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崗碉樓

1935年建於廣東東莞的碉樓

鳳崗客家碉樓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大約120座碉樓分佈在油甘埔村竹塘村、三聯村、黃洞村塘瀝村天堂圍村等地。據可考史料,現存碉樓最早建成的是天堂圍村的“忠義樓”,始建於1898年,最晚建成的是油甘埔村的“來進樓”,建於1935年。其餘大多數碉樓都建在20世紀20-30年代期間。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油甘埔村的永升樓、黃洞村的觀合樓等。大部分由海外華僑回鄉所建,客家傳統建築風格融入了西方建築藝術,可謂中西合璧。鳳崗碉樓星羅棋布,大約有120座,分佈在近10個村中,少則一二座,多則一二十座,從兩層高到九層高不等。19世紀末,漂洋過海在異國發家致富的華僑陸續回到家鄉鳳崗,買地置業興建碉樓,作為防禦之用。碉樓各層四周都設有大小不一的射擊窗口,受華僑所在國家建築的影響,窗口上的槍眼造型獨特,或橫或豎,有的還呈“8”字形,並在頂層、樓體裝飾有浮雕圖案與水彩花鳥。如今,已經逐漸成為了鳳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

碉樓興起原因


鳳崗的客家人多為明末清初的順治康熙年間從惠州河源梅州一帶遷徙而來,他們大多數定居在較偏僻的山區和貧瘠地方。這些客家人為了生存發展,部分離開家鄉,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南美洲等地謀生,賺了錢后就回鄉置業,購田地,建房屋。
客家人和居住時間較長的粵語人相鄰,因爭地盤、田地、山頭,與他們經常發生紛爭和械鬥。而不同姓氏之間的客家人本身也常有矛盾糾葛及利益衝突,加上民國時期世道不寧,又居住深圳惠州東莞三地交界之處,山賊或土匪官兵等搶掠騷擾時有發生。這些都促使部分有錢或者同村多姓氏的客家人,為維護本村和自身安全和利益,而紛紛自建或集資建成這種碉堡式的建築。

碉樓建築風格


鳳崗客家碉樓
鳳崗客家碉樓
鳳崗碉樓一般都呈四方型,最矮的為兩層,最高的為八層,樓層高3米左右,建築面積多為5米×5米或6米×6米。樓層和樓梯一般用木板鋪設,它們多數與多間住宅 相連。這種用來防禦、抵抗侵略的建築物,多選擇在村中或村旁有利的地形上,可控制方圓幾公里的範圍,而且建築方式也非常特別。
據鎮志辦何運田老先生介紹,碉樓一般都用泥、沙、石灰三合土”混合之後作為牆體,兩邊用木板夾起來,人工夯實。為了加固牆體,客家人甚至用糖水糯米飯滲入混合土中,通過化學作用,使牆體更加堅固,“這樣的牆體用鋼釘也打不進。”何運田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和國民黨軍隊,曾多次圍攻,用槍打、炮轟、火燒,都無法攻入碉樓。”
碉樓建築可謂中西合璧,出於防禦作用,碉樓的各層四周都設有大小不一的射擊窗口,受華僑所在國家建築的影響,窗口上的槍眼造型獨特,它們或橫或豎,有的還呈“8”字形。當然,最獨特的風格還在頂層,樓體上的圖案裝飾多種多樣,既有浮雕圖案,也有英文名字,又雕琢有極富中國傳統色彩的花鳥蟲魚等。它們還往往在上面建有各種異國風情的欄柱,成為鳳崗碉樓的另一奇觀。建築的造型有中國式屋頂,也有中西混合式屋頂,有古羅馬式山花頂,也有歐美庭院式陽台頂等形式。建築設計大師龍炳戲稱這種建築模式為“下身穿唐裝,上身穿西裝”。
開平獨棟的碉樓不同,鳳崗的碉樓是在房側另建造一座碉樓,這種既是獨院式,又是分體式建築,住宅與碉樓中間用一米寬的冷巷分隔,進出碉樓要經過二道堅固的房門。在解放后,鳳崗村民就居住在碉樓所連的居住房裡,客家人稱為排屋,上世紀80年代,村民在旁邊空地興建了新樓房,新舊相間,碉樓就像一根根煙囪立在一旁。

代表性碉樓


觀合樓

觀合樓位於鳳崗黃洞村中心位置,是目前鳳崗最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的碉樓。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佔地面積43.5平方米左右,有八層高,大約24米,長、寬分別為7.9米、5.5米。在四周時髦的鋼筋水泥森林掩映下,這座青磚白瓦的老宅更顯古樸清幽。主房牆上栩栩如生的滴水獸、木刻雕欄和壁畫如今繁華盡洗,帶著淡淡的粉白。一條小迴廊把八間主、廂房和一棟碉樓連接起來,幾個石獸靜默地蹲在青花石板路旁,庭院悄無人聲,連風過迴廊也要屏聲靜氣。
碉樓主人蔡觀合,清朝中後期下南洋,到馬來西亞經營橡膠園,發家致富后,1927年寄巨款回鄉購地建房、辦學,按蔡觀合的計劃,他要在家鄉建40間屋、2棟碉樓,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后因一族侄染上賭博惡習,將大部分工程款私吞挪用並輸光,最終只建了8間房屋和1棟碉樓。
觀合樓的建築用料、結構上乘,牆體用河沙、韌紅泥、石灰加水調勻,以厚木板夾著夯實,窗戶都以花崗石為框,加一寸粗鐵枝,樓梯、棚桁、棚板,都選用較好木料。村中老人介紹,觀合樓當年的建材都是由外地購入,經石龍裝船從河道運到鳳崗的。村裡還有這樣一個傳聞:當年運送一批石雕時船在鳳崗下橋坪河道擱淺,正當眾人束手無策時,忽然天降大雨河水上漲,運貨船才順利靠岸。
走進碉樓內,用力推開其厚重的門板,彷彿可以聽見歷史在發出沉重的嘆息。主樓之外一字列開著灶間、食廳等平房,雖久無煙火,但也可想像出主人當時設想的人丁興旺的圖景。走進一樓的大廳,仍舊有裝飾風格及全副的酸枝雕花傢具,而廳里牆上的玻璃鏡框內陳列著碉樓主人蔡觀合的一張照片,雖然年代久遠,但仍彰顯著主人當年的風采。據說,蔡觀合只在這裡住上一夜,卻因土匪入侵,急匆匆地離開黃洞,再也沒有回來,留下千古遺憾,留下我們今天的追憶。
為更好地保護觀合樓,鳳崗鎮準備將觀合樓修復並將其建成東莞市首個客家民俗博物館。政府還計劃把觀合樓與當地客家古村落共同捆綁開發,打造成客家文化旅遊新景區。屆時,觀合樓將在世人面前重放異彩,觀合樓的故事、歷史將掀開新的一頁。

永升樓

坐落於鳳崗油甘埔村的永升樓,始建與1917年,1920年竣工。樓高九層,是鳳崗最高的碉樓,也是當時鳳崗地區標誌性建築物之一。這座面積達40.56平方米的建築是由華僑江麗堂兄弟出資興建,整棟碉樓拔地而起,雄視一方,氣勢凜然,一時間成為周邊鄰里關注的焦點。據村裡老人回憶,當年永升樓剛建成時,慕名前來一睹碉樓雄姿的鄉民不計其數,圍觀的人多時甚至會有人被擠倒在路邊的水溝里,熱鬧的場面由此可見一斑。
它無聲無息地矗立在落日的餘暉中,於繁華大街的背後獨守一份寧靜,幾株野花在它腳下輕輕搖曳,一片青苔在它斑駁的身軀上悄悄蔓延,幾條狗伏在它跟前的小巷口,懶懶地吐著舌頭,旁邊一處屋檐下,一隻蜘蛛正悠閑地織網,試圖網住流逝的光陰。忽然間,一隻大鳥從它頭頂掠過,發出一聲嘶鳴,驚醒了它塵封已久的記憶。
作為以防禦功能為主的碉樓,永升樓在戰時曾起到了不少的作用。1944年春,駐守平湖的日軍小分隊到油甘埔村掃蕩,村民紛紛躲進永升樓避難,日軍追至永升樓,無法破門而入,遂用鋼炮轟擊,永升樓僅表層有點破損,日軍只能無奈離去。永升樓在日本鬼子的炮擊中固若金湯的消息傳遍了附近地區,鄉民們聽了均大受鼓舞。抗戰過程中,當地一些游擊隊員在作戰中英勇負傷,被抬進了永升樓,在樓里修養療傷。為此,永升樓也留下了“擁軍樓”的美名。
建國后的“大躍進”時期,全民“大鍊鋼鐵”,永升樓也沒能置身於這場聲勢浩大的全民運動之外,永升樓的鐵門、窗欞鐵等被拆了個清光,和其他鐵器一起扔進了小高爐。上世紀60年代,隨著土宜水庫和東深供水工程的修建,南陀圍、山豬坑兩個村要因此搬遷到舊村沙嶺。由於當時物資奇缺,新搬遷過去的村民要建房,木材難求,經協商,永升樓的全部木料被拆下賣給政府幫助沙嶺村的重建。鐵器、木料全部拆卸后的永升樓變成了四壁屹立的危樓,村民出於安全考慮要求拆樓,於是永升樓上面四層半被拆除,僅剩下底下四層半空樓。
如今,這四層半空樓漸漸淹沒在周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現代建築中,碉樓上的窗孔,如同一隻隻眼睛,默默且倔強地注視著身邊一切的年華苦樂、歲月滄桑。

碉樓奇聞逸事


清武舉人練功石墩藏身碉樓

2008年7月,清代武舉人李傳芳練功的一對石墩,在油甘埔村一座名為“傳芳樓”的碉樓下被發現。石墩各高65厘米,重達90公斤,石身四面開有孔洞用以抓舉。石身已經出現灰黑色。據江素華介紹,該村村民李傳芳自小習武,在13歲時師傅贈送了這對石墩給他練臂力,18歲時,他就能同時扛起兩個石墩走百餘步,后曾任八品“副護軍校千總”。

碉樓為青年男女“同證姻緣”

鳳崗五聯村有一座奇特的古碉樓,百年牆體附生一棵蔥蘢的細葉榕。據該村老人王連興介紹,1977年夏天發生一場大颱風,第二年春天時,村民發現,碉樓原本光禿禿的一面牆壁上長出了嫩綠的枝丫,這座“樹生碉樓”便有了“樓樹相依、纏綿不離”的獨特景象,30多年來,逐漸成了當地不少青年男女“同證姻緣”的好去處,“希望能像樹與樓一樣,一輩子相依不離不棄”。

“世遺”不可能再接受鳳崗碉樓


提起碉樓,人們會想到江門開平,而不是東莞鳳崗。開平有一千多座碉樓,2007年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鳳崗的碉樓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名氣,都無法跟開平碉樓相提並論。為此,無論是申請文化保護還是搞旅遊開發,鳳崗碉樓總得另外想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堂來,也就是如何定位的問題。
毋庸置疑,即使沒有那麼大的名聲,碉樓對於鳳崗的重要性,也如同開平碉樓對於開平的重要性一樣無法忽略,所存的120座碉樓既是一本凝固的客家文化史,又是一本濃縮的華僑文化史。無論從文物保護還是旅遊開發角度,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從文化保護角度來講,國有文物古迹,不是商品,而是國家特殊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政府對這些文物進行保護,可以起到傳承歷史的重要作用。但鳳崗碉樓情況比較特殊,屬於私人所有,怎麼申報文物,成了一個問題,何況這還需要一個名頭,比如“世遺”不能既有開平碉樓,再來一個鳳崗碉樓,就好比商標不能重複註冊一樣。
從旅遊角度來看,文物的開發利用是多方面的,不可窮盡,而從現實角度看,文物利用又是有限度的,為此,無論是興建客家文化民俗村,還是開發南門山森林公園,鳳崗要高舉的只有碉樓這面大旗,但問題是假如只是看碉樓,人家為什麼不去開平而來鳳崗呢?
顯然,鳳崗與開平的碉樓,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中國鄉村文化主動接受外來文化元素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鄉村建築移植外國建築藝術的集中展示。這些不同的建築元素表現出了特有的藝術魅力,充分體現了碉樓主人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心態,它們都是華僑文化的傑作之一。
但也可以看到,開平碉樓是獨棟的,而鳳崗碉樓是連著排屋的,也就是說鳳崗碉樓是與居住排屋相連成為一個整體。這看似只是表面差異,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差異。開平碉樓更多體現了南粵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結合,而鳳崗碉樓還加入了排屋元素,排屋是客家建築繼土樓、圍屋之後的第三種建築形態,體現了濱海客家文化特色。帶著碉樓的客家民居,是客家人從中原封建莊園和塢堡一脈相承下來的建築文化,是客家人對中原文化和血緣的重要依據。這或許就是鳳崗碉樓的獨有之處。

科學開發與保護


碉樓保護與推廣

在現代營銷理念當中品牌可以說是營銷的核心和靈魂,品牌既是某種標誌、符號又是消費者消費某種產品的體驗和感受。每個品牌的背後都有一種產品和服務支撐品牌的形象和理念,市場分析是我們塑造鳳崗碉樓旅遊品牌第一個步驟。通過對客源地市場狀況、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資源狀況等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和提煉,準確定位旅遊品牌定形象,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並加以科學保護和開發,這應該是我們打造鳳崗碉樓文化品牌多面臨的幾項重要內容。

品牌定位兩點設想

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和難點所在。根據目前我鎮的碉樓現狀,建議參考以下兩種方法:首先我們可以採用“借光法”,提出“差異、共生”的碉樓文化品牌塑造思路。在充分利用鄰近的開平碉樓影響力,共同開闢一個碉樓文化之旅。在挖掘華僑文化、建築文化、區域文化等各種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充分體現雙方的互補性,實現“看碉樓不到鳳崗不算全”的品牌定位。其次,也可以考慮運用變化市場定位方法,在發掘碉樓文化之旅的同時,還可以充分考慮客家民俗風情。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竭力打造“品味百年碉樓滄桑,感受客家千年風情”的品牌效應。當然,一項旅遊資源的科學的定位需要嚴謹的論證。因此,在開發碉樓旅遊資源之前經過專家學者充分論證和科學分析,是成功挖掘和推廣品牌形象的關鍵一步。

品牌推廣的三大優勢

完成了品牌的定位后,經過充分的挖掘鳳崗旅遊資源的優勢和內涵,對旅遊品牌的整合與提升是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於我鎮的碉樓旅遊資源開發,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所具備的三大優勢。
一、碉樓與同期的客家排屋相融並存的鮮明優勢;在黃洞村不僅完整地保存了15棟上世紀初的碉樓,而且相距不遠也保存著同個年代的大型客家排屋群。除此之外,太平天國瑛王洪全福故居、傳承已久客家麒麟、客家山歌、客家飲食等都集中在四面環山的方圓3公里之內。可以說通過整合提升,如此集中的原生態旅遊資源在國內也屬於罕見,這為鳳崗的碉樓品牌打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地理位置優越,配套完善,軟硬體環境優越。鳳崗作為全國百強鎮之一,其城市化功能齊全,具備了優質的配套條件,而且毗鄰港澳,與深圳相距僅10餘分鐘車程,珠三角經濟圈內2小時均可輻射。
三、人文環境獨特,品牌傳播的散發力優勢明顯。作為國內著名僑鄉、客家人聚集地,鳳崗僑民遍及全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而客家人一脈相承的文化背景在國內外各地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因此,鳳崗在整合提升品牌文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環境以提高品牌知名度有著顯著的優勢。

開發保護的四個原則

目前我鎮正在積極地對碉樓文化和客家文化進行保護,並在有序地進行開發。在外來開發和保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形成一致以下四個原則:
一、修舊尚需如舊,保護力求整體的原則;目前全鎮共有115座保存完好的碉樓,在具體的修復過程中,我們力爭講求原封不動。隨意地添色增彩勢必將原本的文化因子抹殺。同時,碉樓的產生並不是個孤立的行為,現存反映相關時代的各種建築與人文環境我們也應同步保護和開發,我們保護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是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有形與無形的文化遺產一起保護原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原生地存活狀態的文化資源開發應形成可持續傳承的文化氛圍,把客家文化和僑民文化加以傳統的保護和傳承放在重要位置,很好地把握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協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原生狀態的文化資源開發不離本土的文化傳承,保證生活現實中的文化源泉活水長流。
三、保護開發的重點體現,整體展示的原則;在碉樓的具體保護和開發的過程,採用重點推介典型景點,從而讓外界對鳳崗的碉樓文化有全面的認識,這樣不但易於推廣,也更能加深外界對鳳崗碉樓文化的認識。由於全鎮115座碉樓分佈十幾個村落,以代表性的景點反映碉樓文化的時代特點,展示鳳崗客家傳統文化的原生態氣息是我們保護利用的有效手段。而分佈在各村的代表性碉樓亦可重點開發,實現“一村一景”的碉樓文化特點。
四、杜絕工具性的開發原則;碉樓文化和客家文化資源開發決不可混同為普通的經濟開發區,“拆遷清場”、“三通一平”之類的開發區常規在此都是不適用的。這樣一種“工具理性”的取向運用於文化資源的開發,勢必帶來對當地“文化生態”的破壞。
鳳崗碉樓
鳳崗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