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琅琊鎮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轄鎮
- 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下轄鎮
-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轄鎮
琅琊鎮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轄鎮
琅琊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古稱琅琊,秦漢時期曾為琅琊郡、琅琊縣治所,南臨黃海,東臨4A級琅琊颱風景名勝區,西南接億噸港口董家口港,北與藏馬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相鄰,青島旅遊觀光大道—濱海大道、地鐵13號線貫穿全境。全鎮面積92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轄65個行政村(居),擁有50公裏海岸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旺盛,是國內少有的歷史文化名鎮和濱海旅遊勝地,多次榮獲“中國優美小城鎮”、“省生態文明鎮”、“省級文明鎮”等稱號。
徠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琅琊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琅琊鎮位於黃島區西南沿海,東南面均瀕黃海,北倚張家樓鎮、西臨泊里鎮、面積82平方公里,轄59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地夏河城(村),在市政府駐地西南50公里處。
該鎮轄境古屬琅琊郡,境內有琅琊台古迹、故名。琅琊鎮依山傍海,山海環境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是國內少有的歷史文化名城,濱海旅遊勝地。該鎮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地、丘陵,庫山、黃道山、牛蹄山自西向東形成一天然屏障,向南延伸出四條丘陵帶,中部為平原,南部為濱海平原和低地,東南海濱有琅琊台,海拔183米。海中有齋堂島、鴨島兩島域,境內有三條季節河,均發源於北部山地,南流入海。
該鎮屬季風大陸氣候,沿海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左右,平均年降水800毫米以下,全年無霜期190至200天。
琅琊鎮有50公裏海岸線串起沙灘、岩礁和金色港灣,擁有6000畝岩礁、5000畝灘塗、10萬畝淺海水面、二座島嶼和十三處漁用碼頭和六處內水港灣,當年徐福東渡日本起航地的琅琊港為國內五大古港之一,可停靠1000馬力漁船和1000噸位貨船;有機動漁船1200餘艘,水產育苗企業30家,水產品加工企業12家,海水養殖面積1.8萬畝。初步形成了集捕撈、養殖、育苗、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海洋產業化體系。年產海參、鮑魚、對蝦、各種海水魚及蟹、貝、藻類水產品50多種7萬多噸,漁業收入8億元以上。該鎮連續10年創青島市水產強鎮。
有居民10702戶,36102人。其中漢族36089人,朝鮮族2人,滿族9人,傣族2人。
常住人口40459人(2017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5601 |
男 | 18219 |
女 | 17382 |
家庭戶戶數 | 11448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5403 |
家庭戶男 | 18087 |
家庭戶女 | 17316 |
0-14歲(總) | 7165 |
0-14歲男 | 3671 |
0-14歲女 | 3494 |
15-64歲(總) | 24175 |
15-64歲男 | 12456 |
15-64歲女 | 11719 |
65歲及以上(總) | 4261 |
65歲及以上男 | 2092 |
65歲及以上女 | 216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3651 |
2004年完成生產總值8.1億元,財政收入1127.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48元。
琅琊鎮有50公裏海岸線串起沙灘、岩礁和金色港灣,擁有6000畝岩礁、5000畝灘塗、10萬畝淺海水面、二座島嶼和十三處漁用碼頭和六處內水港灣,當年徐福東渡日本起航地的琅琊港為國內五大古港之一,可停靠1000馬力漁船和1000噸位貨船;有機動漁船1200餘艘,水產育苗企業30家,水產品加工企業12家,海水養殖面積1.8萬畝。初步形成了集捕撈、養殖、育苗、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海洋產業化體系。年產海參、鮑魚、對蝦、各種海水魚及蟹、貝、藻類水產品50多種7萬多噸,漁業收入8億元以上。該鎮連續10年創青島市水產強鎮。
琅琊鎮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園區建設,現已建成青島地區最大的竹苗繁育基地、玫瑰種植基地、大雁養殖基地,並註冊了琅琊雞品牌,成立了由52家會員單位組成的琅琊雞養殖協會,為下步生態旅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水產養殖
琅琊鎮是青島市水產強鎮,海洋資源豐富,有50公裏海岸線、3000畝暗礁、6000畝灘塗和10萬畝宜養水域,有兩座島嶼、6個內水港灣和13處大小漁用碼頭,有13個沿海漁業村、1100艘機動漁船,從事海洋捕撈、水產養殖的漁民8400人。近年來,琅琊鎮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按照“穩捕、促養、抓加工”的發展思路,積極調整優化漁業結構,加快推進由捕撈為主轉變,有淺海養殖向深海養殖轉變,由傳統漁業向生態型、集約型優質化高產高效漁業轉變,提升壯大海洋經濟。在適宜海域規劃建設了2個總面積2000多畝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80個。著力抓好工廠化養殖、水產育苗和蝦池綜合開發利用。大力實施科技興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推廣應用,優化養殖結構,提高產出水平。積極培植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水產品加工基地村,搞好經濟魚類的深加工和低值魚類的廣泛加工,實現促銷增值。逐步建成了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知名度較高的海珍品養殖基地、海水魚養殖基地、水產育苗基地和水產品加工養殖基地。
琅琊歷史文化燦爛、名勝古迹眾多,尤以千古名勝琅琊台而聞名中外。琅琊台位於鎮駐地東南5公里處的琅琊山上,因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春秋時期,越滅吳,越王勾踐於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琊,在琅琊山立觀台以望東海。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三次登臨,重修琅琊台,立刻石,建祠廟,又遣琅琊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女渡海求仙藥。琅琊台由此名垂青史,流傳至今。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台三面環海,景色宜人,望越樓、刻石、群雕、御路、雲梯、徐福殿、觀龍閣、琅琊文化陳列館等景觀、景點星羅棋布,每年到此遊覽觀光的中外遊客達30多萬人次。2004年該鎮以琅琊台景區為依託,成立了“青島旅遊度假服務中心”,大力發展以家庭賓館、漁家樂為主的民俗旅遊。
戰國初為越國都。公元前494年,吳越大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立志雪恥,便以西施策劃美人計,引誘吳王夫差沉迷酒色不思朝政。公元前473年,越國伐吳,大獲全勝,吳王自殺。越國勢力大增,北上稱霸,越王勾踐於勾踐二十五年由會稽徙都琅琊,在琅琊山立觀台以望東海。
秦代,在此設立琅琊郡、琅琊縣治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琅琊為其一,郡治在原膠南市琅琊鎮駐地夏河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三巡琅琊,遷民3萬戶於琅琊台下,重修琅琊台,立刻石,建祠廟,頌秦功業,祭祀“四時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詔書於始皇所立石旁。
漢代為琅琊縣治所,漢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西漢後期因地震等原因,琅琊古城失去中心地位,古城漸被湮沒。
隋代為豐泉縣、琅琊縣治所。
唐、宋、金、元,境域屬諸城縣。
明初在此設立兵寨,在遺址處建夏河寨備御千戶所,隸屬靈山衛。今已傾圮,僅余部分城牆和護城河遺跡。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靈山衛,鎮域歸諸城。
1945年屬藏馬縣琅琊區,1956年藏馬縣併入膠南縣仍稱琅琊區,后改稱夏河城區,1958改鄉、公社。
1984年改琅琊鄉,1986年設鎮。至此,琅琊鎮一名正式確立下來並沿用至今。
1997年,琅琊鎮面積82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5千米,人口3.8萬,鎮府駐夏河城,轄夏河城北、夏河城東、夏河城前、夏河城西、前羊欄溝、翟家屯、劉家屯、逄家屯、北山、山樊家、黃道山、岳宅、五龍溝、長阡地、周家河、甸王家、硯台地、劉前、劉北、安子、營后、小東嶺、庫山溝、北皂戶、卧龍村、西橋子、東橋子、東港頭、瓮溝、西港頭、畢家村、大南庄、營前、大皂戶、東皂戶、夏家村、丁石窪、王家窪、陳家台後、王家台後、陳家貢、蒲灣、劉家崖下、湖崖、朱家村、東楊家窪、北桃園、前桃園、台西頭、台東頭、西楊家窪、石家村、胡家山、齋堂島、中桃園、灘頭、尹家山、季家嶺、吳家村59個行政村。2001年,原寨里鎮5個村併入琅琊鎮;同年,將琅琊鎮部分村莊和原寨里鎮的部分村莊劃歸琅琊台旅遊度假區管理。
2017年底,琅琊鎮面積82平方千米,轄58個行政村,人口4.1萬人;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9.8平方千米,人口3897人,轄車輪山前、丁官莊、東橋子、周家河、東港頭、陳家台後、王家台後7個行政村。
名稱 | |
車輪山前 | 丁官莊 |
東橋子 | 周家河 |
東港頭 | 陳家台後 |
王家台後 |
全鎮有初中1所、小學1所,在校學生4100名;幼兒園9所,入園幼兒196名。
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22所,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
百戶徠擁有電話80部,有線電視入戶率為58%。計劃生育率為1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3%。鎮政府用於社會優撫、社會救助的資金達70萬元。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初中學科優秀率及升學率在全市鄉鎮中學中名列第一。加強農民教育,提升農民素質。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和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優化了人氣環境,提升了文明水平。紮實做好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的排查調處工作,深入開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斷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社會持續穩定。
琅琊雞
琅琊雞原產於膠南南部沿海的琅琊、寨里(現屬張家樓鎮)、泊里、信陽等鎮,分佈於膠南、日照、諸城、五蓮等市縣,以黃島區為集中產區,因這一帶歷史上屬琅琊郡,故稱琅琊雞。它是一個歷史悠久、遺傳性能穩定的優良地方品種,具有體型小、產蛋多,覓食力高,抗病力強,適應性好等突出優點,1978年被列為山東地方家禽良種,是一個十分寶貴的地方良種資源。2004年存養量達到20萬隻左右,以琅琊、泊里等鎮為中心,呈散養形式。琅琊玉筋魚
琅琊鎮
琅琊山毗鄰海域里盛產的琅琊玉筋魚因形體酷似山東沿海地區農家的麵條,而得名“麵條魚”。麵條魚光滑無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山東沿海地區以食“麵條魚”為首選,並且特別適宜老人及孩童。
“不喝琅琊台,感情上不來!琅琊台酒深受海洋性溫和氣候滋養,經充分多層次發酵,酒香醇正,優雅和諧,這項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琅琊釀酒工藝成功入選了青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功入選“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先後獲評“山東名牌”、“山東老字號”、“中國名牌”等多項榮譽稱號。”
琅琊刺參
琅琊台海域海參因其個大飽滿,刺體如狼牙,故被稱為“琅琊刺參”。琅琊自古商業、漁業發達,當地特產特別是海洋魚類成為當時進奉朝廷的貢品,琅琊刺參、鮑魚均在進貢行列,所以至今在當地留下了“貢口”、“陳家貢”、“肖家貢”等村名,如今,琅琊刺參作為地域特產,已經成為人們送給至親好友和重要商務活動的高級禮品。
琅琊櫛孔扇貝
產於琅琊海域的櫛孔扇貝,上面的殼比較平坦而下面的殼略鼓。此外,兩片貝殼的鉸鏈處前後各有一個耳,耳處有細櫛齒和足絲孔,櫛孔扇貝也由此而命名。而且櫛孔扇貝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寓意。
如今櫛孔扇貝也常常出現在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和珠寶行業當中,深受大眾喜愛。而與中國古代的貨幣文化不同,櫛孔扇貝貝殼在國外的一些國家是朝聖者們必備的紀念物,朝聖者們紛紛佩戴櫛孔扇貝以示虔誠,而且據說這樣可以具有趕走霉運的神奇能力。
琅琊古城位於琅琊鎮駐地,背依青山,前臨古港,東瀕黃海,西通內陸。春秋時期,琅琊已是齊國大邑和海港及軍事重鎮。公元前485年,吳國從海路攻齊,在琅琊海面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戰。《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琊。《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春秋時期琅琊曾為越國都。《括地誌》記:“密州諸城東南百七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踐觀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今夏河城)。”《諸城縣誌》載,秦琅琊郡治,漢琅琊縣治,隋豐泉縣治,皆於此。明初,此地為兵寨,稱夏河寨備御千戶所,隸屬靈山衛。近年曾出土秦磚、釉陶器、“千秋萬歲”瓦當、黑陶器、古幣等文物。
琅琊故城佔地約數10萬平方米,西漢後期因地震等原因失去中心地位,古城漸被湮沒。明初,在遺址處建夏河寨備御千戶所,今已傾圮,僅余部分城牆和護城河遺跡。古城東部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皂戶商代文化遺址,曾出土大量商代遺物。西北1.5公里處,有村名“甸王家”,當地有“先有甸王家,後有琅琊台”之說,是琅琊台周圍僅存的先秦村邑。
琅琊台位於黃島區中心西南30公里處,三面環海,西面接陸,海拔183.4米。其東南為齋堂島(相傳為秦始皇登台時齋戒之所),北為龍灣,西南為沐官島(傳說秦始皇的從官曾在此沐浴),西北為琅琊城故址,東北望大珠山和靈山島。台頂平敞,周長150餘米,台基面積5.88平方公里,南坡稍緩,北坡陡立。
琅琊台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是齊國的重要城邑,齊桓公、齊景公嘗游此,數月不歸。有載,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北上稱霸,由會稽徙都琅琊,起觀台,以望東海。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於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三巡其地,遷民3萬戶於琅琊台下;大興土木,修築琅琊台,以觀海望日;於台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刻石立碑,頌秦功業;祭祀“四時主”;在琅琊台兩度遣徐福等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詔書於始皇所立石旁。漢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西漢末年,琅琊台建築毀於地震。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熊曜、蘇軾、顏悅道、王無竟、丁耀亢、劉翼明、高鳳翰、李澄中等文人學士,皆曾登臨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觀日賦》(熊曜)、《書琅琊篆后》(蘇軾)、《琅琊為秦碑布告遊人詩》(劉翼明)、《太古園集》(王無竟)、《艮齋筆記》(李澄中)等。明萬曆二十六年(598年),諸城知縣顏悅道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廟、禮日亭,並立碑石,刻記他登琅琊台的奇遇。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為顏悅道建生祠於台上。
琅琊台自然風光秀麗,古台觀日、海市蜃樓為琅琊台勝景,唐開元進士熊曜、清諸城文人李澄中分別在其《登琅琊台觀日賦》《艮齋筆記》中有記載,當地人亦有此說。1982年,琅琊台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5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級景區。期間,膠南市人民政府投巨資修建和修復了徐
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始皇群雕、望越樓、琅琊刻石亭、亭子蘭炮台、青島琅琊文化陳列館等名勝古迹和旅遊景觀,還樹立了“徐福東渡啟航處”和“古造船遺址”等紀念性標誌。
琅琊刻石位於琅琊台頂西部,為秦琅琊刻石的複製品。刻石通高4.8米,上寬0.76米,下寬2米,東、南、西三面環刻,分秦始皇《頌詩》和二世《詔書》兩部分,共計447字。1993年底始複製,翌年9月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築就琅琊台後,在台頂立石刻,頌秦功業。始皇三十八年(前209年),秦二世巡至琅琊台,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其詔書和大臣從者名。歷經風雨剝蝕,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作《書琅琊篆后》,記其登琅琊台所見:“今頌詩亡矣,其從臣姓名僅有存者,而二世詔書具在。”清順治年間,諸城知縣於琅琊刻石南面刻“長天一色”四字,著名而隱其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諸城知縣宮懋讓見刻石裂,熔鐵束之。道光年間,鐵束散,刻石碎,后諸城知縣毛澄築亭覆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4月間,一次大雷雨過後,碑石散失。1921~1922年,諸城視學王培祜先後兩次登琅琊台搜尋,將散碎碑石湊合。后殘石被移置諸城縣署,1950年後移置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殘石高129厘米,寬67.5厘米,厚37厘米;現存碑文13行,86字,李斯書,是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中國現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稱國寶。
東皂戶商代文化遺址位於琅琊鎮東皂戶村東南角,中心為一高埠子,當地群眾稱為“金堌墩”。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10米,文化層厚1.1米。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曾出土石鏟、石斧、
石鑿、石鐮、灰陶罐、銅鏃、銅削等文物。遺址保護良好,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亭子蘭炮台位於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今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裡設炮台,足見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亭子蘭古炮台位的重要。
生態環境
琅琊鎮依山傍海,環境優美,植被保護良好,是國內少有的最適宜休閑度假和生活居住區之一。按照大青島整體發展規劃,該鎮確定了建設濱海生態旅遊真的目標,把生態林業建設作為打造生態品牌、增強發展優勢、實現富民強鎮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戰略舉措,以“山青、岸綠、景美”為目標,突出重點,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大搞生態綠化。計劃用5年時間,基本消除“四荒”,實現山、嶺、坡、溝森林化,鎮村園林化,沿海岸線和景區周邊高標準綠化,形成鮮明的濱海綠化特色。規劃實施了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荒山綠化、沿海防護林、生態鎮村、竹苗繁育等五大林業建設工程。2005年底,完成造林面積14211畝,林地總面積48000畝,林木蓄積量達到1.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8.7%,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旅遊發展
琅琊鎮山海薈萃,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境內的琅琊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旅遊度假區,眾多的景觀景點形成了鮮明的濱海旅遊特色,吸引了大量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琅琊鎮圍繞完善琅琊台景區旅遊配套服務,把發展以家庭賓館為主的民俗旅遊作為引導漁民棄船上岸、促進漁民轉產增收的重要舉措,按照“抓點帶面”的工作思路,著力抓好台西頭、齋堂島等景區周邊村莊的民俗旅遊開發。採取組織外出考察學習,請進來傳授經驗,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等措施,調動幹部群眾發展民俗旅遊的積極性。爭取市旅遊局的指導,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家庭賓館,搞好從業人員食品衛生、消防安全、旅遊接待等知識的系統培訓,在台西頭村成立了“青島琅琊旅遊度假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宣傳推介活動,與多家旅行社簽訂了合作(聯營)協議,使民俗旅遊迅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家庭賓館達到15家300個床位,實現旅遊接待服務收入50多萬元,戶均增收2萬多元。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琅琊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