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山中學

山西省太原市的中學

徠進山中學(Jinshan school),即太原進山中學,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學校是山西首批“山西省重點中學”,“山西省普通高中示範校”;是“卓越大學聯盟”高校認定的“優質生源基地”,2017年9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航天科技拔尖人才培養基地特色學校。

學校前身“山西私立進山學校”為1922年閻錫山召開“進山會議”后創辦,由閻錫山親自選址,並擔任校長。

辦學條件


學校坐落於杏花嶺街東部,佔地面積150畝,綠地面積18960平方米,建築面積40241平方米,地處市中心,距“五一”廣場、火車站均不到2000米,交通便利。
進山中學
進山中學
2005年5月,在省市領導關懷下,進山中學又獲得了與某集團合作辦學的機遇,同時,被省精神文明辦確立為“西部助學工程”的“宏志班”(又名“愛物班”)的培養基地,為加快我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園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閱覽室、體育館、運動場、音樂、美術專用教室、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教室、學術報告廳、學生公寓、餐廳等建築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教學、活 動、生活設施齊全,育人氛圍濃郁。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以山西省高考理科狀元趙蕊、山西省高考文科第三名王婧翀、太原市高考理科第六名王衛紅等為代表的50餘人考入清華、北大等國內一流名校。
學校把“爭一流質量,創示範學校”作為奮鬥目標。科學管理,依法治校,實施素質教育,推進科學改革。提出了“讓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都能成功”的辦學理念,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通過“分別要求、分層優化、分類指導、分段評價”和“校園綠色通道”來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

校名由來


“進山”二字取自《論語·子罕篇》,由時任山西督軍府秘書總監、參議總長趙戴文提出。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進”在前,而“山”在後,有“進”雖“一簣”但積“簣”成山,只要有恆心與毅力,堅持不懈地奮進,就可以筐土成山,世事無所不成。當有“前進登高”之義。
另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中國,是在不斷進步,那麼辛亥后的山西,更應有所改進,所以也有改進山西,使山西進步的意思。

辦學歷史


校名改變

學校在創辦之初時,計劃先辦中學部,俟條件成熟再辦大學部,故始名“山西省私立進山學校”;
一九三一年五月始改名為“山西省私立進山中學”;
解放后,改為“山西省立進山中學”
一九五三年一月全市進行學校調整時,改名為“太原市第六中學校”
後來,為了繼承和發揚學校光榮革命傳統和優良教育傳統,激勵師生奮發向上,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四化”建設人才,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經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山西省教育廳批準備案、由薄一波同志題寫校名、又恢復原校名——進山中學。

校址變遷

進山中學初建時,佔用太原市弓步街“外國文言學校”地址(時該校遷往前壩陵橋閻氏別墅東花園),處於舊省政府東北隅,舊房已平毀。學校原有房屋279間,分為許多不同規格的院落,大部分類似舊民房,只有禮堂、辦公室和部分教室是新建的。
一九二九年在上蘭村新建校舍632間(解放後為機械學院校址),面積約百八十畝,分為四個院,全部校舍紅牆碧瓦,燦然一新。一九三一年初中部先遷往上蘭村新校址上課,次年八月,高中部亦全部遷去。新校址靠近汾河大堤,夏季大樹參天,濃蔭蔽日,校園內新植花卉,一片碧綠,環境十分優美。一九三一年初中部遷往上蘭村,一九三二年高中部遷往上蘭村。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約在八、九月之間,因形勢緊張,學校被迫停辦。
一九四一年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山西後方形勢趨於相對穩定,為挽救失學青年並為國家培養抗日和建設人才,經過趙宗復等人的積極籌辦,進山中學在晉西隰縣復校。當時那裡還是偏僻山區,離日軍佔領區僅百餘里,處境險惡,一切物質條件都比較差,辦學有許多困難,但是在趙宗復的領導下,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卻把學校辦得“成績日佳,聲譽日隆”。
從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學校先後在隰縣南關,北門外后寺,大麥郊溫泉村和汾西縣窯上,利用當地學校舊址,破舊寺廟和民房,辦起四個分校。總校設在隰縣南關,其餘三處,名為進山二院(又稱北校)、東校和西校。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消息傳來,學校一片歡騰。學校遷回太原后,合併為一、二院。一院為校本部,設立在新城西街前商業專科學校舊址(現為太原十七中);二院設立在上官巷一號(現市公安局職工宿舍)。兩處共有二十四個初中班、五個高中班、兩個中師班,共計學生988人。
一九六二年,學校遷至上馬街現校址。

教職工名單

一九二五年前
姓名別號籍貫職務學歷
趙一峰崞縣人校務主任
賈登甲鼎臣昔陽人數學、化學教師北師大畢業
謝贊堯湖南、新化人國文、社會學、哲學教師
溫承澤麗卿文水人英文教師金陵大學畢業 留美學生
喬長漢雲章太古人史地教師北師大畢業
楊貽達崞縣人英文教師北師大畢業
何雁秋四川南江人生物教師
張 桐封輔交城人史地教師北師大畢業
郭德鎖五台人體育教師
郭宗汾念丞陽曲人英文教師清華畢業 留美學生
張金曜麗生大同人國文、文學史教師山西大學畢業
高步瀛閬仙離石人數學教師北師大畢業
常贊春子襄榆次人書法、經學教師
羅增壽眉仙稷山人國文教師山大畢業
馬天啟乾符陽曲人國文教師
武紹岳精公大同人國文、倫理、法刊教師北大畢業
王奎經正卿猗氏人國文教師北大畢業
張 長損開湖北武昌人文學、經學、研究法教師
王汝賢俊良中陽人英文教師金陵農大學畢業
徐明性慧生五台人音樂教師
徐燦雲英三定襄人物理教師北師大畢業
張 悌友生平陸人圖畫手工教師
喬雲升曉明太穀人化學教師
郗三善為邦平定人法文教師
趙涵章禮南五台人圖畫教師
高瑞新銘言定襄人理化教師
趙育堂五台人數學教師
郭其昌世五崞縣人數學教師北師大畢業
楊國榮棟臣崞縣人文牘兼會計
郭延弟敦夫崞縣人庶務
秦永林子茂靜樂人農場經理人
張廷英俊卿崞縣人書記
隰縣復校到解放前夕
姓名籍貫職務學歷備註
趙宗復五台人校長兼語文、英語、歷史課燕京大學畢業
梁祥厚定襄人地理教師北師大畢業
陰紉齋沁縣人英語教師燕京大學畢業
邢炳南崞縣人化學、英語教師燕京大學畢業
張光鑒襄陵人語文教師山大畢業
魏藹人興縣人語文教師山大畢業
董一清朝鮮人日語教師抗戰勝利后回國
張養田靈石人語文、政治教師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
李茂堂臨汾人語文教師北京大學畢業
劉 鑾黎城人語文教師北平藝術學院畢業
王觀魯晉南人語文教師山大肄業
陰明德沁縣人語文教師太原女子中學畢業
(女)郭 德隰縣人物理教師山西大學畢業
索國棟崞縣人物理教師北京大學畢業
王玉璽雁北人化學教師山西大學畢業
劉錫毅隰縣人歷史教師北師大肄業
李維唐五台人歷史教師輔仁大學畢業
李叔蔭忻縣人地理教師蘇聯東方大學畢業
崔 崶神池人英語教師北京大學畢業
張文炳崞縣人英語教師輔仁大學畢業
劉鼎三隰縣人數學教師山西大學畢業
馬培雲五台人數學教師北平大學工學院畢業
李允孚崞縣人數學教師北師大畢業
劉育恩雁北人數學教師北京大學畢業
郭禮庭隰縣人數學教師北洋工學院肄業
丁伯功河津人生物教師武昌高等師範畢業
楊子良原平人生物教師北平大學醫學院畢業
邢步九崞縣人體育教師蘇州體專畢業
張俊鴻崞縣人體育教師
高澤普河津人體育教師
劉晨暄語文、音樂教師劇宣二隊推薦
周 力四川人語文、音樂教師劇宣二隊推薦
高 來安徽人語文教師劇宣二隊推薦

師資力量


進山中學有專任教師178人,平均年齡35歲,中青年教師佔到80%以上。學校十分注重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樹德立業”,首先要熱愛學生,用愛的暖流去啟迪學生的心扉;其次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知識,潛心研究教學方法,形成自己優勢和風格。經過幾年的積累,已經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躋身於名師行列。進山中學現有特級教師6名,高級教師67名,中級教師89名;國家級骨幹教師2名,省、市學科帶頭人21名,省、市骨幹教師44名,省市教學能手25名。

所獲榮譽


學校教學教育質量得到廣泛認可,高考升學率名列太原前茅,多次受到市教育局嘉獎,並多次獲得市“教學管理、教學質量一等獎”,並先後被授予省“文明學校”、“文明單位”、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省“體育傳統學校”、市“德育工作模範學校”、市“園林化單位”等稱號。
學校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民樂隊聲樂隊、表演專業曾多次榮獲全國、省、市文藝匯演,模特表演一、二等獎;男女排球隊雙雙獲省亞軍、女籃屢獲省市冠軍,在全國中學生籃球比賽中獲得了全國第七名的好成績。美術特長生歷年專業合格率達100%,升學率達95%以上。

辦學傳統


初始建校

建校之初,趙一峰在辦學上受前北大校長蔡元培教育思想影響,主張“兼容並蓄,發展個性”。聘用教師,偏重其知識才能,而不很注重其政治傾向和學術派別,因而聘用了不少思想先進,學識豐富的知名人士。
課程設置,初、高中共同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和體育。初中加設動物、植物、礦物、音樂、美術、手工課;高中加設黨義、社會學、文史學、文學研究法、倫理學、哲學、心理學、法文(一九三一年後改上日文)、法制、生物課。此外,還開設經學、書法兩門選修課,每周一節,不予考試。所用教材,一部分是固定課本,一部分為高中英文、法文等採用外國原文教本,一部分例如國文、文學史、文學研究等,則由教員自行選編。國文教材,因任課教員而異,一般以文言較多,也選有胡適、周作人等作家的白話文。體育課側重國技、普通操。手工則上勞作,選擇校園空地,種植花木菜蔬,練習農耕。
在教育實施中,學校採取“全人教育”的方針,以“道德教育(德育)與藝的教育(智育)”並重。一方面注重“發展理性,引導學生自身覺悟,而培養其高尚優異之人格”一方面注重“發展學生智能”尤注重課外自動研究,以訓練“其精深綿密之思想。”同時學校還注意“提倡音樂、美術與體育”,以調養學生感情,改善其生活,“扶持其正當之方向”。對學生總的要求是“端品正行,謹勤學習”
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學校主張採用“啟發”的方法,不主張“壓迫”強制。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嗜好”,任意去講各家的學說,自由發展,學校“不加干抑”。教師要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欲學生不吸煙,先從教員起;欲學生勤勞儉樸,亦先自教員起”。做到“相勉勵不相壓抑”。但這也不是死板不變的。隨著學生程度的高下不同,管理方法也要有“變更”。
在教學上,學生提倡“自動研究”。校領導認為:“人求學問,不是只靠教師課堂的講授,就能成功的;必要自己專心致志,旁搜博採地去研究才行”。為此,學校為學生專門開設自習室,“極力擴展圖書館”。每天一般上四節課,最多為五節。除了晚自習,山下午均安排有閱讀課,教師上課,很注重教法,不是照本宣講,而是講大綱,講難要的。並且還要介紹一些參考資料。學生上課時就全神貫注地聽講。課餘時間,很多人就到圖書館去閱讀“皆覺功課上的知識不夠應用,去圖書館閱書的人日見增多。”有些同學的生活甚至全在圖書館里度過。
鑒於當時“學校之於社會,桿格深甚”的弊端,進山中學創立之始,首標為人做事之旨,在重視學生智力教育的同時,還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辦事能力。為此,在實施中學校採取了兩項措施:
其一是鼓勵學生自治。學校設有執事員和檢查員。執事員負責進行全校性的事務,例如:“照料全校秩序”、“傳達上下消息”、“召集大眾開會及開會時之準備”,“作對外之代表”“督促大眾共守學生公約”以及“承辦學校委託辦理的事項”等,為全體學生投票選舉品學兼優且有辦事能力的學生擔任,任期以一月為限。檢查員在在學生寢室、教室、自習室等處均有設置。他們所辦事項是:“(1)糾察各地之清潔及照管各部分之秩序;(2)規勸同學使之改劣行;(3)共勉同學使之竭力上進。檢查員由學生輪流擔任,任期以一周為限。
其二是建立服務生制度,培養學生為公眾服務的精神。主要在於培養學生“立身的道德、做事的經驗和為公服務的美德”。
在這樣的教育和管理下,學校逐漸形成了“之和之誠之努力不息”的風尚。“教員勤於學(教),職員勤於職”,“念茲在茲”,不離學生。學生平時勤於學習。每到周末,師生濟濟,萃於一堂,研討問題或聆聽演講,時而中間和佐以音樂,誠可謂“樂在其中矣”。學校素重樸學之風,要求學生“務在實際上讀書”,不追求“發表狂熱”,但為了檢閱辦學成績,培養學生關心學校集體思想和寫作能力,學校亦較重視發展業餘小報組織。最初學校辦一刊物,名叫“課業小報”,由學生供稿,經過編選,在校內通道兩側的玻璃框內張貼。後來出刊《進山月刊》,亦由學生投稿,內容不拘。
這一階段,進山中學制定有校徽、校訓和校歌。
校徽的圖案,是指省府梅山上得尖頂樓鑄造而成的。圖案中一座山上聳立一頂尖高樓,具有代表“進山”的含義。
校訓為“智、仁、勇”。
到19徠37年被迫停辦以前,學校的教學設備已由初期的圖書880餘冊,少量理化儀器、生物標本、200餘件樂器和足、籃、排球等體育設施增至圖書2660種近萬冊;並開設五個籃球場、三個網球場、一個足球場;體育用品增至537件;理化儀器和生物標本增至454種。
至此,進山中學已成為擁有較強師資隊伍較厚物資基礎和秀麗校園的一所學校。

隰縣復校

一九四一年在隰縣復校后,進山中學的教育工作則另有了特色。
課程設置,按教育部規定:把“黨義”改為“公民”,把“手工”改為“勞作”。取消《詩經》、《論語》等經學選修課,增加軍事訓練。所用教材,一部分是從後方買來的,英語用的是開明書店版本,語文不用現成的課本,趙宗復和語文老師一起選編教材,由學校的文印室石印活頁,發給學生。有的課沒有教材,就由教師口授,學生筆記。語文、歷史、音樂等課,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內容。語文教材除了魯迅,郭沫若等地文章外,象《正氣歌》、《滿江紅》、《畫網巾先生傳》、《五人墓碑記》、《最後一課》、《劉粹剛之死》(劉為飛行員,在對日作戰中犧牲)、《與妻永別書》等,都是要背誦的課文。
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學校在那裡復校,白手起家,教學設備都很簡陋,但是學校對教學工作抓得很緊。每天從早晨六點到晚九點,除了中午有兩小時休息外,其他時間也都作了固定安排,不容許任何干擾。形勢再緊,也未停過課。
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時,進山中學高中從22班辦至26班,初中從22班辦到56班,辦了後期師範兩個班,簡易師範一個班,此外還有兩個補習班,共招生兩千多人。高中畢業兩個班,初中畢業九個班,簡易師範畢業一個班,共有五百多人。可以說它是抗日戰爭時期山西規模最大的一所中學。
抗戰勝利后,學校遷回太原,從此學校結束戰時狀態,轉向正常教學軌道。但是為時不久,解放戰爭爆發,學校師生就處於更為激烈的鬥爭之中。但是學校仍未曾停課,繼續艱苦辦學。
學校這一時期學校教師陣容也是很強的(見附表)。多數教師不僅學有專長,而且熱愛教育事業,當時學校設有教研組,主要依靠教師個人鑽研備課,遇到了問題則同教務主任直接研究。每個教師都能發揮個人專長,恪盡職守。儘管戰時條件困難,也都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學上,認真進行教學。學校領導都代課,專職職員比較少。
師生同甘共苦、共患難,凝結成為一個以進步師生為核心的團結戰鬥集體。
這一階段,學校教育有一個最為顯著地特點,就是用民主、進步的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來辦學,這實際也就是學校的政治方向。主要表現在四方面。
(一)提倡艱苦樸素、一律平等。當時進山中學的學生:一部分是閻錫山高級軍官和一般官員的子女,一部分是兒童教養院收留的貧苦青年;還有一部分是晉西數縣的農民子弟;以及少數從河南、陝西等地流亡失學的青年。學校要求男女一律穿統一發給的粗灰布衣服,同吃小米飯,而且要同勞動。不允許歧視任何人,任何人不許搞特殊。在校內牆上寫著“士志於道者不恥惡衣惡食”的大幅標語,勉勵學生。學校領導以身作則,衣著簡樸。在學校的教育下,很多同學都養成了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不但貧苦子弟思想大有進步,有些上層高級官員子女,例如楊貞吉之子楊盛欽、王靖國之女王瑞書、於鎮河之子於潤滄,思想進步也很快。
(二)重視勞動教育。抗戰時期,學校在隰縣西門外租種一片菜地,聘請山西農專畢業的高梅軒勞作教師,每周安排四節勞動課,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在菜地里種菜、施肥、澆水。同時還把校內的空地開闢出來,種了幾種瓜菜,也都是學生自己種,自己收,作為學校改善伙食之用。
(三)培養刻苦學習精神。當時學生學習條件相當差。數理化,每二人才有一本教材,上課聽講,主要靠筆記。沒有試驗儀器,上課“純屬紙上談兵”,但學生仍能牢固地掌握教材中得公式與原理。沒有課桌課凳,每人僅靠一張圖板,一個小板凳,把本子放在膝蓋上,聽課記筆記。作業本都是自己買麻紙訂的,用蘸筆尖蘸墨汁做作業。晚自慣用的是燈光如豆的麻油燈。但是同學們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懂得抗戰時期國家的艱難,大都有較強的學習自覺性。他們每天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就連休息的時間也很少白白放過。當時進山中學學生之所以能如此刻苦,在於教師的辛勤教育和幫助,也在於學校嚴格要求形成的校風。
(四)民主辦學。為活躍學校民主氣氛,鍛煉學生自治能力,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和一九四七年,在校長趙宗復主持下,學校開過兩次“進山議會”(實為師生代表會),吸收教職員、學生會、各社團、各班級代表參加,共商校事。在會上,學校領導向全體師生公開提出,要民主管理學校,團結並依靠全體師生,群策群力,把學校辦好。為此,衛興華同學曾寫過一篇題為《進山民主,民主進山》的報道,在《復興日報》上發表。
這一階段,學校教育工作雖然僅有九年,但亦取得很大成績。所培養的初、高中畢業生,很大一部分在革命鬥爭和社會建設種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幹,還有不少人成為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授和學者。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衛興華、機械部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李成泉,中國日報社黨委書記陰士先、空軍工程設計研究局高級工程師劉瑞寅、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歷史系教授朱葆瑨、內蒙自治區電管局高級工程師李毅民、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閻沁恆,等等。
從早期趙一峰“兼容並蓄、發展個性”的教育思想到趙宗復的民主教育,進山中學在教育工作上走過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進步歷程。經過許多進步教師多年的共同努力,也就形成了團結進步、嚴格自治、艱苦樸素的優良教育傳統。

知名校友


原山西省省長 裴麗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潤滄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程子華
美國加州大學終身教授 朱葆瑨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 衛興華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 馬克垚
山西大學第十七任校長、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徐士瑚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工業機械部部長 趙爾陸
山西省早期青年學生運動領導人和馬列主義傳播者 紀廷梓
原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員、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文教廳長 趙宗復

革命傳統


建校之初

創建進山中學時,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已相繼爆發。當時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瀰漫全國,影響甚大;同時,以胡適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新文化在全國也有很大影響。閻錫山設立進山中學,對外宣稱是“為救濟天資聰慧學行兼優之貧寒學子”,實際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吸取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科學,為自己培養“人才”;二十為了抵制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閻錫山對於共產主義學說,主張“用主義對主義”,為此,他編造一套反動理論,例如“兵農合一”、“物產證券”等等,於是創辦進山中學,決定從中學抓起。但是,客觀事實的發展並非閻錫山所想像的那樣。進山中學一成立,早期共產黨員何雁秋、謝贊堯,進步教師馬天啟(別號乾符)、張暫成、鄧初民等就受聘就教於此。在當時世界和中國革命潮流的推動下,經過他們的啟蒙教育,進山中學就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迅速覺醒,追求進步,熱愛馬列主義,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進一班學生紀廷梓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人物。
進一班學生紀廷梓,又名文波,字敬亭,太原市南郊小店鎮人,一九零三年出生,一九二二年由山西省一中轉入進山學校。紀廷梓在學校學習優秀,擔任學生會主席。一九二三年加入新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四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太原團地委書記。秋季,他和張叔平,彭真建立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太原支部,張叔平擔任書記,傅和紀為委員。這一年,紀曾赴廣州參加國共合作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一九二五年六月,又代表山西省學聯出席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七次全國學生代表大會。返回后,兩次均在進山中學作過傳達報告。
一九二五年秋,黨組織派紀廷梓到蘇聯東方革命大學學習。一九二七年歸國后,曾擔任京綏鐵路領導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中共順直省委巡視員、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機要員。一九二九年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長。一九三零年任天津市委書記,同年十二月三日,由於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一九三一年十月七日,被敵人殺害獄中。時年僅28歲。
一九二五年冬,進山中學正式建立黨支部,書記毛源,組織尚文,宣傳高仰慰。支部成立時,山西黨組織負責人王瀛曾出席。
從建校之初到抗日戰爭爆發,隨著全國出現的民主主義革命高潮,太原地區開展了一些民主革命鬥爭,進山中學進步師生在太原市區和校內也曾積極參加並開展過一些革命活動和鬥爭。當時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件事:
(一)山西國共兩黨組織共同領導了一次針對閻錫山的反房捐鬥爭
一九二四年五月十八日,在紀廷梓領導下,進山中學學生衝出學校,協同其他學校進步學生數千人,組織起來,前往省議會、省公署遊行請願。閻錫山懾於人民群眾的威力,很快發出文告,引咎自責,撤銷了徵收房捐的決定。
(二)反帝運動
上海爆發了“五卅”慘案,配合全國各地反抗英、日帝國主義的鬥爭,在太原市黨支部領導下,成立太原市民“滬案後援會”,組織學生罷課,開展為受難同胞募捐活動,並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聲討英、日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進山中學師生積極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為了動員群眾,為慘遭殺害的同胞雪恥,張平叔和紀廷梓在市區創辦了一份黨的早期刊物《鐵雪周報》(后改名《雪恥周報》),由紀廷梓主編,內容主要是推薦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喚醒民眾,同時在紀廷梓組織和領導下,進山中學同學也辦起各種小報,開展反帝愛國活動。同學們寫文章、痛斥英、日帝國主義,聲援全國全市人民的反帝鬥爭。
(三)與國民黨右派作鬥爭(國民黨右派企圖破壞國共合作)
一九二七年李大釗殉難后,中共太原支部在“國師”組織追悼大會,為閻錫山軍警所破壞。進山中學國家主義分子,乘此機會,利用《醒獅周報》發表文章,散布反動言論,引起進步師生氣憤。根據黨的指示,高遠征曾組織進行鬥爭。夏季一天晚自習,由毛源、高仰慰、尚文帶領一部分左翼同學,驅逐周×等人出校。以後高遠征又以“革命同志會”身份,在校外奔走呼號,帶領群眾給國民黨右派以有力打擊。
(四)不畏犧牲,堅持鬥爭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共合作破裂,閻錫山與國民黨互相勾結,在全市各大、中學進行“清校”罪惡勾當,派軍警人員闖入學校抓捕共產黨員,迫害進步師生。在趙一峰校長和楊貽達等進步教師的掩護下,進山中學進步師生倖免於難。
一九二八年,學校黨組織遭到破壞,徐作霖和姚慶惠被捕,生物教員何雁秋突然失蹤,至今下落不明。還有一些同志奉命撤離學校,進步學生以正常學習為掩護,仍留在學校。一度時期,學校鬥爭形勢有低落,但學校革命力量基本保存下來,沒有受到重大損失。
一九二九年,宋振寰(別名宋日昌,解放後任上海市副市長),王冶秋(解放後任中央文物局長)、李舜琴(解放後任中央教育部司長)、張伊林(又名張一麟,山西大學教授)等從華東、華南逃脫國民黨的迫害,來到進山中學任教,以後又增加國文教師杜星垣(又名杜春紅,解放后曾在陝西婦聯工作)、英文教師郭怡蓀(現名郭繩武,解放后曾任西北大學副校長)、李棣華(解放后在中央作外事工作,曾任第二外國語學院院長)等,從此,學校又出現了新的鬥爭形勢。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爆發,激起了全國人民和一切愛國青年的憤慨,也燃起了進山中學師生的胸中怒火。十二月十八日,太原市各大中學學生為要求到南京去請願,到省黨部遊行,舉行聲討日本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國民黨右派苗培成、韓克溫下令向群眾開槍,打死進山中學初一學生穆光政,造成震動省城的“一二·一八”慘案,激起省城各界的強烈憤慨,也激起了更大規模的學生運動。經過鬥爭,把苗、韓之流驅逐出山西。事後,由太原市學聯主持,在中山公園(現兒童公園)為穆光政同志舉行追悼會,並樹立“穆光政烈士紀念碑”。
一九三二年初,進山中學成立抗日救國學生會。六、七月間,又建立“中國教職員聯合會分會”、“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分會”和“中國社會科學聯合會分會”(簡稱“教聯”、“左聯”和“社聯”)。這些組織的建立,又推動了進山中學師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進山中學的這種鬥爭形勢,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學校被迫停辦。

抗戰時期

一九四一年秋,進山中學在晉西隰縣復校。在趙宗復同志領導下,學校革命形勢又有了新發展。這一時期,進山中學在趙宗復領導下,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不同於解放區學校,也不同於日偽統治區學校,也不同於國民黨大後方學校。在閻錫山的統治下,學校運用合法鬥爭的手段,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進山中學這一時期的革命鬥爭史,分為兩個階段。
一、從復校到抗戰勝利。這一階段,正值抗戰中期,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趙宗復為領導的進步師生,緊密團結,艱苦奮鬥,一面堅持上文化課,一面積極開展學生民主運動,並且把兩者密切結合起來,運用教學手段,宣傳抗日,宣傳革命,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壯大抗戰力量,培養革命人才。當時在隰縣南關總校大門兩側書寫一副對聯:“聯繫廣大群眾,團結革命力量”,以此為準則,帶領全體師生進行革命活動。
復校初期,學校進步力量是比較強的。進步教師有陰紉齋(后入黨)、郝毅亭(原名肖雷,河南人,音樂教師,後由劇宣二隊介紹到解放區去)、劉錫毅、梁維書(共產黨員)、劉鑫、李淑蔭、楊友多(時為後補黨員)、李建堂(圖書管理員)、吉偉(國文教師);進步學生有師二班學生喬亞等。他們分兵把守各個方面,都是學校依靠的骨幹力量。
這一階段,學校開展活動,以宣傳抗日、倡導民主進步為中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通過課堂教學,運用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培植學生民主愛國思想。學校所用課本,部分購自西安,部分教材如語文、音樂等,則自行編選刻印。語文選有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杜甫陸遊的詩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還有林覺民、魯迅、郭沫若等人的詩文和法國作家都德的名作《最後一課》等。音樂教材則選有聶耳、冼星海及其他進步作家的歌曲。學生學習這些作品,受到很大的感染和教育。據校友來信說,他們學了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的《訣別妻書》和都德的《最後一課》激發了強烈的愛國思想,也增強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學習了《滿江紅》,同學們都引吭高歌:“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二)、開展課餘演唱活動。學校成立合唱團和劇團,在“劇宣二隊”的幫助下,由吉偉具體組織排練,經常演唱革命歌曲,排演進步戲。一個時期,《大刀進行曲》、《保衛黃河》、《叫老鄉》、《青年進行曲》、《跌倒爬起來》等歌曲在校內非常流行,師生人人會唱。通過這些歌曲的戰鬥內容、激昂的旋律,宣傳抗戰,宣傳進步,對師生是一種良好的教育。一九四三年趙宗復從延安帶回《兄妹開荒》、《一朵大紅花》、《牛永貴受傷》等秧歌劇本,一部分送給“劇宣二隊”,一部分留在學校劇團。劇團選定《兄妹開荒》劇本,為迷惑外人,稍加修改,經過排練,在學校操場公演,師生感受很深。
(三)、以圖書館為陣地,開展新文化宣傳活動。儘管學校經費很困難,仍然儘可能地滿足圖書館買書的需要。購買圖書,表面上“兼容並蓄”,但重點在進步書刊。當時學校從八路駐晉辦事處弄來一部分馬列主義書籍和進步書刊,除有些黨內書刊嚴加控制非經校領導准許,不得隨意借閱外,其餘均放在圖書館供同學閱讀。一部分新書刊,其中大部分從“讀書生活書店”訂購的。為應付反動派檢查,在一些書刊上常打著“特種書刊,禁止流通”字樣,但實際學生都可借閱。在學校領導的倡導下,學校積極開展讀書活動。開始到圖書館看書看報的人很少,後來愈來愈多,逐漸成為風氣,為啟發學生思考,學校領導提倡結合實際讀書,反對死讀書,指導學生學會讀書。
(四)、建立社團組織,出壁報,編寫小報。大約從一九四三年開始,校本部初二二班李成泉、白鍾祥等同學先辦起一份油印小報《晨光》,接著有些班的學生都辦了類似的小報。其中以楊盛欽等辦的《投槍社》較突出,旗幟鮮明,富有鬥爭精神。學校領導發現后,就大力加以扶植和推廣。為時不久,四個分校就辦起了二、三十個社團組織。所有組織都由學生自由組合,多數傾向進步。以後在學校較有影響的組織,除了“投槍社”,還有於潤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光銳(現名何文,曾任本校副校長)等辦的“海嘯社”;衛興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李凱明等辦的“三一園地”;王哲人(曾任四川科技報主編)、武晉鑫(現名石力,曾任中共廣西南寧市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辦的“流火社”等。他們運用小報或壁報的形式,探索人生的奧秘、社會的發展、青年的出路、文藝的形式等問題。開始是以學習為主,到後來,有些社團,尤其是“投槍社”就成為學校開展學生運動的一支力量。
(五)、實行有進步特色的軍訓和軍事管理,成立射擊團,培養殺敵本領。進山中學復校后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學生除了學文化,還要學軍事,過軍事生活,學會打仗。這在許多學校都一樣,進山中學與之不同的是以進步思想作指導。當時趙宗復提出口號是:“全國人民都當兵,我們亦當如此;全國人民都勞動,我們亦當如此。”他從延安歸來后,還親自編寫了一首勞動戰鬥歌曲,大意是:“生產生活戰鬥一起合,我們來唱勞動歌。全國人民都當兵,為國家,保人民,進山兒女一起受軍訓。”軍事訓練課,每周四課時,分兩次進行。訓練科目,從兵制式教練到排練野外勤務,均進行過訓練。學校有幾十支步槍,兩三挺輕機槍,平時放在軍訓處,出操時便由同學扛出來操練。在普遍訓練的基礎上,學校還特意挑選數十名思想好,體格壯的學生組成一個射擊團,又叫刺槍隊,由軍訓隊長劉鑫負責指揮,進行打靶訓練。

解放戰爭

二、從抗戰勝利到太原解放前夕。學校遷回太原后,劇宣二隊已經撤離山西,此時革命鬥爭形式已經發生變化。前一階段,閻錫山排斥國民黨在山西的勢力,三青團分子跟本不敢公開活動。此時閻錫山看到他的“獨立王國”難保,就和蔣介石勾結起來,加緊對革命人民的鎮壓。因此在太原地區個大中學的三青團分子開始抬頭,並且猖狂開展他們的活動。在這種新的歷史情況下,進山中學進步師生所進行的鬥爭就更為複雜尖銳。
(一)、堅持民主,宣傳革命,與三青團及反共勢力作鬥爭。
前兩年,學校工作重點除了辦學以外,仍在開展學生民主運動。根據“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在前一階段基礎上,學校繼續把圖書室、政訓處和“投槍社”等社團組織作為據點,團結廣大師生,開展工作。
喬亞畢業后,留在學校擔任音樂課兼圖書館工作。一九四六年秋軍訓工作結束后,劉鑫到圖書館工作。他們冒著風險,又搜購回一批“禁書”,組織同學們閱讀。
為了及時宣傳革命,指導工作,學校通過陰紉齋(時任翻譯工作)設法從美國救濟署給學校購進一台英制五燈收音機,放在校長辦公室的暗室內,由劉鑫負責掌握收聽和記錄,組織一定範圍內的進步師生,每天收聽延安廣播。以後,淮海大捷、北平和平解放等重大勝利喜訊,就都是通過這台收音機聽到傳給學校師生並通向社會的。
當時,學校的各種社團組織,如雨後春筍,發展迅速,愈來愈多。“投槍社”等組織已成為學校一支重要的進步力量。楊盛欽在他為“投槍”壁報寫的題為《姐姐妹妹站起來》的發刊詞中,憤然提出:“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苦悶、徘徊和憂憤之中,要站起來,同他們干!”的革命行動口號。
一九四六年六月王紀堂離開進山中學,由韓健民擔任校分會專職特派員、副主任特派員和政訓處主任,李建堂協助工作。他們為革命都做過不少工作。積極參加校內的進步活動,韓健民還在校外發展了國民師範同志會負責人李祥瑞和隨閻錫山長官部工作團的同志會負責人尚勉旃、李心平為革命力量。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閻錫山當局同太原三青團掀起反蘇、反共活動,在海子邊召開“愛國護權”運動大會,陰謀策劃反蘇遊行。事前,三青團以山西大學學生會名義通知全市大中學校學生代表在山西大學召開籌備會議。喬亞代表進山中學學生會去參加會議。在會議進行中,他和三青團分子進行了辯論和鬥爭。他在發言中列舉美帝國主義者在華罪行和其他帝國主義侵華的事實,提出要打倒一切帝國主義。當天在大會進行中,進山中學朱斐(擔任過第三屆學生會理事長)登台發言,提出:“我們不允許任何一國侵佔中國的領土、領空、領海,干涉中國的內政,誰侵佔中國的領土,干涉中國的內政,誰就是帝國主義,我們就要打倒誰!”朱斐的發言稿,是事先經過趙宗復修定的,邏輯性很強,駁斥得敵對分子瞠目結舌,無可奈何。當遊行即將開始時,衛興華從人群中站立起來,揮臂高呼:“報告主席,我們反對遊行!”於是進山中學率先推出會場,國民師範及其他學校的學生相繼也退了出來。會場上亂成一團。終於挫敗了閻錫山當局的陰謀。
同年五月,進山中學響應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學生“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愛國運動,在學校舉行集會,抨擊蔣介石和閻錫山的黑暗反動統治。趙宗復念了一首自嘲順口溜:“人家稱我老夫子,不如公館老媽子,同是一樣哄孩子,人家吃飽我餓死”。其他師生也相繼登台,作了發言,抨擊黑暗,歌頌光明。
(二)、為解放太原做貢獻。
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省城人民反抗蔣閻反動派的鬥爭日益高漲的形勢下,敵人垂死掙扎,愈加瘋狂地進行反撲。
一九四七年七月,閻錫山下令調趙宗復離開進山中學。師生聞訊,義憤填膺,經學校領導同意,於十月間,停課三天,採取“營火會”形式,舉行一次歡送趙宗復大會。當晚,操場上篝火熊熊,在會場周圍懸掛著“民主、死亡”四個橫幅大字。同學們圍著篝火,滿懷激情,朗誦歡送趙宗復的詩文,讚揚他治校的功績,並詛咒反動統治者的死亡。全體師生佩戴綠布條,以表示朝氣蓬勃、永遠長青、進步不已氣概。大會臨結束時,師生齊唱《進啊!進山的同學們》,那高亢的歌聲蕩漾在學校的上空,經久不息。
同年八月,劉文瑞(原為進山中學職員,當時在《青年導社》工作)被閻錫山特種警憲指揮處扣捕叛變。趙宗復得知后,立即通知喬亞布置應變辦法。為保護王天慶,決定喬亞等人留下,讓王麟慶去通知王天慶迅速撤離太原。王麟慶未趕到三營盤機甲隊之前,王天慶已被抓走,以後犧牲在獄中。王麟慶從此即奔赴太行二分區,並在那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九四八年,王麟慶從解放區返回太原執行任務,行至洋灰橋(現迎澤大橋)時被敵人抓捕。受盡酷刑、毫不屈服。最後亦犧牲在獄中。
在此期間,閻錫山派警憲指揮處韓憲章、韓清溪坐鎮進山中學,搞“三自傳訓”,把一批無辜青年,扣押在軍訓總指揮處。為迷惑敵人,韓健民等同志布置一場假鬥爭,把閻錫山軍長於鎮河之子於潤滄作為對象,進行鬥爭。經過一個多月的折磨,同學們才被釋放出來。
敵人的鎮壓,決嚇不倒堅強的戰士。此時喬亞、劉鑫等在趙宗復領導下,配合“909”情報站,積極搜集閻錫山城防軍事部署情況,韓健民、梁維書等同志,在校內領導進步師生繼續進行最後鬥爭。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日,他們繪製一份閻軍第一、第二道防線軍事部署圖,派曹瑞亭送往解放區,還帶有趙宗復親筆寫給周恩來的一封信。曹行至榆次越過封鎖線時,被敵人發覺扣抓。次日凌晨,趙宗復、喬亞、韓健民、衛吉祥、梁維書、楊友多等皆被捕。后經鬥爭,閻錫山將趙宗復、劉鑫等人釋放,只將喬亞繼續扣押在獄中。一九四九年二月,喬亞組織越獄,被人告發,遂被殺害。
趙宗復等人出獄后,在敵人嚴密監視下,他們仍繼續為黨工作。根據黨組織指示,他們活動敵軍一個汽車連,策劃打開一條通路,撤離太原。在他們積極部署計劃時,被閻軍團長李子發向梁化之告發。一九四九年三月初,敵人逮捕了趙宗復、劉鑫、梁維書、韓健民、衛吉祥、李建堂、李祥瑞、尚勉旃和李心平等同志。逮捕后,趙宗復被單獨囚禁在閻錫山家後院一間屋子裡。四月二十三日晚,梁化之和閻錫山五妹閻慧卿自焚前決定處死趙宗復,指使一個衛兵去逼他服毒自殺。進過趙宗復說服,派去的衛兵幡然醒悟,不但未加害於他,反而將他保護起來。約兩時后,解放軍先鋒衝進綏署大院,趙宗復終於得以死裡逃生,重見天日。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敵人公開槍殺了劉鑫等八位同志,時人成為“八君子”。同年四月太原解放前夕,楊友多同志受命前往首義門與解放軍先遣部隊聯絡,不幸中流彈犧牲。
苦難的歲月已經過去,進山中學許多革命師生,從早期的紀廷梓到太原解放前夕的喬亞、劉鑫等同志,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悲壯的凱歌,為黨立了功,為學校鑄造了光榮的革命傳統,他們的英名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和進山中學廣大師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