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衛新河
禹疏九河之一
漳衛新河從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村起,沿冀、魯邊界,途徑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縣,在無棣縣大口河入海。全長257公里,為山東、河北兩省界河。
漳衛新河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於50年代年幾度治理,疏浚河道,興建四女寺樞紐,興害為利,四女寺減河始名副其實。64年,河北、山東即以減河為界。71—76年,再次大規模治理,重新疏浚,興建攔河蓄水閘,並更名為“漳衛新河”,沿用至今。
漳衛新河流域物寶天華、人傑地靈。“九達通衢”之德州、雜技之鄉吳橋、徐福東渡之始千童鎮,皆國之名鎮;蘇祿王墓、東光鐵菩薩、碣石名山、板堂河故道、大口河入海口皆國之名勝;東方朔、李之儀、王翱、張之洞皆歷史名人;德州扒雞、保店驢肉、慶雲海島金山寺、樂陵金絲小棗名揚天下。
名字來歷
為河北省東南緣與山東省之界河。起自山東武城縣四女寺閘口,向東北左堤經德州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鹽山、海興縣,入渤海灣,右堤在山東境內。全長206公里。為古黃河故道,唐代以來多次疏浚。1963年出現歷史上罕見洪水,流量達1 290立方米/秒。1971年—1973年又行拓挖,設計流量為3 500立方米/秒。系泄洪為主、灌溉為輔的人工河。原名四女寺減河,因其上游為漳河與衛河,故稱漳衛新河。
漳衛新河自武城四女寺而下,入陵縣,經德州市德城區入吳橋縣,成為冀魯分界,又順次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東光、寧津、南皮、樂陵、鹽山、慶雲、海興、無棣,至大口河流入渤海,全長257公里。
沿河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濱海地區經濟發展更為迅猛。北岸有國家重點工程滄州港(黃驊港),神黃鐵路橫貫該區,是我國晉煤外運的新通道;南岸有濱州港經濟園區,有國家大型骨幹化工企業魯北化工廠。東部有山東建設中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日益崛起。
漳衛新河
漳衛新河從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村起,沿冀、魯邊界,途徑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縣,在河北省海興縣與山東省無棣縣交界處的大口河入海。
四女寺減河歷史悠久,為黃河故道,歷史稱 津河。疏通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初,減河“淤塞已平”、“閘座廢壞不修”。
1955年春按55秒立米疏浚,1955年冬至1956年春按400秒立米治理,1957至1958年按850秒立米治理;1971~1972年再次擴大治理,形成現在態勢,設計行洪量達3500秒立米。為利用河槽調蓄,服務於沿河農田灌溉,新建了辛集等六座攔河閘,可蓄水約1億立方米。
流經區域: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縣
流域水文
漳衛新河
該區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河流入海口受海潮頂托排水不暢,遇較大暴雨易形成大面積內澇。據新中國成立以來35年資料統計,大澇災有8次,其中以1961年和1962年澇災最為嚴重。60年代末經過大規模治理,防洪排澇能力大大增強。
該區河流多年平均水溫為13.5~14.0℃。月平均水溫最高值出現在7月,為27.0~28.2℃;月平均水溫最低值出現在1月,為0.5~1.7℃。一般每年12月16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凍,2月16~21日解凍開河。多年平均封凍天數為60天左右,最大冰厚0.20~0.30米左右。該區地表水礦化度較高,一般為400~500毫克/升。徒駭河二十里鋪閘以下,馬頰河大道王閘以下河段,礦化度大於500毫克/升。在徒駭河和馬頰河中、下游,已遭受較重污染。
區內河流侵蝕能力較弱,因此侵蝕模數較小。該區河流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0.3~1.2公斤/立方米,為山東省含沙量最小的地區之一。1970年後,由於大量引黃河水灌溉,灌溉尾水排入河內,河流含沙量顯著增加,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增加到1.7~2.8公斤/立方米。隨著河流含沙量的增加,引黃渠道及各河干、支流造成不同程度的淤積。
河道徑流
漳衛新河是人工河道,1971年至1976年擴大治理后,河道設計行洪流量為3500立方米每秒,排澇流量為1250立方米每秒。
其實際流量完全由上游諸閘控制。四女寺樞紐工程設計泄洪流量為3800立方米/秒,其中:南泄洪閘位於減河入口處,設計流量15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2200立方米/秒;北閘位於岔河入口處,設計流量2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2800立方米/秒。漳衛新河的實際流量,按此兩閘分洪流量,及下流攔河閘控制所決定。
漳衛新河入海徑流量少,年均1.32億立方米,年際豐枯懸殊,枯水期主要接納上游德州市的工業、生活廢污水,汛期承接河南省及河北省許多市縣的工業、生活廢污水,水質較差。
1996年8月2日至4日,漳河、衛河流域普降大雨、特大暴雨。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121毫米,最大降雨量305毫米(匡門口站);衛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44毫米,最大降雨量544毫米(土圈站)。無棣縣8月5日至11日連降兩次大暴雨,平均降雨量264毫米。8月9日漳衛新河洪峰到達無棣縣,8月15日洪水達高峰,辛集閘洪峰水位7.25米,實測流量1390立方米/秒,形成自1963年以來漳衛新河最大洪水。
右岸支流
寧津新河,起源於漳衛新河右岸的道口引水閘,向東流經道口、虎皮張、寧津鎮、時集、后王、柴胡店、孟集等七個鄉鎮,從孟集鄉小岳庄村北東行入樂陵縣境(一說陵縣孟家閘前)入馬頰河,全長39.7公里,流域面積674平方公里,寧津境內長31.6公里,流域面積38.6平方公里。出境過水量104立方米/秒。是寧津縣東西貫穿全境的抗旱排澇主要河道。
寧南河,起源於漳衛新河右岸的黃鎮引水閘。向東流經保店、張宅、寧津鎮、柴胡店、尤集等五個鄉鎮,與青積務乾溝相接,北流入寧津新河后再入馬頰河,全長33.58公里,流域面積136.5平方公里,過水流量為24.1立方米/秒。為寧津南部的排灌兩用河。
寧北河,起源於漳衛新河右岸梳頭李庄閘,向東流經道口、劉營伍、大柳、後魏、長官五個鄉鎮,由長官鎮北的 庄分兩個出口入漳衛新河。一是由果子趙引排閘入河,一是由小高庄東北簸箕武閘入河,全長34.2公里,流域面積91.9平方公里,入口過流量31立方米/秒。是寧津北部主要的排水和引水河道。另有引黃乾渠,自城南朱家河向北至寧津新河,全長10公里,過流量為18立方米/秒。張西乾溝,起源於漳衛新河右岸張鰲引水閘,向東經張鰲、西塘、大曹、保店、小店等與引黃乾渠相連,全長30公里。過水流量為3立方米/秒。
躍豐河,於1958年開挖,以“大躍進”,奪取農業大豐收而命名。該河北起漳衛新河,沿水晶官莊、何呂王、新法李、袁家、寧寨、曹寨、楊盤、賈家、王木腿、范屯等村,在孟家(閘前)穿馬頰河向南,經徐三堡、劉古堂、聊官場、郭寺、后位、前後靳,在商河縣破李村與德惠新河相通,是縱貫樂陵西部南北水利大動脈。全長42.48公里。建橋24座,涵閘8座,揚水站16處。躍豐河的開挖,於1958年4月10日組織測量,由樂陵、商河、陽信三縣7萬多名民工,4月底開始施工,45天完成。動土440萬方,用工日113.5萬個。首次開挖后的河底寬20—45米,堤頂寬4米,槽深3.5米。後分別在1969年和1970年冬,1971年春進行擴大治理。1979年、1980年對中段、南段再次治理。設計流量35立方米/秒。
漳衛新河岔河,岔河為四女寺減河的重要泄洪人工渠道。為加強漳衛河流域防洪能力,保證冀、魯廣大地區和津浦鐵路安全,解除洪水對天津市威脅,水電部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決定開挖漳衛新河工程,要求四女寺泄洪閘下減洪流量達到3500立方米/秒,在超標準洪水的情況下,強迫行洪5000立方米/秒。為此,一要擴大治理四女寺減河,使四女寺至大王鋪段減洪流量由原1180立方米/秒達到1500立方米/秒;二要在四女寺樞紐南進洪閘與節制閘之間增建北進洪閘,其下另闢岔河,承瀉洪水能力2000立方米/秒,排澇780立方米/秒。岔河河線循老減河左側鉤盤河開挖,於河北省吳橋縣大王鋪匯入原減河,全長43.4公里。岔河開挖工程於1971年10月動工,1972年春,完成主河道開挖任務。德州市區一段河道,自四女寺北進洪閘至田隴庄出境共22公里。
六五河,開挖於1965年,故名六五河。上自衛運河土龍頭大閘起,由西南向東北沿陳公堤而下。流經鄭保屯、雙廟、宋樓、城關、李樓、郭寨、后屯、新盛店、蘇留庄、左王莊10個鄉鎮,在蘇留庄鎮范窯村北出境入武城縣。縣境內長48.6公里,流域面積620平方公里。六五河上游底寬10米,下游寬32米,形成上窄下寬流梯型河道。
六五河縱貫南北,是夏津縣的骨幹排澇河道。它於後屯前和六馬河交匯,如洪水過大可由六馬河分洪入馬頰河,以防下游洪水頂托,造成橫溢。六五河溝通衛運河與馬頰河,為排灌兩用河道。遇旱可引衛運河水東流,又能引馬頰河水西灌。根據排灌蓄的要求,在范樓、王莊、北鋪店、范窯興建了4座節制閘。汛后關閘蓄水,成為竹節水庫,以備冬春灌溉,成為排、灌、蓄三用河道。六五河縱坡較大,流水暢快,河底低於其他排灌溝渠,可排鹼、洗鹼,是根除夏津旱、澇、鹼三害的基礎河道。
六五河起源於一條自然排水溝,1956年開挖,當時稱五六大溝,后經數次擴大治理,於1965年與青年渠全線打通。為紀念此河全面勝利竣工,由原中共德州地委書記李振命名為“六五河”。
舊城河,是1957年冬,為發展引衛灌溉開闢的一條河道。從衛運河呂窪村北引出,到楊庄以南走蓮花池溝,入沙河折向北去至龍灣。1961年夏津、武城分縣后,從楊庄改道奔石官屯,過沙河到辛王莊入六五河,長29.5公里,流域面積217.1平方公里。過水斷面按引水40秒立米的標準開挖,底寬10米。
該河入六五河下行8公里,在李邦彥節制閘上分出一股,穿越陳公堤,經蘇庄、馬言庄,到平原縣小王莊入馬頰河,全長15.5公里,武城境內長5.2公里,底寬10米。1967年施工,習慣稱謂堤上舊城河。六五河排澇不暢時可向馬頰河相機調水,旱季用其引黃河水,除灌溉兩岸十萬畝作物外,還供給六五河流域的農田用水。
六六河,是1966年開闢的恩縣窪滯洪區南界河。起於王小屯,向東行經果里、劉庄,到李邦彥閘下入六五河,長18.6公里。控制舊城河以北153.4平方公里,排澇流量為39.1秒立米,左側灘地附有地上渠和林帶,總寬50米。沿途建成國營沙東排揚水站等10餘處提水設施,灌溉75000畝。
青年河,原系青年分乾渠的一條支渠,1965年六五河形成后,遂定名為青年河。青年河開挖於1958年,位於縣境北部偏西,上起於六五河左岸范樓村北,向北流經雙廟、李樓、田莊,新盛店、左王莊5個鄉鎮,13個村莊,縱貫拐爾庄大窪,在尤王莊入六五河,全長26.6公里,流域面積116.3平方公里。從首至尾均為兩岸棄土。河底上游寬4米,下游寬13米,為排、灌、蓄三用河道。河道上建李樓、馬辛庄、北馬庄、陳屯4座節制閘,控制水位,分節蓄水;並在新盛店、小辛庄等處建有7座橋涵。青年河可將衛運河、馬頰河兩河之水引入,以灌溉兩岸農田。
七一河,原名七一渠,開挖於1960年夏,1971年擴大治理時,改名為七一河。七一河屬六五河南支,系排灌兩用河道。上起於衛運河白庄閘,東經白庄、九營兩村轉向東南,經過趙溝沿陳公堤而下,從許堤向北,在范樓東與六五河交匯,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115.3平方公里。在祁庄、任堤建有兩座節制閘,以控制水位和分節蓄水;並建有白庄、劉蘆、趙溝、李文庄等10座橋涵。
六馬河,始挖於1973年,歷經7次施工,於1975年竣工。東起馬頰河西岸牟庄閘,向西穿過雷集、后屯兩個鄉,在前後屯之間與六五河相連。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6平方公里。東西走向,河道順直、河段屬砂質土、河底在一個高度上,均為平底,底寬10米,不分上下游,流水方向不受西順東逆的束縛。六五河為排灌兩用河道,是本縣東水西調的主要河道。有的河段河坡坍塌,水土流失較重。
漳馬河,位於慶雲縣的西部,北通漳衛新河,南通馬頰河,故稱漳馬河,長10公里。因為這條河道地勢較高,往東行水縱坡較大,所以通過馬西乾渠、甄家窪乾渠和范官引水溝,它的流域面積,可以控制慶雲縣西北部的七個公社。
溝泮河,在慶雲縣境的西北部,是一條古舊河道,過去名稱不一,后改稱為溝泮河。從寧津、樂陵縣流入本縣境,經傅興宇、坊子、姚家、鄧集、史家閣、汾水楊、屠戶崔、雹泉廟等村入后張涵洞,注入漳衛新河。該河已無堤,寬約一百五十米,深約二、三米,在境內長約十公里。1958年前,它是樂陵縣東部和慶雲縣西北部的排水道之一。自從1958年開挖了四南乾渠后,樂陵縣客水改從傅興宇村注入四南乾渠。慶雲境內的這條老河道,遂即只起排泄本縣之瀝水的作用。
豬龍河,也是慶雲縣西北部的古河道。上游分兩支,都從樂陵流入本縣境。由於樂陵縣利用南支古道(從王猛村起)開了一條排水溝,所以南支也叫王猛溝。南北兩支流到本縣楊欽賜匯合,東行經過後於、趙蠟台、王古全等村,流入西窯涵洞,匯於漳衛新河。該河無堤,寬約二百米,深度二至三米,在本縣境長約四公里,平時無水,只在雨季能起排瀝作用。
躍進溝,是連通漳衛、馬頰兩河的一條排灌溝,西端起於大道王的馬西乾渠,東北端到小劉庄通入漳衛新河。渠道規格:底寬4米,深度4米,邊坡1:2.5,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24平方公里。
左岸支流
漳衛新河左岸為其與宣惠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流域狹小,僅有少量溝通宣惠河與新河的排澇渠道,主要有:
漳衛新河左岸支流 | ||||||||
渠道河道名稱 | 控制面積 (平方公里) | 設計標準 (機遇年限) | 設計流量 (立方米/秒) | 河長 (公里) | 退水河流 | 所在地 | 起點 | 終點 |
---|---|---|---|---|---|---|---|---|
大商平底渠 | 25 | - | 1.8 | 15.3 | 宣惠河 | 鹽山 | 漳衛新河大商西南涵洞 | 璋壁北跌水 |
王信乾溝 | 45.6 | 5 | 13.2 | 20.2 | 宣惠河 | 鹽山 | 漳衛新河王信涵洞 | 劉武庄東 |
四十里乾溝 | 45.6 | 5 | 22.7 | 18.9 | 宣惠河 | 鹽山 | 漳衛新河反劉涵洞 | 大王鋪南 |
董村乾溝 | 34.2 | 5 | 11 | 13.5 | 宣惠河 | 南皮縣 | 漳衛新河寨子南橋涵洞下 | 劉夫青鄉梁場跌水 |
鳳翔乾溝 | 62.8 | 3 | 19 | 15 | 宣惠河 | 南皮縣 | 漳衛新河前王莊涵洞下 | 潞灌鄉龍堂北 |
寨子乾溝 | 40.8 | 5 | 13 | 12.8 | 宣惠河 | 南皮縣 | 漳衛新河寨子南涵洞下 | 劉碩盤東北 |
漳衛新河
四女寺村,原屬山東省恩縣,后屬山東省武城縣,又名四女樹,位於德州以南約10公里。早在明永樂5年(公元1407年),尚書宋禮就曾建議:“整個衛河兩岸地勢低洼,若不縱觀全河,分析上下游形勢,只是一味地築堤防洪,恐怕勞而無功,還要潰決。應當在德州城西北開一小渠,將運河洪水泄入老黃河,然後入誨。”這是在南運河上開挖減河,分減運河洪水較早的論述。
四女寺減河的下段大致利用了當時的舊黃河(即鬲津河),而減河上口則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最初的減河口在德州西北。明永樂10年(公元1412年),宋禮受命治衛,夏天,吳橋、東光、興濟、交河至天津一線雨水很大,衛河(即南運河)多處決口,災情嚴重。秋後開始挑挖四女寺減河。自減河上口到舊黃河僅6公里,其中2.5公里舊有溝渠,2.5公里系古路,1公里系平地,因此開挖也不困難。開挖后的四女寺減河全長228.5公里,東北流經吳橋、寧津、樂陵、慶雲、無棣、自大沽河口入海。
明弘治3年(公元1490年)白昂鑿小河十二道,四女寺減河的上口可能在這時移到了四女寺鎮,並置閘控泄洪水,但這座閘很快廢棄了。《引水金監》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四女寺廢河、閘、引水入鬲津,經樂陵以入海。”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再建減水閘。清初,四女寺減河“淤塞己平”,“閘座廢壞不修”,因此山東、直隸一帶運河經常泛濫。康熙年間,張伯行曾建議修復四女寺減水閘及引河,但引河早已淤平,河道已為百姓佃種,修復工程浩大,實施困難。至康熙44年(公元1705年),四女寺水閘重建,不久又淤廢。雍正4年(公元1726年)至8年(公元1730年),斷斷續續對四女寺減河疏浚,並在雍正8年,將原減水閘改建為滾水壩,“寬八丈,壩脊高河底一丈一尺。”
清乾隆六年(1742年)知縣孫寯詳請動帑一萬五千八百六十九兩,通身挑浚鬲津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挑浚溝章寨、中官莊、羅家寨、西辛庄、楊家莊、榮家莊、小李庄、鄭家橋、蔡家莊、蕭家莊、三間堂等處淤淺,兩岸堤埝俱經加高培厚。”乾隆27年(公元1763年),因泄水不暢,將壩展寬13.3米,落底0.52米。乾隆28年(公元1764年),再次展寬40米,共計10孔,各孔間有磯,心(消力墩)。
四女寺減河在明、清兩代曾多次維修,但主要精力都集中河頭的滾水壩工程,有效的維修也只限於上游5公里余長的引河,其下游200公里余河道不設堤防,河水漫流,起不到減河作用。一旦分洪,下游一片汪洋。光緒年間,全部淤廢。減河“入口處雖有砌石之溢流堰殘跡,但淤塞幾乎不能應用,河身亦變成旱田而無減河之價值。”1924年曾泄洪水,6月間最大流量僅6立方米/秒。
1933年《山東省建設廳公報177期》載:“省建設廳廳長張洪烈令樂陵縣縣長對道路橋涵、電話、鑿井、河渠趕擬計劃及預算呈核,呈廳核准仰趕速施工。”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四女寺減河治理。1955年重新疏浚,採取臨時防洪措施,分泄流量達55立方米/秒;1956年再次治理,挖河、築堤206公里,分洪流量達400立方米/秒;1957~1958年又一次治理,興建了四女寺樞紐,沿河修建30座木橋,挖河、築坡,完成土方41210000立方米,分洪流量達850立方米/秒,校核達1230立方米/秒,為抗禦1963年洪水做出了貢獻。
更大規模的治理是1971~1976年的漳衛河中下游擴大治理,從四女寺至吳橋縣大王鋪新辟一條岔河,基本沿原金鉤盤河的故道,全長44.4公里,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將原四女寺減河擴挖、築堤,把木橋全改為鋼筋混凝土橋,興建了6座攔河蓄水閘,使全河行洪能力達3500立方米/秒,並將四女寺減河更名為漳衛新河。
涵閘工程
四女寺樞紐
四女寺樞紐,位於武城縣四女寺村東北衛運河、漳衛新河和南運河的銜接處。興建於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由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設計,水利部第六機械工程總隊施工,完成節制閘、南進洪閘、船閘和電站土建工程。1972年-1973年7月,進行擴建、改建,新建北進洪閘,兄弟灌區放水洞;改建南進洪閘、節制閘、船閘。由水電部海河勘測設計院設計,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建工處施工。1957-1958年樞紐初建時,完成鋼筋混凝土3.9萬立方米,砌石3.7萬立方米,投資901萬元。擴建改建工程完成土方195萬立方米,砌石3.9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混凝土2.7萬立方米,投資1045萬元。現樞紐工程由南、北進洪閘、節制閘、船閘、兄弟灌區引水涵洞幾部分組成。電站部分,1972年擴建時已拆除。南進洪閘位於衛運河與漳衛新河尾首相接處,鋼筋混凝土開敞式結構,共12孔,每孔凈寬10米,弧形鋼板閘門,高5.5米,機架橋裝有人力、電動兩用卷揚式啟閉機。閘頂下游端公路橋面寬7米。設計過閘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
漳衛新河上修建了袁橋、羅寨、辛集3座大型攔河閘及七里庄、吳橋、王營盤、慶雲4座中型攔河閘(后3座系河北省修建)。可蓄水0.9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177萬畝。
漳衛新河在擴大治理中修建的攔河蓄水閘,按上下游順序,為:
七里庄蓄水閘
七里庄蓄水閘(七里庄岔河節制閘),位於漳衛新河岔河段、河道樁號16+400米處,上距四女寺樞紐北進洪閘16.4公里,山東省德州市七里庄附近。該閘14孔,每孔凈寬3.9米,墩厚0.8米,閘門高3.5米,為平板翻轉平卧鋼絲網混凝土閘門。該閘由德州地區水利局水利隊設計,德州地區水利局安裝隊施工,1972年秋開工,1973年10月竣工。建成后,通過運行,又於1979年改建,同年完工。最大蓄水量3250000立方米。由德州市德城區水利局管理。因德州市城區嚴重缺乏生活用水,每年靠多次引黃來供給,而七里庄閘則主要是攔蓄引黃水,也在汛末欄蓄一部分衛運河下泄的河道逕流。
袁橋蓄水閘
袁橋蓄水閘,位於漳衛新河老減河段,河道中心樁號25+526米處,上距四女寺樞紐南進洪閘25.5公里。東鄰德州市德城區袁橋村。全閘五孔,每孔凈寬10米,墩厚1.2米,閘門為平板翻轉平卧鋼閘門,門高6.1米,在閘的上游建一公路橋,橋面凈寬7米。該閘由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設計,陵縣水利局施工,1972年10月動工,1973年8月竣工。工程竣工后,先由陵縣水利局代管,直至1976年9月正式交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後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管理,建袁橋閘管理所。該閘最大蓄水量12×106立方米。為德州市德城區引黃河水的控制性工程,也承泄上游洪水。
吳橋蓄水閘
吳橋蓄水閘,位於吳橋縣城關鎮以南0.75公里漳衛新河岔河段,上距四女寺樞紐北進洪閘37公里。該閘共8孔,每孔凈寬8.0米;閘門為平板翻轉平卧鋼閘門,門高5.1米及4.1米。設固定油壓啟閉機,為漳衛新河各蓄水閘中唯一油壓啟閉的閘門。閘上游側建超洪公路橋一座。該閘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設計,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工程隊施工,1971年8月初開工,1972年11月竣工。竣工後由吳橋縣水利局代管。1976年9月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後由水利部海委漳衛南運河管理局設吳橋閘管所管理。該閘最大蓄水量約1×107立方米。
王營盤蓄水閘
王營盤蓄水閘,位於河北省東光縣王營盤村附近,漳衛新河河道中心樁號62+270米處。該閘共12孔,其中有10個中孔2個邊孔,每孔凈寬8米,中墩厚1.0米,邊孔縫墩厚1.6米;閘門為平板翻轉平卧鋼閘門,閘門高中孔6.5米,邊孔4.9米。閘室上游側建漫水生產橋一座。該閘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設計,河北省海河工程局三隊施工。1973年3月動工,當年9月1日全部竣工。建成後由東光縣水利局代管。1976年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以後由水利部海委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管理,建有王營盤閘管所。該閘最大蓄水量為18×106立方米。
羅寨攔河蓄水閘
羅寨蓄水閘,位於河北省南皮縣前羅寨村南,山東省樂陵市大孫鄉吳官莊村北,河道中心樁號為95+550米處。該閘共9孔,每孔凈寬10米,墩厚1.2米;閘門高6米,為平板翻轉平卧鋼閘門,閘上游側建漫水橋一座。該閘由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設計,德州地區水利局安裝隊施工,1979年6月開工,1980年11月底竣工。1980年12月26~28日,由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主持驗收,隨後交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管理,建有羅塞閘管所。該閘最大蓄水量為166×105立方米。
慶雲攔河蓄水閘
慶雲蓄水閘,位於河北省鹽山縣慶雲鎮西南,山東省慶雲縣西窯村北,河道中心樁號132十l00米處。該閘共13孔,每孔凈寬8.0米,墩厚1.2米,閘門為平板翻轉平卧鋼閘門,中孔門高7.0米,邊孔為4米。閘上游側建有超洪公路橋一座。該閘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設計大隊設計,河北省鹽山縣漳衛新河橋閘指揮部和河北省水利施工三隊負責施工。1971年開工,1973年完工,1973年由滄州地區根治海河指揮部組織驗收,交鹽山縣水利局代管。1976年10月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接管。1980年由水利部海委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管理,建有慶雲閘管理所。該閘最大蓄水量為22×106立方米。
辛集擋潮蓄水閘
辛集擋潮蓄水閘,是漳衛新河最下游一座攔河閘。距擋潮堤約25公里,擋潮堤外則為渤海海灘。該閘右岸為山東省無棣縣小泊頭鎮,左岸為河北省海興縣辛集鎮,閘址所在河道中心樁號為165+120米處。無棣、海興兩縣地處濱海,淡水缺乏,興建此閘,主要作用是擋海潮,攔蓄河道徑流,解決沿河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該閘共12孔,每孔凈寬10米,墩厚1.2米,閘門高6.5米,為平板翻轉平卧鋼閘門,閘上游建有超洪公路橋一座。該閘由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勘測設計院設計,山東省惠民地區水利局安裝隊施工。1971年10月開工,1973年竣工。隨後由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管理,1976年交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後由水利部海委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無橡管理段直接管理。該閘最大蓄水量為12×106立方米。
在200公里的泄洪河道上,建了七個“平原水庫”,蓄水量除七里庄攔河閘外,均在1×107立方米以上,這在其他河道上也是少見的。這些攔河閘自1984~1995年12年間,共向沿河兩岸提供用水約9×108立方米,為兩岸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灌區工程
牟庄灌區。1980年6月建牟庄揚水站,1984年擴建為10個機組,控制灌溉面積41.6萬畝。可使12個鄉鎮受益,總投資115萬元,按照灌區範圍分4個輪灌區:北鋪店閘下為第一輪灌區,包括新盛店、蘇留庄、左王莊3鄉鎮六五河以西的村莊,配套二級、三級揚水站7處,裝機11台,1019馬力;北鋪店閘上橫河青年河流域為第二輪灌區,包括田莊、西李官屯、李樓3鄉,建二級揚水站3處,裝機5台910馬力,電機3台190千瓦;王莊閘上、六五河上游為第三輪灌區,包括夏津鎮、欒庄、宋樓、雙廟四鄉鎮,建二級、三級揚水站9處,裝機26台1139馬力;六馬河沿岸為第四輪灌區,包括后屯、雷集兩鄉,建二級揚水站8處,裝機12台1026馬力,該站灌溉效益顯著。
范樓電灌區。1974年6月在六五河建成國營電灌站,裝機100千瓦電機2台。灌區範圍南到七一河北岸,北至椅子張庄,西至吳庄,包括雙廟、李樓兩鄉9個村莊。設計灌溉1.5萬畝。由於水源不足,渠系不配套,發揮效益較差。1980年3月交雙廟公社管理。
王莊二級揚水灌區。該站位於夏津鎮王莊村北六五河上。1982年9月建,投資28萬元,裝6160柴油機2台,80千瓦電機2台,控制灌溉面積10萬畝,將六五河水逆流上送,供欒庄、宋樓、夏津三鄉鎮用水,效益發揮較好。
蔣寨灌區。北站1972年3月初建於城西北角六五河,1978年遷至蔣寨村北城欒乾溝,1985年擴建,裝6160柴油機1台,100千瓦電動機2台,80千瓦電動機2台,控制灌溉面積2萬畝。既可用陶橋、牟庄灌區送來的運河水,又可用土龍頭引來的運河水,自擴建后,由欒庄鄉管理,控制欒庄鄉全部耕地。
報效屯灌區。1983年10月,蘇留庄公社在報效屯六五河東岸投資11萬元建成社營站。裝6160柴油機1台,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該站對蘇留庄鎮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效益。
北鋪店灌區。1975年後屯公社在北鋪店西南六五河東岸建社營站。原為引衛運河一級站,亦是牟庄灌區二級站。投資15萬元,裝50馬力柴油機1台,110千瓦電動機1台。1983年10月擴建,改裝為6160柴油機1台,110千瓦電動機1台,控制灌溉面積1.5萬畝,水源條件好,充分發揮了灌溉效益。
唐堤灌區。1981年李樓公社在唐堤東1公里六五河西岸始建社營站,投資10萬元。裝135馬力柴油機1台,55千瓦電動機1台。1983年10月,李樓公社自籌資金4萬元擴建,增90馬力柴油機2台。既可用衛運河水,又可用馬頰河水,灌溉面積3萬畝,基本滿足李樓鄉農田用水。
前籽粒屯灌區。1985年8月郭寨鄉在前籽粒屯西六五河東岸建鄉營站。總投資1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萬元,裝135馬力柴油機1台,155千瓦電動機1台,控制灌溉面積2萬畝。該站地理條件優越,水源比較充足,基本解決了郭寨鄉用水。
濱州港魯北港區,位於漳衛新河的入海口——大口河,地屬無棣縣。該港區有1000噸級泊位2個,1994年建成投產,1個為沙、石料進口泊位,1個為焦煤、原鹽出口泊位,碼頭岸線長60米,年設計吞吐能力100萬噸。
水溝碼頭,位於漳衛新河東岸,車網城鹽區水溝堡西,建於1980年,為原鹽外運專用碼頭。有1000噸級泊位1個,年吞吐能力20萬噸。
黃驊港
黃驊港,位於漳衛新河入海口大口河左岸,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開工建設,總投資100多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一期建成兩個5萬噸級和一個3.5萬噸級泊位,年吞吐量3500萬噸;二期建設一個10萬噸級泊位和兩個5萬噸級泊位,年吞吐量達到7000萬噸;三期建設達到年吞吐量1億噸。
漳衛新河
攔洪蓄水。在200公里的泄洪河道上,建了七個“平原水庫”,蓄水量除七里庄攔河閘外,均在1×107立方米以上,這在其他河道上也是少見的。這些攔河閘自1984~1995年12年間,共向沿河兩岸提供用水約9×108立方米,為兩岸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漳衛新河
百川奔流歸大海。但一次次滾滾而來的污水,讓無棣沿海漁民吃盡了苦頭,漳衛新河污染事故頻繁發生,給無棣縣沿海工農業生產及群眾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和重大損失。
無棣縣環保局有關人士介紹說,三次排污事故,使無棣縣8萬餘名群眾遭受程度不同的危害。大量污水的排入,使沿河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該河無棣縣境內及近海區域魚、蝦、蟹及幼魚苗大量死亡,海洋資源量銳減;50%以上的漁船不能正常作業,30%的漁船被迫停港,7萬漁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河道沿岸的文蛤、毛蚶、玉螺等退出低灘,隨流下遷,沿海貝類及養殖的魚蝦大量死亡;無棣縣有關企業千辛萬苦培植起來的40餘萬畝海水養殖基地瀕臨毀滅邊緣;近300萬公畝鹽田無法蓄水制鹵,鹽業及鹽化工因鹵源不足而減產。這些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2005年4月份,來自上游的大量污水又囤積在了漳衛新河辛集閘前,一旦這些污水囤積到一定數量,將再次提閘放污。
記者在辛集閘現場看到,污水呈黑色,和醬油顏色差不多,污水上還泛著油花,散發著惡臭味。
無棣縣環境監測站曾對辛集閘斷面的污水進行監測,河水COD為265mg/L,超V類水質標準的5.6倍,河水嚴重污染,水生生物滅絕。有關方面專門就漳衛新河污染做了多次調查,確認污水主要來源於上游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及臨清、德州兩市的工業和生活污水。
在地圖上,衛運河一直按其自然流向,自四女寺閘由漳衛南運河經河北、天津入渤海。1994年12月,河北省引黃入衛佔用衛運河河道,國家引黃入衛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引黃入衛供水調度的緊急通知》,要求山東、河北兩省各負擔四女寺以上衛運河來的流量(含污水)的50%,即衛運河河水從德州四女寺閘分流,50%排入南運河,50%經岔河排入漳衛新河。當時對衛運河河水進行分流是為實施“引黃入衛”工程而採取的應急措施,這樣一來,山東省承擔了本來應由其他省市承擔的污染負荷。
1999年3月,國務院批複的《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明確規定,“冬四月(11~2月)引黃期間,衛運河的上游來水全部由和平閘輸往黑龍港(河北)農灌區”。但是,不論是國家確定的衛運河各50%分流的臨時措施,還是冬四月全部由和平閘輸往黑龍港的措施,都沒有得到落實。事實上,自引黃入衛以來,90%以上的衛運河水量經四女寺閘排入了漳衛新河。
長期以來,漳衛新河排污問題也引起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2000~2001年漳衛新河發生第一次污染事故后,國家環保總局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漳衛新河污染糾紛協調會,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四省環保、水利、農業部門和海委水保局、漳衛南局等有關單位參加了協調會。這次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流域治污力度,切實消減污染負荷;各省之間要團結治污,在特殊時期特別是汛期要加強上下游污染聯防,避免發生污染事故”等協調意見。
但是,漳衛新河污染事故仍然不斷發生,無棣縣經濟尤其是海洋經濟接連遭受重創。
無棣縣政府負責人認為,來自河流上游的有關部門應嚴格落實有關規劃及國家環保總局有關承諾,立即關停上游超標排污企業,停止污染侵害。
人代會議案組工作同志首先將無棣縣縣長劉星泰、沾化縣縣長楊玫慶等代表有關解決漳衛新河、徒駭河污染問題的議案交給省環保局局長張凱。漳衛新河、徒駭河源頭均在省外,前者流經無棣,後者流經沾化,兩條河流長期污染嚴重,這幾年國家、沿河各省以及省內環保部門採取了諸多治污措施,但由於污染源頭多,水污染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治,嚴重影響了無棣、沾化兩地人民的生產、生活。
張凱通報了國家和省里有關解決兩河污染的治污措施和治污進程。一是抓“兩頭”。國家環保總局已確定在上游聊城市稱勾灣斷面建設國家級水質自動監測站,我省將繼續要求總局督促河南省組織關閉“土(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完善治污措施;省環保局計劃在無棣境內小泊頭橋斷面建設省級水質自動監測站。二是在督促上游省份污水達標排放的同時,首先解決省內污染問題。我省將繼續把水環境質量作為考核環境保護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及時查處;省轄重點流域逐步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在德州建設市區污水改排工程,在臨清建設日處理3萬噸污水處理廠。三是省政府在《關於儘快解決漳衛南運河山東段遭受上游嚴重污染問題的請示》中,已請求國務院督促上游省份對因南運河改道給下游造成的污染危害和損失予以經濟補償;省環保局將繼續要求國家環保總局督促流域內各省及有關部門認真落實《關於漳衛南運河水污染糾紛協調意見的函》。
劉星泰、楊玫慶等代表對張凱的答覆表示滿意,併當場在徵詢意見書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