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中國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春秋時為齊國公卿之一,齊景公時因政徠治鬥爭,崔明逃往魯國避難,繼任魯國世卿,仕宦罔替,至秦統一。

秦代,崔明之子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任秦大夫,其長子崔伯基在西漢時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漢末三國時因崔琰、崔林二人勛業之盛,躋身魏晉名門之列,永嘉之亂后仍根植於河北,力圖對入主中原的外族進行漢化改造,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北魏孝文帝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12人,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基本概況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興盛


東漢時期很多崔氏族人南遷。崔氏家族並非全部南遷,只是崔業的八世孫崔密一支。
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時尚書、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諒、崔欽。
崔諒曾任晉中書令,諒子崔遇為後趙特進;崔遇之子崔瑜,為黃門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齊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職。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個兒子中又以崔諲、崔禕、崔頤較為有名。
崔諲在劉宋佔據山東時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禕曾在劉宋為官,北魏佔據青、齊后,崔禕之孫相如進入北魏,曾考舉冀州秀才。崔頤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馬,后又升至散騎常侍,再後來又被魏太武帝任命為冀州刺史。
崔欽這一支被稱為清河青州房。崔欽之子崔京,崔京之孫崔瓊,崔瓊之子崔輯。崔瓊曾擔任慕容垂的車騎屬。崔輯時,隨慕容氏南遷青州,崔輯曾任劉宋泰山太守。崔輯有二個兒子,長子修之,次子目連,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孫曾擔任劉宋尚書郎。元孫之子崔亮,少年時喪父,先隨母親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齊后,又被遷往桑乾。後來得到李沖的賞識,被推薦為中書博士。崔目連之子僧祐,曾擔任劉宋輔國將軍,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淵,曾擔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劉宋為官,擔任徐、兗二州刺史從事,后又先後擔任過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職。後來降北魏后,擔任平齊郡的太守。
天興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殺崔逞,崔逞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燾殺崔浩,並盡殺其族人。所以此後所說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諸子後裔與靈茂的後裔,而崔浩的後裔情況後人知道得很少。靈茂後裔從靈茂之子稚寶擔任北魏祠部郎中開始,才在北方政權做官。
清河崔氏后長仕北朝,其中崔浩歷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北朝隋唐時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七宗五姓」。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與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
與徠清河崔氏同姓,但互相併非分支的的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衰敗


到了後唐時期,科舉取士的制度逐漸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漸失去了皇權的庇護,同時隨著後唐國家的分裂和戰亂,特別是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整個魏晉以來形成的社會制度支離破碎,於是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勢力基本上也隨之消亡了。

姓源


崔氏源出於姜姓,是齊太公的後裔。齊丁公的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有子穆伯,後世便以崔為氏。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后娶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後出奔到魯國,繼任魯國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孫為崔意如,意如有二子:崔業(字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漢初年分別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與涿郡安平縣,崔氏家族遂分為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兩支,並為著姓。漢末三國時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揚名史冊,南北朝時達到極盛,號稱“門榜盛於天下,鼎族冠於海內” ,地位延續至唐末,五代以後衰落。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東漢時也稱清河國、甘陵國,北周時也稱貝州,隋唐時為清河郡或為貝州。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地區) ,西晉太康年間改稱為武城縣。因此在史書和墓誌中,對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西晉以後也稱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

兩漢時期


根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劉禹錫《崔倕神道碑》等文獻記載,清河崔氏約在西漢初年就已經形成,始祖為崔意如長子崔業,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業的十二世孫、漢末三國時期的崔林和他的從兄崔琰才在《三國志》中出現本傳,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載入正史的首次記錄,而崔林崔琰之後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的本傳和墓誌在追溯兩漢先祖的記載中,絕大部分也都限定為漢末的崔林、崔琰二人,只有極少部分墓誌提到了漢代的崔業,至於崔業至崔林崔琰中間的人物、仕宦則無記載。據此現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當時來看有兩種可能:一種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默默無聞,仕宦不顯,無所作為,而不齒於將他們載入史冊。另一種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資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亡佚了。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載缺文的情況,直到北宋時期才發生了變化,在歐陽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記載了崔業之後清河崔氏成員漢朝人名及其仕宦情況,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後人偽造,或許是當時又發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未見到的珍貴資料也未可知,總之《新表》中關於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記載,成為現存的關於這方面的惟一資料。

發展


自崔業定居清河東武城后,根據《新表》所提供的資料,至漢朝時清河崔氏已發展為四大重要支系: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此外,在以上四大支系以外,還存在一些尚未確定來源的零星旁支。此後活躍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歷史舞台上顯赫一時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崔業八世孫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興盛。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是東漢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書、中尉,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稱漢末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先後在袁紹、曹操兩位雄主麾下任職,聲譽頗高,如陳壽在《三國志》評論:“崔琰高格最優,鮑勛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又如魚豢《魏略》載:“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群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崔琰贏得了士林美名,他的後人也開始不斷出仕中央,其中不乏如晉中書令崔諒這樣身居高位之人,然而在北魏中期以前崔琰一支卻並不是清河崔氏家族中發展最好的,不如他的從弟崔林一支顯赫,但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崔琰的後人崔宗伯被孝文帝定為“四姓”之一,成為了北魏上層核心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此後一直十分顯貴,唐朝七姓十家禁婚家中,清河崔氏獨佔兩家(崔宗伯二子、崔元孫二子四人後裔),僅次於范陽盧氏,這兩家即崔宗伯、崔元孫,都是崔琰的後人。
崔琰的從弟崔林,為曹魏四朝輔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陽鄉侯,開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後裔一度發展極為興盛。崔林子崔參,崔參的孫子崔悅、外孫盧諶、溫嶠等都有名於當世。西晉末年大亂,崔悅與盧諶最初被段末波留滯,後來仕於石虎。崔悅之子崔潛,任前燕黃門侍郎,崔潛子崔宏(字玄伯),曾在前秦後燕任官,後來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賜爵白馬侯,魏明元帝拜崔宏為天部大人,進爵為白馬公。崔宏子崔浩襲爵白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擔任司徒。崔悅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記載者13人,入魏後代平均士宦品級為3.5品,可見其地位之高,其中崔悅子崔潛一支於崔宏、崔浩時期政治地位臻於極盛,崔浩甚至仗著自己家世隆盛,欺負同宗族人,《魏書·崔玄伯傳》記載:“始浩與冀州刺史賾、滎陽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為長,次模,次賾。三人別祖,而模、賾為親。浩恃其家世魏晉公卿,常侮模、賾。“崔浩看不起崔模與崔賾(崔頤)充分證明當時在清河崔氏內部支系之間,崔浩支的確與眾不同,地位突出。為此,陳寅恪先生曾下結論:“清河崔氏為北朝第一盛門,而崔浩一支又為清河崔氏門中最顯之房” 。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國史之獄爆發,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於劉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間才返回北方。崔蔚子崔稚,崔稚長子崔彥珍之女嫁給獨孤信,生獨孤伽羅,隋朝建立后崔氏被封為紀國夫人,長安城延福坊有紀國寺、青龍坊有普耀寺,就是文獻皇后為母親崔夫人與外祖父崔彥珍所立。
唐代崔氏(清河、博陵崔氏)共有27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黃門侍郎崔民干列為天下第一門第,唐太宗得知后很不滿意,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博陵崔民干降為第三,即便如此,清河、博陵二崔仍被百姓視為天下第一流高門,甚至比李唐皇室還要尊貴,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世人心目中,李唐皇族與古老的山東郡姓相比,其家族世系不夠明晰真偽難辨,其次促使李唐發家的關隴集團也不過是西魏北周才有的產物,底蘊資歷尚淺,家學禮法等方面和山東郡姓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加上唐代中國人有“以漢代唐”的思古傾向,對漢朝懷抱著崇拜及浪漫想像,覺得漢是比唐更偉大的朝代,以及魏晉以來數百年的“門第觀念”深入人心,這些因素都讓山東士族在人們心目中顯的尊貴不凡,特別是唐代以“崔盧李鄭”為首的四姓,更是為天下諸族所仰慕。
有唐一朝,清河崔氏“清河小房”還被視為閥閱之最。

房支


● 清河大房,北魏撫軍將軍、殿中尚書、文貞侯崔休的後代,號為清河大房,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 
●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後代,號為清河小房,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 
● 清河青州房,劉宋泰山太守崔輯遷居青州,後代號為清河青州房,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 
● 許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於鄢陵縣,別出一房號為許州鄢陵房,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 
● 鄭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於滎陽郡,後代號為鄭州崔氏,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 
● 南祖崔氏,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包括三個支系:
● ● 烏水房,崔曠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於齊郡的烏水,後代號為烏水房。 
● ● 北魏冀州刺史崔群定居於藍田縣,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 ● 北魏尚書、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禕四世孫崔溉,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定著房
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許州鄢陵房、鄭州崔氏、南祖崔氏,合稱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清河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孫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著名族人


唐與五代宰相
● 崔龜從,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 崔彥昭,出自清河小房,唐僖宗宰相
●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憲宗宰相
● 崔鄲,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圓,出自清河青州房,唐肅宗宰相
● 崔元綜,出自鄭州崔氏,武則天宰相
● 崔知溫,出自許州鄢陵房,唐高宗宰相
● 崔昭緯,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 崔詧,出自南祖崔氏崔群支系,武則天宰相
●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崔溉支系,武則天宰相
● 崔協,出自清河小房,後唐明宗李嗣源宰相
其他
姓名事迹
崔琰東漢末年名士,曹操謀士,魏國中尉,有盛名,為時論所稱
崔林曹魏司空、安陽孝侯,歷仕四朝,為政忠直不阿,開三公列侯之端
崔隨西晉尚書僕射,奉晉惠帝璽綬以禪位於趙王司馬倫,改元建始
崔靈恩南梁經學家,著《三禮義宗》、《左氏條例》、《公羊穀梁文句義》等作
崔鴻北魏史學家,《十六國春秋》作者,與李鴻道均以才學聞名,時稱“二鴻”
崔宏北魏尚書令、天部大人,制定北魏朝儀、官制、國號、律令,為“八公”之一
崔浩北魏司徒、東郡公,輔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引涼州才學之士
崔光北魏司徒、太保、文宣公,參謀孝文帝遷都洛陽,擁立北魏孝明帝即位
崔亮北魏七兵尚書、左光祿大夫、貞烈公,訂立稅收規章制度,兵破南梁
崔休北魏七兵尚書、殿中尚書、文貞侯,歷任幽青二州,政績卓著,為百姓稱讚
崔彥穆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周大將軍、東郡公,參與“江陵之戰”,兵破南梁
崔融唐朝詩人,“文章四友”之一,東宮表疏多出其手,著《則天哀冊文》等作
崔國輔唐朝詩人,以五絕著稱,《唐詩品彙》稱其與李白、王維、孟浩然並列為“正宗”
崔安潛唐朝著名將領,率部眾抗王仙芝和黃巢起義軍,防禦西川、操練蜀兵

趣聞


崔儦是北齊高陽太守崔仲文的兒子,出自清河崔氏“清河大房”,世代為顯貴的大姓,年輕時依仗自己的才學和門第,看輕世人,曾在家門前題字:“沒讀過五千卷書的人,不能進這個屋子”。隋朝時,崔儦擔任員外散騎侍郎,當時越國公楊素地位十分尊崇,楊素看重清河崔氏的門第,於是為兒子楊玄縱娶崔儦的女兒為妻,聘禮非常豐厚。開始迎接新娘的時候,公卿滿座,楊素命人用馬匹去迎接崔儦,崔儦故意穿戴破爛的衣帽,騎著毛驢前來。楊素推讓崔儦坐上座,崔儦有輕視楊素的神色,禮節非常傲慢,言語又不恭順。楊素憤怒的拂衣而起,竟然離開座位。幾天後,崔儦才來道歉,楊素如當初一樣對待他。

世系表


清河東武城崔氏的四大支系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
一世崔業
二世崔昱,太常
三世崔紹,襄國太守
四世崔雅,光祿勛
五世崔忠,揚州刺史
六世崔泰,散騎常侍
七世崔恪,丞相司直
八世崔殷,郡功曹
九世崔蕃
……………………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註:表中“△”符號表示人物不詳。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
一世崔泰(以上世系同上表),散騎常侍
二世崔景,淮陽太守
三世崔挺
四世崔權,破虜將軍
五世崔濟(南祖),諫議大夫
六世崔湫
七世崔融,安定侯
八世崔溫,中書令
九世崔就,魏常山太守
十世崔公安,上谷太守
十一世崔岳,(贈)大司徒、遼東公 
十二世崔牧,後趙尚書右僕射
十三世崔蔭,後趙征東大將軍
十四世崔怡,聊城令
十五世崔曠(南祖崔氏烏水房),宋樂陵太守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
一世崔業
………………
八世崔密(業八世孫)
九世崔霸
………………
十二世崔遵(霸曾孫),後燕太常卿崔整
十三世崔撫,宋汝南太守崔模,北魏寧遠將軍崔協
十四世崔群(南祖崔氏)崔季柔崔沖智崔幼度崔邪利(崔耶利)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
1……89101112131415161718
崔業……崔密崔琰崔諒 崔遇崔瑜崔逞崔諲崔靈和崔宗伯
崔休
(清河大房)
崔夤
(清河小房)
崔僧護崔祖思
崔景真 崔元祖
崔禕
崔溉
(南祖崔氏)
崔勛之崔彧崔景哲
崔景鳳
崔相如
崔賾(崔頤) 崔廣崔法度
崔叡崔思叔
崔軌
崔穆
崔秉
崔義
崔嚴
△ 
崔遹崔延壽崔隆宗
崔毖 
崔欽崔京△ 崔瓊
崔輯
(清河青州房)
崔修之崔元孫崔亮
崔敬默
崔敬遠
崔幼孫崔光韶
崔光伯
崔道固崔景徽崔休纂
崔景業崔休緒
崔景淵
崔目連崔僧淵崔伯?
崔伯驥
崔伯鳳
崔祖龍
崔祖螭
崔祖虯
崔僧祐崔道寧
崔攸之
其他
崔彤一支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
崔彤崔剖崔寬崔衡崔敞崔子積
崔鍾
崔朏
崔恕
註:《魏書》稱該支為“遠來疏族”
崔構一支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
崔構崔系之崔慧景崔覺
崔偃
註:該支自崔構、崔系之父子出仕劉宋,崔慧景出仕南齊,至崔覺、崔偃被殺后該支絕後
崔慶緒一支
一世二世
崔慶緒崔慰祖
註:據《南史》、《南齊書》記載,崔慰祖為崔慧景的從弟,出仕南齊,另有“族子紘”、“從弟緯”
崔靈恩一支
一世
崔靈恩
註:據《南史》、《梁書》記載,崔靈恩由北魏入南梁,該支目前僅知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