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磧

嶺北沙漠的別稱

大磧是指嶺北沙漠。《讀史方輿紀要》,“石漠塞北,自陰山而北,皆大漠也。其間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白、黑二漠,以色為名,石漠以地皆石磧而名。

目錄

正文


大磧是指嶺北沙漠,《讀史方輿紀要》,“石漠在塞北,自陰山而北,皆大漠也。其間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白、黑二漠,以色為名,石漠以地皆石磧而名。”《十六國春秋》:“時東夷西域凡六十二國,入朝於秦,北盡大磧,置司隸於長安,秦州於上わ,南秦州仇池雍州於安定后併入司隸。”《明史·地理志》:“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方逢時《燒荒行》:“漢家御虜無奇策,歲歲燒荒出塞北。大磧平川絕鳥飛,茫茫龍廷暮雲黑。”
灰色是裸露地表,淺綠色是草地,深綠色是森林,粉色是耕地
灰色是裸露地表,淺綠色是草地,深綠色是森林,粉色是耕地
仁、宣二宗,相對於太祖、成祖二帝,可謂守成之君。而且鑒於永樂末期,明朝對蒙古阿魯台的連年 征伐政策,仁、宣二宗開始著手明朝的內治,放棄了對蒙古軍事上的征伐政策,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手段經濟手段,維繫著與蒙古的朝貢關係。而蒙古方面,雖然仍處於分裂狀態,但是卻孕育著統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於統一蒙古的步伐,無暇南顧。在此情況下,雙方都極力地維繫著和平通好關係。此外,二宗在放棄了軍事征伐政策后,開始著手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干、解散下西洋人員。仁、宣二宗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為蒙古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有力的外部環境,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而長期威脅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虜套寇也是土木堡之變后所出現的。
大磧
大磧
三衛的南下始於明宣德五年間,正統初年已住牧於明薊遼邊外的瀟河、老哈河一帶,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據《蒙古源流》載:也先俘明英宗后“置於烏齊葉特之暖地養之”③。即烏齊業特是蒙古史籍中對三衛 的稱呼。而據和田清先生考證,明英宗被俘后一直在瓦刺知院伯顏帖木兒營,隨其營往來活動於大同邊外的東勝(今內蒙古托克托縣)、豐州(今呼和浩特市)、九十九泉、官山(今卓資縣北)、昂兀腦兒(今安固淖兒)、即寧海子(今集寧南黃旗海)一帶④。可見在蒙古人的記憶中,這一地區在正統年間就是兀良哈三衛的住牧地,至天順成化年間三衛的游牧地就完全固定下來了。自明宣德年間開始蒙古各部開始南遷,至嘉靖末年最終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其中經歷了兀良哈三衛南徙、北虜入套、左翼蒙古南遷這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