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危機

信用危機

信用危機(creditcrisis)是指信用過度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和經濟動蕩,進而影響信用體系的信譽,導致其各環節發生崩潰的現象。它既有因銀行自身過度增加信用和信用管理不善,個別銀行發生支付困難而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發生危機的情況,也有因經濟危機而導致信用危機的情況。當經濟危機發生時,大量商品積壓,大批企業因資金周轉不靈難以償還債務,導致信用崩潰。

定義


信用過度擴張。資本主義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出現的劇烈震蕩和混亂。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業信用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大量存款從銀行提出,大批銀行倒閉,商業信用需要減少,借貸資本的需要大大超過供給,利息率急劇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信用危機一般是伴隨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產生的。由於工業繁榮時期商品價格上漲和利潤優厚,大量信貸投機者用來從事投機活動,信用膨脹大大超過生產的增長。而當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爆發時,大量商品滯銷,商品價格急劇下降,生產停 滯,市場萎縮,信用就會急劇收縮。在這種情況下,債權債務的連鎖關係發生中斷,整個信用關係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出現信用危機。不僅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引起了周期性的信用危機,而且信用危機也加深了生產過剩危機。商業信用的停頓使過剩商品的銷售更加困難,銀行信用的混亂更加加重了過剩商品的銷售困難,從而使生產過剩危機趨於尖銳化。除了由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引起的周期性信用危機之外,還有一種主要是由戰爭、政變、災荒等原因引起的特殊類型的信用危機。例如,1839年英國出現的信用危機就是由農業歉收引起的。特殊類型的信用危機一般不具有周期性質,只表現在金融市場的個別環節上,如交易所、利息率和貨幣流通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推行赤字財政和信用膨脹政策,從而使信用危機趨於複雜化。信用危機不只是發生在周期性生產過剩的危機階段,而且往往延續到蕭條、復甦、高漲各個階段,取得了一種既與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相結合但又相對獨立的存在形式。在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爆發時,資產階級政府推行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增發紙幣,放寬信貸,降低利息率,藉以刺激投資,結果造成紙幣供應量大大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從而使信用危機表現為經常性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

表現形式


信用危機的表現形式西方國家發生信用危機時,信用體系的各方面有不同表現。
(一)在銀行信用方面:
①存款人從銀行大量提取存款。這是因為存款人擔心銀行倒閉使自己的存款遭到損失,同時也是信用動搖,人們普遍追逐現款的結果。
②銀行資金獃滯。這一方面是因為正常的資金周轉被破壞,
信用危機
信用危機
企業不能按期償還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則因為證券市場疲軟,而銀行資金又佔壓在證券投資上。
③大批借款人破產導致強制性清理一部分銀行信用。
④借貸資金極其缺乏和利率急劇提高。在危機時期,人們都追逐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用以償還債務,避免破產,因而借貸資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借貸資金的供應卻由於存款的大量提取而銳減。借貸資金市場的供求不平衡,求大於供促使利率急劇提高。
⑤大批銀行相繼倒閉。由於存款人大量取款,銀行貸款到期不能收回,使銀行現款準備不足以償還債務,一些銀行不得不宣告破產。
(二)在證券市場方面:①有價證券行市急劇跌落。原因是企業股息降低、利率提高和有價證券供過於求。
②有價證券發行量銳減。危機時期,生產急劇縮小,對資本追加的需求減少,同時證券行市跌落,使有價證券推銷困難。
(三)在貨幣流通方面:
①出現貨幣飢荒。銀行為了保持一定的清償力採取收縮信用措施,而銀行的大批倒閉也使大量存款變現困難。
②對黃金的需求激增。
信用危機的各方面表現,並非在每次危機中都是相同的,有時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些,而在另一些方面則不很明顯。

周期性


周期性貨幣信用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貨幣信用危機一般是
信用危機
信用危機
由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引起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危機前的繁榮階段,生產興旺,物價上漲,商業投機活躍,引起信用的擴張。資本家藉助於發行有價證券,利用銀行貸款和商業信用把生產擴大到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範圍。於是,促成了危機的成熟。而當危機一旦到來,大量商品滯銷,物價急劇下降,這時,市場萎縮,企業倒閉,信用就會發生動搖,大批廠商因不能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貨幣信用領域內造成了動蕩和混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貨幣信用危機取得了一種既與經濟危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現為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貨幣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在國內,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遭到破壞,銀行存款大量被提取,大批銀行倒閉,利息率急劇提高,商品和股票價格猛跌;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裡,國際信用的規模大大縮小,國際結算中紛紛要求用黃金支付,引起黃金價格猛漲,匯價劇烈波動等,使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關係處於混亂狀態。
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引起周期性的貨幣信用危機,而貨幣信用危機又反過來加深生產過剩的危機。隨著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緊縮,使過剩商品的銷售更加困難,從而使生產過剩的危機趨於尖銳化。

特殊類型


這類危機並非由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所引起,而是由某種特殊的經濟或政治事件引起的。例如,1839年英國出現的貨幣信用危機就是由農業歉收引起的。連續兩年的歉收,導致小麥價格暴漲和小麥進口猛增,使英國國際收支惡化,黃金大量外流。此外,戰爭也會引起特殊類型的貨幣信用危機。這類危機不同於周期性貨幣信用危機,它並非有規則地經過一定時間而重複發生的。這類危機一般不表現在貨幣信用體系的全部環節上,而只表現在個別環節上,通常是表現在交易所、利息率和貨幣流通方面。

戰後特點


戰後貨幣信用危機的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推行赤字財政和信用膨脹政策,使貨幣信用危機在內
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出新的特點。以往在周期性貨幣信用危機爆發時,由於生產過剩,大批商品滯銷和信用關係破壞,人們普遍追求現金,從而使貨幣短缺,物價下跌。戰後貨幣信用危機則是由於資產階級政府推行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增發紙幣,使貨幣供應量大大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從而表現為經常性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並使貨幣信用危機趨於複雜化。 80年代初,西方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更形嚴重。美國1975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率為9.1%,而1980年為13.5%,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消費物價上漲率也都超過1975年。在這種情況下,迫使資產階級政府實行緊縮政策,用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的方法來壓縮貨幣量和銀行信貸。這種反常的做法,成為這次危機的一個顯著特點。例如,美國商業銀行優惠利率曾先後4次超過20%,1980年底高達21.5%的創紀錄水平。這種高利率政策,從短期看,對抑制通貨膨脹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高利率政策既影響企業生產投資的增長,又限制消費者的有效需求,使經濟回升疲軟,加深了經濟危機的進程。
1980年以來,某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幅度雖然有所下降,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赤字也有增無已,龐大的財政赤字對物價具有強大的壓力,因此通貨膨脹的緩和局面是難以持久的。同時,戰後美元危機的頻繁發生,70年代后,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趨於瓦解,就是貨幣信用危機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集中反映。

解救辦法


信用危機的解藥
關係,這個曾經令眾多老外迷惑不解的名詞,現在逐漸被越來越
信用危機
信用危機
多的歐美投資人所掌握,並將其運用得淋漓盡致。作為紐約知名投資公司合伙人的大衛·霍普金斯(DavidHopkins)並沒有像其他投資人那樣疲於奔走在各個被投資公司的董事會上,而是悠閑地坐在咖啡廳里等待著他的老朋友喬伊?米勒(JoyMiller)。
他們用這種休閑輕鬆的方式取代了坐在辦公室中嚴肅的工作報告會。最初霍普金斯和米勒只是投資人和被投資公司所有者的關係,但隨著業務往來的增多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也就是憑著這份朋友間的信任,使他們之間的工作進行得更加坦誠與順暢。
次貸危機或引發信用危機
距離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已有一年的時間,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依然歷歷在目,其中暴露的問題亦不容忽視。各種形式的金融交易不斷將風險集中在國際大型銀行,增加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風險,同時導致了它的不穩定性。新的會計準則和風險管理模型難以適用於對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管理,一系列的問題為金融業未來的監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不僅僅是對銀行體系的監管需要加強,同時在金融市場中起著重要作用和影響的信用評級機構也缺乏對風險的認識和監管。
此外,隨著表外業務資產證券化的快速發展,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成功地迴避了傳統監管的約束,但這也為其帶來了新的風險。資產組合的複雜機構可能導致交叉違約的風險,並殃及投資機構和被投資公司。次貸危機所帶來的最明顯結果是債務被當作了商品,同時成為了投資人最先需要考慮的要素。MMLCapitalPartners的合伙人伊恩·沃利斯(IanWallis)表示:“12個月以前,當我們進行一項交易的時候最後才需要擔心債務元素從何而來,但是最近幾個月,我們必須在做交易之前首先考慮債務的問題。由於沒有明確的債務狀況,我們不得不增加財務和法律盡職調查的成本。”
此前次貸危機的表現為流動性危機,這種危機可以通過資金的注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就在大家認為經過美聯儲和歐洲銀行一系列的連續注資流動性的措施,使得次貸危機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時候,有經濟學家提出信用危機已經到來。次級抵押貸款出現了嚴重違約和風險,從而導致了與次級抵押貸款有關的資產抵押證券可能出現信用危機,最終或導致銀行體系和投資者出現信用危機。
次貸危機是由於當今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一些風險和監管問題所引起的,而在短期內希望通過某種手段來降低風險並提高監管力度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麼面對信任危機的來臨,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呢?
關係緩解信用危機
眾所周知,現今的金融市場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行業也隨之變化著,與前幾年相比,市場的供應能力和實際流通量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其他團體給予資金支持的最終信心來源於經驗和聯盟利益的信任。在當今這個不斷前行的經濟航母上,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的朋友是誰。或許對風險重新估價來說,最終要的結果之一就是發現關係在投資這個行業中是多麼的重要。
有時,看起來信用委員會要比做項目的團隊行動得快。現實中有無數的例子能夠證明,做項目的團隊相信他們能夠接受的條件和最終他們實際能夠通過貸款獲得的條件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是為什麼發展一個強有力的關係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多數銀行都會在交易完成的前幾天才給出最終的批准,而這種關係會為你提供一個好的機會去了解銀行的核准程序已經進行到
信用危機
信用危機
哪一個階段,同時了解到它主要的商業條件大概是什麼。很明顯,這不是單方面的交易。由於信用危機,銀行在決定與其共同工作的客戶方面也變得越來越有選擇性。銀行更傾向於與曾經合作過的夥伴合作以降低風險,最低限度也要了解客戶曾經的業績,以便評估交易完成後對方將如何運作。當一間投資公司的經營業績與同行相比較差的情況下,銀行會考量它與這間投資公司之間關係的質量,了解和相信未來對方如何運作是至關重要的。與顧問公司和被投資公司管理團隊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映射出當前這個新市場的特徵。但是價格和條件還是整個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現在的金融環境中最重的談判還是隨著交易而發生改變。對顧問公司來說,保護自己利益的方法之一就是和私募股權公司保持良好的關係,尤其是與參與交易的每一個成員的關係。而對私募股權公司來說,良好的市場聲譽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與管理團隊之間的關係需要小心地去培養,尤其是與企業所有者之間的關係。對目標公司深入的盡職調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調查的度可以適當地放鬆,因為投資人和管理團隊之間的信任是必要的,它可以確保投資人根據企業的發展為企業提供適當的資金支持,同時在交易完成後創造價值。
因此,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往往導致交易執行失敗的原因不是單純數據的正確與否,而是關係、信任和經驗等這些無形的因素。培養信任和預測品行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能贏得對方的信任是非常珍貴的能力。只有能夠通過投資和運營去不斷贏得信譽的市場玩家,才是這個極具挑戰性時代的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