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當武術,流行於湖北省十堰市的武術流派,因張三丰創建於武當山而得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徵,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後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丰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部著作之中。

2007年6月5日,武當武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Ⅵ-8。

簡介


張三丰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
后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武當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武當武術,由張三丰於元末明初,創建於湖廣均州(今丹江口市)。
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
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徵,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
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後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武當師行功夫館
武當師行功夫館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丰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大經典之中。

發源


武當山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地處中華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東望三國遺址古城襄陽,西接現代車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口庫區,這片地處東經110度,北緯30度區間的神奇區域,可以說正處在整個中國的中心,在道教思想看來,武當山這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不僅上可感應天,下可連於地,同時東西南北四個不同方向的陰陽之氣,如果能在這個中心位置調和統一,就可以達到萬物化生,天下太平。這種萬物和諧的最高境界,道教稱之為太和。
早在八億年前,武當山便從古海洋中升起,形成一座蓮花狀的山形,周圍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如同眾星拱月,這種奇觀被稱為,“七十二峰朝大頂”。按照道教五行學說,“南方屬火”,武當山峰頂的形狀,如同烈烈燃燒的火焰,水在火上天下即濟,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鎮在這火形山上,才能達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便有了,“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說。這也許是武當之名,太和之意的根本寓意。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一大名宗,歷史悠久,它深深根植於數千年華夏文化的沃土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於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討生命活動的規律,是武當道教在生命探索中產生出的光耀結晶。

創立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由真人張三丰所創,三豐真人集百家之長,融道家養身,以闡功夫真理,揚長道教文化。從武當道教文化母體中所產生的武當武術,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動若行雲流水的獨特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后發先制,四兩撥千斤的技擊特點,包含了人生的處事哲學。武當武術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如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

武術內容


陳師行道長
陳師行道長
武當武術功法內容種類繁多,浩如蒼海,功法世代相繼,融匯了醫儒釋道諸種功法,每種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練習和性功的啟迪,以及性命雙修的高深境地。有來源於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釋教的四禪八定之功,以及賢俠劍道的武技密術。歷代授藝均為單傳,僅武庫妙說記載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種奇兵演練,七十二個禪樁變化行功。
傳統的功法有樁功,內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圖、分筋錯骨、陣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樁功有太乙十三樁、玉環樁、三才樁、盤古樁、老子犀牛樁、羅天真訣十二樁、瓊陽八樁、凌雲飛渡樁、梨山束薪樁、雲霧樁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斷魂掌、五雷迎風掌、金絲荷葉掌、伽蘭掌、金龍掌、千秋掌、雲環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傳至今的玉鏡祖師傳的36玉鏡肘,有鐵松子祖師傳的24肘及追魂奪命十二肘等。
元圖有太歲武星圖、羅漢醉酒圖、白鶴真人飛鳴圖、太乙玄輪錯倒陰陽圖等。
拳法有玄空點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錘(拳)、滾龍拳、小歌拳等。
又如:純陽真人的純陽撥劍、紫陽大士的紫陽針功、隱於武林的赤足八樁、瓊陽大帝的東靈禪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機密要等屬於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統地掌握僧、道、俗練功的捷徑,是傳統的東方理論與人體的內在功能相結合的結晶,在漫長的先人練功過程中,隨著內氣潛行、樁功心法、身體在運動中演化了種種肢體造形和有規律的典範式子,這些式子從形體上大概分為卧、坐、立、行、單演、對練等系列功法。就是這些動、靜相兼的運動,這些有節奏感有音樂感和賦有流線美的運動,孕育著豐富多彩的諸種行動。

特色


武當武術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的拳種和門派很多。但是,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有些門派傳承關係較為清楚,而有些門派則甚清楚。同時也有些投機之輩,聞少林之享名便雲少林,聞武當之享名便雲武當,假造源流,詭稱正宗,也時有所出。所以,今天,我們去鑒別某一拳種是不是武當拳,那就不但要從淵源歷史上考證明,而主要還應以某拳種是不是具有武當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

武術種類

武當山內家功夫自成一派,經歷代積累和發展,已形成較多種類,可歸納為拳法類、器械類、功法類和暗器類等。武當武術是武當地域拳種的一個群稱。
拳法類
武當拳術有武當純陽拳、太乙五行拳、簡化武當拳、武當太乙逍遙掌、松溪短打、太極長拳、武當霹靂掌、閃電紅陽掌法、八卦吸魂掌、武當乾坤鐵掌功、武當天是掌、陰陽五行追魂手、武當分筋錯骨纏龍手、兩儀點穴術、武當五行重手法、黃泥陰手掌、武當太乙綿掌、武當太乙逍遙掌、武當陰陽八卦掌、武當密傳太極拳、武當純陽拳、武當葉家拳、張三丰原式太極拳、三十六陰陽手、魚門六合拳、武當太和拳、游身八卦掌、雲房太極拳、九州棍、武當神功太極拳、四合一太極拳、龍形八卦掌、混元掌和十八式太極拳等。
武當八卦掌是一種把攻防招術和導引方法融合於繞圓走轉之中的拳術。後世傳習者多以轉掌的走圈似循八個方位的連線。武當八卦掌以站樁和行步為基本功,以繞圓走圈為基本運動形式。走轉的足跡路線分為走陰陽魚、走八卦圖、走九宮等,它充分發揮掌的優勢,以掌代拳施捶打之能,以掌代勾行拔擄之巧,形成了該掌系手法幾乎全是掌法的特點。八卦掌不僅是一門技擊術,也是一門健身術。
器械類
武術武術器械套路有武當劍、夜行刀、太乙拂塵、松溪小花劍套路、武當純陽劍、武當玄武棍、武當醉八仙劍、武當丹劍、虎尾鞭、形意刀、武當蛇形劍、春秋大刀、雙刀、八卦刀、葦棍、雙刀、九子尋母劍、武當八卦太極劍、武當丹派劍術、醉八仙劍、玄武棍、丹劍、太極劍、太極槍、八卦滾手刀、松溪棍等。還有雙人扎桿(十三槍)訓練、三合劍對練和八卦轉刀對練等。
武當劍乃武當門派嫡傳之武當山護山劍。武當劍有單劍、對劍和散劍等。其用法是由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洗、壓、截、劈十三勢應用變化而成。武當劍講究太極腰八卦步,有天地人三盤姿勢和動作。劍法體用結合,姿勢優美明快,以洗鍊取勝。武當劍擊刺翻飛、夭矯活潑、劍無成法,因敵變幻,虛實互用,端倪莫測。
功法類
武當功法類有武當明目功、武當活血功、鐵布衫功法、武當太乙五行神功、武當七陰七陽追魂手、武當神功二指禪、武當粘衣十八跌、五行養生秘功、易經運身功、武當自然外氣功、武當太陰神功、武當大力鷹爪功、寒暑鐵布衣功、武當太乙雷掌功、松溪童子功、武當輕功、武當地龍功、九龍獅子功、武當玄真功和武當乾坤鐵掌功等,武當武術的陣法有九宮八卦陣、三才劍陣等。
暗器
武當暗器有繩鏢、脫手鏢、單筒袖箭、梅花袖箭、流星錘、柳葉飛刀、石、飛爪、飛叉、飛饒、擲箭、飛刺、狼牙錘、鐵蟾蛛、金錢鏢、鐵橄欖和鉤等。 

武術體系

武當武術練習場景
武當武術以道教哲學和道教理論為指導,結合道教醫學、易學、內丹養生學等人體科學共性及規律,把武術技擊與健身強體融為一體,形成講究人體經絡穴位,注重練好堅實內功根基,由內氣練人而達到外強的內外統一的功夫,以氣發力,借力打力,擅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具有剛柔相濟、避實就虛、靈活圓轉等“內家派”特點。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丰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大經典之中。

以道理為指導

中國武術,最早起源於原始時代。人類為了獲取食物,捕獵要與猛獸斗;人類為了擁有、鞏固領地,這一部落要和那一部落斗。斗的年代久遠,人們積累起一些經驗運用於鬥爭實踐,這便叫做武術或戰術。不過這裡的武術之“武”由於賢愚之別,體用不同,愚俗的趨勢已失去創造“武”字者的本義,成為對殘殺的表述。這裡的武術、戰術之“術”,總歸也只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東西。如強勝弱,快勝慢,剛勝柔,有力勝無力,多勝少,大勝小等等。這種“術”只是在“量”和“速”的運用上做文章。至今仍有許多其他武術的練法仍然著眼於此二者。而這種武術,一旦敵對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由於“量”和“速”的直抗,不僅很難做到消滅敵人,又很難做到保存自己。武當武術的產生不是經驗主義的產物,而是理性的產物。它代表古之聖哲創造“止戈”為“武”的一種趨勢,最早源自伏羲、玄帝、堯、舜、老子等人。這裡須分清的是,其一,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二,武當武術是對中國武術的一大創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術上的一種改良;其三,它是先有理論後有拳法。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就是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是中國古代一部分哲學家,為了最完美地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通過對“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關係的觀察研究分析,所獲得的一種宇宙、世界、社會、人生整體統一辯證的哲學觀念。道家哲學當然不是專為道家拳術創立的理論。然而,武當武術創造發明於道家,在於道家哲學可廣泛運用於道家生存的每一個領域(道家也認為道家哲學是可供人類普遍運於用任何領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須具有防衛術。於是,剖析社會流行的防衛術利弊,以道家哲學原 理為指導的道家防衛術(起源甚早,並在武當山由張三丰最後集大成)——武當拳法便自然產生了。道家哲學的本體是“道”。認為“天、地、人”之間有一個永恆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為萬物,而又制約萬物。它的存在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它的行為是處柔守雌、無為不爭;它的表現是柔、靜、虛、空、圓、中、正、和等。這些都可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概括表示。這些哲學基本原理用於指導武當拳法,與其他一些武術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養生為宗旨

中國的道教,儘管它的神仙術、煉丹術充滿了神秘色彩,但它卻表現了一個很明確的願望,那即是要人在今生今世里修成,而不是像佛教那樣頗重因果報應的來世。所以,道教修鍊的最基本原則就是獲得養生之益。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
道教在秦漢時頗崇外丹術。外丹術是指以鉛汞硫磺硃砂等為原料進行燒煉的金丹。據說初步煉成的金丹可用來點石成金,進一步燒煉的金 丹可服食飛升成仙。但由於外丹術燒煉的火候極難掌握,而且還有許多秘訣,所以燒煉成功者千萬中難得一二,然而燒不成功卻誤食致死者歷代數不勝數。因此自隋唐以後,主張修鍊人體真元之氣的內丹術盛行起來。道教內丹術本有趺坐靜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養人體真元之效,但如果說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動而言,反而形成自殘。抑或說,它可以使人長壽,但這種長壽之人卻不能走路了。還有丹家認為,內丹之術也必須動靜結合,若一味以坐成靜,所煉之氣必成枯孤之氣,缺乏 生機。所以內丹術必須要真走動靜功結合的道路。這動功一法的出現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雛形。譬如最早知我的“熊經鳥伸”的“華佗五禽戲”、“八段錦”、“彭祖功”等。極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時或很早就繼承或創造有養生的動功方法,再後來就發展到唐代許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張三峰等的太極拳功,或為內功拳、先天拳等。自元明之際的武當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太極一派,以後就形成包括形意、八卦,也包括各種器械在內的武當內家拳派體系。使它由養生本體上延伸出神奇的技擊功能。但這種技擊功能是在首先保證養生功能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比如,武當內家拳,無論劍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對人進行生理心理的調節。有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擊中,也不能違背養生的原則,所用方法為“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說,凡是武當武術必須具有養生功用,不具有養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當。
具體講,武當武術在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鍊,講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來虛。寵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始終,處處不違背醫學衛生原理。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內與外兩個方面都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活兼修,注重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靜結合、柔中含剛,建立起“以丹田運化修鍊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先導,以提高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其修持到一定層次,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徵的合理運用,發揮出意想不到的防身禦敵技擊效果,表現了張三丰“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的真實效用。張三丰所說的“天下英雄豪傑”並不只是對武林中人的一種稱呼,實是褒稱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濟人救世之心。

以技擊為末學

“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拳派的道德觀核心。其根本原理還是根自道家哲學家的“道”。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在渾沌體里不存在矛盾和對立。那麼,用在道家的社會觀念上,人與人之間也應以“渾沌”而處之,不應發生矛盾鬧對立。大家要和平共處,那麼戰爭就是不文明、不道義的行為。所以,道教從來宣揚的就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蠻的戰爭。以理服人,而不以力服人。因而,技擊理所當然地被視為“不急之末學”。再者,凡是戰爭,無論雙方怎樣施展技巧,最終都是要保存自己,削弱或消滅對方,所以對抗性很強。即便愛好和平的一方竭力首先克制、迴避,但若對方一味進犯,最終還是要短兵相接,進行“量”與“速”的殊死較量。所得後果,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一死一活,這樣的鬥爭是傷害於人。道家要的是養生,而不是傷生,所以盡量避免和人爭鬥,自然又把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
那麼,如此說來,道家既然一味養生就是了,何必要創造發明出武功拳法來呢?
這就要談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從來都講 辯證。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沒有矛盾和對立,這可稱作先天的和無極。但事物從無到有,從先天到後來,從無極到有極,有個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演化過程。當演化到後天有極時,便出現陰陽對立。以卦象表示,由兩儀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對立一層層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會,即是:人處在社會群體當中應該以善為本,但因為矛盾對立之關係,社會群體中就有不以善為本的。你不犯他,他卻偏要犯你;你要保護善良人,他卻要殘害善良人……怎麼辦?為了“護道降魔”,你必須制服他。不然,你還有什麼資格算做修道、護道和闡道的人呢?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學要練。而且要練出最高本領。雖“百年不一用”,卻“未可一日忘”。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從來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所以,它便產生了“后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鬥爭原則。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制動”。《太極拳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太極拳論》又曰:“太極拳不自作主張,處處從人,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則吾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過也。”鬥爭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將這“量”、“速”還給對方。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擊為末學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判斷某人的武當拳功夫是否為正宗,還要加上道德標準的衡量。不講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當拳派之邪宗,不能稱正宗。

以道德為門風

武當師行功夫館
武當師行功夫館
這裡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武術門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當年張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訓誡尚不得而知。但從道教的戒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己復禮”,遵守公共道德。可以看出,在張三丰之後的武當武術發展中,各個掌門人皆根據不同歷史時代、環境等客觀情況作出了不同的訓誡。
比如,道教門中就有多種訓誡。
如“三戒”:皈依戒(全身心向道);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聽從玄教大法師,即生命的生存行為皆由導師指引)。
如“五戒”;第一不得殺生;第二不得吃葷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盜;第五不得邪淫。。
如“八戒”;一不得殺生;二不得淫悅;三不得偷盜;四不得驕亡;五不得醉狂;六不得華眠(睡舒適豪華床鋪);七不得搽脂抹粉;八不得執迷歌舞。
如“十戒”:一戒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二戒殺生屠害割截物命;三戒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四戒淫亂骨親及其他婦女;五戒法輕泄經文;六戒赤膊露三光厭棄老病;九戒耽性狂酒惡語粗言;十戒凶豪自任自作威利。其他還流傳有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等,甚有最多者戒律達一千二百多條。徒弟犯戒者,當然是不能傳其衣缽的。不僅如此,犯戒者輕者斥責、罰跪,重者則杖革或驅逐出山。還有在道教監獄服刑的。明代以來,武當山就沒有道教監獄,地點就在今日還能見到的元和觀。
而當武當武術流入民間后,一些戒律明顯加進了傳統禮教內容。如北派太極拳,自雲遊道人傳山西王宗岳后,至今流傳有“四不傳”、“五不傳”、“六不傳”和“十不傳”之說。“四不傳”為:心險好鬥者不傳,人格低卑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經酃賣弄者不傳。“五不傳”是在“四不傳”上又加進“骨柔質鈍者不傳”。而“六不傳”以後,多在“五不傳”之上又加進“不忠不孝者不傳一、“不仁不義者不傳”等。總之,無論有多少個“不傳",都可根據時代和社會公德的需要隨時增刪不同內容。
武當內家師傳有八字,叫做“功、拳、葯、械、法、財、侶、地”。首當其衝的“功”主要是講功德。認為,一個人不具備功德,學武功拳法只會有害無益。因為,他若不學,得不到技藝倒不罷了,學到技藝反倒能禍及很多人。據說道教中紫陽真人曾將丹法誤傳非人,竟三遭大難。從而道家有“誤傳不肖者禍延七祖"之說。試想,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學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師,或者仗技欺師,或者背祖立門,或者流落山林為寇打家劫舍,或者動輒切磋便傷害於人,對這樣的人怎能傳藝給他們呢?所以,武當派歷來擇徒甚嚴,甚秘。
以往,武當派傳人在與人交手時,都須先讓人三招,並且要事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為貴,不必爭鬥;二、武技之較非死即傷,最好不真打;三、萬一真的,點到為止。
以上這些武當武術的道德家風,實際上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儘管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賦予新的內容,但它熱愛和平,講究文明的本質不可改變。所以,我們今天去觀察一個武當派傳人是否正宗,以門風去檢查,也是一個標尺。

以自然為神韻

縱觀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武術,從審美角度欣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藝術風格或稱神韻。有的疾如閃電,有的猛如風雷;總之,疾、迅、猛、烈、冷、脆、硬、堅等,可以概括各家之風格。武當派拳法則以柔綿見長,處處體現出圓、圈、旋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旋轉、式式連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內旋迴帶,勢如連環;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划圓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周身形成平圓、立圓、斜圓、八字圓、雲圈圓等等。這些圓的運動,表現著一種力的含蓄柔韌美,也表示著一種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由於武當武術創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家原理就出自道學之道。老子《道德經》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這是指,道家認識道首先從自身認識起,然後由近及遠聯繫生物、非生物和整個大自然,從中尋求普遍規律。道可以反映宇宙宏觀和微觀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學又是從宇宙宏觀和微觀的全部自然世界中獲得的。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道的本全看,“圓”的運動貫穿一切:“圓”是事物的最本質的運動軌跡;“圓”是自然永恆的主題。所以,武當既然是以“道”為指導思想的拳術,便會理所當然按照“道”的圓圈去運動。武當武術的這種遵道而行的拳法,無意中表現了一種純樸的自然風韻。
最有意思的是,在武當內家拳派當中,以動物命名的拳最多。如形意拳中鷹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龍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極拳中以野馬、黑虎、白猿、大鵬、白蛇、青龍命名的招式等。看起來這是拳術的仿生學問,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探索的道——即自然的“圓”的同變化。所謂念生,無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為了適應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逐漸造就了不同的圓旋的生活行為,而拳家發現后則加以轉化借用,形成技擊之術。據言,張三丰當年在武當山觀蛇鵲相鬥,司其圓旋柔綿之妙,創造出了長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發現自然之妙。武當武術的自然之神韻,是拳家將拳法融歸自然之結果。能達到表現自然之神韻的境界進,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養精養氣,也養神養意,既能頤神養生健體,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審美享受。
武當武術既然作為武術,畢竟在戰爭攻防上存在有真格的技擊意義。如果一味講“武當武術是養生武術”、“技擊是武當武術不急之末學”。那麼,它可能會在很早時就歸於道家養生氣功一類,而不會被武林如此推崇了數百年之久。所以武術,說到底,最終還是要能在戰場和賽場上比高低。

太極概述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為一體的精妙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千斤,后發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實為中華武術之晶體,東方文化之瑰寶。太極拳法,並非是指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倆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練功法。
一、倆儀拳
又稱太乙拳,用來練習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勁(暴發力、反彈力)的一種拳術。其風格是:快慢相兼,剛柔相成,有行如龍,坐如虎,閃如電,發如雷的武術特點,有后發先制的實戰效果,是太極門中的必練長拳。道曰:“陰陽和合為太極,分開曰倆儀”此拳或快或慢,或剛或柔,陰陽各見所長,故曰“倆儀”。
二、太極拳
內合其氣,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氣相含,神形俱妙,融武術養身於一體,偕稱絕妙玄學。
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功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採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組合,容合道家養身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太極十三勢內含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是第二代太極拳法,有108式。相傳乃為三豐祖師門下弟子,根據十三勢演化而來,雖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臟八脈,養身特點,沒有明顯表現,但盡含其中。其它動作特點
要領,內修功法,練習要求,盡與十三勢相同。三豐太極拳,亦能通經活絡,益壽延年,歷為門下弟子普修之法。
三、無極
素聞太極生於無極,無極生於道。無極功,是一種煉精化氣,鍊氣化神,修鍊精氣神人身三寶的道家靜態丹法(內丹功),能發人潛能,開人智慧,是修練太極拳法的最高境界。太極拳中,習練倆儀,以壯其彪,修鍊無極,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龍乘雲氣,虎借風威,相依相托,相輔相成。此三者,是太極拳法的整體,為武當武術的秘宗。

傳承現狀


傳承人物

武當功夫
武當功夫
歷史的武當武術並非在張三丰之後始有,而是在道內交流傳播並不斷演化,故而形成了諸多流派。自張三丰集眾家所長而創太極之後,諸多流派均受其太極拳尚意不尚形的理論所影響,故而盡尊三豐為祖師。張三丰之後,武當武術仍然是道教內部流傳的主要武術流派,並不斷吸取中國民間武術,也有許多流入中國民間。解放后,由於特殊歷史時期的原因,武當道人們紛紛被迫還俗,謹於少數道人堅守祖庭,是以造成了武當武術散落民間的現象。與少林寺一樣,隨著國家逐步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掀起了武當武術歸根的挖掘整理工作,如朱誠德郭高一、趙劍英等等老一輩武術家做出了諸多貢獻,使武當武術得以在武當山得到延續。
其後,武當山來了一名叫做鍾雲龍的新人,出於對武當武術的崇敬與熱愛,在年輕時學有所獲之後,便下山遊歷遍訪內家名師,將散落中國民間的武當武術收集整理,基本完善了武當武術的系統體系,可謂做出了承上啟下的重要貢獻。
21世紀初,作為武當武術掌門人的鐘雲龍道長廣收門徒,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武當傳人,其中,又以袁師懋陳師行陳師宇等最為出眾,相繼在武當山開辦武館,不但招收國內學員,更深受世界各地外國友人的喜愛與尊重,武當武術終於走出國門。
2007年,就在陳師行道長的武當師行功夫館建立不久,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孤身尋訪來到了武當,這位年輕人本身有很好的武術功底,加之刻苦好鑽研以及過人的天賦,很快得到了陳師行道長的重點培養,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迅速由助教提拔為教練,這名年輕人叫做戴乾宇,來自山城重慶。
2008年,戴乾宇下山,回到家鄉重慶,將武當太極拳推廣到了重慶市各大健身俱樂部,影響力也逐步擴大,但他仍然沒有停止步伐,陸續組織了多名武當新一代傳人來到重慶傳拳,有學員說這樣會影響他自己的生源情況,但他卻說,中國武術之所以發展不如跆拳道等國際武術,就是因為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未能清洗,他不願墨守成規,他希望更多的武術人可以致力於武術傳承的工作,希望更多的武術學習者將來都可以武術職業為崇高的事業。
2011年,經過2年多的授拳與市場開拓經驗,戴乾宇創辦【俠客道國際武當會館】,他說:“讓每一個武術人擁有廣闊的事業發展、受人尊重的職業平台,不是某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做到的,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更需要當代武術人共同的努力。所以,俠客功夫會不僅是傳授武當武術的地方,也隨時歡迎國內外各武術流派前來開班授拳,交流學習,共同發展。”

保護措施

學術研究成果
1978年以後,“武當拳法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被列入原國家體委的第一個武術科研課題。 
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座談會舉行后,散在各地的武當派各門拳種拳法被逐步挖掘出來。湖北省率先挖掘岀拳種8門,後來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當派拳種功法30多門。有關部門還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出版了《武當》雜誌。 
截至2003年,湖北省和十堰市體育局、武漢體育學院、《武當》雜誌社等單位和武當武術熱心者,採取史料考證、調查探訪、討論辨析等方法,並通過武當功理功法研討會、武當文化武術節、廣泛召開武術專家、學者和武當民間老拳師座談會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挖掘,查閱了有關史料近萬冊,筆錄碑托數百件,先後已搜集整理出隱於民間瀕臨失傳的武當古拳法、功法、套路及養生秘訣等有關史料1000餘萬字,已確認武當武術100多個門派和500多種拳譜。 
武術館
1996年,武當山劍英國術館建館,該館以“弘揚武當武術,強身健身養生”為辦學方針,是市武術協會的中樞機構,2009年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武術傳承基地稱號,是湖北函授大學、鄖陽師專體育系武術文化教學基地,集教學、培訓、演出、交流、營銷為一體,提供食宿服務。 
截至2003年,十堰市先後辦起20多所武術館校,先後培訓海內外學員1萬多人,為培養武術人才推進全民健身作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與此同時,全市先後組織武當武術交流、表演團有600餘人次,走訪了東南亞、歐美等地區的20多國家和中國國內20多個城市。 
2003年3月,湖北十堰市武當武術協會成立。 
2014年12月,武當武術協會天津分會成立。

武當軼聞


武當派興起於明代,由張三丰於湖北均州太和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
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鍊,南朝劉宋時的劉虯,就解官辟穀於武當,晉太康中(280—290)有謝道通辭官入道,西上武當於石室中結茅修鍊,唐太宗時姚簡曾為武當節度,后已隱居武當,五代宋初的陳摶已曾隱居武當,誦於武當五龍觀,又隱居武當九室岩服氣辟穀二十餘年之久,元代有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當提點(即道官),元末,武當山遭兵焚,至明,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費銀計百萬,歷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並賜名“太和太岳山”。
武當武術成祖朱棣還問張三丰“吾欲學道,誰最樂者?”三豐對答:“食美嗜,遺通利,極樂事。”后又為成祖療病,深得成祖信服,於是,張三丰名聲名大振,武當山由此大興,並不斷發展壯大。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又號玄玄子,因衣裳褸爛,不修邊服,人稱張邋遢。元時曾於河南鹿邑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曾至陝西寶雞金台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鍊,修鍊內丹大法,如武當內家拳,內丹睡功,陰陽調息功,築基功等,他創立的武當道最大特點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諱而改稱“玄武”,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穩定,又為我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為道教所供奉,更為武當派崇拜。二是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
武當功夫
武當功夫
張三丰內家拳取道家以靜制動,融合道教內丹煉養、無為、虛靜、柔弱、自然於武術中,形成貴柔尚意的獨特風格,實為內丹氣功與武術的融合,晚后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從武當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的。三是武當派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認為道統生天地人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並強調: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強調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張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認為“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又強調“葯”分內外,認為“內葯是精,外葯是炁,內葯養性,外葯養命”。而後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最終還虛而合仙道。張三丰開創武當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