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龍

山西大學校史研究室主任

行龍,男,1958年11月出生,山西新絳人,中共黨員,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經濟史專業博士生導師。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學校史研究室主任。社會兼職中國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歷史學會會長,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口學會人口歷史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山西省首批青年學科帶頭人,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經歷


人物生平

行龍教授
行龍教授
行龍,1958年生於山西新絳。中國人民大學史學博士,山西大學博士后,山西大學副校長,兼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破格晉陞教授。山西大學中國史、經濟史博士生導師。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山西省首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委員會會議評審專家,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山西省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委員會委員等。
教書育人,為師天職。1985年留山西大學工作后,一直堅守教學一線,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先後主講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社會史、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課程。1992年,“創建中國近代社會史新學科”(合作)獲前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3年、2010年兩次獲山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8年主講“區域社會史導論”獲教育部精品課程,次年,該教學團隊獲國家優秀教學團隊稱號;2010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12年,主講“區域社會史導論”列入教育部第一批精品視頻公開課計劃;1995年以來共指導培養碩士生、博士生50餘名,其中,胡英澤博士論文獲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多人獲山西省優秀博士、碩士論文獎;山西省首批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主持教育部規劃教材《中國近代社會史概論》的編寫。
著書立說,耕耘不輟。近30年來,共出版學術著作10餘種(含主編、合著),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多數在國內外一級刊物發表。代表作《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1992)被譽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近代人口問題的專著”;《近代山西社會研究》(2002年)“代表了社會史研究的一個方向”;《走向田野與社會》(2007年)被稱為“社會史研究中國化的代表作”;《閱檔讀史——北方農村的集體化時代》(2011年)“是一部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很有學術價值的著作”;1988年開始主持山西省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主持國家出版總署規劃項目“當代中國基層農村檔案資料”(101冊)及中日合作研究項目。發表山西大學第一篇CSSCI論文。專著及論文先後4次獲山西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等刊全文轉摘。先後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地講學與訪問。
鑒往知來,服務社會。創建全國第一個“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展覽館,被列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山西藉學者第一個登壇“文源講壇”,為領導幹部講授“水資源與山西社會變遷”;多次為山西省委組織部幹部自主選學班授課,學員反響熱烈;專著《山西何以失去曾經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歷史讀本”;主持山西大學百年校史系列叢書,《山大往事》(2002年)坊間流行甚廣。
1979年考入山西大學歷史系,1982年大學提前畢業考取研究生。1985年至1997年山西大學歷史系教師;1998年至2002年山西大學研究生處副處長,處長;2003年起任山西大學副校長,先後分管社科研究、人事、教學、審計、職稱評審、學生工作、就業分配、師資培訓、圖書館、網路技術等工作。

個人履歷

1979.09-1982.07山西大學歷史系,學士;
1982.09-1985.07山西大學歷史系,碩士;
1995.09-1998.07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
2000.06-2002.03山西大學科技哲學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5.08-1986.09山西大學歷史系助教;
1986.09-1991.07山西大學歷史系講師;
1991.09-1994.08山西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4.09-2000.07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
2000.07-至今山西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
曾任山西大學副校長。

任免信息


2016年9月,免去山西大學副校長職務。

個人成就


在教學實踐上,1993年9月合作完成的“建設中國近代社會史新學科”榮獲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並獲省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之後,經過近十年的探索研究完成“培養創新人才、服務地方社會:十年來培養社會史研究生的思想與實踐”,於2003年9月榮獲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11月,主講《區域社會史研究導論》,榮獲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年8月,帶頭建立的“區域社會史導論”教學團隊,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在教材的編寫上,與李文海先生合作《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被列為全國大學生素質教育書系;合著《中國近代社會史》被國內諸多高校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並獲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正主持教育部規劃教材《中國近代社會史概論》的編寫。
自1988年首次獨立承擔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至今,已主持並完成一項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點項目,四項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兩項教育部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及多項省級項目,兩項國際合作項目,出版學術著作(含合著)10餘部,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國》(Modern China)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
學術獎勵
1、1988年9月,《略論中國近代的過剩人口》榮獲山西省歷史學會首屆優秀成果二等獎。
2、1990年6月,《略論中國近代的過剩人口》榮獲山西省首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3、1993年4月,“創建《中國近代社會史》新學科”榮獲山西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4、1993年7月,“建設《中國近代社會史》新學科”榮獲國家教委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5、1993年7月,《中國近代人口論綱》榮獲山西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1994年9月,榮獲第一屆王明生獎。
7、1998年3月,《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芻論》獲山西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8、2002年11月,《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榮獲第三屆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9、2002年11月,《明清以來山西水資源匱乏及水案初步研究》榮獲2002年度第三屆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0、2003年9月,“培養創新人才,服務地方社會——十年來培養社會史研究生的思想與實踐”獲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11、2003年12月,獲2003年山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12、2004年6月,《近代山西研究》榮獲山西省第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3、2006年3月,《太行精神永存》榮獲2005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獎。
14、2006年6月,獲2005年度山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15、2007年5月,“區域社會史導論”榮獲山西省精品課程。
16、2007年10月,“區域社會史導論”榮獲國家級精品課程。
17、2007年12月,《二十年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之反思》榮獲山西省第五次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8、2008年1月,《以水為中心的晉水流域》榮獲2007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獎。
19、2009年2月,《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榮獲2008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獎。
20、2009年10月,《走向田野與社會》榮獲山西省第六次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個人作品


出版著作

1、《中國近代社會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台灣南天書局1998年(繁體本)
2、《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台灣南天書局1998年(繁體本)。
3、《中國近代社會史論綱》(合著),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10月。
4、《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副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5、《近代山西社會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
6、《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7、《山大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8、《山西大學百年校史》(主編),中華書局2002年3月。
9、《山西大學百年紀事》(主編),中華書局2002年4月。
10、《山西大學堂》(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1、《多學科視野中的山西區域社會史研究》(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12、《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主編),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8月。
13、《中國近代史新編(修訂版)》(合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4、《以水為中心的晉水流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15、《環境史視野下的近代山西社會》(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6、《走向田野與社會》,三聯書店(北京)2007年12月。
17、《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18、《閱檔讀史——北方農村的集體化時代》(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發表論文

1986-1989:
1、《略論山西近代人口相對過剩問題》,《山西大學學報》1986年3期。
2、《山西近代人口高性比例及其後果》,《人口研究》1986年5期。
3、《社會史和相鄰學科》(喬志強、行龍),《理論信息報》1986年12月6日。
4、《清末鄉土志的史料價值》,山西地方志通訊1987年1期。
5、《孫中山與中國近代人口問題》,《運城師專學報》1987年3期。
6、《國外社會史研究》,《史學情報》1987年2期。
7、《略論中國近代的“過剩”人口》,山西大學學報1987年4期。
8、《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中國人口史》,《光明日報》1987年11月11日。
9、《近年來中國人口史研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9期。
10、《二戰以來國外人口史研究及其現狀》,《人口研究》1988年1期。
11、《中國近代人口分布及其流遷》,《史學月刊》1988年3期。
12、《中國近代人口發展述略》,《北方論叢》1988年4期。
13、《歷史學者的奉獻》,《山西日報》,1988年9月5日。
14、《清末戶口調查及反調查風潮》,《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4期。
15、《中國人口史研究芻議》,《人口研究》1988年6期。
16、《我看史學危機問題》,《山西日報》1988年2月22日。
17、《辛亥革命前夕的婦女運動》,《山西大學學報》1988年3期。
18、《略論中國近代的人口城市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
19、《中國近代人口史論綱》,《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2期。
20、《中國近代的人口問題》,《人民日報》1989年5月29日。
21、《從“兩種生產”看中國近代農民起義》,《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3期。
22、《中國近代人口數量及其分佈》,《歷史教學》1989年11期。
23、《應當加強中國人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89年7期。
24、《人口城市化與中國的近代化》,《高校社會科學》1989年5期。
1990-1999:
25、《社會史與人口史》,《山西大學學報》1990年3期。
26、《太平天國革命前後江南地區的人口變動及其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年2期
27、《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
28、《人口因素與中國的近代化》,《學術季刊》1991年4期。
29、《近代化過程中中西人口問題之比較考察》,《世界歷史》1992年4期。
30、《辛亥革命前夕的人口狀況》,《歷史研究》1992年1期。
31、《人口問題與近代中國社會》,《首屆青年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2、《太平天國前後安徽的人口變動》,《歷史地理》第12輯。
33、《人口壓力與清中葉社會矛盾》,《中國史研究》1992年4期。
34、《清代四川人口發展的歷史特徵》,《中國人口科學》1993年4期。
35、《孫中山人口思想評析》,《山西大學學報》1993年2期。
36、《近五年來中國人口史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3年12期。
37、《近代中國人口壓力的教訓》,《北京日報》1993年7月21日。
38、《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芻論——兼論區域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喬志強、行龍),《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2期。
39、《中國人口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讀<簡明中國移民史>》,《出版廣場》1995年第4期。
40、《社會史研究建言》(喬志強、行龍),《社會史研究通訊》創刊號。
41、《民族主義是孫中山人口思想的核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5期。
42、《竹枝詞林巨制》,《中華讀書報》1998年6月20日。
43、《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山西大學學報》1998年3期。
44、《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史林》1998年3期。
45、《深入剖析上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清史研究》1998年4期。
46、《人口流動與近代中國城市化研究述評》,《清史研究》1998年4期。
47、《新史學的總體史追求》,《學習與探索》1999年1期。
48、《中國社會史研究建言》,《社會史研究通訊》1999年1期。
49、《近代中國城市化特徵》,《清史研究》1999年4期。
2000-
50、《喬志強: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開拓者》,《山西文史資料》2000年11期。
51、《左宗棠經營西北》,《光明日報》2000年6月30日。
52、《近代華北農村人口消長及其流遷》,《歷史研究》2000年4期。
53、《明清以來山西水資源匱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0年6期。
54、《秧歌里的世界——兼論民俗文獻與中國社會史研究》(行龍、畢苑),《民俗研究》2001年3期。
55、《也談社會史的“專史說”與“範式說”》,《光明日報》2001年7月3日。
56、《談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年9期。
57、《人口因素與中國的近代化》,《中國社會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8、《開展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史研究》,《山西大學學報》2001年6期。
59、《要重視從社會史角度研究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史》,《光明日報》2001年12月4日。
60、《山西大學校史三題》,《山西大學學報》2002年2期。
61、《岑春煊與山西大學的創立》,《光明日報》2002年4月7日。
62、《五月八日——山西大學校慶日的由來》,《光明日報》2002年4月10日。
63、《鄧初民——新中國首任山大校長》,《光明日報》2002年4月12日。
64、《構造開放的人文精神》,《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年6期。
65、《從迎神賽社看近代山西民教衝突》(行龍趙英霞),《義和團運動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66、《山西區域社會史研究中的四個問題》,《山西日報》2003年12月2日。
66、《也論中國近代的城市化》,《新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67、《社會史與經濟史》,《山西大學學報》2003年4期。
68、《修纂清史正當時》,《山西日報》2004年7月6日。
68、《一部重要的社會史資料》,《山西日報》2004年12月14日。
69、《近代山西集市數量、分佈及其變遷中國經濟史研究》(行龍、張萬壽),《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2期。
70、《論區域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山西明清社會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4期,收入《黃河文化論壇》第13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71、《從社會史角度研究晉商與地方社會》,《山西大學學報》2005年1期。
72、《懷才不遇:內地鄉紳劉大鵬的生活軌跡》,《清史研究》2005年2期。
73、《晉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統個案研究》,《史林》2005年4期。
74、《山西商會與地方社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5期。
75、《<退想齋日記>的發現與國內外研究現狀》,《古村赤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76、《太行精神永存》,《光明日報》2005年6月10日。
77、《從“治水社會”到“水利社會”》,《讀書》2005年8期。
78、《二十年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1期。
79、《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奠基石:<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中華讀書報》2006年4月。收入《閩教書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80、《明清以來晉水流域的環境與災害——以“峪水為災”為中心的田野考察與研究》,《史林》2006年2期,收入《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三聯書店2007年。
81、《喬健先生的鄉土關懷與我的赤橋情結》,《族群與社會》,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82、《剪子灣田野調查隨感》(行龍、劉素林),《當代中國研究通訊》(台灣)2007年第6期。
83、《二元敘事與土地改革——<翻身>與<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的話語比較》(行龍 劉素林),《當代中國研究》2006年冬季號(台灣,總第95期,第13卷第4期)。
84、《二元敘事與土地改革——關於<翻身>、<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的文本研究》(行龍 劉素林),《鄉村中國評論》第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85、《追尋集體化——剪子灣村田野調查札記》,《中國農村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2004年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86、《圖像歷史:以<晉察冀畫報>為中心的視覺解讀》,《新史學:感覺、圖像、敘事》(楊念群主編),三聯書店2007年。
87、《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集體化時代農村基層檔案”述略》(行龍、馬維強)《中國鄉村研究》(黃宗智主編)第5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88、《在村莊與國家之間——勞動模範李順達的個人生活史》,《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山西大學學報創刊60周年名家論壇特輯。
89、《遺世獨立的“政治標本”——李順達》,《澳門月刊》2007年8月號。
90、《李順達:一位農民的喜悅與悲愴》,《傳記文學》(台)第91卷第2期。
91、《the Past20Year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Xing long and Hu Yingze),《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ume 1 Number2December2007。
92、《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 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10期。
93、《收穫的不僅僅是學術》,《發展導報》2007年11月20日;《山西日報》2008年1月8日
94、《公共秩序的形成與變遷:對唐宋以來山西泉域社會的歷史考察》(張俊峰、行龍),《人類社會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95、《“水利社會史”探源——兼論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山西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96、《汾河清、山西盛》,《山西日報》2008年5月20日。
97、《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Xing Long and Ma Weiqiang)Modern China 2008 34:372-395。
98、《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20年學術經歷之檢討》,《山西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99、《心香一瓣祭先師》,《山西大學報》2008年9月20日,《山西日報》2008年10月7日。
100、《歷史課堂要“走向田野與社會”——關於區域社會史教學實踐的一個新理念》
(行龍 常利兵),《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12期。
101、《清代新疆地區的晉商》,《晚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鄭起東史建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102、《〈新農村〉與新農村建設》(行龍、胡英澤)《山西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103、《走向多元開放的社會史——中國社會史研究30年的回顧與前瞻》(趙世瑜 行龍 常建華),《光明日報》2009年3月24日。
104、《化荒誕為神奇:山西“水母娘娘”信仰與地方社會》(行龍 張俊峰),《亞洲研究》58期,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
105、《汾河清 山西盛(修改稿)》(大講堂),《中國教育報》2009年6月14日。
106、《加強本科教學團隊建設的策略與成效》(行龍 要英民),《中國高等教》2009年第12期。
107、《“自下而上”: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研究的社會史視角》,《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21期全文轉載。

其他著作

1、《平遙古城》序言。
2、《晉中商人與地方社會》序言。
3、《明實錄山西資料彙編》序言。
4、《感受孟二冬 平凡見精神》,《山西大學報》2006年1月1日。
5、《鄉賢柴作梓》,《山西大學報》2006年2月28日。
6、《中西合力:山西大學堂的初創十年》,《山西大學報》2005年9月10日。
7、《5月8日:山西大學校慶日》等11篇,《山西大學報》2001年——2002年連載。
8、《檔案中的校史》,《山西大學報》2010年1月1日。
9、《文理科學生踴躍選修“中國式大講堂”》,《山西大學報》2007年1月1日。
10、《心香一瓣祭先師》,《山西大學報》,2008年9月20日。

人物評論


1、陳香:《行龍:社會史學人的現實情懷》,《中華讀書》2008年12月3日。
2、胡向澤:《晉祠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讀<以水為中心的晉水流域>兼談歷史文化研究的時代意義》山西日報2008年1月15日;《發展導報》2007年12月4日。
3、胡英澤、郝平:《如何研究山西的區域社會史》,《中華讀書》2008年6月4日。
4、胡英澤、郝平:《書里書外談山西區域社會史研究》,《山西日報》2008年5月20日。
5、李長莉:《新整體史:突破社會史研究的瓶頸》,《光明日報》2009年3月21日。
6、安介生:《透析社會歷史變遷的鄉土視野——讀行龍教授新著<走向田野與社會>》,《晉陽學刊》2009年第3期。
7、孫天卿:《史壇新秀——記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行龍教授》,《山西大學報》1996年11月29日。
8、李喬:《學術田野里的旅人:讀<走向田野與社會>》,《博覽群書2008年10月
9、鄧宏琴:《走向田野與社會》書評《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 2008年10月。
10、鄧宏琴:《文化的水與嬗變的社會》,《史林》2007年第6期。
11、鄧宏琴:《社會史研究的本土化趨向》,《讀書》2008年12期。
12、鄧宏琴:《走向田野與社會:社會史研究的本土化趨向》,《史林》2008年第6期。
13、張俊峰:《<以水為中心的晉水流域>:一脈晉水有行龍》,《北京日報》2007年11月19日。
14、馬維強:《刊載行龍教授的學術論文》,《山西大學報》2008年10月31日。
15、新書推薦:《走向田野與社會》,《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13期。
16、劉建生:《近代山西社會史研究的現代視野——評<環境史視野下的近代山西>》《山西日報》2008年3月18日。
17、池子華:《走向田野與社會——<近代山西社會研究>述評》,《山西大學學報》2003年4期。
18、池子華:《近代社會史研究的新探索——<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讀後》《山西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9、學人行蹤:行龍,《光明日報》2000年7月14日。
20、匿名書評:《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中華讀書報》。
21、張俊峰:《一脈晉水有行龍——讀<以水為中心的晉水流域>》,《北京日報》2007年11月19日。
22、柳楊:《社會史研究如何跨越區域》,《中華讀書報》2007年3月21日。
23、胡英澤:《區域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向》,《山西日報》2004年9月21日。
24、胡英澤:《“跨區域研究”的區域社會史》,《中華讀書報》2004年10月27日。
25、郎永傑:《弘揚民族精神的好讀本——<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讀後《高校理論戰線
2003年第12期
26、戴逸:《帶你走進近代山西》,《光明日報》2002年10月15日。
27、趙瑞民:《社會史研究的一個方向》,《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18日。
28、未名:《史學博士——行龍(圖文)》,《山西日報》2002年7月5日。
29、張正明、馬偉:《走向田野與社會——評行龍主編<近代山西社會研究>》,《山西日報》2002年6月18日.
30、張正明、馬偉:《深刻的現實理解 執著的總體追求——讀行龍<近代山西社會研究—走向田野與社會>》,《山西政協報》2002年6月21日。
31、葛劍雄:《評<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山西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32、張景岳:《成功的開拓—第一部近代中國人口史專著問世》,《歷史教學問題》1993年3期。
33、梁景和:《評<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4、侯樣祥:《<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評介》,《社會科學研究》1993年2期。
35、張民省:《年輕有為的人口史專家——記歷史系副教授行龍》,《山西大學報》1992年6月15日。

學術科研


研究領域

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及社會史的研究與教學。在學術研究上,經歷了社會史、區域社會史、人口資源環境史、集體化時代社會研究等幾個階段。合著《中國近代社會史》(喬志強主編,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書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社會史的理論體系,被學界稱為社會史“從理論探討到實踐操作的第一步”,“具有劃時代的學術意義”。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基本確立社會史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提出“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的學術轉向和“走向田野與社會”的學術理念,推進中國社會史研究向縱深發展。對華北農村、山西區域社會的研究成果突出,對國內方興未艾的區域社會史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8年底,由喬志強主編、行龍副主編的《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學界稱為“此書堪稱一部系統完整的社會史著作”,“全書史料之豐富、分析之細膩都是同類著作中少見的”,成為國內區域社會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主編《近代山西社會研究——走向田野與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被稱為“代表了社會史研究的一個方向”,獲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走向田野與社會》(三聯書店2008年版)被認為是中國社會史研究20年來探索前行的一個縮影,也是社會史研究走向本土化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科研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課題
1、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山西四個典型村莊的社會史研究(2008年)
2、新修清史同治朝人物傳記(2004)
一般課題
1、中國近代的人口問題(1988)
2、中國近代的人口城市化(1993)
3、明清以來山西水資源匱乏及相關問題研究(2000)
4、明清以來山西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變遷(2004)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
1、辛亥革命前後的人口變動(1994)
2、明清山西水案研究(2002)
3、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基層檔案整理與初步研究(2006)
國際合作項目(包括港澳台
1、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計劃——赤橋村(2003年歐洲聯盟共同體項目)
2、近代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研究——道備村(2009年中日合作項目)