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師範學校

1938年創立的公辦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富有優良傳統和優良校風的學校中等師範學校。學校的前身為1938年12月在夏河縣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籌備設立並於1939年初建成的“甘肅省拉卜楞初級實用職業學校”。1941年學校改屬教育部,校名改為“國立拉卜楞初級實用職業學校”。1946年3月改稱“省立夏河簡易師範學校”,學制四年。1949年9月夏河解放,“省立夏河簡易師範”由夏河縣人民政府接管,學制改為三年,直屬於省教育廳。

學校介紹


甘南師範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校風優良的中等師範學校。學校的前身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於1938年在夏河縣籌辦並於1939年初建成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部甘肅拉卜楞初級實用職業學校”。自學校創立至今,滄桑砥礪,五遷校址,九易其名。目前,學校佔地70畝,建築面積23500餘平方米。教職工115人,各類專業班25個,在校學生約1080名。
建校以來,甘南師範學校以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為核心,講求規模效益,緊盯市場育人,創造條件擴大辦學規模,拓寬專業門類,積極開展多層次、寬領域辦學,前後設置了師範類和非師範類兩大類專業,共35個專業,其中師範類專業有初等教育(普師方向、民師方向)、學前教育計算機教育、英語教育、音樂教育、體育教育、美術教育、藝術教育等;非師範類專業有畜牧、醫療、畜產製造、民族工藝雕刻、唐卡繪畫、計算機應用技術、實用英語、音樂藝術、民族體育、美術設計等。
隨著全州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力度的加大,1999年,州政府在我校掛牌成立了“甘南州教師培訓中心”,自中心成立至今,學校緊緊圍繞全州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了各類培訓工作,培訓總人數累計一萬六千八百多人次,為我州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學校適時調整辦學方向,在辦好師範教育的同時把普及初等職業教育、辦好中等職業教育、聯辦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今後六年重點發展目標,開始招收中職生,開設了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英語、生物技術藏族工藝美術、藏族縫紉、藏族御膳等專業。
學校堅持面向小學、面向農牧區的辦學思想,嚴格教學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風,“博學善導,因材施教”的教風,“刻苦嚴謹,學以致用”的學風,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領導作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出了科學的辦學方針。
建校七十年來,甘南師範學校領導班子先後更迭過30人(次),歷屆教職工人數累計370名。在歷任領導班子和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已為社會輸送了8000餘名合格畢業生,他們中絕大多數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骨幹,其中一部分已成為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各級部門的中堅力量,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讚許。1990年至今,學校先後20餘次獲得國家、省、州級獎勵。特別是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悠久的辦學歷史,優良的教風學風,正確長遠的辦學理念,使甘南師範學校成為甘南地區的一所名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後,學校作為甘南州合格小學教師培養培訓的基地,“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加強師資培訓項目學校”,必將為民族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

歷史沿革


學校的前身為1938年12月在夏河縣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部籌備設立並於1939年初建成的“甘肅拉卜楞邊區初級職業學校”。校址暫時設在藏民小學院內。1941年學校改屬教育部,校名更改為“國立拉卜楞初級實用職業學校”。同年於九甲溝口東邊來周村籌建新校址,並於次年8月完成校址搬遷工作。
1946年3月,更名為“甘肅省立夏河簡易師範學校”。
1949年10月,學校由九甲搬至河南村(原夏河縣國民黨黨部)。
1950年秋學校更名為“甘肅省夏河初級師範學校”。
1956年學校由河南村遷至馬蓮灘。
1959年,因夏河縣更名為德吾魯市,學校因此也更名為“甘肅省德吾魯市師範學校”。
1960年,更名為“甘肅省夏河師範學校”。
1966年9月學校搬遷至州府合作,更名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師範學校”。
1969年至1972年期間,學校辦學規模擴大,改校名為“甘南藏族自治州綜合專科學校”。
1972年後,又恢復校名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師範學校”。

建設發展


甘南師範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富有優良傳統和優良校風的中等師範學校。1949年10月(或11月),學校由九甲搬至河南村原“夏河縣國民黨黨部”。1950年秋學校更名為“夏河初級師範學校”。1951年9月省教育廳通知“夏河初級師範學校”交由地方接辦,並於1952年2月正式移交;移交時有教職工10人,學生170名。1955年學校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1956年學校由河南村遷至馬蓮灘,本年沒有畢業生(因為學制延長)。1960年“夏河初級師範學校”更名為“夏河師範學校”,同時增設中師部,學製為三年制。1964年學校曾招收過一屆高中畢業生,學制一年。1966年9月學校搬遷至州府合作,更名為“甘南師範學校”。69屆初師畢業后,停辦初師部。1969年至1972年期間,學校辦學規模擴大,改“甘南師範學校”為“甘南州綜合專科學校”,增設了畜牧、獸醫、財會、醫療等專業。1972年後,又恢復“甘南師範學校”校名至今。1972年後又曾經招收過一年制數理班一屆。1983年學校改為四年制直到今天。1999年4月7日州政府又給學校掛牌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師培訓中心”。1999年8月22日[州政發(1999)015]《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州教育局委員會關於甘南藏族中等專業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決定州藏綜專民師專業合併到甘南師範學校,並於當年招生。現學校佔地70畝,建築面積23500餘平方米,教職工103人,學生1200多人。
目前甘南師範學校是州屬唯一一所為七縣一市培養培訓合格小學師資的學校。多年來,學校以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為核心,講求規模效益,盯著市場育人,創造條件擴大辦學規模,拓寬專業門類設計,積極開展多層次辦學和高層次辦學,除了保留原有普師專業外,先後相繼開辦了幼師、民師(以藏為主、以漢為主)、美術教育、體育教育、英語教育、音樂教育、計算機教育專業班,並與省內有關高校合作,聯辦了學前藝術教育、美術教育、小學教育、英語教育和體育教育等大專班。
在教學中,根據省教育廳新下發的普師、幼師、“3+2”等三年制中師課程計劃的基本精神,學校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第四學年的課程設置,同時修訂了以藏為主、以漢為主專業、英語專業、美術專業、體育等專業的12套課程計劃,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逐步走出了“一為主”(突出必修課的主體地位)、兩滲透(滲透德育、滲透科技)、“三結合”(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教學活動和教育實踐相結合)、“四位一體”(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教育實踐四位一體)的教學路子,形成了必修課體現主體性、選修課體現地方性、課外活動體現創造性、教育實踐體現職業性的鮮明特點。
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構建起中師教學工作準則和行為規範,試行“目標管理法、封閉管理法、五抓五促法、分層教學法、協同教學法、模擬診斷法和全面考評法”,舉辦畢業生特長彙報活動,實施“一張文憑,多種證書”制度,為學生擇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堅持面向小學、面向農牧區的辦學思想,嚴格教學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活躍教育科研,全面啟動素質教育工程,狠抓了以“修師德、樹師表、鑄師魂”為宗旨,以“愛崗敬業、奉獻”為主題,以勤奮鑽研業務,提高教育教學為重點的“教風”建設,以整頓和優化學習環境,育人環境為重點的“學風”與“校風”建設。培養學生努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模式,明日教師,從今日做起,培養具有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小學教師。
建校以來,甘南師範已為社會輸送了近7000名合格小學師資和各行各業的優秀工作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骨幹,許多人成為各級行政部門的領導幹部和業務尖子,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讚許。
1991年至1999年,即在甘南州教師培訓中心成立之前,甘南師範學校就已經承擔了各種教師培訓任務,共辦短期培訓班21期,培訓1259人次。1999年4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師培訓中心”成立以來,州教育局加大了教師培訓力度,10年來以各種形式培訓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初中教師、教導主任和校長(園長)共計7002人次,共辦培訓班98班次。
建校以來,甘南師範學校領導班子先後更迭過24(屆)次,其中不乏德才兼具的飽學之士和社會活動家。學校現任領導班子為校長王學文、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拉茂傑布、副校長楊學軍和趙彥恆。
目前,甘南師範學校已成為我州合格小學教師培養、培訓的基地,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加強師資培訓項目學校,省語委甘南州“普通話測試工作站”,甘南州教師培訓中心。

基礎設施


甘南師範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
2004年8月,面對中師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新一屆領導班子順勢應變,大膽創新,謀求更好的辦學路子,經校領導周密思考,多方聯繫,啟動了與省內大專院校聯合辦學的工程。經過多年的努力,使學校的大專專業班總數達到21個之多。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學生人數的增多,學校的教學設施已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尤其是學校的硬體建設狀況亟待改變。針對這種現狀,學校領導在學校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本著“爭取上級投入一點,自籌一點,貸一點”的籌資思路,在省教育廳、州委州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規劃,多方爭取,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在集資500多萬元修建了職工2號住宅樓之後,自籌資金100多萬元相繼修繕、改造了培訓中心樓、運動場和校園主幹道。但仍不能解決學校面臨的基建困境。2004年12月,學校通過行政會議做出重大決策,決定排除一切困難,想方設法修建藝術試驗綜合樓和新綜合教學樓。2005年1月,學校基建計劃正式實施。自2004年8月至今,學校把教育項目工程建設作為落實“科教興校”戰略,促進教育發展,認真組織實施進行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在校園“四化”、“六配套”和“四新一亮”項目建設建設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校園硬化總面積達5658平方米,綠化面積達5250平方米,並對校園布局予以合理的規劃設計,種植花草樹木,配置雕塑彩燈,在美化校園上下功夫。同時,又狠抓“四衛”(教室衛生、宿舍衛生、環境衛生和區域衛生),設立衛生監督崗,在凈化校園衛生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督促校團委興辦校園文化櫥窗,嘗試漢藏英三語校園廣播,以甘南州名人字畫裝點辦公樓和教學樓走廊牆壁,繪製校園文化牆,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優美寧靜的富有人性化的學習環境。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校容校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為甘南師範學校在新的時期得到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學校將硬體建設工程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長親自掛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成員分別由主管總務後勤的副校長、基建處負責人、學校派駐的現場代表以及財務人員組成。領導小組下設項目建設辦公室和工程監理小組,由基建處負責人擔任組長,校方現場代表和監理公司現場代表為組員。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學習國家、省、州印發一系列指導文件,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實施好“工程”項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提高項目綜合效益,學校把項目工程建設與學校布局調整相結合,與校園“四化”建設相結合,與危房改造相結合,統籌校舍規劃,在進行調查研究、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了學校面積、學校規模、人口密度、周邊環境、發展空間、辦學效益等因素,製作了《校園布局和“四化”建設規劃圖》。其中,綜合教學樓和藝術實驗綜合樓兩大項目工程建設於2005年8月正式施工。
為使綜合教學樓和藝術實驗綜合樓兩大項目工程建設能夠順利實施,學校領導頂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利用貼息貸款、學校自籌資金和施工單位墊資等多種方法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到項目建設之中。
在項目工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嚴格按照省、州項目辦的要求,嚴把工程“五關”:即勘察設計關、招標關、工程材料關、監理關和驗收關。學校配合城建、監理、施工等單位對於施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進行了分部分項驗收,並有影像和文字記錄,做為工程資料,及時歸檔保存。學校領導經常深入到學校工地,查質量,查進度,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與校方現場代表和監理公司現場代表一起24小時進行現場旁站監理,以落實工程監理、監督的有效性。
綜合教學樓建設
甘南師範學校
甘南師範學校
綜合樓教學樓為國家援藏資金建設項目,國家安排援藏資金400萬元,學校自籌178萬元。學校申請修建綜合教學樓項目的準備工作開始於2004年9月。2004年11月中旬向省、州發改部門呈報了請求修建甘南師範學校綜合教學樓的立項報告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05年7月取得省州立項批複。10月,初步設計方案收到州發改委批複文件。至11月,學校完成了包括土地、規劃、消防、環保、地震、防雷等相關部門的審查批准。2006年3月10日工程進入了全面施工階段。2007年9月工程竣工,歷時一年半。
綜合教學樓建築面積為5742.46平方米,單面樓,主樓梯居中外掛,建築總高度27米,東西長86.5米。工程總投資578萬元。該項目內部設置有24個面積為62.1平方米的標準教室,12個面積為31平方米的年級組辦公室,3個面積為88.9平方米的計算機教室以及9個面積不等的電教室、值班室、辦公室。各樓層均配備有獨立的男女生衛生間和洗手間,設有三部疏散樓梯。樓內設施齊備。
2007年,12月28日,綜合教學樓竣工驗收,投入使用。學校舉辦“藝術實驗樓、綜合教學樓落成典禮”。參加慶典的領導和來賓有州人大劉培春副主任、州政府楊卓瑪副州長、州政協馬昕明副主席、州教育局召瑪傑局長,以及州直各學校、州教育局有關科室、合作市教育局和合作市屬部分學校的負責人。慶典會由楊學軍副校長主持,王學文校長介紹了工程建設情況,召瑪傑局長作了重要講話。
藝術實驗綜合樓的建設
藝術實驗綜合樓是學校自籌資金340萬元所建,目的在於解決缺少教室和辦公用房緊張的局面,改變學校的面貌,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奠定基礎。
學校修建藝術實驗樓的設想始於2004年底,2005年2月完成岩土工程勘察,6月收到發改委對學校藝術實驗綜合樓可研報告的批複。2005年8月至9月,陸續完成了施工圖紙設計、審查批准、發布工程招標公告、現場招標等工作。10月10日舉行了簡短的開工儀式,工程進入了全面施工階段。2006年9月竣工,並交付使用。
藝術實驗綜合樓建築面積為3520.9平方米,工程合同造價299.7萬元。內部功能設置基本能夠滿足學校進行藝術教育和常規實驗的各項要求。其內部設置有15個面積為97.2平方米的實驗室、畫室、寢室和計算機室,5個面積為48.6平方米的實驗儀器室,各樓層均配備有男女生衛生間和洗手間,三至五樓兩側還設有休息陽台,門廳有兩個值班室,三部疏散樓梯。樓內供電設施齊備。
學校的校園“四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特別是藝術實驗樓和新綜合教學樓的建成使用,結束了學校使用危房進行辦公和教學的歷史,解決了學校一直以來缺少教室和辦公用房緊張的局面,大大改變了學校的面貌,使學校的基本建設得以較快發展,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標誌著我校基本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現任領導


校長王學文
王學文,男,漢族,1964年生,甘肅舟曲人,中共黨員,數學專業高級講師,本科學歷。1982年7月甘南師範學校畢業后在舟曲縣大峪八年制學校任教。1984年入蘭州師專數學系學習。1987年8月至2004年7月在舟曲一中任教,從1990年起,歷任學校數學教研組組長、教科室主任、副教導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1995年8月西北師大數學系畢業。2004年8月提任為甘南師範學校校長。2000年獲甘肅省中小學“省級骨幹教師”榮譽稱號,同年被評為甘南州教育系統“青年崗位能手”。2004年被評為甘南州“十大傑出青年”,同年獲“甘南州骨幹校長”榮譽稱號。2006年獲甘南州“優秀校長”榮譽稱號,同時獲甘南州“園丁獎”。所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生思想教育層次化淺談》發表於《高師函授》1994年第4期,《應用共軛複數的性質求軌跡例說》發表於《甘肅教育》1994年第6期,《一道IMO試題的三種解法》發表於《數理天地》1995年第5期,《用“主元”法作因式分解》發表於《數理天地》1998年第7期,《淺談影響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發表於《數學教學研究》2002年第5期。甘南州十四屆人大代表,甘南州教育系統中級職稱評委。
黨支部書記、副校長拉茂傑布
拉茂傑布,男,藏族,1961年生,甘肅臨潭人,中級講師,中共黨員。1976年10月畢業於甘南民族學校,同年12月至1984年6月,先後在甘肅人民出版社、甘肅省教育廳民族師範處、甘南州編譯局等單位工作。1984年7月至1999年2月在甘南州教育局工作,歷任教育科副科長、科長等職務。1991年9月入中央民族學院學習。1999年3月任甘南師範學校副校長。2000年10月至今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獲甘肅人民出版社責任編輯二等獎和五省區藏族文學創作二等獎,獲中共甘南州委“優秀共產黨員”、共青團甘南州委“優秀共青團員”、甘南州教育局“先進工作者”和甘南師範學校“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有關教育教學論文和文學作品發表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民族教育研究》、《甘肅教育論叢》、《西藏文學》、《達賽爾》、《格桑花》、《甘南日報》等報刊。參編《甘南歷代藏族學者小傳》(藏文版),並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系中國教育學會民族教育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教育》雜誌特約通訊員,甘肅省教育學會民族教育研究會理事,甘南州文學戲劇協會會員。
副校長楊學軍
楊學軍,男,藏族,1963年12月生,甘肅迭部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1982年7月畢業於甘南師範學校,同年9月至1990年10月先後在迭部縣城關小學、文教局工作。1990年11月至1995年7月在迭部縣洛大鄉黨委、政府工作,任副鄉長、副書記等職。1995年8月至1998年2月在迭部縣尼傲鄉政府工作,任鄉長,甘南州第十二屆人大代表。1998年3月至2000年8月在迭部縣教育局工作,任局長,中共迭部縣委委員。2004年至今在甘南師範學校工作,任副校長。1995年獲迭部縣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1997年甘肅省政府授予“優秀鄉長”榮譽稱號。1998年獲迭部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9年和2003年兩次獲迭部縣“優秀黨員”榮譽稱號。2002年國家教育部獲授予“中華掃盲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5年獲中共甘肅省委《黨的建設》雜誌社主辦的“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知識競賽”二等獎。所撰寫的論文《鞏固“普初”成果,深化教育改革—“普初”后迭部教育工作思考》發表於《甘南報》,《創辦山區寄校,推進素質教育—對迭部山區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幾點認識》發表於《甘南報》,併入選《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叢書》,《教育之花映紅迭山—對迭部縣“九五”教育發展回顧》和《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兩隊”建設進程》發表於《甘南報》,《創新思路,寫就奮進新篇章》發表於《甘南日報》。
副校長趙彥恆
趙彥恆,男,藏族,1957年生,甘肅臨潭人,中共黨員,數學專業高級講師,本科學歷。1975年參加工作。1979年8月調入甘南師範學校任教,1994年4月至今歷任學校教導副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等職務。長期從事中師數學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成績顯著,1989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園丁獎”,1998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獎”,2000年獲“特級教師”、“省級骨幹教師”、“省學科帶頭人”榮譽稱號,2001年被評為“國家級骨幹教師”,入選“省‘333’科技人才工程”,2003年入選“省‘555’創新人才工程”,2003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評為“甘肅省優秀專家”。所撰寫的30多篇論文在國家及省地級刊物上發表和獲獎;主編和參編6部著作正式出版發行;有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獲甘肅省優秀科研成果一等和二等獎;主持的一項國家級科研課題通過教育部專家組驗收,有一項省級“十五”規劃科研課題和一項省級“十一五”重點科研項目正在進行之中。其業績曾被《甘肅電視報》、《甘南報》報道,並載入甘肅省教育廳編輯出版的《隴原園丁譜》一書。系甘南州州直小學(幼兒園)教師初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會副主任委員、甘南州教師系列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會委員會委員、學科組成員、甘南州教師資格專家審查委員會委員、甘南州政府兼職督學、甘南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工作研究指導組成員、甘南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甘肅省教育學會中小學教學研究會理事、甘肅省中專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會委員會委員、學科組成員、中國管理學會理事,全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師工作委員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