面對悖謬與錯位的世界》,《南方文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99.《遺忘與記憶的變奏——昆德拉小說的題旨隱喻》,《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00.《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歐梵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視野》,《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01.《思想與音樂的交響——昆德拉小說的結構隱喻》,《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102.《消費時代文學研究的新趨勢》(第一作者),《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103.《論民俗風情在文藝作品中的多重價值顯現》,《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04.《重知識,更重能力——談談〈文學概論〉課教學中的辯證思維訓練》,《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收入陳偉明主編《暨南大學文學院本科教學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105.《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原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研究的啟示》(第二作者),收入《南珠集·文學卷——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論文精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106.《文學批評現代性的譯介與傳達——劉禾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思想文綜》第9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07.《〈文學概論〉課教學中的辯證思維訓練》,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08.《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原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研究的啟示》(第二作者),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09.《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10.《文化觀照與現實關懷》,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11.《形式與意義之間——重讀〈意義的誘惑〉》,收入《追憶文超——程文超教授逝世一周年紀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
112.《時間的悠遊者,《小說評論》2005年第6期
113.《遺忘情境中的流浪身影——談移民經歷對昆德拉小說創作的影響》,《譯林》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114.《文學人類學:概念·歷史·語境·方法——文藝與人類學的相互碰撞與整合共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115.《文藝傳播:文藝價值實現的社會文化中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摘要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2期
116.《文化—制度嵌套中的現代性言思——從〈悖論的文化〉一書說起》,《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117.《文體的復調與變奏——對昆德拉“復調小說”的一種解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118.《敘事與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間——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比較的理論基點》,《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19.《相遇·對話·創生——文學人類學在20世紀中國的興起與發展》,《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120.《懷疑態度與相對精神》(論文,3000字),《小說評論》2004年第3期
121.《遮蔽與敞亮:“思想”道路上的小說——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中的存在意識》(論文,10800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122.《隱喻:修辭概念與詩性精神》,《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3期
123.《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比較的理論基點》,《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10期
124.《遺忘的悖論——從“昆德拉現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變遷》,收入《跨文化語境中的比較文學——國際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譯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25.《審美與存在的合奏——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的當代意義》,《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126.《“互譯性”研究與跨語際批評——兼論劉禾文學研究的現代性視野》,《文學評論》2004年青年學者專號
127.《論米蘭·昆德拉的幽默小說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128.《批評的開放與開放的批評——論當代批評建構的文化之路》,《福建論壇》2004年第12期
129.《文學:都市的鏡像》,收入《廣東省作協50年文選(1953-2003)·文學評論卷》,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130.《當代批評的文化求索》,收入《審美文化叢刊》第3輯,新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1.《文學批評如何走向多元——從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說起》,《當代文壇》2003年第1期
132.《復調:音樂術語與小說觀念——從巴赫金到熱奈特再到昆德拉》,《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收入《南珠集·文學卷——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論文精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133.《“第三時”的小說世界——米蘭·昆德拉小說史論闡析》,《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34.《遺忘·回憶·認同——從“昆德拉現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變遷》,收入《比較文藝學論集》,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
135.《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規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的啟示》,收入《比較文藝學論集》,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36.《反思之旅意深沉》,《東方》2003年第2期
137.《遺忘·回憶·認同——從“昆德拉現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變遷》,《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38.《政治與性愛:公眾視角與私人情境——米蘭·昆德拉小說題材的歷史內涵與存在意味》,《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39.《文學人類學:概念·歷史·語境·方法——文藝與人類學的相互碰撞與整合共生》,《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40.《論民間文藝的民俗文化學意義》,《思想戰線》2003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文藝理論》2003年第11期摘要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5期收入陳建勤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
141.《大眾文化時代的文藝未來》,《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42.《金岱寫作的現代性立場》,《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
143.《幽默小說:品性與歷史——米蘭·昆德拉的啟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144.《小說死了!?……——關於小說未來的幾種觀點》,《小說評論》2002年第3期
145.《文化視野中的通俗文藝與高雅文藝》,收入《時代發展與文藝創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12-123頁
146.《小說:概念·形態·品性》,《小說評論》2002年第5期
147.《小說:關於存在的詩性沉思——米蘭·昆德拉小說存在關鍵詞解讀》,《國外文學》2002年第4期
148.《大眾文化:概念、語境與問題》,《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2期
149.《文化視野中的通俗文藝與高雅文藝》,《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50.《歷史境況:在複雜與簡練之間——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歷史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151.《詩·語言·詩:對抗與對話》,《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52.《小說史:連續性的精神空間——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史觀》,《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53.《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第二作者),《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1期
154.《世情時序文律運周──論社會時尚對文藝創作的影響》,《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4期
155.《接受昆德拉:解讀與誤讀》,《國外文學》2001年第2期
156.《〈在文化的觀照下〉》,《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
157.《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規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的啟示》(第二作者),《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
158.《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規則──巴赫詩對比較詩學的啟示》,收入曹順慶主編《邁向比較文學新階段——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9.《從王國維的審美批評實踐看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文學評論叢刊》第2卷第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3月
160.《一個有待拓展的學術空間》,《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161.《契機·機制·途徑:論“中國文論話語”的生成》,收入廣東省文聯理論研究室編《新千年文譚》,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62.《異質語境中的寫作悖論──昆德拉的法語寫作近況及發展趨向》,《世界文學》2000年第4期
163.《宗教文藝本質的文化體悟》,《民族藝術》1999年第1期
164.《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學術研究》1999年第7期
165.《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研究論綱》,《思想文綜》第四輯(1999年)
166.《米蘭·昆德拉及其在中國的命運》,《中國比較文學》1999年第3期
167.《文藝美學的反思》(第二作者),《學術研究》1999年第1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0年第5期
168.《接受昆德拉:解讀與誤讀(上)》(論文,10000字),《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1998年第1期
169.《接受昆德拉:解讀與誤讀(下)》(論文,10000字),《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1998年第3期
170.《文學:湧向都市的潮聲》,《粵海風》1998年1~2期
171.《徜徉於學術與人生的詩意境界——“饒芃子教授學術思想與教學方法研討會”綜述》,《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172.《文化觀照下的文學批評與理論實踐》,《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173.《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理論探討與批評實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文藝理論》1998年第9期
174.《文學史:理論與操作》,《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175.《文化觀照與現實關懷》(筆名:蘇文),《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5期
176.《契機·機制·途徑:論“中國文論話語”的生成——從王國維的審美批評實踐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思想文綜》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77.《弱視者的觀察——從金岱的<右手與左手>說起》,《書與人》1998年第6期
178.《〈紅樓夢〉的詩意敘事追求及其美學閾值界定》,《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新加坡】第三卷第二期(1998年下半年)
179.《米蘭·昆德拉及其在中國的命運》,《暨南學報》1997年增刊(研究生論文專輯)
180.《功能·尺度·方法:文學批評何為──重讀韋勒克札記》,載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文藝理論》1998年第1期,並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8年第1期以《論中國當前的“文學批評”》為題轉摘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81.《〈紅樓夢〉的詩意敘事追求及其美學閾值界定》,《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期
182.《詩意寫實主義:東西方敘事美學的實證與互闡》,《東方叢刊》1997年第4期
183.《新理性主義與當代通俗文藝的審美化生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
184.《“1997:中國與世界華文文學新格局”學術研討會綜述》,《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185.《史·思·詩:香港風雲的文學寫照——讀梁鳳儀小說新作“〈歸航〉系列”》(評論,5000字),載於《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
186.《復調小說:歷史、現狀與未來──米蘭·昆德拉的復調理論體系及其構建動因》,《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
187.《大復調:理論與創作──論米蘭·昆德拉對復調小說的承繼與發展》,《國外文學》1995第3期
188.《關於“人文精神”問題》(筆談),《文藝理論與批評》1995年第3期
18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文精神”學術研討會綜述》,《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5第1期
190.《別無選擇:詮釋“昆德拉式的幽默”》,《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轉摘於《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4期。
另在報刊發表文學、文化評論近200篇

獲得榮譽


獎項名稱
中國文化產業20年學術貢獻獎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一屆“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師獎”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廣東省文學評論獎
深圳市第三屆“鵬城傑出人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