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岩在灕江西岸,磨盤山南,與碧崖隔江相峙,距桂林約30千米。峽上多奇石,如碧蓮、獅虎、蝙蝠、黃牛群,因得名。灕江清流至此,急轉90度大彎,水流分為二,拍擊3個洲渚,滾滾南去,民謠謂“九牛對三洲,河水兩連流;五馬攔江過,雙獅滾繡球”。
黃牛峽
黃牛峽東距
宜昌市約40公里,江中亂石星羅棋布,犬牙交錯。其間,河道似九曲迴腸,
泡漩如沸水翻滾,水急礁險,號稱黃牛灘。古歌謠發出了“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白狗(灘)次黃牛,灘如竹節筒……”的感慨。黃牛岩下的
黃陵廟,古稱
黃牛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用以祭祀黃牛助禹開峽平江的千古功德。
東漢末年蜀相
諸葛亮率師入川復建。現有山門、
禹王殿、
武侯祠、民居等古建築。殿內兩根
楠木柱上,遺留有公元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痕迹。巫山神女
瑤姬用金釵殺死了十二條妖龍,
龍血把江水都染紅了,過了三年江水還有血腥味兒。妖龍的骨頭變成
龍骨石,把西陵峽口堵死了,江水流不出去,猛往上漲;峽江兩岸儘是水,沒有一塊乾地方。
大禹正在
黃河兩岸治水,聽到這個音信,帶著治水的
民丁,日夜趕路,到
三峽疏河治水。哪曉得龍骨石比一般的石頭還硬些,鋤頭挖下去火星子直冒,只留下一點白印子。大禹的手上腳上儘是傷,他一連九年沒有回家。這事感動了天上的星宿,他下凡塵幫助
大禹治水。星宿變成了幾十丈長的一頭黃牛。它把腦殼一埋,尾巴一夾,四條腿使勁,用牛角一砣一砣地挖龍骨,用頭一處一處地抵龍骨石,到底觸開了夔門,推開了三峽,一直把龍骨推出西陵峽口,推成了荊門十二碚。江里淤的泥沙在
宜昌澄下來,成了一塊平原。黃牛幫大禹治好了
長江水,長長噓了一口氣。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趕來謝它。黃牛把腦殼一昂,四腳幾蹦,躍上了高岩,鑽到樹林子去了。大禹為尋找黃牛,追上懸崖口,只見
板壁岩上留下了清楚的黃牛身影。
黃牛岩
黃牛峽位於桂林磨盤山碼頭下游,這是一條狹長的峽谷,周圍的群山有不少的山峰象黃牛頭,所以叫黃牛峽。當然,也有的山峰
象馬,象獅子,象
老虎,象
繡球的。灕江的水,流到黃牛峽即一分為二,分別向左右兩邊流去,把江中的沙灘分割成三個小洲。古代,江水直衝對面的懸崖陡壁,波浪翻滾,有如
長江三峽之勢。明代著名旅行家
徐霞客,於崇禎漫遊灕江,他視黃牛峽的山川形勝可與
長江的巫峽同喻,比
廬山、
赤壁等地還要美麗壯觀,因而用生動的筆調寫道:石峰排列而起,橫障南天,上分危岫,幾埒巫峽;下突轟崖,數逾匡老,於是扼江,而東之江流嚙其
北流,怒濤翻壁,層嵐倒影,赤壁、采磯,失其壯麗矣”。
後來,黃牛峽河道,經過多次疏通和修築,把江水的主流改在江的左邊,即現在客船行駛的航道。這裡的山峰秀麗,江面寬廣,三個洲象是浮在江面上一樣。有一首民間歌謠十分形象而又簡煉地概括了黃牛峽的風光:群峰對三洲,三洲江上浮。船往一邊過,水往兩邊流。
黃牛一名的由來,貫穿著
夏禹開江治水的神話故事。相傳
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來治理洪水,同時又派遣天神下界來協助他。當他率民開鑿到現在的黃牛峽石,有天神化為神牛前來相助。一日,天剛剛麻麻亮,有一民婦送
茶飯給治水的民夫。她來到江邊,猛然看到一頭巨大、雄壯的黃牛,身繞霞光,揚蹄騰躍,忿怒地以角觸山,頓時山崩石裂,響聲如雷鳴。民女嚇得瞠目結舌,大聲呼喊起來。喊聲驚動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從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間。這是人們對征服大自然的美麗想象,黃牛象徵著人民改造河山的偉大創造力。
傳說諸葛亮撰寫的《
黃陵廟記》也這樣記述:熟視於大江重複石壁間,有視象影現焉,鬢髮鬚眉、冠棠宛然如彩畫者。前豎旗旌,右駐以黃犢;前面還有塊岩石呈黑色,吉人牽牛狀。“策牛者何人,爾行何日已?”黃牛就這樣永遠留在石壁上,讓過往旅客指點、評說。
黃牛廟
黃牛助禹開江有功,人們便在山下修了座黃牛廟來四時祭祀。
宋朝文學家
歐陽修任
夷陵縣令時,認為神牛開峽事出無稽,只信大禹治水,黃牛廟故改稱黃陵廟。此廟始建於
漢代,屢罹兵焚,多次重修。現僅存明萬曆46年(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侯祠等。廟的主體建築是古人為紀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內有清
慈禧太后所書的“砥定江瀾”和署名惠王所書“玄功萬古”木匾。此殿富麗堂皇,由36根兩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撐,柱上浮雕九條蟠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側其離地約四米的柱面一,留有歷經120多年的陳舊水跡。柱上掛著一
木牌,上書“
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這是珍貴的水文資料,記錄了有史以來長江最大的一次洪水。
廟內還存有許多記載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側是武侯祠,祠內後院長有一株
鐵樹,據說是諸葛亮當年親手所種。黃陵廟院內還有一口石井,水質極佳,黃陵廟為桔林環繞,風景優美。
黃牛
從崆嶺順江東下,進入廟南寬谷,江面展寬,夾峙著的懸崖峭壁也退離江岸。這一段河床礁石林立,每到中洪水時,露出的岩石均被水淹沒,化為暗礁;江水受礁石的阻力,改變水流方向,形成挑流。所以,這段河道又叫腰叉河(或腰斬河,寓有攔腰斬斷之意)。灘多,水急,泡漩多的腰叉河,只有
江心航道,沒有主航副航之分,是三峽航道的險要河段。長江經腰叉河,過鹿角灘,使進人黃牛峽,仰望南岸,高崖矗立,三峰突起。宛如屏風。峰壁呈灰白色。其中西邊一峰的大石壁上,有一幅天生的
彩畫,好象一位粗黑壯士,牽著一頭大黃牯牛。昂首健步,煞似邁向那無邊的遠方,故而人稱“壯士牽牛圖”。這就是有名的黃牛岩,這段峽谷也就被稱為“黃牛峽”
古往今來,人們對這幅大自然的傑作,無不驚異,
北魏地理學家
酈道元在《
水經注》中,對它的描述是:“甫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現在,高達千餘米的黃牛岩腳,層層梯土,數座村落,點綴於“
牛頭”下的
山沖上。站在黃牛崖前北望,長江在這裡流了一個大“S”形,周圍幾十里的風光,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