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

蜀中現代名醫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縣太和鎮人,享年94歲,蜀中現代名醫,多年來潛心於《傷寒論》的研究,善用經方,尤以舌診見長,深受火神鄭欽安思想影響。在掌握六經辯證規律治療若干外感和內傷雜病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特別是對於許多虛寒證疑難病的療效尤為顯著。70年代末由范中林醫案整理小組編寫了《范中林六經辯證醫案選》,范氏用藥悉本《傷寒論》,組方嚴謹,以味精量重為特點。從學者甚眾,早期弟子唐步祺,是其突出的一位。

六經辨證


(圖)范中林
(圖)范中林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讀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一書,其辨證全部以《傷寒論》六經為提綱,精妙準確,令人嘆服,愈信長沙百世師。縱觀收錄的69個病案,太陰少陰病案竟然佔了40例!其次為太陽病病案,合計共55張,佔全部的79.71%。這和少陰與太陽相表裡有關,而范老辨證論治的特色也充分體現在這幾個方面。另外,我個人認為,范老對於火神派學說最大的補充和發揮就在於大大擴充了麻黃劑的運用範疇,代表方劑如太陽病的麻黃湯射干麻黃湯半夏乾薑散陽明病麻杏石甘湯太陰病甘草麻黃湯、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的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等,這些在後面都會逐一論述。
范老治病的特色是認為世上萬病皆可以用六經來分型,萬病皆不出六經範疇。本文總結了范老臨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經病病案經驗,仍然感覺意猶未盡。范老的病案看似舉重若輕,實際上需要多少紮實基礎的沉澱,也鞭策我們這些後學者要時時努力進步,心細如髮才能夠膽大不慌。

診病特色


(圖)附子
(圖)附子
陽明證臌脹
[病史]兩歲時開始患腹脹,其後發展到全身皆腫,肌肉變硬。下陰常流黃水,臭味異常。十多年來,病魔纏身,其父為之四處求醫,未見顯效。1969年8月,前來就診,按陽明腑證論治,服藥兩劑后基本治癒。
[診治]腹脹如鼓,胸脅滿悶,皮色蒼黃;全身肌膚脹硬。大便常秘結,所下如羊糞,已四日未行;下陰不斷滲出臭黃水。舌質深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此為陽明腑證兼水熱互結。法宜峻下熱結,兼逐積水,以大承氣並大陷胸湯加味主之。
處方:大黃18克 厚朴30克枳實30克芒硝30克甘遂15克(沖服) 芫花15克(沖服) 桑皮60克先服一劑,瀉下燥屎十餘枚,並臭穢黃水甚多,腹部硬脹消失大半。續服一劑,胸腹腫脹皆消,全身肌膚變軟,下陰外滲之黃水亦止。因自覺病勢頓減,加以客居成都,經濟困難,遂自行停葯回家。不久患者鄰友來告,已康復如常。1979年7月追訪,病癒結婚,並生一子。十年來身體一直很好。
[辨證]患者雖病程頗長,因正值青春,素體陽旺。胸腹脹滿,皮色蒼黃,大便秘結,舌紅苔燥,脈沉實有力,顯然屬陽、屬熱、屬里、屬實。正所謂“大實有贏狀”。再觀之大便硬結羊屎,幾日未行,應為陽明腑實,痞滿燥實俱備無疑。然此證又現全身肌膚腫脹,從心下連及少腹,脹滿尤甚,同時下陰流黃水而惡臭,皆為熱結水積之象,即燥熱結胸之證。由此形成陽明腑實為主,太陽結胸相兼,邪實病深,錯綜複雜之局面。熱結須峻下,積水宜攻逐,病重不可葯輕。因此,大承氣與大陷胸匯成一方,大劑猛攻之,取其斬關奪隘之力。
四逆湯案例
黃××,男,11歲。原四川成都市學生。1948年秋髮病,神志昏迷,高熱至40℃以上,腹瀉。當時正值腸傷寒流行季節,原四川省立醫院確診為“正傷寒”,某專家認為,病已發展至極期,全身性中毒過重,已屬不治之症。
[初診] 患兒連日來昏迷踡卧,面色灰白烏暗,形體枯瘦。脈伏微細欲絕,唯以細燈草試雙鼻孔,尚有絲微氣息。四肢厥逆,手冷過肘,足冷過膝,甚至通體肢膚厥冷。范老先生辨證此為病邪已由陽入陰,發展為少陰陰寒極盛,陽氣傾刻欲脫之險惡階段。急用驅陰回陽,和中固脫之法,以大劑通脈四逆湯一劑灌服急救。
處方:
川附片120克(久煎) 乾薑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診] 上方,連夜頻頻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兒家長慌忙趕來連聲說:“壞了壞了,服藥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兒有救了!”遂再診。患兒外形、病狀雖與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見接續、均勻,初露回生之兆。宜繼守原法,以通脈四逆倍加用量再服。
處方:
川附片500克 乾薑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雞一隻熬湯,另以雞湯煎附片一個半小時,再入姜、草。服藥后約兩小時,患兒忽從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兩條,約三寸長,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塊。這時緩緩睜開雙眼,神志開始清醒,並開口說:“我要吃白糕!”全家頓時破涕為笑,皆大歡喜。遂遵原方,再進四劑。
[三診] 患兒神志已完全清醒,語言自如,每日可進少量雞湯等流質。面色青暗。舌質淡白,烏暗,無苔。上肢可活動,開始端碗進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開始好轉,陽氣漸復;但陰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為甚。原方稍加大麴酒為引,再服。
上方又服一劑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兩劑,能下床緩步而行。服至十三劑,逐漸康復。
患者於1978年12月26日來函說:“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後,我於1953年參軍,在部隊還立了兩次三等功,現在機械配件廠當鉗工,身體一直很好。”
四逆湯再加乾薑一倍,即本例所用之通脈四逆湯。乾薑佐附子,更能除六腑之沉寒,回三陰之厥逆,救腎中元陽,脈氣欲絕者。倍乾薑,尤能增辛熱以逐寒邪,取辛溫而散之義,加強蕩滌陰邪,迎陽歸舍之效。灌服后,患兒忽然鼻孔出血,家長驚慌失措,以為誤用姜附必死無疑!殊不知此病後期一派陰氣瀰漫,復進苦寒退熱之品,猶如冰上加霜,周身氣血趨於凝聚。此時轉投大劑通脈四逆湯,回陽返本,峻逐陰寒,冰伏凝聚之血脈為之溫通;陽葯運行,陰邪漸化,血從上竅而出,實為通脈四逆推牆倒壁之功,初見起死回生之兆,何驚駭之有?此時此刻,又抓住轉機,當機立斷,在原方大劑量基礎上再加倍翻番,姜、附均增至500克,凝結之血條血塊,均被溫通而逐出。正邪相搏出現新的突破,患兒終於轉危為安。
或問:本例患兒在半月之內,每劑附子用量250-500克,累計6500克,經過三十年之檢驗,預后良好。附子的有效量和中毒量問題,是否值得重新探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認為,上述問題如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努力運用現代科學手段深入研究,對發掘祖國醫藥學的偉大寶庫,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著作


《范中林六經辯證醫案選》,部分醫案曾以《范中林老中醫六經辯證醫案選》在1979年第十期的《中醫雜誌》p25--30上發表,後來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公開出版發行,選編了范氏應用六經辯證診療的69個病例,其中有以麻黃湯治癒三年低熱的太陽證發熱案,有以四逆湯治癒嚴重前列腺炎的少陰證淋病案,還有以理中湯輩治癒功能性子宮出血併發失血性貧血案。范氏用藥悉本《傷寒論》,組方嚴謹,以味精量重為特點。從學者甚眾,早期弟子唐步祺,是其突出的一位。本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傷寒論》理論與實踐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